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肠胃炎中医是怎么调理的
第一、中药内服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采用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仁米、陈皮等中药进行治疗,前4种中草药有健脾胃的作用,而薏仁米有化湿的作用。另外,若是受到病菌的感染时,也可以用黄连和黄芩来进行清热解毒。
第二、中药灌肠的治毕春疗方法
采用中药进行灌肠,可以起到清热解毒、以及活血化瘀、还有敛疮生肌的作用。不过在使用中药进行灌肠时,需要特别注意,要确保灌肠液的温度要适中,不要过热。然后就是灌肠液不要过量使用,另外,就是患者在灌肠的时候,要注意体位要合适。
第三、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这两种常用的方法来治疗肠胃炎外,还可以采用针灸基数数治疗、以及穴位贴敷,还有穴位埋线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使用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对应的穴搏首位,可以起到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再配合服用一些补脾益肠的中药,其治疗效果更佳。
2. 脾胃虚寒,慢性胃炎反复发作中医2个名方,温中散寒,治慢性胃炎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 健康 的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而就在近期,一则关于如何预防胃癌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胃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因素的过程。最常见的诱发原因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者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早期胃黏膜受损,进展为浅表性胃炎或者胃溃疡,长期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者严重胃溃疡,然后才有一少部分可以进展为胃癌。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甚至更短。
因此,想要防止胃癌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防止胃病加重。
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据数据统计,我国的肠胃病患者约1.2亿,其中慢性胃炎大约占30%之多。本病是由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临床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因素、饮食及药物因素、胃食管反流等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病程长,迁延反复,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多采用抑酸、保护胃黏膜、抗Hp 等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根治效果较差。也是因为如此,导致许多慢性胃炎患者对用药产生抗拒,从而导致胃炎加重。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寒,肝脾失调,肝失疏泄,或素体脾虚,肝木乘脾(胃),或肝郁化火犯胃,胃阴虚,湿阻中焦或气滞血瘀等多种证型。其中以脾胃虚寒一证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现代人大多数慢性、难愈疾病多与寒有关。 脾胃虚寒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脾胃虚弱导致,其中素体阳虚、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复感寒邪为发病之标,导致脾胃运化及升降失司,引发胃脘疼痛、反酸、纳差、畏寒等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在胃痛篇中说:“胃痛……虚则着而为病。”《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脾健则最不易受内外邪的干扰而发病。若因久病迁延不愈、或劳倦纵欲太过、或年老体虚等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则脾气无法升清,胃气难以降浊,运化失权日久致胃失濡养而出现本病。
正如《黄帝内经》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李东垣也指出:“脾胃久虚之人,多食寒,则胃中胀满,或脏寒生满痛。” 均说明脾胃虚弱是邪气乘虚而入致病的重要原因。
脾胃虚弱者,最怕寒冷,就非常容易引起腹部着凉,导致胃痛、腹泻的发生。进入冬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此外,冬季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倘若稍不注意腹部的保暖,胃腑一时难以适应, 寒邪直入胃腑、气机阻滞、寒凝经络,气血不能正常循行,胃腑和降之性受碍,导致原有的慢性胃炎,因病复发。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呕吐纳呆、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证明,炎性病变的胃粘膜对寒冷刺激格外敏感,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胃蠕动亢奋甚至痉挛。
许多抗生素类的药物是寒性的,这些药物虽然能够快速地缓解不适症状,但由于其性寒,倘若长期的服用,不仅会加重胃腑的负担,影响胃腑气血的正常濡养,还会对胃部造成更大的损害,导致患者对药物副作用拮抗力的大小及耐受降低。
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在夏季往往会感觉到症状好转,胃痛、腹泻等症状发作不像冬季那么频繁,于是便经常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中,甚至经常食用冷饮。但这些症状减轻只是表现,并非代表疾病好转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的盛衰交争, 所以当正邪两气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便可随时引起疾病的产生。脾胃虚寒型胃炎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所致,而夏季天气较热,人的阳气较重,按现在医学的说法,就是人的抵抗力提高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
但这并不代表胃炎已经得到好转,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倘若夏季仍然频繁吹空调,吃冷饮, 这样会导致寒气暗伏于体内,等到秋冬时期,外寒侵袭,引发内寒,便会导致胃炎症状加重。
脾胃虚寒型胃炎主要是以素体阳虚、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复感寒邪为发病之标,导致脾胃运化及升降失司,引发胃脘疼痛、反酸、纳差、畏寒等症状,因此,临床辨证多属脾胃虚寒证,治疗当以温中散寒、健脾助运等为主。 黄芪建中汤和理中汤均源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名方, 全方共奏健脾温阳,温中和胃之效,助脾阳升、胃健运、寒邪除,使得诸证消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可抗炎、调节免疫、调整胃肠激素分泌,提升胃黏膜的抗病和修复能力,加快胃黏膜炎症的消退。
此外,除了中药汤剂,穴位敷贴也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清代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较服药尤为有力。”由于目前正值三伏天,通过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可以使药物局部吸收和刺激局部穴位产生调节脏腑生理功能、增强抗病修复能力和机体免疫力的无创疗法。
有学者曾将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单纯口服中药理中煎的基础上加用温胃贴行穴位贴敷治疗,取穴气海、足三里、胃俞、脾俞、中脘,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慢性胃炎主要症状积分上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7%)髙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表明温穴位贴敷对于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然,虽说当今脾胃虚寒为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证型之一,但除了脾胃虚寒之外,还有肝木乘脾、气血血瘀等证。此外,寒郁久化热,许多脾胃虚寒患者也会夹杂热证。因此治疗之前需仔细辨证,不可擅自服用药物,否则不仅无法取得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3. 如何用中药治疗胃炎
可以选择以下药物治疗胃炎:
第一,三九胃泰,九里香、木香、白芍、生地等。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第二,猴菇菌片,药物组猴头菇,功用消炎止痛,辅助正气。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
第三,胃乃安胶囊,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以及十二指肠溃疡,
第四,胃康灵胶囊,药物组成白芍、甘草、三七等八位药物,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症状。
4. 治疗肠炎有哪些偏方 治疗肠炎的民间偏方
中医 哪些 偏方 能治疗肠炎?治疗肠炎的偏方有哪些?下面我分享了治疗肠炎的民间偏方,希望能帮助到你。
治疗肠炎的民间偏方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 腹泻 。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 胃炎 。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 用药 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 湿热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 结肠炎 ,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 腹痛 ,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着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 清热 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
旱莲当归治肠炎
【功能主治】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偏方组成】旱莲草20克,当归、毛姜、阿胶、白术各10克,黄连、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按上 方剂 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病例验证】万某,男,32 岁,工人。腹痛便泻赤白粘液,时或便血半年余。多方医治乏效,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18~20厘米处充血、糜烂,有出血点。见其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干唇红,腹痛隐隐,按之不减,大便溏薄夹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几日以赤冻为多,舌淡暗有浅细裂纹,苔白薄微黄,两脉虚濡且细。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气血壅遏为害,治当标本兼顾,缓调为要,遂拟本方加地榆10克、鸦胆子30粒(去壳2次吞服)。一月后诸症大减,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做镜检,患处已无糜烂,仅见出血点。继服上方去地榆、鸦胆子,加乌梅20克、白芍10克以养阴和营。又20剂后临床症状痊愈,纳增便调,形体气色恢复正常。又镜检,已无出血点,溃疡已愈合。
党参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止泻固肠,促进脾胃运化。主治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证见脾胃虚弱,时溏时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偏方组成】党参、秦皮、炒白术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乌梅、黄连、炮干姜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 脱肛 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衰,气虚于下久泻不止愈,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病例验证】李某,男,40 岁,干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饮食,出现腹痛下泻,住医院检查确诊为菌痢,留住院治疗近旬,腹痛下痢明显好转,因在外不便调理,返回继续门诊治疗。病情时好时发,但发作症状比初患症状为轻。迁延至今,近日应酬荤腥稍多,再见腹痛下泻,日1~2次,便呈黄色稀溏,少有粘液,无里急后重兼症,自觉食欲日趋减退,食后胀闷不适,精神常感时久不支,舌质淡、苔薄黄,脉弱。综析是症,显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受损,气虚不运,兼见未尽湿热。本益气运脾、兼清湿热为治。用上方,去乌梅,加陈皮、厚朴、竹茹、佩兰,嘱服2剂。药未竟,上症尽为大减,患者以工作开会就医煎服不便,请开常服药治疗,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与服。服散剂2剂近1个月后,泻、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渐正常。
猜你喜欢:
1. 治疗肠炎的偏方
2. 中医治肠炎偏方有哪些
3. 治疗慢性结肠炎中药方剂
4. 健脾止泻的小偏方
5. 拉肚子的食物治疗偏方
6. 治疗腹泻的中药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