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图
针灸治疗胃疼的位置主要在腹部和背部。具体穴位包括中脘穴、下脘穴、足三里穴等。
解释:
1. 穴位位置:
*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方四寸的位置。
* 下脘穴: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上方两寸的位置。这两个穴位都是治疗胃病的主要穴位,通过针灸刺激可以调和脾胃功能,缓解胃部疼痛。
*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约四横指的位置。针灸足三里穴有助于调理脾胃,增强机体抵抗力。
2. 针灸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上述穴位,可以调和气血,舒缓胃部痉挛,改善胃的消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胃疼的目的。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针灸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针灸治疗虽好,但并非所有胃疼情况都适用。此外,针灸过程中可能会有些许不适,但一般属于正常现象,如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详细的图解,请查阅专业中医书籍或咨询中医专家。
❷ 胃痛难忍,这两个穴位一针见效(附穴位图)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针灸名医高树中老师发现并命名了两个治疗胃痛及胃病的穴位,分别是“尺胃”和“脐胃”。其中,“尺胃”位于右侧上肢的特定位置,与中医的“尺肤”部位对应,能够准确地定位到胃部问题,治疗胃痛及胃病。临床上,无论是从尺肤全息定位还是经络角度看,“尺胃”都能有效缓解胃痛及各类胃部不适。
针对“尺胃”穴位的临床应用,高树中老师在着作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是“尺胃”位置的定位图。通过“尺胃”的治疗,可以显着缓解胃痛症状,其疗效得到了高树中老师的临床验证,并公开分享给同行和患者,以供参考和验证。
另一个发现的穴位是“脐胃”,位于肚脐左上方(时钟的1-2点处)的0.5-1寸压痛点处。这个穴位之所以命名为“脐胃”,是因为它能够治疗胃部问题,并在脐部定位中扮演关键角色。高树中老师深入研究了五脏六腑在脐周的缩影定位,并发现胃部问题往往与脐部的特定位置相关联。
在临床实践中,高树中老师发现几乎所有胃病患者在“脐胃”穴位都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动脉搏动。这使得“脐胃”成为治疗胃痛及胃病的有力工具。除了在“脐胃”穴位的定位和应用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外,高树中老师还结合了气街理论,进一步阐释了气街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胃病治疗的关系。
气街是人体经络系统中横向联系的四大通道之一,它们加强了身体前后的横向联系,与胸腹腰背的气流通应密切相关。气街的存在,使得人体内气的运行更加有序,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灵枢》中提到的“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意味着通过了解气街,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疾病,如同解绳结或切断绳结,让门户畅通无阻。
气街的具体位置包括头部、胸部、腹部和腿部。在腹部,气街与背俞穴、冲脉以及脐部的动脉紧密关联。《灵根》中提到,腹部疼痛时,可以通过刺激腹部的动脉或气街来缓解症状。在治疗胃病时,通过找到特定的压痛点或动脉搏动点,即“脐胃”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胃痛及胃病症状。
综上所述,通过高树中老师的发现与研究,针对胃痛和胃病的治疗,通过精准定位“尺胃”和“脐胃”两个穴位,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有深入的探讨,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对于改善胃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❸ 胃痛的针灸治疗
胃痛的针灸治疗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复杂,由外感六淫之气、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素体脾胃虚弱等引起,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有效病种之一,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等证,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通”的理论,本病针灸治疗当以和胃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辨别病位,采用相应的治法才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特征[1],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状。发病特点,有反复的发病史,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情绪激动,饮食失常,过饱、过饥饿,进食生冷干硬等。根据病因病机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淤血停胃等证,针灸治疗取穴多在足阳明胃经,又因足太阴与足阳明相表里,选取脾经相关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诸穴为主,具体选穴方面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辨别病在气在血及不同脏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疗方法加之药物治疗。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辩证分型论治。
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积于中焦,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通
症状: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针[1]即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
中脘为胃的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交汇穴是治疗胃腑疾患的要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调理胃肠的常用穴位。内关通阴维脉与之合于胃心胸,也可治疗胃部疾患。胃俞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胀[2].针刺用泻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阙附近温和灸来达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效。中药调理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方剂如香苏散等配合应用
二、饮食伤胃
病因: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内有虫积阻滞胃气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积滞,阻遏胃气
治法:消食导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经腧穴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具有调理脾胃,促进肠道蠕动,加强消化功能的作用,针刺用泻法,而多以胃经腹部旁开前正中线两寸的一排经穴以点柔法或刮痧疗法,以出痧透邪为度。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剂。
三、肝气犯胃
病因:忧郁恼气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脘气机阻滞
症状: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取穴: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
选取肝经胆经或或与肝胆相关穴位以治疗肝气不疏,以疏肝解郁,调理肝气,配以调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枢来固护脾胃,针刺用泻法。中药调理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四、湿热阻胃
病因:外感湿热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运,湿热内生
症状:痞满不适、疼痛,呕吐泄泻,口苦、口中黏腻,心烦口渴,腹中肠鸣,可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楚。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取穴:胃三针,丰隆,上巨虚、下巨虚、胃俞、脾俞
丰隆为趋痰之要穴,湿热阻滞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虚主治肠中切痛雷鸣[3],脾俞、胃俞建运脾湿,适当选用肝经调理气机之穴,针刺以泻法为主,不灸,或以拔罐点刺放血来泻邪热。中药调理以清中汤等方剂。
五、胃阴亏耗
病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脘灼痛
症状:知饥少纳[4],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阴交,足三针,太溪
针刺用补法,不灸以免火耗阴液,得气后接电针仪中药调理以养阴益胃的一贯煎加减
五、淤血内停
病因:淤血内结,气滞不通阻遏胃气,不通则痛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欲不振,实质紫暗,脉细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胃三针
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处,针刺用泻法,,多配合刺络拔罐之法以泻蕴结之淤血。中药调理以失笑散合丹参饮等方剂
胃痛起病之出多为单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节,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针灸治疗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见效,坚持治疗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在治疗时辅以药物等多种方法,根据病情的发生发展选用适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