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肌干细胞的作用有哪些
心肌干细胞具有修补心肌组织的重要功能。在急性心梗的情境下,心肌干细胞可以参与对心肌微环境的重塑过程。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是利用干细胞的外泌体对心脏进行预处理,或者将自主研发的可降解生物水凝胶注射到急性心梗区域。这种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心肌干细胞的帮助,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外泌体是干细胞释放的小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可以对心脏组织进行保护和修复。通过外泌体的预处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心脏功能。而可降解生物水凝胶则是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生物材料,可以为心肌干细胞提供生长和分化所需的支架,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心梗区域的修复。
这种结合心肌干细胞与外泌体或可降解生物水凝胶的治疗方法,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通过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这种治疗方法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贰’ 急性心肌梗死STEMI诊疗指南解读
在STEMI治疗时,广泛采用PCI治疗策略可减低死亡率,但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就诊医院的设备条件。在某一特定的地区我们应建立适当的转运网络,完善“绿色通道”。为了获得适当的心肌微循环灌注,PCI时常需结合药物和器材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治疗。
2010年8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正式公布。指南从心肌梗死的定义、诊断和分类出发,对早期医疗与急诊流程;临床和实验室评价、危险分层;入院后初始处理和再灌注治疗;抗栓与抗心肌缺血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干细胞治疗;
特殊类型STEMI;并发症及处理;出院前危险评估;二级预防与康复治疗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指南强调,STEMI诊治原则必须贯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应早期、持续、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灌注。
强调生物学标志物的诊断意义
在STEMI的诊断方面,指南强调了肌钙蛋白的价值,同时,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仍然是特异性诊断指标,而单纯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诊断STEMI的特异性差,不再推荐用于诊断。必须指出,临床医生不应该因等待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延迟STEMI治疗。
突出早期医疗与缩短时间延迟
STEMI发病机制主要为完全性冠脉血栓阻塞,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治疗的关键。发病12 h内、持续ST段抬高或新发生左束支阻滞患者,早期药物或机械性再灌注治疗获益明确。而且,应尽量缩短发病至入院和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延迟。
对于没有条件行急诊PCI的医院,应将适于转运的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 h后就诊的患者、低危但溶栓后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应尽快转运至可行急诊PCI的医院。在转运至导管室之前,可考虑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建立急诊科与心血管专科的密切协作,配备全天24 h和每周7天待命的急诊PCI团队,力争在STEMI患者到达医院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90 min内完成球囊扩张。通过与接收医院进行密切配合,形成院前(救护车)和院内紧密衔接的“绿色通道”;提前电话通知或经远程无线传输系统将12导联心电图传输到医院内,提前启动STEMI救治。
再灌注治疗:需全面评估 谨慎实施
溶栓治疗:出血倾向者溶栓获益小
对STEMI患者而言,不论选用何种溶栓剂,也不论性别、糖尿病、血压、心率或心肌梗死病史,获益大小主要取决于治疗时间和获得的TIMI血流。在发病3 h内行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其临床疗效与直接PCI相当。
发病3~12 h内行溶栓治疗,疗效不如直接PCI,但仍能获益。发病12~24 h内,如仍有持续或间断的缺血症状和持续ST段抬高,溶栓治疗仍有效。而且溶栓的生存获益可维持长达5年。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患者,溶栓获益最大。
院前(救护车)溶栓治疗是指在救护车到达的30 min内开始溶栓。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尚难以达到上述要求,溶栓治疗多是在医院内进行。
下列情况首选溶栓:
①不具备24 h急诊PCI治疗条件、不具备迅速转运条件、无溶栓禁忌证的STEMI患者;
②具备24 h急诊PCI治疗条件,患者就诊早(发病≤3 h)而且不能及时进行导管治疗;
③具备24h急诊PCI治疗条件,但是从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与就诊至溶栓开始时间(D2N)相差60 min且D2B时间90 min;
④对再梗死患者,如果不能立即(症状发作后60 min内)进行血管造影和PCI,则给予溶栓治疗。
必须注意溶栓治疗禁忌证,尤其是有出血倾向者,包括严重肝肾疾病、恶液质、终末期肿瘤等。由于中国人群的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因此≥75岁患者应首选 PCI,选择溶栓治疗时应慎重,并酌情考虑减量。
直接PCI:发病12 h患者的首选
STEMI患者应在症状出现12 h内接受针对梗死血管的直接PCI治疗,并使D2B时间90 min。直接PCI时,应常规行支架置入术。对于75岁、发病36 h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如果无手术禁忌证,应该在休克发生18 h接受PCI治疗。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或)肺水肿的患者,应在发病12 h行直接PCI。
下列情况为急诊PCI的Ⅱ类推荐:对于≥75岁、已接受溶栓治疗的心原性休克且适合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或急诊CABG)是合理的。患者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接受PCI是合理的:血液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持续的缺血症状;患者溶栓失败(溶栓开始90 min内ST段抬高最显着导联回落50)并且有中等或大面积心肌处于危险状态(前壁心梗,累及右室的下壁心梗或胸前导联ST段下移)。
对于不具备Ⅰ类和Ⅱa类适应证的中高危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和PCI治疗的策略也许是合理的,但其益处和危险目前尚不清楚。缺血症状出现后,越早接受PCI治疗获益越大。
无血液动力学障碍患者,在直接PCI时不应该对非梗死相关血管进行PCI治疗;发病12 h后,无症状、血液动力学和电学稳定STEMI患者,不应该接受直接PCI治疗。对于已经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如果对PCI禁忌或不同意接受进一步有创治疗,不推荐进行冠脉造影和PCI治疗。
转运PCI:还可考虑转运医生
就诊医院无行直接PCI条件,尤其是有溶栓禁忌证或虽无溶栓禁忌证但已发病3 h~12 h的STEMI患者,推荐转运PCI。高危STEMI患者就诊于不能行直接PCI的医院时,可在溶栓或抗栓治疗同时,尽快转运患者至可行PCI的医院或转运经验丰富的介入医生就地救治。
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具备以下任一项,推荐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或急诊CABG)治疗:溶栓45~60 min后仍有持续心肌缺血症状或表现;适合接受再血管化治疗,75岁的心原性休克患者;严重慢性心衰和(或)肺水肿(Killip Ⅲ级);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
抗栓治疗:获益明确 注重个体化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必不可少
除有禁忌证外,所有STEMI患者应在早期嚼服阿司匹林300 mg,然后长期服用75~150 mg。在首次或再次PCI之前或当时,应尽快服用初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拟直接PCI者最好600 mg),或在急诊PCI时,尽快给予普拉格雷60 mg,维持剂量10 mg/天。若患者已溶栓,尚未服用噻吩吡啶类药物,则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300~600 mg。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天。对于有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病史的STEMI患者,不推荐在急诊PCI前应用普拉格雷作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出院后,置入DES患者可考虑氯吡格雷75 mg/天服用15个月以上。准备择期行CABG的患者若正在服用氯吡格雷,则应至少在术前5~7天停药。
静脉溶栓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提高疗效,但出血并发症增加。对75岁的患者,因为颅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不建议溶栓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联用。而直接PCI前(行或不行支架术)最好尽早应用。直接PCI时,冠脉内注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缩小梗死范围和改善近期预后。
抗凝治疗:所有STEMI患者急性期均应使用
普通肝素已成为STEMI溶栓治疗的最常用的辅助用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选择性溶栓剂,故必须与充分抗凝治疗相结合。尿激酶和链激酶均为非选择性溶栓剂,对全身凝血系统影响很大,因此溶栓期间不需要充分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有应用方便、不需监测、出血并发症低等优点,故建议低分子量肝素代替普通肝素。
接受溶栓或不行直接PCI患者,磺达肝癸钠有利于降低死亡和再梗死,而不增加出血并发症。不主张磺达肝癸钠单药用于STEMI直接PCI时,因需联合普通肝素治疗,以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直接PCI时可考虑用比伐卢定。
STEMI急性期后,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腔内活动性血栓者需口服华法林3~6个月。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者,可长期服用华法林,INR维持在 2~3。
二级预防: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同等重要
应在患者出院前完成周密的评估,尤其是检出残余的心肌缺血,测定心肌存活性。并对患者讲解非药物干预,包括戒烟、适度运动及控制体重等方面的重要性。在药物干预方面,应坚持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他汀类药物。
STEMI患者出院后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使血压、血脂和血糖达标。康复治疗有利于降低总死亡率及心脏病死率,应予提倡。
‘叁’ 干细胞能解决哪些健康问题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 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干细胞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疗法就像给机体注入新的活力,是从根本上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干细胞治疗分为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再生技术。
1、再造皮肤活力和恢复容颜
健康的皮肤光滑而富有弹性,新陈代谢功能旺盛。新生皮肤细胞来源于皮肤基础层的皮肤干细胞,毛发的健康生长也有赖于毛囊里的毛发干细胞。
干细胞是再造和恢复美丽容颜的根本细胞,有显着的美容美肤和美发效果。它能使松弛下垂的皮肤光滑收紧,恢复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和色素沉着。经统计发现,接受细胞疗法后,部分的人出现了白发变黑发的迹象,干细胞抗衰老获得的美容效果不仅是皮肤毛发得到再造的效果,更是使机体多器官、多系统获得了整体的修复、改善。
6、改善免疫功能
免疫是人体抵抗疾病,尤其是清除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菌、寄生虫等)和监控、杀灭肿瘤细胞的关键因素。因此,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卫部队,免疫细胞则是这个防卫部队中的战斗员。老年人由于免疫细胞减少,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抗病能力下降,因而容易发生肿瘤和其它疾病。
外源性干细胞植入身体后可以重新建立病人的造血免疫系统,恢复病人的正常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衰退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因此,干细胞移植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减缓衰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7、再造性修复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各具其特定功能。消化系统内尤其是胃肠道同样存在细胞死亡与新生的生态平衡,与其它组织器官一样,消化系统的细胞更新依赖于干细胞的增值与分化。随着年龄的老化或疾病的发生,消化器官的干细胞数量减少,导致消化器官出现结构性退化、萎缩,胃肠道运动和吸收功能减弱;肝脏的解毒功能及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胃肠道和胰腺各种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下降。消化系统衰老常导致食欲差、腹胀、消化吸收不良和营养吸收差、便秘等。
干细胞疗法能显着提高胃肠功能和肝胆代谢功能,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恢复良好,食欲好转。中老年人常见的腹胀、便秘现象消失。干细胞移植有益于胃肠炎性疾病的改善,促进胃肠损伤的修复。
8、改善性功能
干细胞是再造和恢复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源泉细胞,干细胞在修复全身各器官老化变性的同时,也显着地再生性修复生殖系统的衰老退化,恢复和加强性功能。干细胞抗衰老能使绝大多数男性的性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勃起有力坚挺持久;女性性欲、性频率和性生活满意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干细胞再造人体生殖系统结构,改善人体性功能。男性衰老时常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影响排尿和性功能,而干细胞疗法能有效修复男性因衰老退化而引起的前列腺肥大、增生。
干细胞疗法有着多种优势:干细胞疗法是从人体最小单元细胞出发,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对传统治疗方法疗效较差的疾病多有惊人的效果。
‘肆’ 心梗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