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才是正确而合理的施肥方法
在农业生产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较少环境污染非常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合理施肥的概念及含义 所谓科学合理施肥,就是根据土壤情况和作物生长需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遵循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土壤养与用良性循环的原则,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 二、肥料搭配合理 1、氮、磷、钾肥配施。 根据不同土壤的供肥性能、作物的需肥规律及化肥的利用率等因素来合理配比氮、磷、钾肥,不要单施一种肥料。作物的所需要的氮、磷两种元素相互关系最为密切,并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2、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养分齐全、肥效持久;化肥养分单一,但含量高,见效快。两者配合使用能取长补短,提高肥效。据试验,家禽圈肥与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等量化肥增产10%以上。 3、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农作物生长不仅需要氮、磷、钾大量元素,也需要一些钙、镁、铜、铁、锰、锌等中微量元素,如小麦上也需要一些锌肥,花生上施些钼等,对提高产量和品质作用很大。 三、施肥方法科学 1、深施覆土。 如氮素化肥深施,可有效地防止养分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据试验,碳酸氢铵地下深施的利用率为50%,而地表层撒施的利用率只有28%左右;尿素地下深施的利用率在35%―50%之间,而地表撒施的利用率低的多。 2、集中施用。如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易被土壤中铁、铝、钙固定而失去肥效,故应穴施、条施,集中施在根系生长的土层,使磷固定在种子和根系周围,有利于根据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3、看天、看地、看作物施肥。“看天”就是看温度、湿度、降雨、光照等气候因素对肥效有无影响。温度高时宜追施尿素,温度低时则宜追施碳酸氢铵。“看地”就是因土施肥。例如,黏土地保肥力强,氮素一次用量可大些;砂壤土保肥能力差,追肥应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进行。“看作物”就是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状况,找出土壤中影响产量的缺素因子和各种作物对肥料需求的高峰,结合肥料特性做到配方施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施肥的效果将大大提高。
⑵ 磷酸二铵正确施肥方法
磷酸二铵是含氮、磷两种营养成分的复合肥,是一种高浓度的速效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特别适用于喜铵需磷的作物,做基肥或追肥均可,宜深施。用磷酸二铵做种肥,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精量的磷酸二铵用做种肥可以体现一个“巧”字。春天农田低温,土壤养分库中的磷活化慢,而作物幼苗期正处于磷营养的临界期,对磷的反应敏感,容易缺磷。而此时缺磷,作物幼苗不齐不壮,抗性差。农谚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后期难以获高产。
将精量的磷酸二铵在播种时施用,这叫施种肥或口肥。施种肥的关键技术有二,一是用量控制在5千克/亩;二是施用技术要做到施在种子斜下方2~3厘米处。不可让肥料与种子接触。北方的春作物中春玉米、大豆和棉花都需要施用种肥。
施用磷酸二铵做春作物基肥,保证生育中后期瓜果壮、籽粒重、产量有保证。作物的基肥又名底肥。底肥是播种前施在土壤耕层供应作物全生育期的营养。对作物需求来说,磷是作物体内核酸核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合成、转化,并向籽粒、果实运输不可缺少的养分元素,所以作物生育中后期对磷需求量大。而底肥的作用就是补充中后期营养,为此磷肥要施得深一点。由于磷在土壤中迁移性差,只有施到作物主要根系的分布区,才可提高吸收效率。不同作物施底肥的深度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果树要求施到40~60厘米,蔬菜20厘米,粮食作物20~30厘米。
用做基肥的磷酸二铵用量因作物种类和前茬施肥状况不同而不同。例如,施了有机肥的农田可少施;年年施磷铵的地块可少施或改施种肥。一般粮食作物底肥磷酸二铵的适宜推荐用量在8~10千克左右,大豆亩均8~12千克,棉花亩均12~16千克。
合理施用磷酸二铵还有二忌:第一,切忌用它做追肥,撒施在表面;第二,切忌用它做水冲肥,使金贵的磷素从地面径流带走,而作物根系根本够不着。另外,使用低浓度磷肥的替代措施。
磷酸二铵价格较贵,农民也可以选用其他便宜的磷肥。目前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单质磷肥有普通过磷酸钙,它是一种含水溶磷(P2O5)12%~18%的磷肥。三袋过磷酸钙与一袋磷酸二铵的磷含量是相当的。由于养分含量较低,不仅每袋价格便宜,就是按有效成分看,单位养分的价格也低于磷酸二铵。普通过磷酸钙的优点是含有大量中、微量营养元素,如钙、硫、镁和铁等。这些都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我国广大的南方和中部长江流域地区的农民普遍喜欢选用这种肥料。北方施用没有南方普遍,但是市场上也可以买得到。
由于北方很少施用钙和硫等肥料,土壤中已出现缺乏,因此,目前在北方施用过磷酸钙是很适合的,长期施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与普通过磷酸钙同类的替代磷肥品种还有钙镁磷肥,它属于非水溶性磷肥,适合于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微酸性、酸性土壤,只能做基肥施用。钙镁磷肥的其他特点与普通过磷酸钙相同,除了含钙、镁外,还含有硅,它可起到增强稻秆健壮和抗病的作用。
总之,高浓度而金贵的磷酸二铵应该科学而节省地使用,种地才会有效益。
同样道理,如果便宜的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使用方法得当,效果和效益也都会好。
⑶ 底肥怎么施
底肥深施应同土壤耕翻作业相结合。方法有两种:①先撒肥后耕翻。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使其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厘米,地表无可见的颗粒。②边耕翻边施肥。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因而此法也称为犁沟施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厘米,肥带宽度3~5厘米,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⑷ 种肥的施用方法
答:种肥是在播种时施用的肥料,主要是补充种子自身携带的养分不足而幼苗根系吸收能力又差的前提下,以速效性化肥和完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料为主,生物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作种肥。种肥的具体施用方法有拌种、浸种和蘸秧根。种肥的作用:一方面供给经济作物生长前期的养分需求;另一方面是促进种子萌发,确保经济作物营养临界期养分供应。
(1)拌种
即将一定量的肥料和一定量的种子均匀拌和,然后再播种。适合于拌种的肥料有:无有害副成分的化学肥料、生物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注意过酸、过碱、吸湿性强、含有毒副成分的肥料不宜作拌种肥,更不宜直接与种子湿拌,以防烧种烂苗。
(2)浸种
即将一定浓度的肥液浸泡种子,然后将种子捞出晾干后播种。如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母液、腐熟粪尿肥液或沼气肥液兑水稀释到一定浓度后再浸种,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
特别提示:不论是拌种还是浸种,一定注意肥料的用量要少、浓度要低,否则会烧种、伤苗。
⑸ 种植蔬菜应该如何有效施肥撒施和埋施如何选择
作物浇水时,将定量肥料撒入沟中溶解,与水一起渗透到作物根部周围的土壤中。这种方法肥料在渠道内容易渗透流失,田地作物根不能到达的深层也可以渗透到部分肥料中。其优点是用法简单,节约时间,劳动量不大。肥料充足,蔬菜种植面积大,劳动力矛盾突出时可以采用。大面积蔬菜出现严重肥料不足症状时,可作为第一种追肥方法。
即叶面喷施。设施园艺种植蔬菜要进一步满足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蔬菜可以呈现增长快、产量高、质量好、结果多的特点。除了在管理中及时进行追肥外,还可以将喷雾和病虫害相结合,多次进行根外追肥,补充作物养分。这种方法使用量少,肥料效率快,可以避免肥料固定在土壤中,是经济有效的肥料方法。作物生长后期根部老化的情况下,使用的话,效果会更好。但是要注意,蔬菜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主要来自基础肥料和其他方法收割的肥料,根外追肥只能作为辅助措施。
⑹ 常用施肥方法有哪些
1、土壤施肥
土壤施肥应施入土表层以下,这样利于根系的吸收,也可以减少肥料的损失。有些化肥是易挥发性的;不埋入土中,损失很大。如碳酸氢铵,撒在地表面,土壤越干旱损失越大。硫酸铵试验,施入土表层以下1厘米、2厘米、3厘米,比施在土层表面减少的损失分别为36%、52%和60%。土壤施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环状(轮状)施肥:按树冠大小,以主干为中心挖环状沟,半径为树的滴水线(滴水线是指树冠垂直下来到地面的那条线),沟的深度依根系分布深浅而定,一般深20-30cm,宽30cm。之后放入肥料,用泥土再埋回去。这种情况通常在肥料较少或者幼树的时候使用。
放射沟(辐射状)施肥:由树冠下向外开沟,里面一端起自树冠外缘投影下稍内,外面一端延伸到树冠外缘投影以外。沟的条数4~8条,宽与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后覆土。这种施肥方法伤根少,能促进根系吸收,适于成年树,太密植的树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时,沟的位置应错开。
全圃施肥:先把肥料全园铺撒开,用耧耙与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条件下,把肥撒在草上即可。全圃施肥后配合灌溉,效率高。这种方法施肥面积大,利于根系吸收,适于成年树、密植树。
条沟状施肥法:以树主干为中心,在树的左右两边的各划两条平行线,线到树主干的距离为滴水线到树主干的距离,深宽各30cm,施肥后覆土填平,通常在成年树上使用。
盘状沟施肥法:以树主干为中心,滴水线为半径的圆上挖 6到4个30cm宽的坑,然后将肥均匀撒入盘内,然后覆土填平,经常用于幼树施肥。
洒播施肥法:将肥均匀撒布树的周围,然后结合秋末冬初或早春深耙把肥翻入土中。适用于根系已布满全园的成年树,但不能长期应用。
2、根外施肥
包括枝干涂抹或喷施、枝干注射、叶面喷施。生产上以叶面喷施的方法最常用。
枝干涂抹或喷施:适于给树木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与冬季树干涂白结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浆中加入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浓度可以比叶面喷施高些。树皮可以吸收营养元素,但效率不高;经雨淋,树干上的肥料渐向树皮内渗入一些,或冲淋到树冠下土壤中,再经根系吸收一些。
枝干注射:可用高压喷药机加上改装的注射器,先向树干上打钻孔,再由注射器向树干中强力注射。用于注射硫酸亚铁(1%~4%)和螯合铁(0.05%~ 0.10%)防治缺铁症,同时加入硼酸、硫酸锌,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与土壤条件有关,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况下,用树干注射效果佳。
3、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是将肥料通过灌溉系统(喷灌、微量灌溉、滴灌)进行树木施肥的一种方法。
⑺ 埋肥什么天气最合适
光照:光照是保证农作物顺利吸收养分和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施肥量,以便更好地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应适当控制氮肥的施入量,增施钾肥,以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在光照不足又多氮缺钾的条件下,作物容易徒长倒伏和感染病虫害。
温度:气温对肥效的发挥影响也较大,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制约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一般在0~32℃,温度越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速度越快,作物对养分吸收的能力也越强。因此,要根据作物的生育特性,选择适宜的施肥温度。为防止高温使肥料挥发,高温季节应选早晚气温较低的时段施肥。高温季节养分容易分解,可施尚未腐熟的有机肥,化肥应深施以防止挥发;低温季节应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化肥应浅施覆土并施在作物根群附近。在冬季,小麦、油菜可施腊肥,如塘泥、草木灰、老墙土等暖性肥料。在冷天除多施有机肥料外,还应增加磷、钾肥的用量,以增强作物抗寒性。温度不同,作物对肥料的反应也不同。在低温时,铵态氮肥的肥效优于硝态氮;而在土温高时,硝态氮的肥效又优于铵态氮。因此,作物冬季追肥应追施碳铵、氨水一类化肥;开春后温度升高,玉米等作物以追施硝铵一类化肥为好。
雨水:肥料的养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因此天气干旱时肥料难以发挥作用,但雨水太多也不好,容易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在长期积水条件下,还会产生有害物质,造成烂根。所以雨天不宜施肥,尤其是不能趁雨追施挥发性强的碳铵一类的化肥。晴天施肥要看土壤墒情,墒情好可施得浓一些或多些,否则要施得稀些、少些,以免引起“肥害”。如果长期干旱,则应先浇水后施肥,或边浇水边施肥,或浇含有一定浓度的肥水如清粪水等。雨水足,要多施迟效肥,特别是多雨的地方,应采取分期追肥,化肥更应少施、勤施。雨水少,可在播种沟内撒种子,上覆湿土,再施畜禽粪覆土盖压。据各地总结的经验,越冬作物对磷、钾肥的吸收、利用率较高,可适当追施磷肥或钾肥;冬季持续干旱时,应施磷、钾含量较高的复合肥;进入雨季时,要少施氮肥,否则会促使作物旺长导致倒伏,还会诱发病虫害造成减产;进入伏期,暴雨较多,有些棉农常在暴雨来临之前往棉田撒施尿素,结果施用量越大,雨后乍晴棉花萎蔫得越严重,有的甚至枯死。因此,在雨量较多的季节施肥时,一要注意分次施肥,二要采取开沟或打穴的方法深施。
⑻ 有机肥的正确施肥方法
基肥,一般叫底肥,是在播种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在翻耕时,将有机肥均匀施入,随着翻地将肥料翻入土中,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够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目的,但于其均匀施入土壤,不能全部甚至大部分接触根系从而被根系利用,因此,肥料利用率这势必造成多余的浪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其次也容易产生土壤障碍。因此该方法比适合于种植密度大的作物。
有机肥用作追施的方法有土壤深施和根外追肥两种。土壤深施一般将有机肥施在根系密集层附近,施后覆土,以免造成养分挥发损失。根外追肥是将堆肥与10倍的水混合均匀,静置后取其上清液,借助喷雾器将肥料溶液喷洒在作物叶面,以供叶面吸收。
种肥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如拌种、浸种、条施、穴施等。拌种是用少量的清水,将有肥溶解或稀释,喷洒在种子表面,边喷边拌,使肥料溶液均匀地沾在种子表面,阴干后播种的一种方法。浸种是把肥料溶液溶解或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按液种1:10的比例,把种子放入溶液中浸泡12~24h,使肥料液随水渗入种皮,阴干后随即播种。开沟或挖穴后将肥料施入耕层3~5cm的沟、穴中,再在肥带附近播种,种肥距保持在3cm以上。用作种肥肥料要求养分释放要快,不能过酸、过碱,肥料本身对种子发芽无毒害作用,堆制后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是很好的种肥。
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分释放均匀,养分全面,是育苗的理想肥料。一般以10%的发酵充分的发酵有机肥料加人一定量的草炭、蝇石或珍珠岩,用土混合均匀做育苗基质使用。
全层施入是将有机肥撒满地表,通过耕地使有机肥施入全土层中,这种施肥方法在有机肥较多(每亩4000~6000kg)或者作物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应用。集中施入土壤中就是通过开沟把堆肥施入作物的根系附近,这种施肥方法在肥料较少(每亩1500~3000kg)和土壤肥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值得采用。
其他应用如做为营养土或栽培土亦可混合草炭土、蛭石、珍珠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