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苓散的配方与治疗
猪苓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兄察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缺尘隐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伏厅湿疟,身痛身重。
㈡ 失眠治疗法的中医治疗
失眠是临床多发病,是指不充分的睡眠或不完全的睡眠,属于中医学“不寐” 范畴。中医治疗失眠有独特优势,本文从诊断标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其它方法治疗等几方面对国内临床对失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临床表现不一,包括难以入眠,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早醒,睡眠不深,甚至有时彻夜不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多以镇静安眠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药治疗有独特优势,疗效较好。 周仲瑛认为:郁、瘀、痰、火是引起失眠的主要病理因素,从病位分析,五脏皆于失眠有关,但其主要病位在心、肝。麻应富从脏腑、阴阳、痰瘀、情志四个方面论治失眠,脏腑论治细分为心、肝、脾胃、肾四个方面[3]。周平安认为:睡眠虽然由心神所主,但与中焦诸脏腑密切相关,尤其与胆腑关系密切。王新陆认为失眠的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调,脑神逆乱。
辨证分型:张怀亮根据其临床经验,将失眠概括为两大证型:
①实证:肝阳炽盛、心神被扰型,治以清肝泄热、镇心安神,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12g,栀子10g,龙胆草12g,黄连10g,黄芩9g,当归9g,生地黄9g,半夏9g,白芍9g,生龙骨 30g,生牡蛎30g,磁石30g,合欢花15g,夜交藤20g,甘草6g。
②虚证:肝肾阴虚、心神失养型,治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以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药用:黄连9g,黄芩12g,阿胶12g (烊化) ,白芍10g,酸枣仁20g,五味子9g,生大黄6g,清半夏12g,合欢花20g,夜交藤 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李海聪将失眠分为四个证型:
①瘀血内阻、心神被扰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20 g,枳实15 g,赤芍20 g,白芍20 g,生甘草20 g, 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芎18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川牛膝10 g ,桔梗15 g,石决明30 g,酸枣仁30 g,珍珠母15 g,香附12 g,合欢花10 g,浮小麦30 g,大枣5 枚,远志15 g,栀子10 g,琥珀粉3 g。
②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型,治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味,药用:党参15 g, 炒白术15 g,生黄芪20 g,当归15 g,茯苓30 g,生甘草10 g,远志10 g, 酸枣仁15 g,木香10 g,龙眼肉15 g,大枣 10枚,浮小麦30 g,香附12 g,合欢花10 g。
③肾阳不足、心神不安型,治以补肾温阳、潜阳安神,方用肾气丸加减,药用:炙附片 6 g,肉桂 4 g,熟地黄15 g,泽泻15 g,茯苓 30 g,山茱萸15 g,怀山药15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桔梗15 g,磁石2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珍珠母15 g,香附15 g,合欢花12 g,酸枣仁40 g,远志15 g,石菖蒲15 g,紫石英15 g,丹参30 g 。
④阴虚火旺、心神不宁型,治以滋阴降火、益气养血,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药用:当归15 g,生地20g 熟地黄20,生黄芪15,黄柏10,黄连10 g,黄芩10 g,山茱萸15 g,知母15 g,龟甲20 g,鳖甲20 g,石决明30 g,磁石2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香附12 g,合欢花10 g,酸枣仁40 g,阿胶10 g(烊化),百合15 g,茯苓30 g。
顾宁将失眠分为六个证型:
①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益气养阴安神 ,方用生脉散合酸枣仁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2g、麦冬 15g、五味子10g、酸枣仁10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2g、 夜交藤 30g等。虚烦者加用百合 20g ,紫贝齿 15g ;面部烘热者加用功劳叶 12g、 白薇 12g ;盗汗、自汗者加用浮小麦 10g ,瘪桃干10g ,糯稻根10g ;日久出现舌质紫黯血瘀之象者,加用景天三七 15g。
②瘀血内阻型,治以活血化瘀安神,方用桃红四物汤为主加味,药用:桃仁10g ,红花10g ,生地12g ,赤芍12g ,当归10g ,川芎15g ,夜交藤30g ,合欢皮 20g ,景天三七15g ,酸枣仁10g ,柏子仁10g等。胸闷者加用炒枳壳 10g ,郁金 10g ;胸痛甚者加用紫丹参15g 。
③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利水安神,方选五苓散为主加味,药用:炒白术10g ,泽泻12g ,猪苓12g ,茯苓12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夜交藤30g ,茯神 10g等。腹胀者加用大腹皮 12g ;纳呆者加用炒山楂 10g ,神曲 12g ,麦芽 12g ;若水饮化热者加用丹皮 15g。
④饮食积滞型,治以和胃润下安神,方用麻子仁丸为主加减,药用:麻子仁10g ,炒枳实10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酸枣仁 10g ,炙远志 12g ,柏子仁 10g 等。伴口干者加用太子参12g、大麦冬12g ;脘痞甚者加用枳实15g、莱菔子15g ;饮食积滞者加用炒山楂10g ,神曲12g ,麦芽12g 。
⑤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安神,方用天麻钩藤饮为主加减,药用:天麻 10g、钩藤12g、桑叶10g、滁菊花10g、炙远志15g、酸枣仁10g、夜交藤30g、合欢皮 20g 等。眩晕、头痛甚者,加用珍珠母15g、罗布麻叶12g、牡蛎 15g ;伴有耳鸣者加用枸杞15g ;阳亢化热出现口干口苦者 ,加用苦丁茶 12g ;心烦、胸闷者,加用炒黄连3g ,郁金10g ;腰膝酸软者,加用炒杜仲15g ,制首乌15g。
⑥心火上炎型,治以清心祛火安神法,方以莲连汤为主加减:莲子心 6g ,炒黄连 3g ,五味子 10g,熟枣仁 10g ,夜交藤 30g ,合欢皮 20g ,百合 20g ,紫贝齿 15g。
3.基本方加减治疗:李刚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柴胡12g,制半夏9g,黄芩9g,生晒参9g,干姜3g,大枣4枚,生龙骨30g(先煎) ,煅牡蛎 30g (先煎) ,生铁落 20g,茯苓15g,桂枝15g,大黄5g)。心火炽盛者加栀子 12g,竹叶 15g,夏枯草 12g;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 6g,黄连 6g,香附6g;痰热内扰者加竹茹12g,陈皮12g,知母 12g;阴虚火旺者加生地15g,白芍15g;牡丹皮15g;心脾两虚者加白术15g,黄芪15g,炙甘草 9g;心胆气虚型酸枣仁30g,远志12g,太子参 15g。治疗30例6型失眠,痊愈 (36% ) ,显效(46% ) 。
姚黎用安神定志汤(太子参 15 g, 酸枣仁 30 g,五味子 15 g ,当归 10 g ,川芎 6 g, 生地黄15 g, 建曲10 g, 茯苓15 g ,生龙齿 15~ 30 g, 珍珠母 15~ 30 g)治疗100例失眠,有效率(96%)倪志坚等用酸枣仁汤加减(酸枣仁 20g, 知母 15g, 茯神15g , 云黄连10g ,龙骨 20g ,牡蛎 20g ,当归 15g ,生地黄 15g ,白芍药 15g, 甘草 10g)治疗82例失眠,有效率(98%)
自拟方加减 :施金凤以安神汤(黄芪25g,酸枣仁 20g,当归 15g,云茯苓 12g,枸杞 20g,山萸肉12g,五味子 12g,柏子仁 15g,甘草 6g)。心脾两虚,加党参 15g,夜交藤 20g,白术12g。心肾不交,加黄柏 15g,知母 12g,磁石 20g 。痰热内扰,加远志 15g,竹茹 12g,法半夏15g 。肝火扰心,加黄芩20g,山栀12g,合欢皮15g。治疗失眠96例,平均有效率为(88.5%)。
辛荣柏等以养血安神汤加减(柴胡、白术、姜半夏、茯苓、当归、郁金、生栀子、黄芩、黄连、党参、丹参、炒酸枣仁、远志、夜交藤、钩藤、生龙骨、桂枝、夏枯草、五味子),治疗失眠46例,有效率(95.6%)。
㈢ 五苓散详细资料大全
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㈣ 五苓散是一什么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湿阳化气之功。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颂岁凯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菌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兰仙各10克,反蓝根、丹参各15克。 消渴: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痰饮;雀键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克,陈皮、甘草各5克,大枣5枚,水煎服。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苈子6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野唤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冠心病;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白术60克,桂枝18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黄,不思食,面色萎黄,倦怠神疲,舌质淡,苔薄黄。大便检查,白细胞少许,涂片革兰氏阳性球菌明显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减少,长期服抗生素无效。用五苓散(汤)去猪苓加薏苡仁、陈皮、甘草水煎服。 尿潴留:膀胱区胀痛,触痛明显,表情痛苦,小腹胀满,小便涓滴不出,舌红,苔薄润,脉沉紧。用五苓散(汤)加乌药、酒制大黄、地龙各10克,水煎服。重用泽泻、猪苓、茯苓各20克。 水肿:浮肿,小便不利,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尿常规有肾炎改变。用五苓散(汤)加苍术10克、厚朴5克、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 眩晕: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有天旋地转之感,头重如裹,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苔白腻,脉弦。用五苓散(汤)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愈后,断以补中益气汤调理。
㈤ 五苓散配方
方剂名: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 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如谈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钦开水,汗出愈。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甚旁局或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运橡让本方证为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外有太阳表邪未解,故发热头痛,苔白脉浮;邪热内传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烦渴饮水;由于水蓄于内,不得输布,故水人即吐,即为“水逆证”。
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走肠间,而为泄泻;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亦可成为痰饮证,痰饮内停于下,故脐下动悸;痰饮上逆,则吐涎沫;气化不利,阻碍清阳,故头眩;痰饮凌肺,则短气而咳。以上所治虽临床表现不一,但病机都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主证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兼解表邪。
方中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利水,健脾渗湿,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祛湿;桂枝助阳化气,解表散寒,共为佐药。五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饮自除。
㈥ 茯苓让她睡了一个好觉,茯苓可以治疗失眠哦
有一位粉丝,说自己最近总是心神不宁的,睡不好觉,建议她用五十克茯苓煎水喝,睡前服用。没想到当晚就睡了一个好觉,她说,很喜欢茯苓这种淡淡的味道。
茯苓治疗失眠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哦,说茯苓可以清心安神,心的神明就是神,神不安自然睡不着了。茯苓这种寄生在松树根下的菌类本身就有一种镇静的作用,另外它可以通过利水的方式把心火利掉,心安了,神定了,自然就睡好了。你看医圣张仲景治疗失眠的千古名方酸枣仁汤里面就有茯苓。用茯苓治疗失眠一定要买茯神,茯神就是茯苓的根部。
入睡困难是失眠的主要表现,本病原不难治,但顽固失眠、入睡困难、经年不愈者,或彻夜不能入眠者,或依赖西医镇静安神药物维持入眠者,皆属难治之证。一张姓男患者,年45,患失眠2年余,入睡困难,经常熬到后半夜2-3点方能入睡,伴健忘头昏,思虑重重,烦躁心悸,脉象弦细,为心肝血虚之证,用酸枣仁汤加减,效不显,患者自谓曾服类似药物,初觉有效,后渐渐效用减少。遂在前方基础上,把茯苓加量至60克,患者当晚即可安眠。又一男性患者,多年失眠,彻夜不能入睡,靠氯硝清慎西泮、米氮平镇静,仍需2小时方能勉强入睡,如果超过两小时仍不能入睡,则需要再加用1片艾司唑仑,白天则神疲乏力,头昏心悸。嘱其停用全部西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里准备。疏方如下,茯苓60,远志9,清半夏15,苡米30,炒枣仁30(打碎先煎)。患者最初三天,彻夜不能入眠,服用一周,渐可安寐,后以养血安神药调理,痊愈。
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入睡困难一证,人皆以为或阴血不足,或阳热内扰,导致阳不入阴所致。殊不知痰阻经络,阳气如何行入阴血,阴阳岂能交融?方中重用茯苓化痰利水,以通心之阴阳;远志化痰,以交通心肾;半夏化痰,以交通营卫;以苡米代秫米,安脾胃以斡旋;用枣仁者,一者可安入阴之阳,二者可防痰药伤阴。俾痰湿得去,阴阳畅通,覆杯即可安卧矣。愚治失眠入睡困难,主张先通阴阳之路,后调阴阳之偏,临床恒用此方为先导,疗效倍增,名之为“茯苓安神汤”。俾阴阳得通,再视其盛衰而调之,若肝火者,宜合用龙胆泻肝汤;肝郁者,宜合用加味逍遥散;痰热扰心者,宜合用黄连温胆汤;阴虚内热者,宜合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气血两虚者宜合用炙甘草汤;血瘀者,宜合用血府逐瘀汤。
茯苓,《神农本草经》上品,味甘平,功善利水燥土,泻饮消痰,除湿之圣药也。《本经》原文:“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之种种功效,究其根本,在“利小便”三字。仲景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皆主治水气为患。《淮南子》云“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下有茯苓之处,雨后很快干燥,与周边迥然不同,答滚敬此为古人采茯苓之诀窍,可见茯苓利水渗湿之天然物性。茯苓治失眠,人皆以为其有养心安神之效,实则非也。概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茯苓善“利小便”,是以可除心经痰饮,痰饮消则心窍通,阴阳畅通无碍,而后可安寐,此与半夏治疗不寐之理略同。
茯苓治失眠,非大剂不能起效。福建范桂滨先生发表《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24例》一文,单用茯苓50克,水煎服,停用一切镇静剂,疗效显着。愚在临床反复验证,以茯苓为主治疗失眠,多从30克起用,逐渐增加剂量,疗效也随之增加,最高曾用到120克。也可茯苓、茯神各半使用。
“茯苓安神汤”治失眠而兼有心悸、眩晕、小便不利等水饮证者,尤效。黄煌教授经验,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型胖瘦,但须查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成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愚治失眠,凡依赖西医镇静安神药物维持者,皆嘱其彻底停用西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里准备,只服用中药,名为“快刀斩乱麻”法。停用西药是失眠患者的主要诉求之一,茯苓是最重要的停药修复药物,古有记载。《诊余集》载:孟河有一人,面黄,腹膨足肿,喜服药,每日服药一剂,方能安寐,无论寒热攻补之剂,服之皆宜。后孟河贾先生诊之,用茯苓八两,桂枝一两,煎汤十余碗,令其欲饮则饮,欲溲则溲,必一夜服尽。溲出如屋漏雨,色兼红紫,而腹膨足肿俱消,再服异功散等健脾之剂,而病豁然。诸医不解,问之,贾先生曰:此药积也。问用茯桂何备咐意?贾先生曰:病积在腑,药为无形之积,当洗其肠胃,涤而去之,并非奇法也。
㈦ 五苓散医案两则
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