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芪是个宝,什么时候泡水喝最好
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到作团。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这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一年立春于病中招待朋友时写的一首诗。诗中黄芪是一味人们熟知的补益良药,也是食疗佳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黄氏的具体功效跟用法。
黄氏的具体功效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另外感冒发烧时不要服用。
Ⅱ 谁知道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及其代表作
1. 扁鹊(公元前五世纪-前四世纪),战国时期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出生于山东长清。扁鹊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等各科。他擅长脉诊、望诊、闻诊、问诊,尤其擅长探究病源。扁鹊还精通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健身祛病方法,现存的《难经》等多为后人托名之作。
2. 华佗(约公元145-208年),东汉末期医学家。华佗字符化,出生于安徽毫县。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科目,熟练掌握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技术。华佗首创了药物全麻术,被尊为外科之鼻祖。他还创立了《五禽戏》养生功,至今仍流传。
3. 孙思邈(541-682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他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他所着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4.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东汉末期医学家。张仲景名机,出生于河南南阳县。他所着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着,后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别论述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
5.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他重视药物研究,注重临床实践。所着《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6. 葛洪(283-363年),晋代医学家。葛洪同时也是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他在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是中国制药化学的先驱。现存的《肘后急急方》包含各科医学内容,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
7. 皇甫谧(215-282年),魏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出生于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他博学多才,对经史百家的文献及文字史等有很高的造诣。编着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着作。
8. 钱乙(1020-1101年),宋代着名儿科医学家。钱乙字仲阳,出生于山东东平。曾任太医丞,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其在儿科有很高的造诣,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现存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他唯一的着作。
9. 朱丹溪(1281-1358年),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出生于浙江义乌县赤岸镇。他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对热性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着有《局方发探》、《格致余论》、《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10. 孔伯华(1884-1955年),近代医学家。孔伯华擅长治疗温热病,如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他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并开展农村防疫工作,是中国防疫工作的先驱之一。着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等。
11. 萧龙友(1864-1962年),近代医学家。萧龙友擅长治疗虚劳病。他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生前曾将《医方类聚》赠送北京中医学院,并在阅读中进行批注,为后学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