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瘘管怎么治疗
瘘管为由体表通向深层组织或中空器官的管道,多半是异物刺入滞留或深部刺伤化脓而排脓不畅形成。
体表管内不断排出脓性分泌物,长期不能愈合,瘘管的内壁多数为肉芽组织或被瘢痕组织所覆盖。
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术前24小时,将5%美蓝溶液或2%龙胆紫溶液注进瘘管内,局部消毒后,凡是染上蓝色的组织,包括异物管道和坏死组织都要切除净。再用3%双氧水消毒液冲洗,然后进行缝合。
(2)较深的严重瘘管,用撒上硫酸铜的棉捻或者纱布捻塞进管道底部,用来腐蚀管壁脱落。
(3)用3%双氧水冲洗管里,再用镊子夹住一只壁虎,并从尾根处剪断,把尾尖轻轻放进瘘管口,慢慢向里推送,直到塞满管腔为止。如果一条壁虎不够,可用数只壁虎尾巴。不需要用其他药物,第二天可看到从瘘管外口流出少量淡红色液体,第三天基本干净,管口边缘开始收缩,2周不愈,可塞第二次壁虎尾巴。
(4)把食盐、老姜、艾叶炒黄后研成细末,冲开水,温凉后冲洗瘘腔,把脓汁及坏死组织都冲洗干净,再把爆竹拦腰折断。点燃硝药,迅速投入瘘管口,使烟头冲进瘘管的深部,用此进行烧烙消毒。再用黑砂18克,陈皮23克,红升丹21克,放在锅内炒到棕红色,研成细末,用麻纸卷成药捻子,在外层涂上浆糊粘牢,滚上药末,插进瘘管内。24小时以后,肿胀部位有液体外流,每天换一次捻子。4次后瘘管壁脱壳,即可用钳子取出,再彻底清洗吸干,最后用轻粉37克,儿茶20克,刺猬皮34克,炉甘石38克,象皮14克,冰片10克,共研为细末,吹进瘘腔内,并在伤口周围涂桐油防蚊蝇,这样吹洗4次左右即愈。
‘贰’ 耳前瘘管病如何治疗
耳前瘘管或称先天性耳前瘘管,为胚胎期第一腮沟的遗迹。多单侧发病。瘘口常位于耳轮前脚,瘘管可形成分支或树叉状,管内表面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样分泌物。本病一般常无症状,偶尔在挤压时有少量粘液或粘脓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红肿疼痛或形成脓肿,或脓性分泌物增多;反复感染化
脓者,局部可形成脓瘘或瘢痕。一般来说,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若有感染化脓,可给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如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肌肉注射(注意做过敏试验);或红霉素,每次0.25g,每日3次,口服。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局部清洁消毒,碘伏纱条换药;待红肿消失,感染控制后可行瘘管切除术,务必一次彻底切除,否则遗留部分瘘管感染复发,再行手术效果甚差。
中医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胎毒内蕴而形成。若感染反复发作,常流脓液,治宜益气养血,补托排脓。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熟地黄15g,白芍12g,当归12g,金银花15g,皂角刺15g,白芷15g,桔梗10g,甘草3g,紫花地丁20g,连翘15g等,水煎服。外治可先用九一丹或红升丹药捻插入瘘口,尽可能内伸,外敷生肌玉红膏,隔天换药1次。饮食上宜清淡,以瘦肉或鲜蛋为主,忌海鲜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