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易筋经怎么练
易筋经为中国气功传统功法之一。"易筋经"以强筋健骨为最,因此对于筋骨肢体及肾虚、阳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2、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
1、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四、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
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3、4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七、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
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
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九、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十二、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简介
易筋经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图六)。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 全文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中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则源之于千百年来达摩易筋经向来只传内门弟子,而坊间虽然仅凭着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练,却已然能进艺无穷,而流传开来,使得‘达摩易筋经’的功效备受肯定。长久以来各方为求‘达摩易筋经’古本,均不遗余力。故事也一个个发生小说家的丰富题材于斯而生,虽不如小说笔下的神力无穷,却亦已是相去不远。
以发扬国术为宗旨的‘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录影带,发行以来承蒙各界的关怀与爱护,对本产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劲’寻‘气’为盛。然‘气’之导引与调息,‘劲’之刚、柔、收、发、非专章无以明述。有监于此,本公司不惜钜资特别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门’,第六代忠字辈掌门周宝富老师,公布向来不予外传的内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达摩易经’,以利各方同好之练功与修行。
修行‘达摩易筋经’,能使人神清气明,通身舒畅,经由‘导引’更能强化人体细胞组织之新陈代谢,对于‘精、气、神’的强化以及美 容养颜均有助益。‘达摩易筋经’为中国 武术界最有效的练气内功,每日运行,日久自然于运劲上挥 霍自如。长时间较技时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难。同时,于拳术 演练上更能增进动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劲道亦能相对增强,实乃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练 功心法。‘达摩易筋经’向有传内不传外之规,此即是内门弟 子不同于外门弟子之所在,时 值今日工商社会科技先进。国人运动量相形减少体能日渐虚 弱,有感于此,特破旧规嘉惠大众,期藉‘达摩易筋经’之公开,延众之精,强众之气,增众之 神,进体魄之强健于无 形。
‘达摩易筋经’可改善骨骼的结构,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术。青少年每日修习‘达摩易筋经’持续半年后,会让人有虎虎生风之感;儿童持续修习‘达摩易筋经’,对虚弱的体质会大为改善;中年人修行‘达摩易筋经’后,平时常见之倦怠顿行消失,一般常见之忧郁紧张渐行消退,体质因值改善而体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动不便以及痼疾缠身之人,练习‘达摩易筋经’对于改善虚弱的体质,及身体的健康与复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练习‘达摩易筋经’因呼吸的调息促进体内氧气的供给,而使精神焕发,体态均匀恢复青春,更因行功时能燃烧大量脂肪,实为美容、养颜、瘦身之最佳运动。
‘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为‘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 为一0八式。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一0八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曰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然因岁月增长日渐疏远,徒有先天之气却未能使用,天门功是借由肢体之运行广纳先天之气,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病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穷。初学‘达摩易筋经’之时会有内急排便之现象,此乃排除体内污浊废气之正常现象,又每次修习之时以不超过三节,三十二式为宜,实因‘达摩易筋经’动 作看似简单,然演练起来功效非凡切忌贪功。
‘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带的制作一向严谨,以期对中国武术之传承能尽棉薄之力,尽量保留原貌,此次制作之,正宗古本天门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先天导行气功。仍一本初衷,以让修习者易学易懂为目标,现今已经拍摄完成,正式推出共计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带内容前段以教学为主,讲解每一式之动作与调息之方法,后段为带领修习只要跟着影带练习轻松易学,随处可练不限空间,老少咸宜。
养身口诀
‘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
‘达摩易筋经’据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为108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108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 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 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⑵ 请教:八段锦与易筋经的区别
1、性质不同: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
2、特点不同:易筋经中多是导引、按摩、吐纳等中国传统的养生功夫。且其中许多道家术语。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
3、练习效果不同:八段锦只是一味地伸展身体,作用仅仅是疏通经络。而易筋经却不仅仅局限于此更注重呼吸、动作、意念的结合,不仅舒经活络,还能益养气血,强筋健骨,祛病延命,且效果显着。
(2)易经筋的正确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练功过程中提到的呼吸,都是采用顺腹式呼吸,当吸气的时候,腹部配合鼓起;当呼气的时候,腹部自然放松,以便锻炼腹部内脏器官。不要故意鼓肚子,要顺其自然,能鼓起多少就是多少,循序渐进。
2、练功中,除了需要发声的地方外,其他一律采用舌抵上腭的形式,也就是,轻轻咬牙(很重要),舌尖挨着上牙的两颗门牙的牙龈处。
3、练功中多次提到要抬脚跟(脚趾挂地、脚跟离地等),指的是慢慢抬起脚跟,用脚趾撑地,一开始做不到,可以慢慢练习,逐步做到,一开始不用抬抬高。
⑶ 练易筋经时怎么呼吸
分三中呼吸
一 自然呼吸 二顺呼吸 三 逆呼吸
所谓自然呼吸就不必要说了。顺呼吸是指在吸气的时候撑腹腔。呼气的时候收腹腔 逆呼吸为;吸气时撑胸腔收腹腔。呼气时候撑腹腔收胸腔。
其中十二式自然呼吸的有 韦陀一 ,二式,三盘落地
顺呼吸有, 九鬼拔马刀 、青龙探抓。打躬式。掉尾式/
逆呼吸有、韦陀第三式‘摘星换斗’到拽九牛尾,出爪亮翅‘饿虎扑食’
其重要原则是 要放松 切忌憋气。 我练习易筋经已有一年多,在这之前练习意拳有三年多,内家武功 切忌要符合自然。不能急躁!
⑷ 如何学习易筋经
在具体功法方面,它是以药洗、服食、揉打来配合意守养气。
所谓药洗,是用汤药来洗身体,帮助筋骨坚实。服药与揉打则一内一外,所谓“外资于揉,内资于药”。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脐之间为主。心脐间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则用杵捣搥打。详见其〈膜论〉〈揉法〉诸篇。这种揉法及对筋膜的解说,亦是道教所无的。“般剌密谛”对此亦特加按语解说云:
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这才是《易筋经》独特的功法与见解。在此之前,东晋已传〈天竺国按摩法〉,见《太清道林摄生论》《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备急千金要方》《云笈七签》《遵生八牋》等书中,共十八势。又有婆罗门导引法,辑入王仲丘《摄生纂录》中,凡十二节。其中都有捶打的方法,但前者仅谈到“以手反捶背上”,后者只说要“两手交捶膊并连臂,反捶背上连腰脚”,没有像《易筋经》这种按揉捣打之法,更没有筋膜说。
故也许可以说搥打为天竺按摩导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经》就是发展了这个特色。
按摩搥打,是揉按、杵捣、搥打、渐次加重的。木杆木槌之外,尚要辅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于有肉处。骨缝间,则用石袋石杵。它与道教运气法不同之处,在于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运气,让气流走于任督二脉。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时,意注于揉打之处。所以揉打至何处,意与气也就到了那个地方。先揉于前身心下脐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气满,任脉充盈;则宜运入脊后,以充督脉”。共行功十二个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发展出来的导引法,相传出于陈抟。《四库全书‧道家类存目》称此为“按节行功法”,指它依照着气节时令来行功,明朝颇为流行。《遵生八牋》《三才图会》《保生心鉴》均曾载入,罗洪先《万寿仙书》称为〈四时坐功却病图诀〉。《易筋经》沿用了这种按月行功的观念,所以内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经此十二月行功并服药洗药之后,神功已成,气满于内,但还有两事须要补充:
一、揉打积气,只在前胸后臂,故气仅充于身体上,还不能把气运到手上,所以接着要练手。怎么练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从肩头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用药洗;三、是药洗后加以锻炼。先努气生力,然后用黑豆绿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砺其筋骨皮肤,类似后世练铁沙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学习贾力运力的姿势和方法。全身积气,殆如水库蓄水,水既蓄满,便须学怎么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贾力运力势法〉篇。
此类势法,其实就是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导引动功,也有些版本称之为“易筋经十二势”,但它说这是佛家功法:
此功昉自禅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怠。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练动式,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动功导引八段锦十二段锦廿四势之类,均只说明动姿势,很少强调心的修养,这则是一个特例。后来徐文弼《寿世传真》及王祖源传出的《内功图说》皆沿袭之,以十二段锦的第一式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它把澄心解释为禅定工夫,并认为除了在练八段锦时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为基本,是它理论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谛”在〈内壮论〉之后又特加识语谓:
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台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锁缚矣。……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含其眼光等七句,指闭眼、凝耳、匀鼻、缄口、逸身、锁意、四肢不动、一念冥心。讲的还是澄心静虑的工夫。它以此为禅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达成一种综合佛理与道术的新架构。后来佛门接受此经,且将之视为佛门武术宗源,亦因它具有这种援道以入佛的型态。
《易筋经》就是这一趋势最好的证例。它说练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项”(〈内壮神勇〉)。这种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气。故非外壮,而是内壮;非一般之勇力,而名为神勇。〈内壮篇〉说: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练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于是。……二曰勿他驰想。……三曰持其充周。……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唯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
内壮,是靠守中积气,以达到积力之效的。其法则有三,而实仅专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处,也就是揉,所谓“其下手之要,妙用于揉”,详下文)。守中,以及匀鼻息、缄口气、镇意驰、一念冥心等,谁都看得出来这乃是道家工夫。所以此处讲精气神,〈总论〉更申言易道与阴阳二气之运,把“易筋”之“易”推原其义到《易经》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有存乎人。……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
这是教人要掌握阴阳(所谓“阴阳为人握也”)。掌握之法,除了上文所说的守中积气之外,还有采咽阴阳与配合阴阳之法。采咽阴阳,见〈采精华法〉,云:“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这是道教服气之法,亦甚显然。配合阴阳,则见〈配合阴阳法〉。说人身为小阴阳,“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惫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盖以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反之亦然。此乃阴阳调济之义。
《易筋经》主张内壮、追求神勇,提出来的方法则是守中积气、吸日月之气、借别人之气等。整个拳术的理论完全没有谈到搏击的招式技法,而是内向化地教人掌握阴阳气运,涵养精气神,以转弱为强、变靡为壮。
这与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任伯言《白打要谱》等嘉靖万历间武术书实有完全不同的论述取向。
而这种路向跟道家道教的关系,则是相当明显的。除了讲《易经》、讲阴阳气运、讲修炼、讲炼气、讲守中、讲采咽、讲阴阳配补之外,它还有《外壮神功八段锦》,是直接采用道教导引术的。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龚鹏程:练成易筋经就可以天下无敌?
⑸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是怎样呼吸与动作配合,怎样吐纳呼吸,最好有图有文,高手和练过的前辈进来
人受生之初,在胞胎之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及乎生下,一点元灵之气,聚于脐下,自为呼吸,气之呼接乎天根,气之吸接乎地根,凡人之生,唯气为先,故又名为气海。肾脏藏精之府也;肾脏者,主先天真一之气,北门锁钥之司也。而其所以为锁钥者,正赖命门之闭固,蓄坎中之真阳,以为一身生化之原也。此命门与肾,本同一气。遣经谓此当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极,名为丹田。海底阴跷穴,本是生精要地,壬督之下鹊桥。海底则为坎宫,水之源也,位于前后阴之间,故医家又名之为会阴,会阴又为阴之至极。海底,即会阴。丹田为气海,丹田之元气为肾水,坎宫真水,肾水真元气海之谓。景交注而经的脉流,真气行太乙气化时,冲王督三脉合流,沉下会阴,一气冲关,通督,而行周天,人修具之途。三阴,海底,如有底漏,真元即损,修真难行,丹遣无期也。故凡持修真仅防此患。封住海底,即止住底漏。海底即会阴,会阴一封,三阴皆闭,复事修真,行之气化,真元之气可以上腾气化也。道家称“会阴穴”为八脉之总根,此窍上通泥丸,下达涌泉,真气聚散皆以此窍为转移。真元修真·金龙三势开通八脉法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