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治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治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08 11:14:50

① 治疗胃病的中药方

饮食不当容易得胃病,适当食用中药能有效治疗。下面我准备了治疗胃病的中药方,希望对您有帮助!

治疗胃病的中药方

药方一

旋复花(包)、半夏、炙甘草各10克,代赭石(先煎)、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20克,姜汁、梨汁、甘蔗汁、韭菜汁、牛乳各10毫升,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各30克,煅瓦楞(先煎)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出自《湖北中医杂志》1984。3期,功能益气养阴,降逆和胃,适用于胃痛。

药方二

棉花根60克,白茅根15克,藤梨根、半枝莲各60克,车前草15克,大枣3个。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为浙江温州抗癌研究小组治疗胃癌的验方,功能解毒化瘀,益气健脾。

药方三

病因:此病是日月操劳,饥饿过度就不感觉饿,而且营养不足之人,才会得此病。此病最难医,秘方有一种。

药方:白肉豆(白四季梅、白梅豆、白扁豆)籽10两磨粉,面粉半碗,配合白肉豆粉,一碗半水下锅煮热就可吃。(吃此方以前3小时不可吃下任何东西,效力才可收)

时间:定在上午八点左右吃下,及晚上八点左右再服一次(每次吃后要躺在床上不可动)。

药方四

乌骨藤60克,虎杖45克,海藻、昆布、陈皮、枳壳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理气散结,解毒化浊。

药方五

人参(另煎)10克,猪茯苓各30克,焦白术10克,生炙黄芪各30克,补骨脂15克,吴菜萸10克,厶萸肉15克,肉豆蔻12克,半枝莲20克,椿根皮30克,赤芍、白芍各、禹余粮各10克,仙鹤草、女贞子各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为北京东直门医院方,功能温补脾肾,解毒化瘀,尤适用于胃癌脾肾虚寒型。

调理胃病最好的 方法 有哪些

1、葡萄酒泡香菜可治胃病

取普通葡萄酒数瓶,把酒倒在敞口瓶里,放入洗净的香菜,比例为1:1,密封泡6天即可。早、中、晚各服一小杯,连服3个月。泡过的还保持绿色的香菜吃下去,效果更好。

2、蜂蜜拌花生油可治疗胃病

将蜂蜜0.5千克倒入碗中,用锅将125-150克花生油(豆油亦可)烧开,以沫消失为止,然后将油倒入盛有蜂蜜的碗中,搅拌均匀,在饭前20-30分钟服用一羹匙,早晚各一次,病重者中午可增加一次。

3、温水送服鸡蛋壳粉可治疗胃病

取3个鸡蛋洗净,打开后留壳在炉边烘干,研细粉末备用,发病时内服,一次服完,温汗水送服即可。

4、煮萝卜汁可缓解胃病症状

胃病发作时,可将萝卜洗净切碎,煮成水放点糖趁热喝,即可缓解症状。

5、红枣泡饮可治疗胃病

将大红枣洗净,炒到外皮微黑,以不焦糊为准。把炒好的枣掰开,放杯子里用开水冲泡,一次放三四个,可加适量糖,颜色变后即可,当茶饮用。此法对老胃病也有独特的疗效。

6、治胃病的食疗偏方

鲜薯仔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适用于神经官能症胃痛、恶心、呕吐。

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好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即可。早晚服食。此方对虚寒胃痛、胀满、呕吐有效。

鲜姜3~5片,红糖适量,以滚开水沏泡,趁热饮服,服后取微汗。适用于寒气犯胃的胃痛。

大葱3~4段,生姜3~5片,白胡椒面适量,以开水冲泡;或于火上煮葱、姜片刻,服时可加少量食盐调味,再放胡椒面,趁热饮汤。适用于因感受寒凉的胃痛。

胃病的预防护理

1、胃病的预防

远离化学刺激:如口服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利血平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大量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等,均可刺激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糜烂,而致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发生。

避开病菌因素:急性胃炎的诱发原因常见的是由于不洁饮食所致的急性胃炎,常见的细菌感染为葡萄球菌外毒素,肉毒杆菌毒素,沙门菌属内毒素及嗜酸杆菌。幽门螺杆菌在急性感染期也出现急性胃炎,若未能消除可能转化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病毒感染因素常见的有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

2、胃病的护理

避免坚硬、粗糙、纤维过多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亦须避免过酸、过辣、过浓、过咸的食物。食物应营养丰富而又易于消化。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和唾液充分混合。进食要定量和少食多餐。

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避免晚起或过度劳累。避免在情绪紧张、愤张、抑郁、过分疲劳时勉强进食。

② 中医10大对症养胃妙方

文∕龚善美

“脾胃是后天之本”,养生,应植根于“养胃”。胃部疾病和情绪及日常饮食息息相关,若有胃痛困扰,要预防胃病上身,平日要多养胃,可依症状以药膳或茶饮来调养,胃痛自然不来扰。

中医强调“脾胃是后天之本”,人生下来,从有呼吸开始,“脾胃之气”就十分重要。义守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教授、义大医院中医部兼任主治医师陈旺全指出,脾胃是后天建立根本之所在。胃这个器官本身不会吸收,具有磨碎食物作用的消化功能,是消化道的前置作业,会有胃酸分泌,而胃酸往往和胃部疾病有关。

补中益气,养好脾胃

胃部疾病,在中医是以“胃脘痛”为主,不似西医范围较为广泛,但都不脱慢性、急性胃炎与消化道相关疾病。中医来看,“脾胃”是一起的,脾胃为土之气,“土为中”,“补中益气”在中医调理胃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后天养生更应根植于脾胃弯察的养护。

十大胃疾 中医对症调理妙招

针对现代人十大常见胃部疾病,陈旺全从中医观点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症调理养胃妙方。

胃下垂

〈症状〉

胃位于上腹,形状有大小弯曲,当脂肪不足,腹壁肌肉松弛、腹腔压降低而往下垂降到不正常的位置,会造成胃下垂,并会影响其他器官,常见于减肥过度的女性患者。胃下垂的人,原本每秒 3 下的蠕动速度会受到影响,磨碎食物、消化速度减缓。患者看起来消瘦,没体力、吃不下,会有胸胁胀、呕吐、嗳气等症状,检查会发现有胃下垂,需要补中益气,提升营养,增加肌肉,使能慢慢恢复位置。

〈调理方法〉

◆可用具有消胀助消化作用的中药枳实来改善。

◆针对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按压外,也可针灸、温灸,或可于头顶百会穴,用吹风机吹温或以红外线照射。

胃痉挛(胃脘痛)

〈症状〉

胃突然剧痛、抽搐,上腹软的部位,按压之后会觉得舒服。会有呕吐、拉肚子的暂时现象。主要是寒气在胃,气滞血瘀、凝滞于胃,因气血循环不顺,压迫神经引起疼痛,给予热敷会舒缓。

〈调理方法〉

◆可按压胃上脘、中脘、下脘扰闹哪等穴位,及时温敷处理。

◆可服用“安中散”,慢慢缓解。

◆拉肚子时,可 *** 足三里、承山穴,或用温灸、照红外线,并局部按压 *** 。

胃肠型荨麻疹

〈症状〉

胃肠型荨麻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胃发炎而有湿热郁滞在内,另一种则是血虚、贫血引起。会胃痛、肚子痛、上吐下泻,腹痛严重,皮肤马上会起风疹块(荨麻疹),奇痒难缓码忍,大多于半夜或凌晨时发作严重。

〈调理方法〉

◆若是肥胖、舌暗红、腹胀的人,属于湿热郁滞产生的胃肠型荨麻疹,可服用“平胃散”,使腹胀消、缓解胃疼痛,减少过敏发生。

◆若是血虚、有贫血现象的人,遇冷会头晕、指甲苍白,则可服用“香砂六君汤”缓解,使胃肠不痛,进而不会发作荨麻疹。

◆若血虚的人,在天冷、吹冷气时症状更为严重,且有拉肚子、长荨麻疹的情况,宜用“附子理中汤”,使胃肠功能恢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荨麻疹。

◆荨麻疹正在发作时,可按压曲池、合谷两穴,诱发体内干扰素,抑制过敏,发挥如同吃抗组织胺般的止痒效果。

多发 *** 肉

〈症状〉

如果胃镜检查发现胃长息肉,可区分为假性与真 *** 肉,所谓假 *** 肉,是指看似息肉但只是黏膜增生;真 *** 肉,则是胃黏膜上长出腺瘤样。中医说法为疣或瘤,需要“扶正固本,正本清源”,运用药物软坚化瘀,使黏膜或腺瘤不增生。大多是因吃多了冰冷、喝酒或烧烤、炸辣食物,时间一久,胃黏膜会受伤,易长息肉、腺瘤。

〈调理方法〉

◆在中医来看,身体状况不好,胃酸过多,可用“六君子散”加上具滋阴效用的中药北沙参调理。

◆若息肉多,西医运用胃内视镜处理,三个月后,持续胃镜检查追踪;以药物调理,可增强身体免疫机能,避免不良细胞聚集产生息肉。

急性胃炎

〈症状〉

没有夹杂其他疾病的单纯性急性胃炎,可能是化学性因素所致,例如经常喝酒、咖啡、浓茶、吃辛辣物如麻辣锅;或是物理性因素引起,像是吃入过于粗糙、太硬、过烫、冷冻的食物;也或许是吃生机饮食生菌数过高、曾接受放射线治疗引发;或因慢性疾病吃多了抗生素、含水杨酸的药物,引起急性胃发炎。会有腹痛、恶心、想吐,偶有发烧,痛到体力不支晕倒休克、失水、排尿多、电解质不够等现象。

〈调理方法〉

◆中医急性处理,可用“厚朴温中汤”来改善调整脾胃。

◆若有拉肚子的症状,可用“半夏泻心汤”。

◆若有腹胀情况,可用“五积散”加生姜,可缓解疼痛。

◆若患者所处地方偏离都会区,看医生不便。建议可用姜放在肚脐中央,再用吹风机吹,急性胃痛可获缓解,再行就医。

◆可按压内关穴,或按压属于肝经的太冲穴,也可缓解急性胃痛。

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症状〉

胃、上腹部隐隐作痛,食欲差,脸色苍白,有贫血现象,易拉肚子且常胃部闷痛,吃偏冷的食物就不舒服,整天觉得疲倦,胃酸分泌减少,吃到辣物会明显不适。

〈调理方法〉

◆吃不下、腹胀时,饮乌梅汁即可改善。

◆“四君子散”加乌梅,或“四君子散”加山楂,可 *** 胃酸分泌。

表浅性胃炎

〈症状〉

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胃镜检查才会发现。有些人可能觉得肚子胀,或偶尔呕酸水、嗳气,觉得胃胀满,或恶心、想吐、胸闷。

〈调理方法〉

◆若觉得隐隐作痛,可按压内关穴,也可经常用手指按压 *** 手掌上生命线旁的消化胃肠区,并每三个月照胃镜,以了解改善的效果。

◆不可吃 *** 的食物,可运用中药元胡加霍山石斛,对改善表浅性胃炎有帮助。

胃食道逆流

〈症状〉

明显胃酸过多,迷走神经失调,会觉得不舒服,胸口有火烧心的感觉,会有灼热感,有时会痛到背部。可能出现打嗝、嗳气、胀气,或有声音沙哑、有痰、咳嗽、呼吸不顺,晚上睡觉容易咳嗽,咳嗽药吃久无效,吞咽变差、不舒服,胃、食道黏膜发炎。

〈调理方法〉

◆饮食上可藉吴茱萸汤,缓和胃酸,或运用干姜、高良姜来止胃酸,抑制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若是气滞型,需舒肝理气,和胃健脾,若是湿热型,则宜清湿热,理气和胃,可服用“香砂平胃散”。

◆若是胃寒者,可服用“附子理中汤”。

若是吃不下,食滞,或因工作情绪造成打嗝、呕酸厉害,排便不顺且恶臭,则可服用“加味五积散”加入消胀的药来调理。

胃溃疡

〈症状〉

胃溃疡严重会呕血、出血,排便呈柏油色、黑色,会有头晕、目眩、手足冰冷、流冷汗、心跳快、心悸、心律不整、睡不着或排便不顺、便秘,胃黏膜受伤更严重,变溃疡,引起相关病症。

〈调理方法〉

◆中医要看体质调整,已胃出血,止血可用仙鹤草,加三七、白芨等药材来调整。

◆中药“乌贝散”,即乌贼骨、浙贝母等量磨粉,含碳酸钙,可抑制胃酸分泌,再加上具黏稠性的白芨,可保护胃黏膜,使溃疡伤口逐渐愈合。

◆可经常按压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与三阴交这 4 个穴位,可使胃溃疡症状较快获得缓解。

胃癌

〈症状〉

胃中有多发 *** 肉是真性腺瘤型息肉,可能是正常细胞突变,或因长期饮食习惯不好,烧、烤、炸、辣吃多,或本身有遗传基因等诸多因素影响而罹患胃癌。早期胃癌不易发现,可经胃镜检查,若胃有不规则的息肉,应进一步切片诊断确认。胃癌初期可能会有嗳气、打嗝厉害现象。中医望闻问切,大多可见下列症状:会隐隐作痛;腹胀;有时便软、有时便硬;偶尔会呕吐;头晕目眩;排便如溃疡般有出血情形;更严重则胃疼痛厉害。

〈调理方法〉

◆中医视不规则的细胞组织、肿瘤情况,采散肿溃坚方式进行治疗,以消除肿瘤。

◆可服用“旋覆代赭石汤”,可抑制胃的痉挛,改善打嗝、呕吐症状。

◆临近取穴,即胃上脘、中脘、下脘,还有胃俞、足三里穴,进行按压 *** 。

养胃 4 食疗茶饮

◆姜桂鸡汤

材料:鸡腿 2 支、生姜 15 克、肉桂 3 克。

作法:将材料洗净,以 500c.c. 水熬煮 20 分钟后,取汁,用来炖煮鸡腿。

功效:可温脾胃、散寒气,达到健脾养胃的作用。

◆洋参香菇饮

材料:西洋参 20 克、香菇 30 克、石斛 15 克、白木耳 30 克。

作法:洗净的西洋参、石斛,先用 300c.c. 水熬煮 20 分钟,取汁。再加 700c.c. 水,放入洗净泡好的白木耳、香菇,炖至白木耳熟软即可。

功效:可益气养阴、健脾养胃,改善食欲不振与相关胃病。

◆ 莲子百合汤

材料:新鲜莲子(去心) 25 克、新鲜百合 25 克。

作法:以 500c.c. 水,将洗净的莲子、百合煮 25 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可养胃、补心安神,具镇静效果,能缓解胃痛,有人喜加糖调味,但有胃酸者不宜。

◆黄耆建中汤 材料:黄耆(或晋耆) 20 克、桂枝 6 克、白芨 3 克、甘草 5 克

作法:将各药材洗净,以 500c.c. 水熬煮 20 分钟后饮用。

功效:可多方面缓解胃部不适。当天气变化引起胃痉挛疼痛,或食欲不振、消瘦、胃下垂,可借此汤来调整体力,增强抗氧化作用,减少胃病发生。

【本文摘自

③ 中医如何治疗胃炎

慢性胃炎,不管是胆汁反流,或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等,都属中医“胃脘痛”、“胃反”、“痞满”等范畴。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调、情志不畅、劳累过度、伤风感冒及体质虚弱等有关。病变主要发生在脾胃、肝胆。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饱胀或疼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口干苦、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也有毫无症状者。慢性胃炎,多为虚证、淤证或虚实夹杂证。中医治疗此病,一般根据病人的症状,结合舌象、脉象,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方法有以下3种:一、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连胁、口苦、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脉搏快、有如按琴弦之感称之)。治疗宜疏肝和胃,可选用中成药“逍遥散”。二、脾胃虚寒型:胃脘冷痛、喜按喜热、面色无华、大便稀烂、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宜温补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丸”。三、脾胃阴虚型:胃脘灼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便秘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治疗宜养阴润燥。可选用养阴名方“一贯煎”:北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15克、当归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若伴有湿热,则有胃脘胀满、泛酸、口苦、口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治疗宜清泻胃热,可在“一贯煎”的基础上加石斛12克。若伴有血淤,则表现为胃脘刺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舌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脉弦涩,治疗宜活血化淤和中、缓急止痛,可选用“当归芍药散”:当归9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泽泻9克、三七粉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也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治疗。最后,慢性胃炎患者还须特别注意饮食要有规律,忌烟酒,忌辛辣油腻及难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体质,也能促进胃炎康复。

④ 治疗脾胃病,老中医常用这10法

叶老积四十年经验,总结了治疗脾胃病的十法。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则枯瞎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

叶国芝治疗脾胃病十法

叶国芝老中医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悉心钻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强调“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积四十年之经验,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每每取效显着。现将其治疗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孙空其适应证候,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

心下(胃上脘部)痞闷不适,嗳气则舒,不思饮食,或呕恶,或肠鸣泄泻。舌苔多黄白相杂。

分析:

心下痞闷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致寒热互结,清浊相混而成;嗳气则气机暂时通畅,故痞闷得舒;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不升,清气下陷,则肠鸣泻泄。寒热互结而成痞是病之本;嗳气呕恶,肠鸣泄泻为病之标。故应标本同治,寒热并投,拟辛开苦降法,选方以《伤寒论》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该方用黄芩、黄连之苦以清热,清热即所以降胃;干姜、半夏之辛以开痞,开痞即所以升脾;参、草、枣以扶中,是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若痞闭甚,而兼有隐痛者,可减去甘草、大枣壅滞滋腻之品,加砂仁、广香等以醒脾理气止痛。

二、燥湿健脾法

适应证:

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口中粘腻不爽,恶油腻食物,嗳气或呕吐,或泻下,舌苔白腻而厚,脉濡。

分析:

由于湿浊困脾,脾阳不运,气机不利,故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怠惰乏力;恶油腻食物,是因其助湿生痰,故格拒难入;湿浊上泛,故口中粘腻不爽、舌苔白腻而厚;嗳气、或呕吐、或泻下,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燥湿健脾法,选方以《和剂局方》中之平胃散。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湿散满,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以和中。方名平胃,实则治脾,脾湿既除,诸恙自愈。根据上述症状,在临床上常用本方加藿香、佩兰以芳香逐秽;半夏、茯苓以渗湿降逆。若伴有胁肋隐痛,是“土壅木横”,可加柴、芍、香附以调肝;若口苦,苔微黄,是湿邪化热,可加芩、连以清热。

三、清热化痰法

适应证:

心下胸胁痞闷,按之痛,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

分析:

心下及胸胁痞闷,是由于痰热互结于胃上脘,连及胸胁所致。痰热阻滞,气机不畅,故按之疼痛;痰阻气滞,胃失和降,故症见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治疗以清热化痰法,方选《伤寒论》中小陷胸汤。方中黄连苦寒以清热,半夏辛温以和胃化痰降逆,瓜蒌实甘寒滑润以清热除痰。三药配伍,成为清热涤痰开结之剂。验之临床,可加柴胡以升清,枳实以降浊,陈皮、竹茹以清热止呕、理气涤痰,则效果更优。

四、散寒理气法

适应证: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嗳气则舒,舌苔白滑,脉弦紧。

分析: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是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所致。因胃中有寒,得热则阳气通达,寒邪消散,故疼处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肝有郁滞,嗳气则气机条畅,故胁肋满闷暂缓。治以散寒理气法,方选《良方集腋》中之良附丸加味(即良附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陈皮、甘草)。方中良姜温中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加桂枝以通阳,重用芍药、配炙草以和营,伍二陈以和胃降逆。若饮食极度减退,形体消瘦,四肢倦怠乏力,可加参、术扶中,以补甘草之不足。

按:

辛开苦降法,其主症是胃上脘痞闷闭塞不适,舌苔败谨多黄白相杂;其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寒热纠结所致。燥湿健脾法,其主症是大腹胀满,舌苔白厚而腻;其病机为湿浊困脾,导致脾不健运。清热化痰法,其主症是胃上脘及胸胁痞闭,按之痛,舌苔多黄滑;其病机为痰热内阻,胃失和降。散寒理气法,其主症是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胸胁满闷不适,舌苔白滑;其病机为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总之,由于临床主证与病机不同,所以在治疗大法上就有以上区别。

五、益气升阳法

适应证:

腹满,口淡乏味,胃纳极差,四肢倦怠,头昏重,肢节疼痛,或兼恶寒,脉弱,舌质淡。

分析: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导致浊阴不降,故中见腹满,上见头昏重;脾虚则湿邪内生,流注关节,阻滞气机,故肢节疼痛;脾主味,主四肢,由于脾虚健运失职,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若兼恶寒,是脾土虚弱不生肺金,导致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所致;脉弱,舌质淡,是因脾虚,气血化源不足之象。治疗应以益气升阳法,选用李东垣《脾胃论》中之升阳益胃汤。方用参、芪、术、草以益之;羌、独、柴、防以升之;二陈以降之;苓、泽以渗之;连、芍以清之。其制方选药,适合脾胃阴阳升降之义。临床上若无肢节疼痛或热象者,可去羌活、独活、黄连。

六、健脾理气法

适应证: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一日数次,食纳较差,腹微胀痛,便后痛减,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舌淡脉弱。

分析: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食纳较差,腹胀(以下午或晚上尤为明显),是脾气衰虚,运化功能减弱所致;由于久病泻下,水谷之精微下渗,不能营养机体,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治疗应以健脾理气法,方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之七味白术散。方中参、术、苓、草扶脾;木香、藿香理气;再加葛根升阳、升津,以复脾之运化功能。证之临床,用以治疗脾虚所致的慢性腹泻,效果较好。若滑泻甚,可加乌梅、诃子以涩肠止泻;若大便有粘液,可配服香连丸以止痢。

按:

益气升阳法,是以腹满、胃纳极差、头昏重为主症。健脾理气法,是以腹微胀痛,食纳较差,大便泻下为主症。两者比较,虽同属脾虚为病,但其病变机理却有所不同,前者系脾虚清阳不升,故以健脾益气升阳为治;后者系脾虚清气下陷,故以健脾理气升津为法。

七、甘温益气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舌苔白薄或薄黄。

分析:

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故食欲不振。脾气既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一方面导致肺气失充,卫外功能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元气亏损,虚火浮越,故见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等症。治以甘温益气法,方选李东垣《脾胃论》中之补中益气汤。其制方之义,因脾胃衰虚,肺气缺少生化之源,故用黄芪为君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为臣,以补脾胃之气;用当归养血,以防白术之燥;陈皮理气,以防术、草壅滞为佐;以升、柴升其清阳为使。诸药协和,调补脾胃。脾阳升,则阴火下降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腠理固密而寒自除。若伴有胁肋隐痛者,可加白芍、香附以调肝。

八、甘寒养阴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大便干结,脉细数。

分析:

胃属燥土,主受纳,赖阴液以濡养。由于呕吐、腹泻或热盛,耗伤胃液,致胃失所养,故见食欲不振;因胃阴不足,津液上不能濡润口舌,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在上则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在下则大便干结。治疗以甘寒养阴法,方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之益胃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均属甘寒滋阴之品,配生地以凉心血、冰糖以养肺阴。诸药配伍,成为益胃生津之要方。在临床应用上,还可加石斛、生谷芽等,以增强该方养阴和胃之效;若伴有呕逆者,可加清半夏以降逆止呕。

按:

甘温益气与甘寒养阴两法,其主症都有食欲不振。两者之异,一为精神疲乏,少气懒言;一为口干咽燥,舌干少苔。前者病位在脾,病机为清阳不升,所以用甘温益气为治;后者病位在胃,病机为阴液不足,故用甘寒养阴为法。

九、活血止痛法

适应证:

胃脘部痛重胀轻,痛有定点,固定不移,轻摩则舒,重按即痛,常有嗳气,或舌边缘有瘀点,脉涩。

分析:

胀重于痛,病偏在气;痛重于胀,病偏在血。瘀血有形而不移,故痛有定点,重按即痛;郁气无形而易散,故轻摩则舒。此为血瘀气滞,治疗当以活血止痛法,方选《和剂局方》中之失笑散加味。此方本为妇女因瘀血而月经不调,或产后瘀血停滞而设。但在临床应用,加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营,配郁金、香附以理气,治疗血瘀而兼气滞之胃痛,效果较好。若舌苔白滑而兼有寒象者,可加干姜、肉桂以祛寒;舌苔微黄而兼有热象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

十、温脾止血法

适应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热敷,大便下血,色质如胶漆,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心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分析: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统血之脏。脾脏虚寒,统摄失司,故血从大便下渗(即《金匮》所说的远血),色黑如胶漆。由于失血过多,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和内养于心,故面色苍白、头昏心慌。腹痛绵绵,喜热敷,四肢不温,舌淡脉沉,都是脾胃虚寒之象。治疗当以温脾止血法,选用《金匮要略》中之黄土汤。方用灶中黄土温脾止血,配术、附以恢复其健运升举之气;阿胶、生地、炙草养血滋阴,以弥补其既耗之血;配黄芩之苦寒,以制术、附之辛温,作为反佐。由于组方严密,配伍妥当,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所以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称该方为“有节制之师”。

按:

活血止痛法,其主症为痛有定点,拒按,病机为血瘀气滞;温脾止血法,其主症为腹痛绵绵,喜热敷,大便下血如胶漆,病机为脾脏虚寒,统摄失司。虽均属血分病变,但由于虚实不同,所以治法各异。

以上叶老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至于外感引起的阳明病胃肠实热证,又当别论。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因此,凡医者治病,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正如唐代医家王冰所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其道理就在于此。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⑤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脾胃湿热:胃脘胀痛明显,嗳气,嘈杂,口中粘腻,或口苦口臭,大便不畅,胸闷痞塞,纳差,食后胀痛痛甚,舌质稍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清热泄浊、和胃消痞。

方药:苍术、厚朴、藿香、木香、半夏、陈皮各10克,檀香、砂仁、甘草各3克,白豆蔻5克。

②肝胃蕴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和胃、泄热止痛。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

③肝胃气滞: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呕吐,有时泛酸或苦水,心烦易怒,大便不畅,或便溏或便秘,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成药: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④脾胃阴虚: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咽燥,胃中嘈杂灼热,大便干结,食少、纳呆,乏力,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治宜养阴益胃。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

⑤胃络瘀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方药:炒五灵脂、当归、红花、柴胡各10克,三七5克,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枳壳、川芎各6克。

⑥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呕吐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温中、健脾和胃。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⑥ 胃病的中医调理

我在门诊遇到过不少胃病患者,常用一个方加减:柴胡,党参,黄芪,丹参,延胡索,砂仁,大腹皮,法半夏,黄连,干姜,茯苓,陈皮,炒鸡内金。胃酸多或溃疡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吴茱萸。血瘀者加川芎。痰多加莱菔子。"胃不和则卧不安",胃病伴失眠者多,加首乌藤,琥珀粉。大便干加生白术,大黄。阴虚加黄精,麦冬。阳虚加桂枝。这个方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一次去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会遇到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我向他请教了胃病治疗思路,他给我介绍了他的一个常用方和辨证思路,他的方的基础方是六君子汤,我在门诊使用效果不错。后来我跟裴正学先生抄方,他的父亲裴慎先生是甘肃省近代十大名中医之一。他给我讲了他当年带六二六医疗队去武威治胃癌,食道癌的故事。他用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取得不错的效果。而外地一位专家带的六二六医疗队治食道癌用清热解毒,攻毒的方,效果不好。我把孙光荣,裴正学两位先生的方整合成了上面的方,方中加了柴胡,疏肝,因为我观察,胃病患者多有情绪不佳的情况。另外我在门诊还配合给胃病患者用食疗方,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收集胃病食疗方的故事。20多年前我去甘肃省一个乡镇下乡,与乡干部聊天时,他们得知我是学中医的,就给我介绍了一个胃病食疗方。他说乡干部免不了喝酒,时间长了就有了胃病,怎么办呢?想起老辈人用过的一个方:早上煮一碗生姜汤饭前喝,晩上煮一碗白萝卜汤饭前吃喝,坚持一月。吃一月后胃病大多都好了,然后再喝酒,胃喝坏了再用此法,类试类效。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穗和粗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萝卜中药叫莱菔,萝卜煮水加猜镇白矾5克泡脚治脚气。治结核性、粘连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白萝卜一斤,棚巧切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剂,一次服完。(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失音不语:萝卜生捣汁,入姜汁同服。(《普济方》)治痰热喉闭:萝卜汁和皂角浆,吐之。(《普济方》)治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根据以上资料,我认为这个方法有一定道理,我在上门诊时做了一点改进介绍给患者,患者反映不错。方法如下,早上喝半碗小麦面粉煮熟的面糊(稀一点的),然后喝小半碗生姜汤(10克生姜切未煮3分钟),晚上吃喝白萝卜(半个切碎煮烂)汤。坚持一月。

⑦ 治疗胃病的偏方 治疗胃的中药

1

治疗胃病的偏方

(一)寒邪客胃

症饥猜祥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烂搏后痛减,不兆岩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七)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⑧ 中医药治疗和调理胃病都有哪些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人都患上了胃病,那么外面也是城市中人一个经常见到的病症,因为他们的工作他们没有办法及时的吃饭,已经没有办法及时的补充一个营养。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患上一些胃病,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我们如何使用中医药的治疗来调理我们的胃病,那么这样的调理究竟有哪些方法?

吃一些止痛药

其次就是如果我们的胃痛到达了我们无法忍受的一个临界点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吃一些止痛药。因为胃病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出现一些胸闷恶心甚至是腹泻等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打嗝以及反酸的症状。那么对于这些腹痛非常难忍的患者来说,他们也可以利用止痛的药物来缓解这个病症。并且我们需要去中医那里捡一些药材,然后在家中自己熬制中药,这样的话能够减轻药物对于我们的副作用。

⑨ 有效治疗胃炎的中医药方

由于很多的胃炎患者都是由于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导致,现在治疗胃炎的方法是有很多的,那么中医治疗胃炎的药方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治疗胃炎的中药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治疗胃炎的中药方
1.蒲公英汤治胃肠病

[配方]蒲公英叶和根混合。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强化胃肠。用治因饮食不慎而导致的消化不良。

2.黄蒿汤治胃脾虚寒消化不良

[配方]黄蒿克。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用治胃脾虚寒、消化不良。

3.三棱莱菔子汤治胃炎消化不良

[配方]三棱、莱菔子各适量。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用治胃炎、消化不良。

[制用法]水和为丸,如梧子大。煮令熟,盐少许,和汤汁空腹吞下。

[功效]用治脾胃虚弱、食而不化、汤饮不下、呕逆反胃。

4.五灵二丑香丸治食积肿痛

[配方]五灵脂、香附、黑丑、白丑。

[制用法]将香附去毛,水浸1日,与五灵脂研末;二丑共研为末,一半微火炒黄,半生用,和匀,以醋糊为丸,如萝卜子大。姜汤送下。

[功效]此方药料寻常,功效甚大,消食、消积、消痞、消肿、消痛、消气、消血、消嗝、消胀、消虫、消痢。用治食积肿痛。兼治痰迷心窍,有病则除,神效无比。药到病除,无不即愈。

5.猪血粉治胃滞胀满

[配方]猪血(不着盐)适量。

[制用法]去水晒干,研为细末。酒服,取泄。

[功效]用治中满腹胀。旦食不能暮食。
胃炎的饮食禁忌
(1)忌饮食无规律:胃炎的饮食原则上应清淡、对胃黏膜刺激小的为主,但并非清淡饮食就能缓解病人的症状。应以饮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少食多餐为原则。尤其是年老体弱,胃肠功能减退者,每日以4~5餐为佳,每次以六七成饱为好。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含量。

(2)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乙醇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蛋白层,对胃黏膜有较大的损害,人们在吸烟时候,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附着在口腔、咽喉部,随吞咽进入胃内,这些有害物质对胃黏膜也有很大损害。因此,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戒除烟酒,以免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恶性变。

(3)忌过冷、热、硬食物:过凉的食物和饮料,食入后可以导致胃痉挛,胃内黏膜血管收缩,不利于炎症消退;过热的食品和饮料,食入后会直接烫伤或刺激胃内黏膜。胃炎病人的食物应软硬适度,过于坚硬粗糙的食品、粗纤维的蔬菜、用油煎炸或烧烤的食品,食用后可加重胃的机械消化负担,使胃黏膜受到磨擦而损伤,加重黏膜的炎性病变。

(4)忌不洁饮食:胃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因为被污染变质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细菌毒素,对胃黏膜有直接破坏作用。放在冰箱内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胃炎的食疗方
1.白扁豆汤白扁豆30克,大枣20克,白芍、陈皮各6克。将白扁豆、大枣洗净,与白芍、陈皮同放入沙锅中,加水0毫升煎煮,去渣取汁800毫升,温服。有益气健中、运脾化湿的。

2.山药半夏粥山药50克,半夏15克,粳米克,白砂糖适量。将半夏用温水淘去矾味,入沙锅水煎,去渣取汁约200毫升,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入山药末,再煎二三沸,粥成后加白砂糖适量,每日早晚分服。有补脾益胃、降逆止呕的。

3.鲤鱼汤面活鲤鱼1条,牛肉30克,挂面50克,食盐少许,生姜适量。将鲤鱼宰杀,去鳃、鳞及内脏,洗净,与牛肉、生姜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汤呈乳白色,再下挂面,煮片刻,加食盐调味即可。有益气健胃的。

4.丹参糯米粥丹参、红花、当归各15克,糯米150克。将诸煎,去渣取汁,入糯米煮粥,调味后空腹食用。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的。

猜你喜欢:

1. 治疗胃病的常用药有哪些

2. 诱发胃病的原因有哪些

3. 目前检查胃病的方法

4. 慢性胃炎可以怎样去养胃

5. 常见的胃病有哪些

⑩ 胃病的中医治疗

胃病是非常多见的。胃病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患者经常暴饮暴食,或者经常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经常饮酒,这样都有可能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从而出现胃病。有些患者患有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这样的患者可以用中成药来进行治疗,如患有胃病的患者出现腹痛的症状可以口服气滞胃痛颗粒等药物来进行治疗,如出现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应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来促进胃动力,促进消化。
除此之外通过针灸等方式,也可以缓解胃病引起的症状,除此之外,患有胃病的患者还需要科学规范的治疗,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应用抗生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另外,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还需要应用抑制胃酸的药物进行治疗,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促进胃病的好转。

阅读全文

与治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干扰素用什么方法打 浏览:353
打不着火的最佳方法 浏览:665
蒙氏教育研究方法 浏览:222
腰椎间盘脱出检测方法 浏览:335
检查手机中病毒的方法 浏览:425
如何才能不劳而获的一百种方法书 浏览:280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浏览:656
住友挖机空调不凉快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浏览:777
外语教学常用方法教资 浏览:729
1x98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974
怎么学拼音最快的方法 浏览:22
教学方法框图 浏览:576
谈判表演技巧和方法 浏览:258
细胞纤维化检测方法 浏览:144
你知道哪些便方法 浏览:940
大半夜便秘睡不着快速解决方法 浏览:165
性功能勃起障碍的治疗方法 浏览:391
马常见的病和治疗方法 浏览:45
如何有效防困的方法 浏览:227
100斤山药种植方法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