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哪些(如:跑步,舞剑)
古代的体操
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有一类独特的运动形式,这就是技巧。中国古代的技巧运动,源于史前人类自身的活动和生产劳动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至秦汉之际,这一运动形式已成为统一专制大帝国精神文化形态之一的“乐舞百戏”艺术的主要内容。这种技巧运动形式的主要项目有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等,其中许多项目都需要高度的身体技巧。这些丰富的以展现身体的高度技巧为主的运动形式,经汉代以后,基本上确立了其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百戏”艺术中的地位。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有关技巧的身体运动项目,基本上是沿袭着汉代已较为完备的形式,但在难度上、方式上都有所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技巧活动形式,从宫廷到宴乐,从城镇到乡间,广泛流行。尤其是城镇的演艺场所和乡村走会表演,都有着多种形式的身体技巧内容。此外,除了动作技巧有所发展外,在项目上也有变化。明人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现技巧内容的画面,其形式有登轮、钻圈、倒立旋人、柔术以及叠人等。作为一种发挥身体潜能的运动方式,技巧运动为中国古代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竞技类
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射为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
弓箭的产生成为狩猎和战争的锐利武器。射术的练习,是古人重要的体育活动。周代制定了“射礼”,射礼是指礼仪化的射箭比赛,是古代多种场合必然举行的活动项目,例如祭祀典礼、诸侯朝拜、外交会盟等场合。按等级排列为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使射箭成为一种文化礼仪。
古代出了许多善射的武士,如先秦时的养由基、纪昌、逢蒙,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三国时期的曹操也能“手射飞鸟”。
由于射箭在古代军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开创选拔军事人材的武举制度,就对射术特别重视。直至清末,射术一直是军事武艺的主要项目。宋元以后,由于现代火器的发明和使用,射箭活动中的军事、礼仪等意义日渐削弱,其竞赛性和娱乐性却逐渐加强,但仍然属于武艺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
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类体育运动,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器械,是传统武术的基础,其最初是伴随着狩猎和战争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的诸多武术器械,实际上就是源于古代的某些生产工具和兵器。商周时期出现的各类青铜武器,如戈、戟、矛、刀、剑等,可以说是较早的武术器械。秦汉以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武术器械日益多样化。
拳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魏晋隋唐之际,随着宗教的兴盛,武术中的拳术更流行于寺院教徒和民间之中,及至明清,随着中华武术内容的日渐丰富,其中的拳术套路技术渐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及技术特色的多种流派。
除了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利用器械进行技艺演练,也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以后,受战争中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的影响,器械演练产
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宋元以迄明清,由于统治者对讲武的提倡、民间练武活动的兴盛以及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武术器械演练向多样化的发展。
骑术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马戏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区,自古就是氐、羌、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马球是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称之为“击鞠”。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其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冰嬉
滑雪运动,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掌握。当时,居住在东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驰行的“竹马”,这种“竹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宋代,冰雪运动更为兴盛。当时,盛行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活动,即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就是最早的冰床,它是冰上滑行的一种独特形式。直到明清,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还在北京的积水潭冰面上玩这种游戏。
明代的冰雪活动,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曾经在太子河上主持过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先进行了冰球表演,然后又进行了速度滑冰比赛。冠军赏银20两,亚军10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满人入主中原后,将他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也带入内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呈一代之盛。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
从隋唐开始兴盛的冰雪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滑雪,也一直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中间。
练力与举重
练力与举重的活动形式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
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锁等,都是古代练力举重物活动的称谓。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记载了。
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宫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汉代仍以扛鼎为练举重之法,且练力方式更为扩大了。汉代练力的形式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于社会娱乐表演的方式增多了。隋唐五代时的举重除了作为军事训练的武举考试之外,还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宋代以后,石制的举重器具开始进一步普及,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运动的一个标志。明清两代承续唐代的武举制度,将原来考试内容中的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当时的民间都盛行举石锁、石担等活动。
角抵、相扑与摔跤
角抵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人类最初的自卫手段的发展和提高。据古文献记载,角抵最早始于古冀州的“蚩尤戏”,流行于我国古代北方,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的角抵因此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由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具有后来摔跤的特征。晋代伊始,角抵又出现了另一名称—-相扑。到了唐代,相扑、角抵二名称并行,其特点还是赛力性的竞技,且多在军中进行。
相扑在民间盛行是在宋代以后。那时的相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比赛;另一类则是在瓦舍等场所进行的表演性相扑,其竞争性不像前者那样激烈。在当时的百戏演出中,相扑表演无疑是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相扑者的服装与现在日本的相扑手极为相似。
明代以后相扑多盛行摔跤这一名称。尤其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中原。
‘贰’ 古代时期没有健身房那些武林高手如何强身健体
现代人喜欢去健身房进行健身锻炼,对我们来说,去健身房锻炼不仅能够拥有一个苗条健康的身体,也能达到强身健体对目的。有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在健身房锻炼的同时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强身健体的呢,尤其是那些武林高手。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代的武林高手不需要健身房,因为他们每天练武功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了。针对古代时期没有健身房那些武林高手如何强身健体这个话,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解读一下。
一、古代武林高手每天靠练拳来强身健体对于古代的武林高手来说,他们强身健体的方式就是每天靠练拳来实现的。武林高手之所以能成为武林高手,就是因为每天都得练武,当然了他们练武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有的喜欢练拳,有的也喜欢练剑。总之不管是练拳还是练剑,对他们来说都非常的有健身的效果。
如果大家对古代时期的武林高手如何强身健体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积极留言参与我们的话题互动。
‘叁’ 古代军队还有练武的如何训练的每天都做什么
在古代的军事生活和用兵方略给一些诗人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比如陆游 辛弃疾 等等,对于经历过战斗的士兵来说,这也是意见可以吹一辈子的事吧,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早已不闻金鼓之声。那么古代士兵在军营中为了变得更强都有哪些训练计划呢?为什么我们的士兵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古代士兵更注重耐力训练而不是像西方那些国家力量训练?为了保证军中战斗人员的强大的战斗力和体力,对战士们的必须要千锤百炼,非常重要的。古代将军对士兵的每天训练的科目中,它可以一共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身体的抗击打训练和队列编队。这三个主要的训练部分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身体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且为什么我们要比在国外的士兵训练更注重耐力训练?
实际上,以下三个原因可以清楚地解释。
1.缺乏用于力量训练的科学训练方法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训练结果的差异。一种强调强度的提高,另一种强调耐力的提高。如果要进行肌肉力量训练,科学的训练方法必不可少,因为每个人的肌肉承受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由于他们的特殊训练方法,还需要补充相应的蛋白质和营养素,这对于辛苦的生活来说是困难的古代军营。
而且,在古代,很少有诸如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之类的说法,陆军的训练方法是从上一代继承而来的,并结合现代武器的发展或作战需求进行实践。而且,古人知识不足,缺乏科学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缺乏对力量训练的要求。
而且为什么我们要比在国外的士兵训练更注重耐力训练?
2.在古代战争中对耐力有很大的需求
在古代战场上,战斗时间是无法保证的因素,范围从数小时到数年不等,尽管事实上两军之间的战斗时间可能不长,但重点是早期训练和准备,此时的士兵非常辛苦,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冷武器时代,战斗武器的战斗力普遍不高。这时,长期作战是不可避免的。
耐力训练的好处是增强士兵的体质,提高士兵的抗疲劳能力,并防止过度疲劳。由此可见,在古代战场上,对士兵耐力的需求更大。
3.受不同军事制度的影响
在过去的朝代,由于时代的不同,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军事体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总是有农民和士兵在闲暇时间作为士兵,而农民在忙碌时则由农民组成。
这种军事系统有两个缺点。
首先,培训是间歇性的。它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您是士兵时)。培训是时间有效的,不利于巩固培训结果。其次,招募制度主要招募难民,弱小士兵,士兵的素质无法得到保证。
关于力量的训练的同时也等于是在进行了耐力的训练。此时,即使是耐力的训练效果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更不用说力量训练了。
‘肆’ 中国古代的人是怎么锻炼身体的呢
古代,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注重肌肉锻炼,更多注重的是养生。而追求力量的练习者们则分成两类,一类追求肌肉力量,一类追求筋骨力量。
我们都知道“穷文富武”,这个说的就是想要学习武术,锻炼身体,必须要有富裕的生活条件,因为只有好的条件,才能让自己在消耗大量体力后,得到充足的食物来源。而中国古代,一直以农耕为主,能吃饱饭就已经是很好了,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锻炼和习武呢?而且我们也知道古代每天只吃两顿,还要干大量的农活,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空闲去锻炼的。
‘伍’ 中国传统武术怎么系统练习
学练武术包括学习(从师或自学)和训练两种活动,学与练密切相关。通过学,掌握练的内容和方法;通过练,巩固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认识水平和技能能力。显然,学在练先。学武术和练武术都离不开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因此,武术的学与练是结合进行的。学练武术可循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练基本功。
不论选学何种拳术或兵械,都应由基本功入门。先学练欲学拳械必备的一般基本功和专门基本功。一般基本功以柔功为主,增强力量的功法为辅。通过有针对性的选择,获取必要的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以保证学练动作时肢体屈伸能到位,不感到吃力费劲。学练兵械还应以拳术为基础练习。
专门基本功是所学拳械自身的基本功。通过练习能了解该拳械最基本的运动特征,具备学练该拳械最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力。
例如:学练长拳,先应学练“长拳四功”(桩功、腿功、腰功、臂功);学练形意拳,先应学练“形意三桩五拳功”;学练八卦掌,先应学练“八卦转旋功”;学练太极拳,先应学习“太极筑基功”等等。学练兵械,同样要先学该兵械的基本功(包括握持方法和基本械法)。
第二步:学练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选练武术功法。
在第一步学练的基本功内容中,往往已包含了一些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
此时要扩大学习面,将欲学拳械或(套路)中带有技法规律性的动作、反复出现的动作、运动特点突出的动作抽出来,先行学练,为全面学习铺平道路。
第三步,进行套路的整学零练,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可以较快地学会拳械套路,转入难点动作练习、组合动作练习、分段练习,逐步向整套练习过渡。
同时,通过“拆手”“喂手”等方法,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体会动作的攻防用法。
第四步:进行武术套路训练或格斗训练。(参阅“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步骤和要点”“散打训练的步骤和要点”。)
至此,所学练习内容已基本巩固,可以深入学习此拳械的高级技术,使学练内容逐步单项系统化。也可参照上述步骤开始学习它种拳械,逐步使学练内容整体(整个武术)系统化。
学练武术必须按步骤循序渐进,不能越过某些步骤去体会自己知识技能水平还不及的技法,也不能越过某步骤去学练自已技能、体能还不胜任的动作。急于求成,会使动作走样,甚至引起运动损伤。
此外,在学习时要注重学会武术共性的技法规律和系统知识,此时的练是为学会。在练习时,要注意集中训练内容,突出个性特长,形成擅长门类和绝招,此时的学,是为了纠正动作错误的同时,发现个人特长,学会发展特长的方法。
学习时,运动负荷要适量,以能保持良好的神经兴奋状态为要;
训练时,运动负荷应大些,要不断增加运动负荷,锻炼提高技能和体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