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狂犬病的发病症状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独特,初期症状包括伤口周围出现瘙痒、疼痛和麻木。病情进展后,患者可能出现疲乏、食欲下降、头痛、失眠和恶心等表现。随后,患者情绪变得激动,对声音、光线和风的刺激表现出过敏反应,喉咙部位感到紧张,这些刺激可能会引发躁动和全身性痉挛。其中,恐水症是狂犬病特有的症状,患者听到水声或见到水就会引起咽喉或全身的痉挛。
疾病进入晚期时,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恐惧感消失,痉挛停止,肌肉变得松弛,下颌松弛下垂,口中有唾液分泌,反射作用消失,瞳孔扩大。最终,患者可能因呼吸或心脏衰竭而死亡,且无有效治疗方法。
狂犬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伤口周围异常感觉,尤其是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就医。狂犬病一旦进入晚期,治疗难度极大,故预防至关重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手段。
B. 狂犬病诊断和防治要点有哪些
狂犬病,一种由狂犬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但有时长达19年。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包括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数量及毒力、是否由野生动物咬伤、受伤后是否进行扩创处理、是否接种疫苗等。
临床表现包括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恐惧不安和进行性瘫痪等症状。诊断通常基于被咬伤的历史、突出的临床表现,并通过免疫荧光试验确认。治疗应在咬伤发生后立即开始,以避免疾病发展。治疗过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个阶段。
前驱期或侵袭期,患者会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乏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敏感,以及喉咙紧缩感。早期症状还包括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如麻、痒、痛和蚁走感等。
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多汗流涎等。麻痹期,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尤其是肢体瘫痪。在这一阶段,患者反射消失,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最终可能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或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狂犬病可分为躁狂型和麻痹型,其中躁狂型的前驱症状与感冒类似,而麻痹型则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不累及脑干更高部位,患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伤口处理是狂犬病防治的重要一环。对于哺乳动物咬伤的伤口,应立即冲洗至少15分钟,清理污血和可能存在的病毒。伤口深时应使用注射器灌注冲洗。冲洗后应用碘酒或乙醇涂擦。伤口不应止血、包扎或缝合。对于头颈部、手指、较大或较深的伤口,可能需要使用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免疫血清进行局部浸润注射。
在治疗过程中,需将患者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刺激。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处理,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监护。同时,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补充水电解质、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及使用镇静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