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治疗方法
你好,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在广义上来说是属于精神疾病,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被称为“第一心理杀手”。
抑郁症的具体表现为: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无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这类障碍还会造成患者的躯体功能失调,如睡眠紊乱或食欲减退。
在西方国家,抑郁症是一种最普通的精神疾病,其中终身抑郁症的发病率在6%~8%之间,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抑郁症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50%。患者中有65%~80%会出现严重的自杀意念,45%~55%会出现自杀或自伤行为,终身自杀死亡率高达15%~2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在国内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国内的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超过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但大部分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抑郁症,而意识到自己有抑郁症的患者,百分之九十并没有向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求助!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三种治疗方式,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三种治疗方式。
一、心理治疗
合适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其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1、疏导与渲泄: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病人清楚他的痛苦已被人们作为现实接受了;是常见的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法。
2、在与患者交谈中要避免矛盾性及可引起患者误解的表述;
3、不因治疗困难而失去信心,要以足够的耐心,坚韧地带领病人渡过发病期;
4、抑郁症患者不接受现实,积极行动:森田疗法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5、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将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因而颓丧、抑郁。所以让病人了解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来促进人格的成长。
6、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同学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家庭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急性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症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家属对患者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预后的效果。医生应首先让家属了解到疾病的症状特点、病程及治疗情况。对患者的症状必须认同,并需要理解、耐心和正规治疗。疾病是有自身规律的,试图通过改变环境来提高情绪是不可行的,这样只会使病情加重。社会的支持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法中尤为重要。
‘贰’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也可称为精神治疗,是指治疗者与患者之间通过表情、态度和行为等相互交往过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去改变或影响患者的消极认知情绪,从而消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索和异常行为。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疏导疗法。
二·认知疗法。
三·暗示疗法。
四·催眠暗示疗法。
五·行为疗法。
‘叁’ 病态心理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病态心理的定义
病态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若某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可定义为病态心理。
病态社会心理是指由社会病态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
病态社会心理与病态心理相比较,区别有以下两点:
第一,病态心理只是个体现象,常常随着个人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人格特征而转移,例如恋鞋癖、辩论狂,它不具有普遍性,只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特殊反应;而病态社会心理则是群体现象,是某一社会或群体中所共有的不正常的心理特征、状态的总和。
例如,相互攀比、迷信、偏见、自私、自我封闭、浮躁等等。病态社会心理常常发生在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身上,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暗示、从众、顺从等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病态心理的扩展与巩固。
第二,病态心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可能是由人的身体病态,如脑损伤、脑膜炎、内分泌失调所引起,也可能是由社会生活刺激,或人自身的人格特征所引起,而病态社会心理主要是由于病态社会文化的不良刺激,导致某些意志薄弱者接受某些病态文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出现了偏离正常社会心理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病态社会心理所产生的病态行为往往会给社会、群体及其本人带来危害。
二、病态心理的根源
病态心理的根源在于病态文化的存在。
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病态文化是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凡是偏离社会主体文化,以不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和错误价值观念作指导的文化都可以称为病态文化。
具体说来,我国现阶段的病态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封建病态文化。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思想,“光宗耀祖”的虚荣主义,“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的面子观念。
这些思想始终很深蒂固地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第二,境外病态文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的病态文化,例如个人名利至上、性泛滥、家庭解体、崇尚金钱与暴力等。
第三,变革时期的病态文化。例如拜金主义、以权谋私、行为不正之风。
第四,人口素质差所产生的病态文化。例如经济上“向金钱看齐”
的发迹主义;道德方面的利己主义;文化方面的作家媚俗现象;教育方面的“读书无用论”。
三、病态心理与病态人格的关系
病态心理与病态人格有共同之处,即二者都不属于精神病与神经症,是正常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其产生都与社会病态文化的不良刺激有关,都可能出现相似的病态行为。二者又有严格的区别,病态社会心理是一种异常的心理活动,常与特殊情况有关,经心理感染,存在于一定数量的群体中,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可塑性较大,可通过自我调适得以纠正;病态人格则是一种异常的个性,是个体固定的持续的行为习惯,不管情境怎样,他人的反应怎样,仍我行我素,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方能恢复正常。
个体的病态社会心理若持续时间过长,未能及时得到纠正,就可能转变为病态人格,而个体的病态人格一旦形成,就可能会出现病态社会心理及病态行为。
四、病态心理的特性
1.危害性
病态心理所导致的社会行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或损害集体及个人的利益。
2.群体性
病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必然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或是某一阶层的人们,或是跨越几个阶层的人们,或者是全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病态文化传播手段多,影响范围广,因此有相当数量的意志薄弱者便产生了相似的“社会症状”。
3.流行性
病态社会心理具有易感性、流行性和广泛性,当某种病态社会心理出现时,极易引起人们的从众心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这种病态社会心理通常会自动消失。
4.无意识性
病态社会心理发生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在病态文化的冲击之下,观念、感情、行为都发生的错位,于是见怪不惊,思维的逻辑出现反常。
5.普遍性
由于病态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恶文化,一种丑恶现象,还将在社会中长期存在,病态社会心理因而也会长期存在。
五、调治病态心理的原则
病态心理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发的病态心理与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反映。有病态社会心理的人可以经心理治疗得到纠正。当然,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其危害,并运用正确的方法,也是能够自我调治的。其调治原则主要有:
1.内省反思原则
可借助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恪训,经常用一些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的模范人物的言行省察自己,进行自我调适。
2.情境转移的原则
改变环境隔离不良刺激,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多与正直、开朗和大方的人交朋友,多接触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主导文化,最终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
3.人格完善的原则
有完善人格的人,是不会被环境所左右的。因此,建立坚定的信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抵制病态文化,避免病态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本要求,但人格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不断剖析自己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4.行为矫正的原则
病态社会心理通常由病态行为表现出来。病态社会心理是无意识的,但病态行为的是消极后果,患者本人能够觉察,为了矫正相应的病态行为,患者也可借助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厌恶疗法进行自我惩罚;系统脱敏法,即不回避接触病态文化,不过接触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对病态文化的免疫力与抵抗力。行为矫正的原则很适合于有病态行为的患者。
六、病态心理及其自我调适
1.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
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1)特点
自我封闭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①普遍性。即不同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比如,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在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
②非沟通性。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
③逃避性。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④有孤独感。
(2)自我封闭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闭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挫折有关,因为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当人们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时,便行了自闭症。
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从儿童来讲,倘若父母管教太严,或没有时间管教,儿童缺乏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青少年时期,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该危机是指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策略。倘若青年人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怎样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愿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对中年人来讲,不能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对老年人来讲,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他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
(3)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
①不愿结婚。其中大男不成家,多是不愿意承担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大龄女人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现理想中的佳偶。他们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也因此自我封闭。
②社会恐惧。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者的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欺辱,他们内心比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
③自责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曾经犯过一些“小错误”,自责自贬,就看不起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
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④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的好坏,总是希望自己长相出众却又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便会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4)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乐于接受自己。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②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并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③精神转移法。将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④系统脱敏法。自我封闭者要敢于正视现实,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
2.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1)特点。
吝啬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①自私性。吝啬的人都很计较个人的得失,总怕自己吃亏,贪小便易,守财小气,又很贪心。
②冷漠性。这种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产,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更是显得冷漠无情,没有一点怜悯之情。
③封闭性。这种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他们多数有自闭倾向。
(2)吝啬心理的成因
①从外界因素来看: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是不均衡的;社会存在欺诈行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社会风气;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
②从主观方面看:
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这种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
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3)吝啬行为的表现
①不愿借钱借物给人;
②不赡养老人;
③遗弃女婴;
④重衣食不重教化;
⑤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4)吝啬行为的危害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
①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
吝啬的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5)吝啬心理的自我调整
①领悟法。从思想上、领悟吝啬的错误。应记住,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
②皈依宗教法。几乎所有宗教提倡扬善除恶。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3.贪婪心理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思指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过分的欲求。
(1)贪婪心理有以下特点:无满足性、公开性、侥幸性、意志薄弱性。
(2)贪婪心理的成因
①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思想,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二是社会舆论的误导。改革开放初期,舆论媒介详尽地报道“万元户”的收入与成果,却没有报道万元户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致富,以致激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员致富攀比心理;三是社会控制不严。目前在一些地区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观地刺激了附近地区人们的贪婪之心。
②主观原因:一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二是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三是攀比心理,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不良心态;四是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较穷,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经历,就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利疯狂而无原则地索取钱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3)贪婪行为的表现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①不择手段的财欲: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钱财;
②难以满足的贪欲;
③难以填补的权力欲;
③欺世盗名的名欲;
⑤胆大包天的色欲。
(4)贪婪的心理治疗
①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随机写出数个“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一个问题1秒钟内,全部写下后,再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进行较深层的分析。
②知足常乐法。一个人不能生活在过高期望中。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就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4.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1)特点
深层次性。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考虑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只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心态就是自私心理。
下意识性。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不认为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却感到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隐秘性。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己的合作形。
(2)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资源的数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导致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态文化的积沉和法制不健全,也是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当个人的需求变成脱离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时,就会导致自私心理。
另外,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所谓社会行为,是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个体行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的人通常都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3)表现形式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大多数社会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杂念。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①不讲公德;
②嫉妒他人;
③感情自私;
④技术垄断或剽窃;
⑤以钱谋私;
⑥以权谋私。
(4)自私的心理调试
①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②多做利他行为。平时,多为他人想一想,凡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关心他人,除去病态想法。
③回避性训练。从心理学而言,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凡坚决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一旦有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提醒自己先克制并纠正不良心态和行为。
5.病态怀旧心理
社会中有一些人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过去。其言行总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如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怀旧称之为病态怀旧心理现象。
(1)特点
①不合时宜,不合潮流。
②对社会报有偏见。认识上极端保守,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③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者。
④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发展滞后,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有偏见、不合时宜。
(2)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原因来看,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一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遗憾。
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
②从主观方面来看,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
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
(3)病态怀旧心理的表现
①依恋过去的事物。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有些饭馆酒楼仍取的是知青时期“向阳屯食村”、“黑土地酒家”。“老三届饭馆”、“北大荒火锅城”之类的旧名称;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越来越“土”,什么“篱笆墙”、“牛铃摇春光”、“向你借半块橡皮”,歌曲创作向童年、乡村延伸。
②恋过去的友人。现在有人十分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
③依恋过去的经历。有的人非常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
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4)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②要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③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朴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
6.压抑心理压抑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1)特点心理压抑有如下特点:
①内向性:过于自我克制、忍耐,以求得安宁;
②消沉性:总是逃避矛盾,凡事逆来顺受,时间久了,就会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
③潜意识性:挫折感与自卑感常困惑自己时,这种情感就会转换潜意识,支配自己的动机。
(2)成因
①从外部环境来讲,倘若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行为规范的影响。倘若行为规范大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
二是工作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
三是紧张的人际关系。
②从主观原因来看,易产生压抑心理有以下情况:
一是个体的某些身心条件较差。比如,相貌丑陋,生理有缺陷等。
二是某些气质与性格更可能产生压抑感。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要比其他气质的人更明显。内向性格的人常常把感情压抑在内心,其中消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压抑感。
(3)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通常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忧郁。主要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个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②厌倦。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兴趣,表示出极不耐烦。
③优柔寡断。凡事缺乏主见和自信,对未来感到失望。
④社交障碍。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呆板,却又多疑、敏感。
⑤躯体化焦虑。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
⑥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压抑使人感到有心理上的压力,可能导致个体人格畸变。
(4)压抑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
②要正确看待自己;
③多读些圣贤哲理与名人传记;
④积极做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⑤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使人精神健康;⑥让快乐进入你的生活。让微笑常写在你的脸上;⑦坚持锻炼身体;⑧回归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7.空虚心理空虚心理指一
‘肆’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分析心理疗法,是通过内心的方式以自由联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释的方法,把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某些精神创伤或者是痛苦体验挖掘或者是暴露出来,从中发现焦虑根源,启发并帮助病人彻底领悟认识自己,从而改变原有病理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暗示疗法,通过暗示去影响病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暗示就是一个人不加批判的接受他人语言或其他的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信念、感情行为的一个现象,他的行为动机不是由自己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产生的,而是旁人影响的一个结果,暗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像语言、文字、表情、手势、榜样等。
三:行为疗法,目的是修正不良行为模式治疗的动向是外显行为,主要的办法,是控制外部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支持疗法,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在临床上,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非常的多,如: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音乐疗法、沙盘疗法、催眠疗法、绘画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如:焦虑症的心理治疗,一方面,通过健康教育的患者明确疾病的性质,增进患者在治疗中的合作,在焦虑症急性发作的时候,能够正确认识这种强烈的惊恐体验,避免盲目的紧张、害怕、恐惧情绪,同时,鼓励患者适当的参与体育锻炼。另外一方面,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变患者错误的认知,去除造成焦虑症迁延不愈的原因。情、支持、说服等等的一些方式,帮助和指导患儿分析、认识他所面临的问题。
‘伍’ 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亦称精神治疗,是医生或其他人用语言、表情、态度或动作来影响病人,从而调节病人的情绪和感受,改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帮助老年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减轻病情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心理治疗的基本形式有:集体治疗、个别治疗和行为治疗,均是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劝慰,解释鼓励,说服暗示,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及自我调整等方法,来达到改变旧的条件反射,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为反应。不少老年人体弱多病,晚年期易患"锖疑症"、"恐惧症"、"忧郁症"、"强迫症"、"癌症"等疾病。对这类病,我国目前尚无特效药,要依靠心理治疗法来解决。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有:
(1)开导法:即开导其思想,使其放松,以此减轻他们的病情,抑制老年病的发展。即使有一些老年人的疾病能用药物或手术治疗,若再配合做些心理治疗,患者的病体会恢复得更快,旧病复发率也将明显降低。
(2)叫喊疗法:是某些西方国家盛行的一种心理疗法,适应神经官能症、癔病,或遭到重大刺激而神志错乱及长期抑郁不快的"情志障碍"者。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安适地躺在诊察床上,医生亲切地握着他(或她)的手,嘱其将自己内心的话,毫不隐讳地发泄出来,随便喊叫,直到自己感到痛快为止。这样,沉重的精神负担或缠绵的幽怨得到了排遣,经过几次这样的治疗,可解除病态而恢复正常。
(3)喜怒调整法:"阴阳喜怒"是七情学说的一个纲领,其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谓情绪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快乐和悲衰,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弛及强和弱的两极状态。情绪的两极性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上可互相转化。运用这种情绪上的两级性治疗疾病,在中医临床上不论是药物或心理治疗都不少见。喜而笑本属正常的情绪活动,是一种肯定的情绪。但喜笑过度,长期不能恢复就成为致病因素。治疗的方法是:改变"喜"的刺激方向或减少"喜"的刺激量。一是肯定情绪的治疗,即用快乐为手段去缓解悲优的心境;二是否定情绪的治疗,即以不快为手段,用悲伤等去纠正过度的兴奋。
催眠下暗示治疗心身疾病的具体实施步骤是:
(1)测定患者的催眠易感性,教给放松法,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施术者。
(2)进入催眠状态后,发掘和揭示患者的心理矛盾和症结,以及这些矛盾和症结对患者的影响程度、患者对它们的评价和态度。
(3)改善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患者了解自己性格上所存在的问题。
(4)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因躯体疾病所带来的新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机体的反作用。针对躯体症状进行直接暗示治疗。
以哮喘为例,通过催眠易感性测定后进行催眠,在催眠下为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用坚定的语气,有条有理地暗示:“你在催眠状态下呼吸已逐渐平稳,一点一点地深沉、平稳,呼吸已无窘迫感,你处在轻松、舒适而安宁的状态中,呼吸着早晨新鲜的空气,空气中有丰富的氧气,肺功能已恢复正常,哮喘已停止发作,每一个肺细胞工作都很正常,胸闷已消失,心情特别的舒畅,焦虑抑郁的情绪已消失。今后任何不良的刺激都不会产生胸闷气急,任何气候变化也不受影响,气喘已痊愈。现在你精神唤发、心情愉快。记住醒来后,你的呼吸一定会更均匀、更通畅。今后再也不会出现气喘胸闷。”
在催眠下亦可引导患者想象:“你已进入了催眠状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非常愉快,你躺在空气清新的草坪上,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在这天然的乐园之中,尽情地享受着这轻松愉快的时刻吧!心神宁静极了,呼吸通畅,气喘已愈,今后再也不会气喘了。”
过敏性结肠炎是心身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催眠状态下主要发掘产生疾病的心理因素,予以分析解释和疏导,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再针对症状进行暗示:“在催眠下你会感到腹部舒适,肠功能恢复正常,肠过敏的现象已不存在,腹痛已消失,肠蠕动正常了。腹泻已停止,今后再也不会腹痛腹泻了。”“你体验一下,腹部有着温暖而又舒适的感觉……。”当患者体验到这种感觉时,再加强暗示;“是的!腹痛腹泻已停止,今后再也不会腹痛腹泻了。过敏性肠炎已得到根治,精力已恢复,记忆增强了,营养已改善了……。”最后再唤醒患者。虽然暗示语是如此简单,但所收的效果却很大,无药而愈了。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907930.html
至于药物治疗就是开处方,有时候也有楼上说的安慰剂效应存在,一般的药物有百忧解什么的
‘陆’ 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哪几种
当心理疾病出现问题的时候建议大家可以到正规的专科医院接受看诊治疗,因为这一疾病的出现对于人们的生活伤害是比较大的,所以一定要及时看诊治疗,当下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支持疗法:指的是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指导、疏导、劝说、安慰、保证,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或减轻对疾病的恐惧与焦虑,恢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精神分析疗法:也称心理分析疗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障碍起源于无意识冲突。精神分析是借助于自由联想法对病人进行治疗。病人通过自由联想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创伤或痛苦体验挖掘或暴露出来,医生对病人进行疏导,使病人彻底领悟并重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人格,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催眠疗法:是使病人处在催眠状态,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暗示,使病人消除恐惧的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下的焦虑症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和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
行为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法,主要是在1960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与心理学界的重视。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化原理。行为疗法的指导思想是认为人具有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人的行为都是从外界环境中学习而来的。行为疗法认为人的病态心理与躯体症状是一种异常行为,是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表现。它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调整与改造的,因此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疗法。
‘柒’ 什么是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一定理论(如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达到减轻乃至消除心理障碍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简言之,心理治疗就是用“心灵”的钥匙去医治人们的“心病”。分为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捌’ 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一定理论(如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达到减轻乃至消除心理障碍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简言之,心理治疗就是用“心灵”的钥匙去医治人们的“心病”。分为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一般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和指导。即以心理学的原理向病人说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质、演变规律、处理方案及预防,从而解除其顾虑,指导其如何减轻或缓解紧张、焦急情绪。
心理治疗本身含有教育治疗的意义。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于患者无知或偏见和错误而引起。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过分恐惧或内疚,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神经症。对此应及时帮助、教育其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建立良好习惯,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就会不药而愈。对于受到委屈,内心苦闷痛楚难言者,应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倾听他们诉说心理上的压抑、怨气以及内心难言的隐情,并恰当适时地给予劝慰、疏导和积极评价。有时鼓励他们把满腹压抑之情全部倾述出来,病情就会大有好转,就是痛哭一场,也是有利于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防御方式。
特殊心理治疗
特殊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行为疗法
这一疗法是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作是异常行为,通过学习调整和改造它们,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所以行为疗法又称做行为改造或行为矫正疗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使人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疗法包括下列几个过程:了解病人病态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病人的主要病态行为和治疗目标,记录病人病态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列出治疗基线,作为治疗的对照;向病人解释清楚心理治疗的方法、意义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建立其治愈信念,使之主动配合治疗;根据行为改变的情况,有进步时,则给予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励,以增进疗效,无进步或退步时,则给予批评,撤销奖励等,促进改变病人行为。这样循序渐进,依次递增。
催眠与暗示疗法
催眠与暗示是相互关联、互为渗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状态下,有利于进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况下也有助于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生物反馈疗法
将被测试者体内某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看不见的生理变化和内脏活动情况(如血压,体温、心跳、胃肠蠕动、生物电变化等),通过电子仪器监测系统,以声、光指针、数据等信号直接、连续地显示给病人,这些信号称为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病人下意识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之达到理想的水平。这种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它常应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癫痫、功能性障碍、口吃、焦虑症、恐怖症、心身疾病等。
音乐疗法
音乐能通过人们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心身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音乐对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早已被实践所肯定。音乐能够振奋人的情绪,消除烦恼和不安,使之平静,引起松弛、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协调各器官的正常活动,利于健康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艺术疗法
病人参加某些艺术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艺术活动本身具有自己的魅力,可缓解或消除内心冲突,调节个人与外界的矛盾。艺术活动通常有绘画、书法、雕刻等,也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组织一些舞蹈、戏剧,音乐、诗歌、摄影、录像等活动。艺术治疗可适用于老、中、青年、儿童等不同年龄病人。疗养院或康复医疗机构、精神病院中的工娱治疗都含有艺术治疗的性质。
森田疗法
针对有的患者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宁担忧,越是过分担忧“症状”则越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变疑病素质,消除恶性循环。病人对自己的“症状”要不以为然,让自己习惯。这样便会解决主客观的矛盾,改变恶性循环,症状随之消失或减轻。
‘玖’ 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
在国外,每个咨询室外都会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咨询师的姓名,学历,擅长的问题。如有擅长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擅长解决夫妻关系问题的等等,求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咨询师。中国虽然还未作到这一步,但也是未来的趋势。 1991年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中国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心理咨询者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所以有的专家称,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潜力很大,心理咨询产业远未形成规模,心理咨询业将在未来10年有长足的发展,中国心理咨询不论就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有神经性呕吐,胃胀,肠道不良,失眠,头痛头晕,便秘等诸多的躯体反映,都是属于心理在长期的焦虑影响下对身体的影响。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人的情绪是受到他人评价和环境影响的。譬如人们说不能‘忘乎所以’,意思就是不要太喜形于色,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所以中国人的快乐和骄傲都不好表达,只是尽力掩饰。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轻松。这种文化限制了中国人感受快乐的能力。久而久之,内心缺少真实快乐的体验,抑郁就会越来越严重,成为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往往最后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调查发现,到其他各类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20%的病人,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躯体化正是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临床现象。
‘拾’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亦称精神治疗,是医生或其他人用语言、表情、态度或动作来影响病人,从而调节病人的情绪和感受,改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帮助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减轻病情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心理治疗的基本形式有:集体治疗、个别治疗和行为治疗,均是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劝慰,解释鼓励,说服暗示,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及自我调整等方法,来达到改变旧的条件反射,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为反应。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六种:
第一、精神分析疗法。
第二、支持性心理疗法。
第三、行为疗法。
第四、森田疗法。
第五、认知疗法。
第六、催眠疗法。
第七、音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