1. 农药可以杀菌吗,请简述原理
当然可以了。杀虫、杀菌、杀螨是农药的三大类。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方面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硫及无机硫化合物,如硫磺悬浮剂,固体石硫合剂等;铜制剂,主要有波尔多液,铜氨合剂等;有机硫化合物,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等;酞酰亚铵类,如克菌丹、敌菌丹和灭菌丹等;抗生素类,如井冈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等;其它类,如叶枯灵、叶枯净、百菌清、禾穗宁等。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类化合物。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简单地说,杀菌剂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合物。但“杀菌”一词涵义并不仅限于“杀死”病原微生物生长或孢子萌发两层含意。能够把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杀菌剂起杀菌作用,能抑制病原物孢子萌发或生长的杀菌剂起抑菌作用,这两种作用都可以在农业生产上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
2. 如何防治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简称“白痢杆菌”)引起的以危害雏鸡为主的传染病。主要侵害2~3周龄以内的雏鸡,以急性败血症和排白色浆湖便为特征。随着日龄的增加,鸡的抗病力增强,成年鸡感染后呈慢性或隐性经过,但所产的蛋常为带菌蛋,成为影响孵化率、育雏存活率的重要原因,对养鸡业带来很大危害。
对本病的预防:
(1)把好选种孵化关。种鸡必须经检疫为健康鸡群。种蛋产出后要及时收集,并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入孵时,种蛋装入孵化器内,开机使箱内温度达到20~22℃时,再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20~30分钟,每立方米用药量福尔马林15毫升、高锰酸钾7.5克,以杀死蛋壳表面的细菌,熏半小时后应当开门,用电扇驱散药气,已开始孵化的种蛋不能熏蒸,每批鸡孵完后对孵化器要彻底清扫消毒。
(2)在白痢发病日龄用药物预防。于雏鸡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痢特灵、止痢灵、抗生素等药物预防,用药量适当低于治疗量,几种药物交替使用。如1~3日龄用青、链霉素饮水,每只鸡每日用量5000~10000单位;4~9日龄用痢特灵,每千克饲料加药物0.3~0.4克(3~4小片)或每千克饮水加药0.2~0.3克(2~3片);11~14日龄用食用大蒜捣碎拌料投喂;15~19日龄用止痢灵拌料,每30只雏鸡用药1克,20~25日龄再用痢特灵拌料或饮水(剂量同上)。
(3)改善育雏环境条件,如合理的温度、湿度、营养。采用网上育雏可减少雏鸡与粪便接触机会。高温育雏(32~34℃)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及时更换垫料和定期消毒(用过氧乙酸或抗毒威进行带鸡消毒最佳)能有效地减少发病机会。
鸡白痢的治疗:治疗鸡白痢的药物与预防鸡白痢的药物相同,方法也基本一样,只是剂量上要大一倍,由于白痢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采用交替使用办法投药为佳。
(1)痢特灵(呋喃唑酮)。对预防或治疗该病效果很好,而且还能预防和治疗其他肠道感染及球虫病,是育雏阶段防病的理想药物。治疗用量可于饮水中添加0.02%~0.03%(每千克饮水加药物0.2~0.3克),或饲料中添加0.04%(每千克饲料加药物0.4克),连用4~5天,一般即可控制发病。若仍有发病需要继续用药时,必须停药2~3天或更换其他治疗药物。该药物有一定的毒性,用药时必须磨成均匀粉末并与饲料调拌均匀,一次用药时间不得超过7天,否则;容易引起中毒。若出现中毒情况如呼吸缓慢、站立不稳、头颈伸直、喙部触地或转圈、惊厥、昏迷、死亡等现象,应立即停药,改饮5%的糖水或经口滴服10%的葡萄糖液加0.2%的维生素C。
(2)土霉素。按每千克饲料加药2克拌喂,连用5~6天。
(3)氯霉素。按每千克饲料加药1克拌喂,连用一周。
(4)止痢灵(促菌生)。按饲料量0.03%(每千克饲料加药物0.3克)拌喂,连用一周,注意使用该药时不得同时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影响疗效。
(5)食用大蒜。切成蒜末或蒜泥,当作饲料让鸡自食或将大蒜捣成15%的液汁,每天用滴管对病鸡滴服3~5次,每次5~6滴,连服3~4天。
对鸡白痢的预防目前尚无疫苗,以上预防和治疗方法对禽伤寒、禽付寒等沙门氏菌病均有效。
3. 84消毒液灭老鼠最佳方法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被广泛用于宾馆、旅游、医院、食品加工行业、家庭等的卫生消毒。可以杀死鼠疫、霍乱、伤寒等细菌。使用方法1、一般物体表面→→1份“84消毒液”与24份“水”相溶合,有效氯含量:500mg/L,消毒时间:30分钟,消毒方法:擦拭,喷洒,拖洗消毒后用清水洗净。 2、白色织物→→1份“84消毒液”与24份“水”相溶合,有效氯含量:500mg/L,消毒时间:30分钟,消毒方法:浸泡消毒后用清水洗净。 3、医院污染物品→→1份“84消毒液”与2.4份“水”相溶合,有效氯含量:5000mg/L,消毒时间:60分钟,消毒方法:浸泡,喷洒消毒后用清水洗净。 84消毒液的普通用具的使用方法是(以600g的蓝月亮卫诺84消毒液为例): 1、消毒饮食具:用原液按照1:9的比例兑水(半盆水倒入6盖),将需要消毒的器具置于稀释好的液体中浸泡20分钟。 2、瓜果、蔬菜:用原液按照1:29的比例兑水(半桶水倒入4盖),将需要消毒的瓜果、蔬菜置于稀释好的液体中浸泡20分钟后用清水过净(不推荐使用,瓜果、蔬菜的消毒用果蔬净就可以了,或者多用流水冲洗几次)。 3、一般物体表面(厕所、马桶、地面等)和公共场所环境(下水管道、沟渠、垃圾桶等):用原液按照1:29的比例兑水(半桶水倒入4盖),浸泡20分钟或抹布、拖把擦洗,或用塑料壶喷洒。 4、织物(毛巾等,衣物尤其是彩色衣物不要使用):用原液按照1:29的比例兑水(半桶水倒入4盖),浸泡20分钟后用清水过净。
4. 鸽子拉稀吃什么药好
从粪便形状来判断
⑴水样条状便
病因:霉浆菌感染,不会构成太大的危害。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抗菌素类药即可。
⑵黄、绿、乳白、灰绿色稀便
病因:一般为沙门氏菌感染,此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对鸽子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防治方法:可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菌必克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⑶铜绿、棕绿色稀便
病因:一般为鸽霍乱病毒感染。
防治方法:可用复方敌菌净、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⑷白、绿色粘便
病因:一般为大肠杆菌感染,此病也有较强的传染性。
防治方法:可以用喵想益生菌来调理肠胃,一般都可治愈。如果特别严重,可用少量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喂药物,还是对身体有一定损伤,用益生菌天然一些。同时记得对鸽舍进行消毒。
⑸黄、灰白色或淡绿色稀便
病因:一般为巴氏杆菌感染。
防治方法:可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疫苗、氟哌酸纯粉、青霉素肌注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
⑹大量水样稀便
病因:一般为新城疫病毒感染,此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
防治方法:病没有特效药物,可用鸽新城油乳剂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对病鸽要实行隔离,并对鸽舍进行消毒。
⑺鸽肛门肿胀,排粘液便。
病因:一般为肠炎或副伤寒病,此病也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样对信鸽会构成很大的危害。
防治方法:可用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敌菌净、四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病鸽实行隔离,对鸽舍进行消毒。
5. 敌菌净是什么药
去兽医站,或者兽药超市,防治球虫病还是用点地克珠利吧,副作用小效果好。敌菌净是使用多年的老药了已经有一定的抗药性了。要注意的是球虫对任何一种药物都会产生抗药性,不要长时间用一种药,最好能多种药物交替使用。
6. 梨主要病害与防治有哪些
1.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又名粗皮病、烂果病,是南方梨树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以江、浙、上海、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较为严重。本病能造成树势早衰甚至死树,果实烂果。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桃、李、杏等多种果树,但较轻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枝干及果实,也为害叶片。枝干被侵害后,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小斑,逐步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隆起呈瘤状,其周围逐步下陷成一凹形圆圈,第二年春天,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在病部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染病严重时,许多病斑集合相连,枝干表面极为粗糙,故称粗皮病。果实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中发病,受害后,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病组织颜色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处常流出茶褐色黏液,容易造成烂果,又称烂果病。叶片发病时,形成灰白色病斑,也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多时,叶片常枯落。
(2)病原(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无性时期(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是一种子囊菌(见图2-101),病部的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24~30微米×6~8微米。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着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棍棒状,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24.5~26微米×9.5~10.5微米。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部组织中越冬,其中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次年春季菌丝体恢复活动,继续为害枝干。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后靠风雨分散、传播,从皮孔侵入枝干和果实。病菌侵入枝干后约经半月的潜伏期才出现病斑。果实近成熟期不易被侵染,但幼果易受侵染,侵入后,潜伏于果皮附近组织内,暂不扩展,果实成熟临近采收时,由于病菌菌丝扩展蔓延,才陆续出现轮纹状病斑。降雨之后,病菌孢子数量明显增加。因此,枝干和果实发病数量及程度与降雨次数及降雨量大小关系密切。果实染病在32~36℃时腐烂最快,5天内可全部腐烂。不同梨品种抗病性表现不一样,日本梨系统的品种发病较重,中国梨发病较轻,西洋梨与中国梨的杂交种米康很抗病。
图2-101 梨轮纹病菌
1.侧丝 2.子囊及子囊孢子 3.子囊壳 4.分生孢子器正在吐出分生孢子 5.分生孢子(原图)
(4)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苗圃,实施苗木检验。因轮纹病常通过苗木传播,故新建果园,应进行苗木检验,以防止病害传入。苗圃位置应与果园有较远的距离,在苗木生长期间,经常喷药保护,防止发病。苗木出圃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止病害传到新区。当苗木枝干上有少数病斑发现时,可用氯化锌、酒精、甘油合剂涂抹病部,杀死病组织中潜存的病菌。在苗木上涂用上述合剂时,不须刮皮,可用毛刷将药液涂布于病斑表面。涂药面应较病斑略大。第一次涂药后,每隔7~10天再涂1~2次,效果才好。氯化锌、酒精、甘油合剂配方:氯化锌1份,酒精1份,甘油1份,水1份。先将氯化锌放入水中,待溶解后,再加入酒精和甘油,搅匀后即可应用。也可改用抗菌剂401的20倍液,在涂药前先用刀将病斑沿纵向各划几条,然后将药液涂刷病部表面。②强化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抗病能力。轮纹病菌是弱寄生菌,树势弱,易受侵染,树势强壮则发病轻。因此,要增施有机肥,使树体生长健壮。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减少和消除侵染源。果实套袋,能有效防止烂果,保护果实。③及时刮除枝干病斑,涂药保护。也可以不用刮除病部,先用嫁接刀在病部纵划数条,深达木质部,条宽0.5厘米左右,然后涂药。使用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抗菌剂402的100倍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00倍液。④喷施药剂防治。发芽前喷一次,药剂有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生长期喷药重点在雨季,从落花后开始,每隔半月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4~6次,以保护果实、枝干和叶片。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200倍波尔多液。将波尔多液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
2.梨锈病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南方各省均有分布。在果园附近有桧柏等松柏科植物较多的地区,发病较为严重,可导致早期落叶落果,影响产量和树势。
(1)症状 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能为害幼果。叶片受害,开始在叶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上面有一层黄绿色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4~5毫米,大的可达7~8毫米。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黏液,即无数的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面隆起,正面微凹陷。并在隆起部位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此为病菌的锈子器。病斑以后逐渐变黑,叶片上病斑较多时,往往早期脱落。幼果受害,初期病斑大体与叶片上的相似。病部稍凹陷,病斑上密生初橙黄色后黑色的小粒点;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灰黄色毛状的锈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新梢、果梗与叶柄被害时,症状与果实上的大体相同。病部稍肿起,初期病斑上密生性孢子器,以后在同一病部长出锈子器。最后,病部发生龟裂。叶柄、果梗受害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常枯死,并易在刮风时折断。
(2)病原(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是一种担子菌(见图12-102)。该病菌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生活史,在梨、木瓜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而在桧柏、龙柏等松柏科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桧柏、龙柏等是它的转主寄主。
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组织的表皮下,内生有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8~12微米×3~3.5微米。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黄色,表面有疣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33~62微米×14~28微米,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10~15微米×8~9微米。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7~20℃。担孢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3℃。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
图2-102 梨锈病菌
1.性孢子器 2.锈子器 3.锈孢子 4.冬孢子 5.冬孢子萌发,示担子及担孢子
(3)发病规律 病菌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春季3月间产生冬孢子角,下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不为害桧柏,而随风雨传播到梨树的嫩叶、新梢、幼果上,萌发后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孢子的传播距离为2.5~5千米,因此梨树受害的程度往往与桧柏的数量与距离有关,尤其是离梨园3.5千米范围内的桧柏影响最大。叶子在展叶20天之内最易受侵染(25天以上一般不再受感染),侵染后,经6~10天潜育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病斑,产生性孢子器,20天后又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不能再为害梨树,转而侵害转寄主桧柏,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从而完成病菌的生活史。
病害发生的轻重程度还与气候、品种有密切关系。病菌一般只能侵害幼嫩的组织。当梨芽萌发、幼叶初展时,如值天气多雨,同时温度对冬孢子萌发适宜,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发病必重。在冬孢子萌发后风力的强弱和风向,影响孢子和梨树的接触,对发病也有重大关系。梨树不同的种和品种对锈病的抵抗力有差异,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
(4)防治方法 ①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5千米范围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使病菌无法完成其生活史,是防治梨锈病的最有效最彻底的措施。如果无法砍除,则应在每年春季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喷药1~2次,以消灭越冬病菌。常用药剂有3~5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100~300倍液,若用0.3%五氯酚钠混合1波美度石硫合剂效果更好。②梨树药剂防治,掌握在梨树萌芽至展叶后25天内施药。从萌芽开始,每10天喷药一次,连续3次,若雨水多,还应适当增加次数。常用药剂有:1∶2∶160~2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粉锈灵乳剂25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400倍液等。在梨树盛花期应避免用波尔多液,以防药害。
3.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是北方梨树的最主要病害,也是南方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直辖市)都有发生,导致大量落叶,果实畸形,严重影响产量。
(1)症状梨黑星病主要为害幼叶、嫩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受害,先在叶背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不久就变成辐射状黑霉斑。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联合,整个叶片背部长满黑色霉层,引起早期落叶。叶脉受害,常在中脉上形成长条状的黑色霉斑。新梢受害时,病斑多圆形或椭圆形,逐渐凹陷,长出黑霉层,最后呈疮痂状,严重时枝条枯死。果实在幼果期和成长期均会发病。幼果受害开始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步扩大成圆斑,凹陷,长出黑霉层,后病斑变硬,龟裂,果实因病部生长受阻成畸形,造成落果。
(2)病原(Venturia pirina Aderh)无性时期[(Fu-sicladium pirinum(Lib.)Fuckel],是一种子囊菌(见图2-103),病斑上长出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单胞,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果实和叶上的分生孢子大小稍有差异,果实上的为12~28微米×4~8微米,叶上的为7.7~21微米×3.5~7微米。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壳。子囊棍棒状,每个子囊内有孢子8个。子囊孢子鞋底形或长椭圆形,大小14~15微米×5~6微米。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0℃,以21~23℃为最适。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分生孢子的存活,可是在湿润的条件下,虽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却大量产生子囊壳,以此越冬来保存菌源。影响子囊壳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多与湿度大;其次,在湿度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较暖的温度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作为病菌的初次侵染源,并以子囊孢子的侵染力较强。
图2-103 梨黑星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及子囊孢子(原图)3.子囊壳(原图)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一般在新梢基部最先发病,病梢是重要的再侵染中心。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附近的叶、果上,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即可侵染,一般经过14~25天的潜育期,表现出症状。以后病叶和病果上又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陆续造成再次侵染。
本病的发生、流行与湿度关系十分密切。降雨的次数、早晚、雨量大小,对病害发生的早晚和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南方春夏多雨,有利梨黑星病的传播和侵染,浙江省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梅雨季节为盛发期,云南、广西等地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6、7月为盛发期。从品种抗病性上看,一般中国梨易感病,西洋梨和日本梨则较抗病。中国梨以北方的鸭梨和莱阳梨发病最重,浙江的严州雪梨和蒲瓜梨发病也较重。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气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树势衰弱的梨树,都易发生黑星病。
(4)防治方法 ①消灭侵染菌源,消除传播中心。做好秋冬清园工作,扫除落叶、病枝和病果,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加以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菌,对减轻和控制来年的发病有很大作用。②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梨树的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生长期需连续喷药多次。在四川,大流行年用药6~7次,中等发生年可喷药4~5次。第一次在开花前,消灭潜伏组织的越冬病菌,第二次在花蕾形成初期,第三次在谢花2/3后,以防止早期感染,第四次在幼果期,第五次在雨季来临时进行,第六次在果实成熟前15~30天。前4次以保护幼叶、幼果为主,防止病菌蔓延,第五次是控制病害流行,第六次是保护即将成熟的果实。杭州地区,在梨树萌芽期约3月下旬喷第一次药,于落花后约4月中旬喷第二次药,药剂可用0.5%~0.6%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以保护嫩梢及新叶;第三次和第四次在梅雨期前及梅雨期进行,第三次约在5月中旬,第四次约在6月上旬,主要是保护枝叶及幼果。浙江省一般年份喷药四次,已能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喷药时要注意喷得均匀周到,使树冠内、外、上、下均沾有药液,不可遗漏。同时,要喷头向上,重点喷在叶片反面,因为病菌侵染以在叶片反面为多。
常用药剂有:40%杜邦福新(新星)乳油800~10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将波尔多液与上述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效果较好。上述药剂中40%杜邦新星乳油是目前生产上控制梨黑星病最理想的药剂,防治效果可达99.7%。
4.梨树腐烂病 梨树腐烂病又称臭皮病,我国南北梨产区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等省。西洋梨受害最重,常引起整个侧枝甚至全株死亡,中国梨受害较轻,多见小枝枯死。树势衰弱者,受害也很严重。
(1)症状 梨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主枝与侧枝,尤其是大枝的向阳面和枝条交叉处。受害部位病斑椭圆或不规则形,初期病斑水渍状,略为隆起,皮层腐烂变褐,发出酒精气味,用手指压之,能溢出红褐色汁液。以后逐渐干缩下陷,病部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病部表面长满黑色小点,雨后涌出黄色丝状物(孢子角),病皮逐渐翘起。严重者造成枝条乃至全树死亡。
(2)病原[Valsa ambiens(Pers.)Fr.]是一种子囊菌(见图2-104)。病原菌的形态和习性,与苹果腐烂病菌相似。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腊肠形,稍弯曲。子囊壳产生于内子座中,其内有8个子囊孢子,形状与分生孢子相似。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左右。病菌寄生性不强,必须通过伤口或自然孔侵入。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春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及树干皮孔侵入体内。子囊孢子数量较少,传病作用较小。侵入后并不立即发病,而在枝干内潜伏。当树体受冻害,结果过多,肥力不足,栽培管理不善导致树势严重衰弱时,病菌才迅速扩展,表现症状,造成暴发为害。本病盛发期为春季,此时气温回升,有利病斑迅速扩展,夏季基本上不发病,秋季树体抗病力下降,病情又有所发生,但较春季为轻。大枝(第一、二次分枝)发生较重,老龄树比幼龄树发病重。西洋梨受害较重,中国梨和日本梨受害较轻。
图2-104 梨腐烂病菌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器 3.子囊 4.子囊壳 5.子囊孢子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是预防梨树腐烂病的根本措施。②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枯枝,集中烧毁,减少菌源。③及时刮除病斑,并涂药1~2次保护。常用药剂有: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倍液,10波美度石硫合剂,5%菌毒清水剂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
如果病斑已深达木质部,可仿照防治苹果腐烂病的划条涂药方法处理,即在害部“割条”或“钉眼”,再涂上汞平液或砷平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药剂配方。(a)汞平液:升汞(氯化汞)0.25千克,平平加(一种渗透剂)1千克,水50千克。上述二药剂分别装在两个较小的容器内,先用少量温水(60℃左右)溶解,然后将两者倒入较大的容器内,加足水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汞平液中杀菌的成分是升汞,平平加是辅助升汞渗透至病部深处。(b)胂平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5千克,平平加1千克,水50千克。由于升汞对人畜毒性太大,最近应用胂平液代替汞平液。
第二,使用方法。(a)割条法:先在树体病部用刀将病皮与健皮切离,切深至木质部为度。然后用刀尖顺着树液流动的方向,把病皮切成0.5厘米宽的直条(不可横割),深度也达木质部,切端要超出病斑边缘少许,即要割到健皮处。再用刷子将药液均匀地涂抹于病部,隔1周左右,再涂抹一次,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b)钉眼法:先用打眼器将腐烂病部(包括病皮周围健皮0.5厘米)打上密密麻麻的小孔(每平方厘米约8~9孔),然后将药液涂抹于打孔的部分,隔1周左右再涂一次。打眼器钉粗0.3~0.4厘米,钉高2厘米左右。病部钉眼和割条之目的,在于有利药剂的渗透。
④喷药。春季梨树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以铲除病菌,并防止病菌侵入。4~5月,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2~3次0.5%~0.6%1∶2∶100波尔多液。树干、枝杈处要均匀、全面喷到。
5.梨黑斑病 梨黑斑病在我国南北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云南、广东等省(直辖市)。该病引起大量裂果和早期落果,造成很大损失。
(1)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及新梢。嫩叶最早受害,开始时产生针头大的黑色圆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显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往往许多病斑汇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叶片畸形早落。幼果受害,最初斑点与幼叶相似,逐渐扩大成近圆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也遍生黑霉。果实膨大时,果面龟裂,可深达果心,裂缝内也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长大的果实发病时,前期症状与幼果相似,但病斑较大,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脱落。在重病果上常有数个病斑合并成大病斑,乃至全果变成黑色,表面密生黑霉。新梢受害,早期病斑椭圆形,黑色,稍凹陷。以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加深,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
(2)病原(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是一种半知菌(见图2-105),病斑上长出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数根至10余根丛生,分生孢子普通为短棍棒状,基部膨大,顶端细小,往往有较长的嘴胞,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大小10~70微米×6~22微米,隔膜所在处略缢缩。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
图2-105 梨黑斑病菌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原图)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芽及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的和病组织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新旧病斑上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
在果树生长季节,温度与降雨量对病害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在30℃以上及20℃以下则萌发不良。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与侵入除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需要有雨水。因此,一般气温在24~28℃,同时连续阴雨,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树势强弱、树龄大小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如二十世纪品种,树龄在10年以内,树势健壮的,发病都较轻;而树龄在10年以上,树势衰弱的发病常严重。此外,果园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显着差异。一般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易感病,中国梨系统品种较抗病。
图2-106 果树白纹羽病菌
1.子囊壳剖面 2.子囊壳 3.子囊及侧丝 4.子囊孢子 5.孢梗囊 6.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4)防治方法 梨黑斑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以加强培育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为基础,结合做好清园工作,以消灭越冬菌源;生长期及时喷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①做好清园工作。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芽、病叶及病果上越冬。因此,在果树萌芽前应做好清园工作。剪除有病枝梢,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全部加以烧毁。②加强培育管理。可在果园内间作绿肥,或增施有机肥料,促使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以减轻发病。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在历年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梨园,冬季修剪宜重,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树冠间的通风透光,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剪除病枝梢,以减少病菌来源。③套袋。套袋可以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害。套袋时间应掌握在5月上、中旬以前进行。④喷药保护。可于发芽前,约3月上、中旬,喷一次0.3%~0.5%五氯酚钠混合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消灭枝干上越冬的病菌。在生长期,由于此病为害持续期较长,所以,喷药次数要多一些,一般在落花后至梅雨期结束前,即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都要喷药保护。前后喷药间隔期为10天左右,共约喷药7~8次。为了保护果实,套袋前必须喷一次,喷后立即套袋。药剂可用0.6%波尔多液,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为了防止药液被雨水淋失,可在药液中加入6501型展着剂,一般可加入3000倍,波尔多液内则可加入4000倍。喷药最好在雨前进行,雨后喷药效果较差。
据国外资料,防治梨黑斑病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多氧霉素和敌菌丹。应用浓度,多氧霉素为50~100毫克/升,敌菌丹为1000~1200倍。花期前后及接近果实成熟期,适宜用多氧霉毒,梅雨期则应用敌菌丹为好。因为多氧霉素使用较安全,而敌菌丹不易被雨水淋失。
6.梨的根部病害 梨的根部病害,主要有白纹羽病、紫纹羽病和白绢病,南方的江苏、浙江等省均有分布。上述三种病害的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梨和苹果外,也能危害桃、葡萄、柑橘、桑、茶、甘薯、马铃薯和大豆等多种作物。
(1)症状 三种根部病害在发生初期,地上部较难鉴别,病株照常发芽和长叶。但随病情逐渐发展,病树生长显着衰弱,叶形变小,叶色褪黄、枝干失水皱缩,先从枝梢的先端或细小枝条开始枯死,最后引起全株枯死。果树从发病到死亡,所需时日常随着树龄和果园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苗木期感病,往往当年就会死亡。而大树感病,则死亡较慢,一般需经一二年或数年才死去。以上症状为三种根病在地上部的共同表现。至于地下部的症状,则三种根病有所不同。现分述于后:
白纹羽病:根系霉烂,先由局部根系受害,逐渐蔓延到整个根系;开始时细根霉烂,再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结生黑色圆形的菌核。地上部近土根际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的薄绒布状物,即菌丝膜,其上长有孢梗束,有时并形成小黑点,即子囊壳。这时,地上部逐渐衰弱死亡。
紫纹羽病:根系霉烂情况与白纹羽病相似,但病根表面缠绕有紫红色的丝网状物及绒布状物,前者为根状菌索,后者为菌丝膜。在腐朽的根部,有时还可以看到半球形、紫红色的菌核。
白绢病:主要发生于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即贴近地面的茎干部,故亦称茎基腐病。发病部位,在地面下5~10厘米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菌丝继续生长,直至根颈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