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盗汗怎么治
中医如何解说盗汗
从中医观点来看,夜间盗汗有可能是气虚或阴虚造成,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盗汗,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来调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心悸少寐,宜补血养心,以归脾汤加减方来治疗;
如果是阴虚体质引起,身体出现燥热症,也会有盗汗现象,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来改善。此外,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但建议由医生鉴别诊断后,再服药改善。
盗汗分为两种,一种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属生理现象。另一种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中医的说法是“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
临床也有因阴虚而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由血瘀而致水湿内停的血瘀与水湿并见等,鉴别时更需详审,所以又细分为:阴虚盗汗、阳虚盗汗、气虚盗汗、血瘀盗汗、血虚盗汗、湿阻盗汗、外感盗汗。
❷ 小儿盗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典型症状
盗汗主要表现为夜晚睡眠过程中出汗,甚至可能会浸湿睡衣或床单、被褥,醒后汗自止。根据中医辨证的观点,盗汗常见的证型包括心血不足、阴虚火旺等。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均有所差异。1、心血不足常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失眠多梦、眩晕健忘、气短神疲、面色缺少光泽;舌淡苔薄,脉虚。2、阴虚火旺主要表现为晚上睡觉出汗,午后潮热(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心胸躁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
病程日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甚至阴阳两虚之证。
盗汗以虚证为多,临床主要通过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的原则来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不同证型的盗汗,治疗原则有所差异。如心血不足主要为补血养心,阴虚火旺主要为滋阴降火。若盗汗因久病所致,在治疗过程中除止汗外,还应侧重于原发病的控制。
药物治疗
1、心血不足(1)方药:归脾汤加减。(2)常用加减中药:龙骨、琥珀粉、朱砂、柏子仁、合欢皮、生黄芪、浮小麦等。(3)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安神颗粒、归脾丸等。2、阴虚火旺(1)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2)常用加减中药:秦艽、银柴胡、白薇、太子参、玄参、阿胶、莲子心、肉桂等。(3)中成药:知柏地黄丸、龟胶养阴颗粒等。
手术治疗
盗汗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❸ 小儿盗汗怎么办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出汗,通过出汗带走身体内多余非水分和代谢物质。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所产生的热量及代谢产物也相对较多。那么,小儿盗汗怎么治疗呢?
1、轻型盗汗:轻型盗汗的小儿,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2、中型盗汗:中型盗汗的小儿,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儿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3、重型盗汗:重型盗汗的小儿,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这些病儿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消瘦,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1、黑豆乌梅汤: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乌梅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每日一剂,频频喂服。
2、桑乌煎:桑椹20克,乌梅20克。用法:水煎服,每天2~3次。每日一剂,频频喂服。
3、参麦止汗茶:太子参10克,浮小麦15克,红枣5枚。将红枣洗净劈开,与太子参、浮小麦共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以文火煎煮30分钟,滤去残渣,加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频频喂服。
4、百合山药粥 :百合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 先将百合水发洗净,与山药、粳米共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以文火煎熬至熟烂粥成,食用时可加佐料调味。 每日1剂,频频喂服。
5、黄芪粳米粥:黄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将黄芪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每日1剂,频频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