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什么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分而言之,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即用扶阳抑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2. 阴阳失调有什么办法调整呢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机体阴阳之间失于相对的协调平衡,故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的说法。调整阴阳,即是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寒盛则易损伤阳气,阳热盛易耗伤阴液,故在协调阴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若阴或阳偏盛时而其相应的一方并没有造成虚损,那么,就可以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即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若其相应的一方有所损伤,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不足以制阴,多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不足以制阳,多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在协调阴阳的偏衰时,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若阳虚而致阴寒偏盛者,宜补阳以制阴,所谓“虚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虚致阳热亢盛者,则当滋阴以制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出现阴阳俱虚者,则可阴阳双补,使之达到生理上的相对平衡。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亦即在补阴时,适当加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以用阴阳的变化来说明,病理上的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气血、营卫不和等等,都属于阴阳失调的表现。因此,从广泛地意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温热清、补虚泻实和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诸治法,亦皆属协调阴阳的范畴。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指出了调整阴阳是重要的治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