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及急救措施有哪些
发生伤害事故的常见原因一般有,触电、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碾压(压榨)伤,土石方坍塌掩埋等。以下介绍十种常见伤害事件的急救处理方法。
一、创伤出血
1、伤口不深的外出血症状,先用双氧水将创口的污物进行清冼,再用酒精消毒(无双氧水、酒精等消毒液时可用瓶装水冲洗伤口污物),伤口清洗干净后用敷料包扎止血。出血较严重者用多层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2、一般的小动脉出血,用多层敷料加压包扎即可止血。较大的动脉创伤出血,还应在出血位置的上方动脉搏动处用手指压迫或用止血胶管在伤口近心端进行绑扎,加强止血效果。(上肢:肱动脉,腋下动脉;下肢:足背动脉,股动脉;颌面部:颌下动脉,耳前动脉,头颈部:锁骨下动脉,颈动脉。)
3、大的动脉及深创伤大出血,在现场做好应急止血加压包扎后,立即送医院处理,以免贻误救治时机。
4、对出血较严重的伤员,在止血的同时,还应密切注视伤员的神志、皮肤温度、脉搏、呼吸等体征情况,以判断伤员是否进入休克状态。
5、对在高处坠落,腰、腹部遭受重物打击或被车辆撞击的伤者,无明显大量外出血但迅速进入休克状态的伤员(症见:神情淡漠、面色苍白,皮肤冰冷、脉搏细弱且快、血压下降),应高度怀疑为内脏破裂出血,要立即送院检查观察。
二、挤压伤
1.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挤压综合症的发生。
2.伤肢制动,可用夹板等简单托持伤肢。
3.伤肢降温(避免冻伤),尽量避免局部热缺血。
4.伤肢不应抬高,按摩或热敷。
5.如果挤压部位有开放性创伤及活动出血者,应止血,但避免加压,除有大血管断裂外不用止血带。
6.迅速转往医院。
三、烧伤
发生烧伤时的处理原则时迅速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并及时予以适当的治疗,尽可能地减轻伤情。
衣服着火时,应尽快脱去着火的或沸液浸渍的衣服;或迅速卧倒,慢慢就地滚动,压灭火焰;或用手边不容易燃烧的材料加大衣、沙土等,迅速覆盖着火处,使之与空气隔绝;也可用水将火浇灭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沟内。坚决制止伤者奔跑呼叫或用双手扑打火焰,以免助长燃烧并引起头面部、呼吸道和双手烧伤。电击伤应尽快中止电流继续作用,并将伤员移至安全地带。
对于伤者的处理:面积不大的肢体烧伤可用冷水或冰水浸泡0.5-1小时。此方法可减轻损伤程度和缓解疼痛,效果良好。酸碱及其他化学物品致伤后,应迅速脱去被浸渍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越快越好。沥青烫伤后,应用冷水浸泡或浇洒,使沥青尽快冷却,避免热力继续作用。然后用软布浸松节油后轻轻将体表的沥青擦去,减少毒素吸收,避免沥青中毒。切勿强行撕扯体表的沥青。
烧伤创面处理:用灭菌敷料或干净被单、衣服、毛巾等手边材料,将创面简单包扎加以保护,以减轻污染和再损伤,并减少疼痛。对复合的其他创伤如骨折等给予包扎、固定。经过简单处理,伤员可转送医院。途中注意防寒、防尘、减少颠簸。
四、创伤性窒息
创伤性窒息又称胸部挤压伤。常见于过程塌方、房屋倒塌、车辆碾轧等。伤者常伴有其他胸部损伤,如多发肋骨骨折、气胸、血胸或心脏挫伤。
在事故现场,如果伤员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和辅助呼吸抢救;根据具体情况,边抢救边运转或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迅速转往医院。
五、休克伤员应急处理
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使其安静、保暖,在平卧的体位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对创伤性休克伤员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六、颅脑损伤应急处理
颅骨损伤如导致颅内高压的症状有:昏迷、呕吐(呈喷射状呕吐)、脉搏或呼吸紊乱、瞳孔放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等。
颅底骨折或颞骨骨折的伤员不一定有昏迷、呕吐症状,但有脉搏或呼吸紊乱、瞳孔放大或缩小,鼻、眼、口腔甚至耳朵可有无色的液体流出,伴颅内出血者可见血性液体流出。
颅脑损伤的病员有昏迷者,首先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伤员应侧卧位或仰卧偏头,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气道阻塞。对烦躁不安者可因地制宜的予以手足约束,以防止伤及开放伤口。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脊柱有骨折者应用硬板担架运送,勿使脊柱扭曲,以防途中颠簸使脊柱骨折或脱位加重,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有颅骨凹陷性骨折,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立即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⑵ 手指挤伤怎么处理
手指被挤伤后要观察手指是否存在活动受限,如果存在活动受限,考虑存在骨折或者肌腱损伤,需要到医院做X线检查,观察有无骨折,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若存在骨折,需要应用石膏绷带或者手术治疗,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2、若只是软组织损伤,早期可以用冰袋冷敷,减少炎症渗出,预防损伤部位出现肿胀。
手指挤压伤超过24小时,可以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及消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消除肿胀。如果皮肤存在破裂伤,需要注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的对伤口换药,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还要适当的抬高患肢,避免受伤部位长时间下垂,以免引起肿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