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名中国医生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A、毕业后两年,“非法行医”的尴尬
中国的医学生实习分为在校期间的实习和毕业后第一年的实习,这两种实习事实上都会涉及到“非法行医”。姑且不论在校生的实习,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顺利的话第二年可以拿到证书。也就是说从毕业到最快可以“持证行医”至少存在两年的时间差,而这期间的“非法行医”问题很难避免。这种体制上的尴尬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而香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其实也简单,在学期间的学生实习不接触任何病人,而毕业后则发给临时的行医资格,即避免了法律上的漏洞。
B、对实习的指导和讨论不足
中国需要在学生毕业前即提供教学医院48周的实习,而在美国,学生的实习是安排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住院医师的培养。即使香港也有学制内的实习,但与病人基本不接触。 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的实习医生平时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病历记录,占到总权重60%,查房等基础工作,占权重的20%,辅助手术,占权重的20%,这其中包括简单的检查项目,如腰椎穿刺和检查项目开单。实习生们能站在手术台边上的机会少之又少,实习生在手术台边最多做的就是缝合和拉钩(即用器械保持外科创口大小,方便主刀医生手术)。
而香港医学生的实习项目则要轻松得多。他们更多只是在一旁观察,并不直接接触病人,他们除了简单的查房外,更多的时间都在进行学习和讨论,针对已经见过的疑难病例,分组学习、查资料,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 有没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的好办法
“中西医结合”的来历
建国初期,有关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曾企图以西医的科学标准、原理来代替、改造中医。1951年颁布的中医进修的《规定》和1952年颁布的《考试暂行办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取缔中医合法地位之前,先通过《医师学术考试规则》强制改造汉医,使汉医人员西医化的做法完全相同,而且连规定的考试课目也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当时提出的所谓“中医科学化”的矛头是直指中医的理论,其目的是要借“西化”来取代中医的科学原理。这是对中医在学术上的釜底抽薪、断根绝源的扼杀。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歧视、排斥中医的倾向和一些人的宗派主义观点,取消了对中医从业人员不合理的“进修”、“考试”规定,端正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使中医受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工作,他始终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硬搬西洋的东西,更反对“全盘西化”。
1953年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高度评价了中医,认为“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他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西医也有唯心论。中西医一定要团结,西医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
1954年7月,毛泽东又一次指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中医“行之有效,这就是真理”。“对中医举行考试,内容有生理、病理等课程,考不及格就不发给证书……还有中医条例,中医进不了医院等”,都是未真正贯彻“团结中西医”方针的错误。
按照“中体西用”的思想,他当时对西医学习中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西医“应当抱着很虚心的态度”,“因为经过学习与提高,就可以把中西医界限取消,成为中国统一的医学,以贡献于全世界”。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作了一次重要的批示:“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情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1958年11月1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对上述精神画龙点睛地强调说:“我国的民族医学遗产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组织西医人员认真学习,继续努力加以发掘提高。”并提出这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经过40多年来的实践,这似乎不应该再成问题,但由于汉字的特点,“医”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既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医治”,还可以是“医学”。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生与西医生的团结合作,有人认为是合用中西两法治疗。
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当然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的先决条件,只有中医与西医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可能有中西医学的结合,但单纯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不直接等于中西医结合。
合用中西两法治疗以求得到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是中西医结合的初步做法。应该承认,这种做法最容易被人认可和接受。在国内,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受到许多病人的欢迎正是由于疗效,在西方国家目前也出现类似情况。美国把西医以外的医学称为替补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主要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脊柱按摩、气功、瑜珈等。据2004年夏美国国家卫生院cam中心的报道,对美国50个州成年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2002年的12个月中成年人有36.0%用过cam,其中55%的人的理由是cam与常规西医治疗合用能增进健康。不过,中西两法的简单相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但往往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先导。
对中西医结合的正确理解显然是指“医学”而言,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提出是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论断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且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观点、方法和手段上都有很大不同,从理论到实践各成体系,于是便有人怀疑其结合的可能性。在医学发展史上,确有不同体系无法结合的事例。宗教化的盖伦医学与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西医学便是彼此排斥、无法结合的,前者不允许后者存在,只有淘汰了前者,后者才得以发展。宗教化的盖伦医学遵循的是经院哲学,充斥着迷信和愚昧,其结果是造成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和大批病人的死亡,而中医学则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概括和总结了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是互补的,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医学的发展。
有人认为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所以不能结合。因为中医研究的是“形上属性(证候)的人”,西医研究的是“形下属性(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人”,这两种研究对象是“不可通约的”。中医依赖系统方法,西医依赖还原方法,这是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法的必然选择,这两种研究方法也是“不可通约的”。这个推论关系到中西医能否结合的根本问题,有必要予以探讨。首先,它混淆了对象与观点、方法、手段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客体,它是独立于研究者而客观存在的。至于观点、方法和手段,则取决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同一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对象,同一对象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总归离不开研究人类生命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通的,不存在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能结合的问题。其次是关于系统方法与还原方法“不可通约的”问题。有人一说到西医学便是细胞病理学、局部定位思想、微生物学和特异性病因观念,一说到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便是系统论,并强调在中医学中早已包含系统论的合理内核,是世界上首先把系统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医学之中。其实,现代的系统论源于西方,早已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以及免疫学、环境医学、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无不说明西医学已经越来越注意系统方法的应用。
系统论是20世纪中叶才形成的,用于现代医学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在中医学研究中运用系统论也至少有二三十年了,但迄今仍基本上停留在阐述中医学中有系统论的“原始思想”、“雏形”或“合理内核”,这除了赞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之外,究竟使中医学取得了多少实质性的进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
系统方法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对待,着重从系统的整体与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全面、精确地了解对象,并对问题做最佳处理的方法。是综合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整体联系的方法。
还原方法是从高到低、向下进行研究的,其实质就是分析。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实验方法,特别是分析方法的运用。其特点是从部分了解整体,从微观了解宏观,从低级运动了解高级运动,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认识其细节,使科学研究大为深化,走向精确和严格的道路。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还原论与系统论、分析和综合,绝非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由还原分析转向系统综合,仅仅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而不是完全抛弃。还原论与系统论都重视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强调人体和疾病不脱离一般的物理、化学规律,因而必须进行分解和还原。但还原论认识的重点在部分,忽略整体性;系统论认识的重点在整体,强调从整体出发认识诸部分。还原论过分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片面强调“向下”的认识途径;系统论则强调“向下”和“向上”两种认识途径,即一方面肯定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整体对部分、环境对整体的支配和控制作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系统综合以还原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对组成整体的各要素没有正确细致的认识,系统综合就无从谈起。
还原分析的方法打开了通往微观和细节的道路。正是由于还原分析的运用,才有近代科学的发展,才有近代医学的出现。从20世纪中叶引进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社会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和新技术的采用,发展了现代医学。
中医学虽然具有系统论的思想,但由于没能吸收近代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营养,没有发展必要的分析还原研究,没有真正打开通向微观和从微观了解宏观的道路,没有发展必要的实验研究等,其系统论思想只是系统论的“雏形”或朴素的系统论。所以中医必须克服上述历史性缺陷,才能上升到现代科学的系统论。
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这些成果,如果用方法论来概括,就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中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不同于中医学的整体论和朴素系统论的思想,有时会引起异议,认为中西医结合偏离了中医药体系,担心“中医西医化”。这种顾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例如,用免疫学来阐明中医所说的“正气”,用稳态学说来解释“阴平阳秘”,却只字不提西医学,似乎免疫学、稳态学说等与西医学无关。在这类研究中,对免疫学的现代成就和细节、对稳态调控的具体机制(如信使系统、受体系统等)都尽量避开,似乎一旦深入到具体细节,便有西医化之虞。这种片面强调整体综合的做法,实际上是继续“述而不作”,通过“条辨”的形式以求自我完善。中西医结合要尽量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以不断获得新成果和进展。
更多的非议是来自中西医结合中还原分析方法的运用。如认为研究中药必须是复方,必须是辨证用药,如果是研究单味药,尤其是分析有效成分,便不是中药研究。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却让这些人为难,既不愿承认它是中药现代化的成果,又无法否认它对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像这类问题,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十分容易解决。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创造新医学新药学,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有效抗疟药,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的新贡献。当然,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不只限于单味药的分析。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进行复方研究和辨证用药的研究也都有成果问世。
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论坛 《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9期
3. 中国医生:“生命”的意义是如何让中国医生体现出来的
在电影《中国医生》中,“生命”的意义是中国医生不怕死亡的威胁,尽到一个医生应尽的义务、舍身相助和求生欲望之间的矛盾和碰撞来体现出来的。看完《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其实就是不停在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态度虽然上升不到活着的意义的高度,但是活着的态度应该是:乐观的面对生活,相信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接受已经发生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也,悲观消极不可取,勤劳的动脑和动手可以给人带来好运。
4. 如何改善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就医环境
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竞争取胜的关键。近年来,人民群众受益于改革,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据2001年对20个省市的145个省级医院、720个地市级医院和1686个区县级医院的调查,在问卷调查的93.33万人次中,门诊病人满意率为91.89%,住院病人满意率为93.52%,出院病人满意率为91.05%,均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不满意的比例较小,但从门诊住院人次来看,绝对值仍不小。因此,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
为什么要抓医疗服务质量?朱庆生说,医疗服务质量是群众对卫生工作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志,群众对改革的认同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上。只有在这点上让人民满意,改革才能深入下去。医疗机构发展最主要的是内涵,医疗服务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能减少纠纷和事故,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今年“转变作风年”的切入点。全国医政工作会议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做七件事:改变旧理念,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一方面严格执行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引进世界各国先进思想和方法,如风险管理、循证医学、全面质量管理等,创出自己的体系;建立和完善在医疗机构法人结构中体现医疗质量管理的机制,并将其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加大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范围和力度;控制费用,合理用药、合用检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监察和社会监察制度。
探索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途径
“看病难、看病贵”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医改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对这一涉及百姓民生的话题,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由此也产生不同的理论研究与舆论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二:一则产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底归责于谁?二则医疗运行到底该如何才
能让群众认为看病“不难”“不贵”?下面,笔者通过自己在基层医院工作的一些经历感受及对相关行业部门相关人群的调查采访,对这民生话题做些粗浅的探讨,期望对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构建和谐卫生有一定裨益。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表现
“看病难”难在:(1)路途遥远,求医不方便,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2)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医疗需求。如医务人员业务差,诊断设备差,设施简陋,诊断不清,治疗效果差等。(3)医疗机构服务不到位,如医院的科室设置布局不合理,程序复杂,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存在门难进,脸难看。(4)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取药、候诊排长队存在“难等”之难。
“看病贵”贵在:(1)药费贵(2)检查费贵(3)一些特殊治疗器械贵(4)过度治疗,小病大治拖治产生不合理费用。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通过医院目前的一些现状,结合医疗运行的一些机制我们不难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在于:
(1)村级医疗机构地理环境限制及卫生行政部门对村级医疗机构配置不到位导致不少农民就医“行路难”。
(2)一方面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影响了医院设施的更新完善、设备的添置、人才的培训、技术项目的开展等,导致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差,影响了群众就医高效快捷;另一方面医院自身经营水平有限,无能力解决自我发展的经济投入,影响了医疗服务能力。
(3)医院管理不到位,内部约束机制不全不力,个别医务人员素质差,导致群众看病难。
(4)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流通领域管理不规范,流通环节层层加码,药品降价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
(5)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事故处理实行“举证倒置”,出于自身防范目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度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6)医学科技在发展,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断运用,诊疗手段的进步,患者在享受到安全、准确、快捷的诊疗服务的同时,支出费用相应提高。
(7)医院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医疗卫生费用上涨是医学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幅度内增长不可避免。
(8)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科室或医生为完成目标任务,提高效益工资,采取过度治疗行为,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9)个别医生职业道德败坏,只为追求回扣、提成,大处方乱开药;个别医生基础理论差,诊治水平低,只知借助大型设备检查或滥检查;个别医生为泄心中不满,把情绪带到医疗工作,迁怒于患者身上发泄或“狠宰”。
(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底归责于谁
根据上述的成因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种综合性问题,不能单归责于某一行业某一部门,它是一问题链,其中涉及物价部门对药价及特殊医疗器械的审批定价,涉及药监部门对药品及医疗器械的流通监管,涉及政府的投入,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执法,涉及医院的内部经营管理,涉及院长的管理能力与素质,涉及医生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光解决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医疗费用产生的关键环节是医院,医院应是医疗费用的“守门员”,医院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缺失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加剧升温。正是现行医院“点菜”别人(患者、政府、单位)“买单”的医疗运作机制,加之某些主客观原因,才导致医生、医院、药商、药厂出现不少乱“点菜”、乱“买菜、”多“点菜”、多“卖菜”、乱“卖菜”、乱“做”菜现象,因而也就导致人们对他们口诛笔伐。所以,如何探索新的“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运行体制与机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举措。另一方面要摒弃一种看法,认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就是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只要政府加大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其实并不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政府投入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竭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盘活现有大量闲置的资源,
5. 钟南山是中国最厉害的医生吗
钟南山是着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是当代伟大的医学家之一。
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钟南山任组长。他再次站出来,战斗在疫情抗争一线。
(5)中国医生涉及的治疗方法扩展阅读:
荣誉表彰:
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5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钟南山再次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6月19日,钟南山因在抗非战斗的卓越表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项特等功。
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
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04年4月8日,钟南山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2016年6月1日,钟南山荣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钟南山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2019年12月18日,钟南山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6. 中国医学方面怎么治疗手抖
引起手抖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第一,如果是末梢神经炎或者其他神经炎症、周围神经受损引起的手抖,可以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才进行治疗,比如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几种药物。第二,一些像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这样的疾病也会引起这种现象,建议做一个头部的CT来检查。
7. 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
在国外,每个咨询室外都会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咨询师的姓名,学历,擅长的问题。如有擅长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擅长解决夫妻关系问题的等等,求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咨询师。中国虽然还未作到这一步,但也是未来的趋势。 1991年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中国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心理咨询者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所以有的专家称,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潜力很大,心理咨询产业远未形成规模,心理咨询业将在未来10年有长足的发展,中国心理咨询不论就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有神经性呕吐,胃胀,肠道不良,失眠,头痛头晕,便秘等诸多的躯体反映,都是属于心理在长期的焦虑影响下对身体的影响。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人的情绪是受到他人评价和环境影响的。譬如人们说不能‘忘乎所以’,意思就是不要太喜形于色,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所以中国人的快乐和骄傲都不好表达,只是尽力掩饰。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轻松。这种文化限制了中国人感受快乐的能力。久而久之,内心缺少真实快乐的体验,抑郁就会越来越严重,成为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往往最后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调查发现,到其他各类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20%的病人,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躯体化正是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临床现象。
8. 如何成为中国顶尖的医生
首先我们谈谈你能掌控的东西,这些都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取得的:
第一,好出身。简单来说,就是你高考要考一个好学校(我给你推荐一些学校:北京协和医学院,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等)。没有好出身行不行?当然可以,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但是之后你会面对很多有色眼镜,你需要付出更多的远超常人的努力才能有机会扭转局面。
第二,高绩点。无论是五年制还是八年制,都一定要努力学习,本科阶段各门功课的成绩都要尽可能的高,因为涉及到之后的找导师。
第三,优秀的科研水平。优秀的科研思维是成为顶尖医生的必要条件,因为第一,科研思维对医生思考临床问题很有帮助;第二,优秀的科研水平可以极大地扩大你的影响力。我建议题主本科阶段就接触科研,临床科研和基础科研都很重要。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成果很重要。简言之,就是尽可能的产出自己是第一作者的文章。数量、质量并重。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数量,一味地灌水,也不要为了追求质量,4-5年都没产出。这一点也得等你长大一些才明白。
第四,卓越的临床水平。外科医生≠开刀。你要有兼有优秀的内科思维,能把基础学科和临床结合起来,以及优秀的手上功夫才能称之为顶尖。只会开刀的外科医生不是顶尖的外科医生,只会科研的外科医生什么也不是(尽管现在环境不是这样,但以后一定会改变的)。
第五,高平台。只有留在尽可能高的平台工作,你才有机会成为国内顶尖的外科医生。县医院的医生再厉害也只能辐射这个县。
第六,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七,这一点最为重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坚定的心,勇敢的心。随着你不断的成长,肯定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不要忘记当初的心。你还是个孩子,这个你更不懂了,不过记住,没有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好医生,更谈不上成为顶尖的外科医生。中山医红楼门前有一副对联: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一并送你。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你无法掌控的东西。
跟对人比做对事更重要。但是你无法掌控这些,而这恰恰是你从局部顶尖迈向国内顶尖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我们无法掌控,所以只能先尽可能做到之前的七点,先成为局部顶尖。
不知道我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动摇你的理想。这些看似简单,其实挺难的。总之,以上这些是成为国内顶尖外科医生的方法。
9. 《中国医生》你会如何点评
整体看下来 没有前三十分钟那样糟糕,客观评价一下 仅个人观点:1.前面剧情太突然 还没有多少时间去演出这个疫情 就重点突出医护人员脸上的伤疤 ,医生一大喇叭喊大家就马上乖乖听话 事实并不可能这样,前三十分钟的线比较杂乱。2.我的泪点有四个地方:文医生看快递员给她最后语音的时候、外卖员得知自己感染的时候 那段真的表演的非常好、张子枫说自己爸爸妈妈都没了的时候 感觉好可怜、最后小文和外卖员一家三口温馨场面的时候。3.我觉得特别尬的五个地方:院长说话的腔调 前期听着特别难受 感觉就像个大老粗 没点院长的样子 后期慢慢适应稍微好点、护士揭开自己口罩说自己的脸有多丑 这还没演多少救人扶伤呢 放在后面好点、把自己奶奶遗体捐给医院的那个小伙子谁演的啊 长得还可以 演技也太拙劣了吧 差点看笑了 对话的台词设计的一般 没有说服力 一下子就从不答应到答应、医生还是护士把口罩揭下来开心合照 看着她们剪掉的头发 文医生说真美 这一段如果演出她们为什么要把头发剪掉会更触动、后面小羊也因为圣母心泛滥让自己感染 明知道对方那样 编剧就加一句“她长得像我妈”真的很牵强!熟悉的演员面孔真的很多 大部分肯定也不是因为钱去参与的 大部分是因为这个题材吧,如果我只看前三十分钟 会因为抢菜封锁不是他们演的那一段给上一颗星,整体看完 我给三星。
10. 中国现代十大名医
没有“中国现代十大名医”的说法,知名的有钟南山、林巧稚、邓铁涛、吴咸中、任应秋等。
1、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4、吴咸中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5、任应秋
任应秋,当代着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
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