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正常偏瘫六个阶段及治疗方法

正常偏瘫六个阶段及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3-04-16 02:30:22

1. 怎么治偏瘫

根据偏瘫情况,酌情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脑部修复。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预防压疮、肌痉挛、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中枢性疼痛、抑郁、吞咽功能障碍等。
一般治疗
发病期间宜静卧休息,适当活动下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对症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应首先治疗脑血管疾病。
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血糖、血压等情况。
血压控制
准备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在收缩压<185 mmHg,舒张压<110 mmHg。卒中后的低血压应根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时,应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发生时,应给予升血糖治疗。
4. 宜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质饮食。
药物治疗
对于存在肢体痉挛的偏瘫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盐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肌痉挛。有精神病史、脑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医治疗
多项研究认为,针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血栓通、养阴熄风通络汤等药物可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
针灸刺激运动区能加速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进而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和调节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内尚未完全坏死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促进病变区域和正常神经突触传递,发挥神经兴奋性,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时机:为了避免过早活动加重原发神经性损伤,一般主张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疾病无加重的情况下开始康复。
康复周期
Brunnstrom将偏瘫康复分为6期,评判依据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张力与运动模式的变化。
1期为患者不出现随意运动;
2期为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显着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4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期为患者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
6期为患者的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按照疾病时期进行的康复
急性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的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同时也要通过调整肢体和体位转换来预防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疗外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肢主动活动。
恢复中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抑制异常肌张力。
恢复后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4~6个月,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存质量。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有些患者在发病后6~12个月,有些在发病后1~2年。加强残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复,包括矫形器、步行架和轮椅的应用。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

2.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有哪些

偏瘫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其实中风常见的主要表现。严重的患者则会失去行动能力,那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偏瘫的肢体康复方法有哪些
1、偏瘫病人在病床上肢体功能所要进行的锻炼。一般指从发病到可以坐起这一阶段,在脑梗塞病人约为1~2周,脑出血病人约为3~4周。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首先让病人学会自己将健腿放在患腿膝上,沿患侧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侧手臂拉动患侧手臂上举,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进行活动。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头挂上绳带,让病人用健手拉着带动躯体活动,如翻身、抬腿、举臂等,尽自己所能活动锻炼。最后,对于肢体瘫痪严重,不能自己锻炼的病人养护理人员应帮助他们做被动运动,如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屈伸;为防止畸形,可用矫形装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时给予肌肉 *** ,为下床活动打好基础。

2、病人在平时的康复训练中应该多练习做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病人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起床动作要慢,否则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保护下学习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时间逐步延长。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3、最后最主要的就是偏瘫患者所要练习的生活自理和行走能力的锻炼。病人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扶着椅背或拄拐行走。待病人已经能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吃饭、梳洗等等,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介绍
1、病床上的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指从发病到可以坐起这一阶段,在脑梗塞病人约为1~2周,脑出血病人约为3~4周。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首先让病人学会自己将健腿放在患腿膝上,沿患侧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侧手臂拉动患侧手臂上举,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进行活动。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头挂上绳带,让病人用健手拉着带动躯体活动,如翻身、抬腿、举臂等,尽自己所能活动锻炼。最后,对于肢体瘫痪严重,不能自己锻炼的病人养护理人员应帮助他们做被动运动,如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屈伸;为防止畸形,可用矫形装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时给予肌肉 *** ,为下床活动打好基础。

2、练习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病人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起床动作要慢,否则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保护下学习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时间逐步延长。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3、练习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扶着椅背或拄拐行走。待病人已经能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吃饭、梳洗等等,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的三个阶段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一:恢复早期阶段

1、由于此时患者的偏瘫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所以可采用 *** 、推拿、被动运动等锻炼方法,防止肌肉的萎缩。一般每次区域性 *** 5分钟左右,全身 *** 不超过30分钟。推拿是用手指沿瘫痪肌肉向前推动。被动运动是由别人来活动病人的肢体,包括每个大小关节,活动幅度尽量达到一个正常关节所能活动到的全范围。

2、一般指从发病到可以坐起这一阶段,在脑梗塞病人约为2周时,脑出血病人约为4周。一旦病情稍稍稳定,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首先让病人学会自己将健康腿放在患腿的膝上,沿患侧小腿慢慢下滑到踝部;用健侧手臂拉动患侧的手臂慢慢上举,利用健侧的肢体帮助患侧进行一些活动。其次也可以在病床的另一头挂上绳带,让病人用健手拉着带动躯体做一些活动,如翻身、抬腿或者举臂等,尽自己所能的多活动锻炼。对于肢体瘫痪严重,不能自己锻炼的病人,护理人员可以帮助他们做被动运动,如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及屈伸等;为防止畸形,可以用矫形装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时给予肌肉做适当 *** ,为下床活动打好一定的基础。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二:恢复中期阶段

1、此阶段的偏瘫患者肢体逐渐可以活动,但是仍没有力量来完成主动的运动,所以此时的肢体锻炼除了坚持第一阶段方法以外,还应该坚持锻炼翻身、起坐,在旁人的帮助下要学会站立,双手扶住椅背向前移动脚步,可以锻炼瘫痪侧下肢的肌力关节运动。

2、通常瘫痪侧上肢的恢复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一定关系。最初肩关节在旁人的帮助下作上举、外展或者外旋,肘关节和指关节作伸屈动作,逐渐锻炼到可以主动运动。双手的功能锻炼除了早期采用 *** 和被动运动以外,应该经常做些各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复。

3、练习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与延长时间,让病人可以过渡到双足下垂,并坐于床边。起床动作不要快,否则可能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的保护下学习着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一侧,站立时间逐步延长。当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三:恢复后期阶段

1、此阶段患者已可以进行一些幅度较大的活动,所以,此阶段主要锻炼方向是练习走路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但患者在进行以上锻炼时,需有家属在旁边进行保护,并帮助病人一步步增加活动量与距离。

2、练习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的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个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可以扶着椅背行走。待病人可以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上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梳洗等等,以尽快促使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偏瘫患者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康复训练,并且能持之以恒,是可以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专家提醒偏瘫患者,在进行训练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病情,千万不可以操之过急,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3. 偏瘫怎么治疗

推拿治疗
一、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
二、辨证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证分型:本证以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为主症。初期患者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出现强直挛急,患者姿势常常发生在改变和畸形等。
﹙二﹚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2.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3.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针刺治疗偏瘫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4. 偏瘫病人如何治疗康复

怎样护理中风偏瘫急性期的病人?
中风偏瘫病人的急性期护理对疾病的抢救成功非常关键,特叙述如下:
⑴ 安静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中风偏瘫病人,特别是脑出血病人,要尽量减少探视和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搬动。烦躁不安的病人要选择安静避光的房间,以减少刺激;必要时加上床档防止坠地碰伤。
(2)及时吸氧:中风偏瘫病人都有脑缺氧,临床上常常采用鼻管给氧,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鼻腔是否通畅,以及鼻腔的清洁卫生。
(3)严密进行病情观察,如意识、呼吸、瞳孔和血压、脉搏、体温等。
(4)注意饮食和营养:一般发病的l~3日不应进食,因为刚发病的病人可有昏迷、呕吐等,勉强进食可能会导致食物吸入肺内造成感染,但必须有适量的静脉补液。3日以后仍不能进食者,要通过鼻饲保证营养的供应。
(5)定时变换体位,防止褥疮;保持功能体位,防止瘫痪肢体畸形。
(6)保持口腔卫生:要帮助病人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病从口入。
(7)大小便护理:中风病人常有排便困难,可让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适当用缓和的泻药、按摩腹部等使之定时排便。对于尿失禁的病人,可以训练其按时排尿,建立条件反射;对于尿潴留病人,若腹部热敷或针灸无效,可以保留导尿,但要尽量缩短导尿时间,并预防尿路感染。

怎样预防和护理褥疮?
中风病人常有肢体瘫痪,不能自己翻身改变体位,身体局部受到压迫,加上瘫痪肢体的皮肤营养功能下降,最容易发生褥疮。褥疮又叫压迫性溃疡,早期可见皮肤局部出现红肿和水泡,以后变成紫红色并开始破溃,破溃初期疮面鲜红有渗出液,然后疮面加深,颜色变暗发黑。好发于胸背、臀部、髋关节、足跟和外踝等受体重压迫处。对于褥疮,预防最为重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至少2小时1次。
(2)在褥疮的好发部位加用软垫、气圈、海绵垫等。
(3)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有大小便失禁和呕吐物时,及时擦洗干净。不可让病人直接睡在橡胶垫上。
(4)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被褥湿了要随时更换。对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可贪图方便将便盆一直放在病人身下。有感觉障碍的病人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5)饮食中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病人皮肤的抵抗力。
(6)对于已发生的褥疮,要保持创面干燥,涂用消炎生肌的药膏,并采用物理疗法等。
总之,做好褥疮的预防工作,就是要做到勤翻身,翻身时注意检查皮肤、衣服、被单是否平整干燥;受压皮肤发红时,要用手掌揉擦,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怎样护理瘫痪的肢体?
因中风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偏瘫、或单肢瘫、以及两次发作累及双侧肢体瘫痪。病人常伴语言障碍,因球麻痹常有呛咳,或某种程度的智力下降。对病人须加强护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心理护理:重视病人的思想工作。瘫痪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家属须鼓励病人乐观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与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配合,尽早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2)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为此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应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了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稍背屈;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
(3)加强瘫痪肢体的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等,可防肢体挛缩、畸形。
(4)预防并发症:因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褥疮。故应注意变换体位,通常每2小时翻1次身,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床铺要干燥平整,并保持好个人卫生,可以擦浴,但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防止皮肤烫伤。在翻身时应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要有足够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营养。养成排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饭前给1杯热饮料(根据习惯可采用热开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为了促进排便,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转向左上腹,再转向左下腹,反复按摩5~10次,促进结肠内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时,可用甘油栓或中药。仍然不能排便时,应予灌肠。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应放置导尿管,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感染。
(5)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瘫痪有好转时,患者要积极主动地锻炼日常生活技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脱穿衣服、洗脸、吃饭等。

怎样帮助偏瘫病人树立自信?
神志清醒、思维无障碍的偏瘫病人,常因活动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病人的治疗、睡眠和食欲。要帮助病人摆脱悲观情绪,医务人员、病人亲属、社会服务机构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1)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进行康复医疗。要将康复医疗贯彻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努力减轻残疾的程度,避免并发症。大量资料证明适时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指导等,对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纠正消极心理等具有明显作用。
(2)进行周密的生活护理,创造温暖的感情氛围。在众多人关心的环境中,患者容易摆脱孤独和寂寞,得到精神的安危和生活的帮助,弥补因残疾带来的不便,建立生活的自信。特别是中风进展阶段的患者,往往灰心丧气,此时更需要较多的生活帮助。未婚的偏瘫病人,面对婚姻和就来,不可避免地产生沮丧和自暴自弃的情绪,为此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周密的照顾,需要亲属不厌其烦的安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既正视现实,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3)随着病情的稳定或情绪的好转,要逐渐使病人理智地对待残疾,鼓励其实现自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期投入康复医疗训练,克服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挛缩和僵硬,最大限度地减低残疾的程度。组织文娱活动,提高生活乐趣,使瘫痪病人在一起相互启发,增加参与集体活动和回归社会的意识,消除自卑心理。

怎样调整偏瘫病人的被褥和衣着?
偏瘫病人最好睡带有护栏的病床,可以防止跌落,也有利于以后的康复锻炼。可以在木板床上铺厚软的褥子,有条件的可以用气垫床。大小便失禁时可以在被单下垫一块橡胶垫,被单上垫一张纸尿布,以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
偏瘫病人穿的衣服应肥大柔软,穿脱方便,最好是用拉链或尼龙搭扣的,以便于更换。更换衣服时,健侧上肢先换,一侧脱下后马上穿上替换的衣服,以免着凉;更换患侧时,要保护好肩关节,防止脱臼;气温低时要提高室温,盖轻而保暖的被子,不要放置热水袋,以免病人因感觉障碍而烫伤;夏季气温高时,上身不穿睡衣更方便,盖上厚的毛巾被即可,但要注意肩部着凉。

偏瘫康复病人在家出现哪些情况要送医院?
脑血管病不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而且复发率也高。有相当一部分中风偏瘫病人发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中风偏瘫。因此,在家康复的中风偏瘫病人就有可能再次中风偏瘫。通常第二次中风偏瘫比第一次中风偏瘫病情严重,死亡率也比第一次高得多,因此及时送医院,及时得到救治十分必要。
在家康复病人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可能再次发生中风:瘫痪肢体无力加重;偏身出现麻木,或者另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无力;讲话不清楚或者口吃;喝水呛咳、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眩晕发作伴呕吐;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癫痫发作。此时,必须立即送医院。
此外,中风病人有发热、咳嗽咳痰,或者腹痛腹泻,或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说明患者有其它内科方面的疾病,也应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

参考资料:http://www.wz120.cn/zfhl.html

5. 偏瘫怎么冶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2],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偏瘫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明显动脉硬化者。偏瘫治疗方法与康复保健极其重要,在中风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此时加强防治中风后遗症有着较好的效果。脑中风病人在康复期如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另外稳迈舒运动按摩轮有助于恢复下肢、关节和足部的运动功能。适合于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的主动肢体康复锻炼,对膝踝关节、下肢和足部的骨折和扭挫伤等长时间固定治疗后的肌肉萎缩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有不错效果。使用时要注意交替选择运动按摩方式。可单脚运动按摩;或一只脚做运动按摩,另一只脚做静止穴位刺激按摩;或双腿脚同向运动;或双腿脚反向运动。
推拿治疗
一、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
二、辨证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证分型:本证以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为主症。初期患者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出现强直挛急,患者姿势常常发生在改变和畸形等。
﹙二﹚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⒈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⒉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⒊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滚法、按、揉、拿、捻、搓摇等法。
﹙2﹚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⒈用滚法自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约5分钟。
⒉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侧肩部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约3分钟。
头面颈项操作
﹙1﹚手法:按、抹、扫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3﹚操作:
偏瘫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约二分钟。
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③面瘫治疗如下:医者在患者一侧,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再配合应用擦法治疗。接上式,用一指禅推法施与、风池及项部,随后拿风池、合谷结束治疗。
针刺治疗偏瘫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⑴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⑵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8偏瘫康复领域的新发现
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偏瘫患者如果在康复计划中参加电动脚踏车练习,能够提高大脑功能和身体健康水平。来自苏黎世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巴尔的摩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研究者对参加脚踏车练习的37名幸存者的大脑和身体功能进行了检测比较。这37名病人每周参加三次脚踏车练习,另外有34名病人只做传统的伸展练习,作为控制对照组。经过六个月的练习后,参加脚踏车练习的这组病人的最高行走速度提高了51%,而对照组只有11%。前一组病人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高了18%,而后一组病人反而下降了3%。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参加脚踏车练习的病人的身体中有更多携带氧气的血液运送到了脑干和小脑中。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丹尼尔·汉利博士说:“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即使在患病后很长时间,或是其他常规治疗方法都不起效果之后,再进行电动脚踏车练习,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参加试验的病人的平均年龄为63岁,参加电动脚踏车练习的时间大约是在患病后50个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29日的美国《中风》期刊上。
强烈建议每个脑梗塞、脑出血、中风后遗症所致的偏瘫患者把电动脚踏车练习作为标准的康复治疗手段。
望采纳

6.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span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你这种脑出血后遗症偏瘫,治疗也是有一定规范的,要积极的做好康复训练,以及配合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规范的治疗。一、功能锻炼:这是偏瘫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病人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全身生理功能减退,如肢体长期不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二、完全性偏瘫阶段: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帮助病人功能锻炼。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再轻。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每天数次。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三、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肢体简单
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四、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汤匙、筷,穿脱衣服以及编织、打算盘等精细活动。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海蜇、虾皮和虾米,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和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一般每天5克为宜。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每次食物灌注完毕,要灌注少量温开水清洗管腔,然后夹紧鼻饲管。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及时清洁鼻和口腔。六、其他: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要经常翻身,以免发生褥疮。注意居室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但又要避免穿堂风,当心着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通便。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span
span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根据你的描述,你这种个情况,应该是脑出血后引起的偏瘫,属于脑出血的后遗症,治疗的话,应当抓紧时间了,越早治疗,康复效果越好,推荐采用神经组织靶向修复疗法治疗。/span

7. 偏瘫简介

目录

1 拼音

piān tān

2 概述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一侧上肢及下肢肌肉瘫痪,有时伴有同侧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瘫痪。

脑中风后遗症(偏瘫)喊孙镇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证。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协调运动,口齿不清,吞咽不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

中风患者中大部分会留下后遗症,主要表现有半身不遂,关节僵硬、挛缩,说话不清楚,智力减退或痴呆,并容易发生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只有少数人可以基本痊愈。中风后遗症影响人的运动与语言,给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3 病因病理病机

自大脑皮质运动区开始经内囊、脑干至脊髓前角细胞之间的神经径路的任何部位病变,均可产生偏瘫,起病隐袭,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偏瘫,病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等,如表现为脊髓特点的进行偏瘫其病因多为脊髓肿瘤、脊柱结核、脊柱增生性病变、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发展的偏瘫多由脑血管病引起。

4 临床表现

偏瘫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着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郑粗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5 偏瘫的分类

5.1 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着。如果出现皮质 *** 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凯梁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5.2 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5.3 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5.3.1 中脑性偏瘫

(1) 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 *** 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5.3.2 脑桥性偏瘫

(1)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2)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5.3.3 延髓性偏瘫

(1)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对侧上下肢瘫痪,病灶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

(2)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对侧有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3)延髓背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时伴有轻偏瘫。此外尚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部核性感觉障碍、Horner氏症等。

(4)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变对侧偏瘫与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颜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症,Horner氏征,眼震,软腭,咽及喉肌麻痹( Avellis症候群)。

(5)延髓交叉部病变:在交叉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5.3.4 脊髓性偏瘫

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于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瘫痪,而无颅神经麻痹,病灶侧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痛觉障碍,(BrownS'equard症候群)。

2.颈膨大(颈5~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上肢下运动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经痛。常有Horner氏征。

6 偏瘫的治疗

以下方法仅用于中风后遗症恢复期的治疗,若患者突然出现偏瘫,多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所致,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以免延误病情。恢复期的患者,家人或陪护应鼓励其多进行功能锻炼,树立恢复的信心。[1]

6.1 辨证治疗

6.1.1 实证 6.1.1.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1]

6.1.1.2 艾灸治疗 6.1.1.2.1 方一

[1]

选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外关、解溪。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6~7天,长期坚持施灸。

6.1.1.2.2 方二

[1]

选穴:曲池、合谷、血海、丰隆、申脉。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6~7天,长期坚持施灸。

6.1.2 虚证 6.1.2.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眼歪斜,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等,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缓。[1]

6.1.2.2 艾灸治疗

[1]

选穴:百会、气海、阳陵泉、脾俞、肾俞。

灸法:脾俞、肾俞、气海艾炷无瘢痕灸,将艾绒揉成黄豆大底部平整的圆锥状,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换下一个,一个艾炷算1壮,每穴10壮,佘穴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6~7天,长期坚持施灸。

6.2 对症治疗

偏瘫常伴有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1]:

6.2.1 言语障碍

选穴:廉泉、哑门。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时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2.2 小便失禁

选穴:次髎、膀胱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6.2.3 大便失禁

选穴:命门、大肠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6.2.4 注意事项

施灸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3 推拿治疗

以下方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者[2]:

6.3.1 选穴

肩髃、曲池、手三里、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髀关、伏兔、风市、梁丘、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阴交。[2]

6.3.2 操作方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先拿揉肩关节前后侧,继之左右结构:㨰肩关节周围,再移至上肢,依次左右结构:㨰上肢的后侧、外侧与前侧(从肩到腕上),往返左右结构:㨰之2~3遍;然后按揉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上肢诸穴位,每穴约1分钟;轻摇肩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拿捏全上肢5遍;最后搓、抖上肢,捻5指。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先推督脉与膀胱经至骶尾部,继之施左右结构:㨰法于膀胱经夹脊穴及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轻快拍打腰骶部及背部;擦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后侧,拿风池、按肩井。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侧,先左右结构:㨰患肢外侧、前侧、内侧,往返左右结构:㨰之,2~3遍;然后按揉髀关、风市、伏兔、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轻摇髋、膝、踝等关节;拿捏大腿、小腿肌肉5遍;最后搓下肢,捻5指。[2]

6.4 保健灸法

灸疗简便易行,对人体几乎无损害,中风患者的家人或患者自己应该抓紧时间,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利用灸疗做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如果配合针灸、 *** 等保健方法,康复的效果会更好。[3]

取穴:百会、肩井、风池、曲池、足三里、悬钟、昆仑穴[3]。

灸法:每次选4~5个穴位,采用艾炷直接灸法,每穴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

注意事项:施灸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5 医案

李某,女,47岁,工人。患者于2006年骑车时不慎撞伤头部,当即昏迷,经人送往医院急救。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外血肿,右侧颅骨线型骨折,经开颅减压消除血肿,并予抗炎止血、利尿醒脑等治疗,患者昏迷于28天后苏醒。复查CT示:右侧内囊外伤性梗塞,脑萎缩,右颅骨术后缺损伴脑膜膨出。治疗2个月后,仍有左侧肢体偏瘫,左巴氏征(+),无偏身感觉障碍,语言不利,口眼略向左歪,伸舌左偏,且伸舌无力,并有短缩,左臀部压疮较重,喜叹息、哭泣,食少,小便失禁,便结,3~6天1次,便时无力。舌淡,苔薄黄,脉细弱。治以益气活血通络,祛风化痰为法,以上法推拿治疗4个月后,患者左侧肢体偏瘫基本痊愈,压疮愈台,语言便利,夜寐安,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细,生活基本能自理。1年后随访无复发。[2]

钱某,男,65岁。其家人述其有高血压病十佘年,1991年12月5日起床时,感头晕、左侧肢体麻木、酸软无力,随即瘫倒在床边,但无意识障碍、失语和恶心呕吐,即送医院急救。查左侧上下肢肌力 Ⅱ~Ⅲ级,伴口角歪斜。脑部CT显示:右侧丘脑部有一1.41厘米×1.22厘米高密度区。首次治疗,针灸并用,取合谷、曲池、颊车、足三里、丰隆、太冲,每次30分钟,治疗10次后,可以在拐杖帮助下独立行走。治疗30次后,痊愈出院。[1]

7 偏瘫患者日常保健

(1)由于本病病程的长短与康复有直接关系,所以尽早对本病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应该保持情绪安定,生活要有规律,禁忌烟、酒、辛辣等 *** 性食物和脂肪过多的食品,保持身体清洁,加强压疮的护理与防治。

(2)恢复期间,要进行全身性锻炼与轻便的活动,加强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但活动量不可过大,更不可以过度疲劳。

8

8. 偏瘫在家怎么康复

1、恢复早期阶段

由于此时患者的偏瘫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所以可采用按摩、推拿、被动运动等锻炼方法,防止肌肉萎缩。一般每次局部按摩5-10分钟,全身按摩不超过30分钟。推拿是用手指或手掌沿瘫痪肌肉向前推动。被动运动是由别人来活动病人瘫痪的肢体,包括每个大小关节,活动幅度尽量达到一个正常关节所能活动的范围。

2、恢复中期阶段

此阶段的偏瘫患者肢体逐渐可以活动,但仍没有力量来完成主动运动,所以此时的肢体锻炼除坚持第一阶段方法以外,还应坚持锻炼翻身、起坐,在旁人帮助下学会站立,双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动脚步,锻炼瘫痪侧下肢的肌力关节运动。

通常瘫痪侧上肢的恢复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关。最初肩关节在旁人帮助下作上举、外展、外旋,肘关节和指关节作伸屈动作,逐渐锻炼到能主动运动。双手的功能锻炼除早期采用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应经常做各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复。

3、恢复后期阶段

此阶段患者已可以进行一些幅度较大的活动,所以,此阶段患者的主要锻炼方向是练习走路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但患者在进行上述锻炼时,需有家属在旁边进行保护,并帮助病人逐步增加活动量和距离。

偏瘫患者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康复训练,并且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可以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另外,专家提醒偏瘫患者,在进行训练时需要适合自己的病情,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

9. 脑血管病后偏瘫如何做中医康复治疗

一、病因病机

首先介绍中国古典医籍中对脑血管病所致偏瘫认识的源流。《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偏枯”、“偏风”、“风痱”,其表现与脑血管病导致的偏瘫一致。关于病因,《素问风论》记述: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记述: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记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由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正气不足而为外风所中。《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冰注:“三阳谓太阳小肠及膀胱之脉也”,“三阴谓脾肺之脉”,“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发痿易”,《素问大奇论》说:“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王冰注:“外鼓谓不当尺寸而鼓击于臂外侧也”。以上不难看出,纵无外风,有脏腑气血虚实之变也可致本病。《灵枢热病》说:“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肉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对本病的针刺治疗原则及预后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概括起来,《内经》时期对偏瘫发病机型好制的认识可分为二:一为正气不足,为外邪所中,即“正虚邪中”说;一为虽无外邪侵袭,但由种种原因而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经脉壅滞而致,即“本气自病”说。

汉代《金匮要略》对本病症状及某些症状的发生机制做出了细致的描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并把本病按轻重程度分为四型:“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金匮要略》只着重强调了《内经》的“正虚邪中”说,而对“本气自病”说未予阐发。在治疗学上,该篇治瘫方中有侯氏黑风散、续命汤及三黄汤,也基本是以“正虚邪中”说为理论依据所制。

隋代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把偏瘫列入“风病诸候”,认为其病因是“风气中于人也”,对中风病候的描绘颇为详尽,其中与偏瘫有关者包括“风痱候”、“风猥退候”、“风偏枯候”、“风半身不遂候”、“风口候”等。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肢漏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方》记载了几十首治疗偏瘫的方剂,丰富了中医偏瘫治疗学的内容。其中许多方剂的组成药物较多,这些药物大体可分为四组:

发表祛风药、补益气血药、温热药、苦寒药。如《千金》大续命散,发表祛风者有麻黄、防风;补益气血者有人参、当归、川芎、获苓、甘草;温热药有乌头、桂心、蜀椒、干姜;苦寒药有石膏、黄芩。其祛风及补虚药并用,显然是接受了病因学上的“正虚邪中”说历租烂。除大续命散外,《千金要方》的八风散、大八风汤、鲁王酒、独活煮散及《外台》的续命汤、八风续命汤、西州续命汤、八风九州汤、麻子汤等都具有以上特点。此外,《千金》肾沥汤虽然也记述“肾虚为厉风所中”,但方中除防风外,还包括羊肾、黄芪、人参、茯苓、当归、白芍、元参、甘草、五味子等补益药,并包含肉桂,而无石膏等苦寒药,为一首大补之方,可谓开创了补虚治疗偏瘫之先河。两部着作中方剂的又一特点,是瘫证与痹证往往同治,如《千金》记述八风散“治八风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历节疼痛”,《外台》记述“八风九州汤”疗“半身不遂、手足苦冷或不随,或俛俯屈伸难、周身淫淫痹、四肢不收”。虽然异病同治也符合中医治疗原则,但没有严格区分瘫证与痹证,不能不说是唐代医家的不足之处。

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圣济总录》等也沿袭了偏瘫的“正虚邪中”说。《三因方》认为,邪风“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圣济总录》说:“若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筋脉无所禀养,复遇风邪外搏,肤腠流传,筋脉纵缓则肢体摇曳”,与此同时,《圣济总录》还强调了偏瘫也有不因于外风者,“皆由气血内耗,肝肾经虚,阴阳偏废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药过度,亦使真气内动,荣卫失守,一身无所禀养而致然也”。在治疗学上,《三因方》较有代表性,其小黄芪酒、排风汤等的药物组成特点类似于《千金》大续命散,而铁弹丸及舒筋保安丸等所用药物则不同于《千金》和《外台》,使用了祛风湿类的威灵仙、木瓜、松节、白花蛇、乌梢蛇及平肝熄风类的天麻、白僵蚕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没药、五灵脂、自然铜等药物。此外,治疗“风气不顺,手脚偏枯”,“腿膝挛痹,筋骨疼痛”的乌药顺气散,使用了乌药、枳壳、橘皮等理气药。继《千金》肾沥汤之后,《三因方》的仁寿丸可称为大补肝肾治疗偏瘫之良方。

金元医家在偏瘫发病机制的认识上有所突破。刘完素说:“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来风邪,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热气大盛郁滞不通”,“偏枯由经络一侧得通,否者痹而瘫痪也”;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壮者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心法》则认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虽然以左右辨瘀血的认识过于刻板,但明确提出痰积、瘀血致瘫的病机,则是阐前人之未发。在治疗学上,刘完素主张用川芎石膏汤“清神利头、宣通气血”;朱丹溪则主张“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此外,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及金元时期的其他医家张元素、罗天益等都主张“外有六经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便溺之阻格,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实际上,在强调“非外来风邪”的同时,在偏瘫的病因方面也接受了“正虚邪中”说,即承认有因外风而致偏瘫者。

明代的《景岳全书》强调:“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然气血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缓纵废弛;气中无血则病抽掣拘挛”。“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无血者宜三阴煎,或大营煎、小营煎之类主之;无气者宜五福饮、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此可谓集温补派治疗偏瘫的理法方药之大成。在强调因虚致偏瘫的同时,景岳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治疗偏瘫应辨证论治,照顾兼证:“通经佐使之法不可废”,“凡风闭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黄、桂枝、柴胡、羌活、细辛、白芷之属是也;寒凝者宜热而通之,如葱、椒、桂、附、干姜之属是也;热燥者宜凉而通之,如芩、连、栀、柏、石膏、知母之属是也;湿滞者宜温利而通之,如苍术、厚朴、茵陈、萆薢、五苓之属是也;血滞者宜活血而通之,如芎、归、牛膝、红花、桃仁、大黄、芒硝之属是也;气滞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乌、沉、枳、藿之属是也;痰滞者宜开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黄、天竺黄、朱砂、海石、玄明粉之属是也;气血虚弱者宜温补而通之,如参、芪、归、术、熟地、构杞、杜仲、牛膝之属是也”。至此,偏瘫的治法日臻完善。

明清时期的其他医家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法处方,大体没有超出上述范畴。

综合古代医家所论,尽管多种原因可致偏瘫,但其最终发病机制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筋失所养,一为经络阻滞,此二者为导致偏瘫的直接因素。

二、辨证用药

偏瘫的辨证分型及治法处方大致如下:

(一)风中经络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肌肤不仁,有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肉桂6g,麻黄5g,防风10g,防己12g,人参10g,黄芩10g,甘草10g,当归12g,川芎10g,杏仁10g,炮附子10g,生姜5片。

方中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等祛风通络以开其表。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炮附子、肉桂以助阳气。川芎、当归用以调气血,使正气复而邪气去。外邪不解则里气不和,每易郁而生热,取黄芩之苦寒以祛标之热,作为反佐。

(二)腑气不通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有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滑。

[治法]泻下通腑。

[方药]三化汤:大黄5~10g,枳实10~15g,厚朴10g,羌活10~15g。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腑;枳实、厚朴苦温,行气除满。三药合用共奏泻下通腑之效。羌活为祛六经未尽之邪而设,已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可去之。此方为攻逐有形之邪而设,若药后微泻则停服,以免过下伤正。

(三)气虚痰阻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口眼歪斜,痰多,面色萎黄,四肢倦怠,或见头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或弦而无力。

[治法]益气豁痰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减:竹沥、胆南星、半夏各5g,陈皮15g,茯苓10~15g,炙甘草5~10g。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气机不畅则痰凝,痰凝则气机更为之阻,用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健脾,助茯苓化湿消痰。胆南星燥湿化痰,竹沥清热消痰。诸药合用,可健脾化痰,祛湿通络。

(四)气虚血瘀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或见疼痛,舌质暗有瘀斑,或舌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虚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赤芍1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生黄芪30~60g,地龙6g。

方中黄芪益气,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地龙通络。合而使之,使气得复而帅血以行,脉络通而偏瘫愈。

(五)气滞经络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胁肋胀痛,善太息,脘腹满闷,得矢气稍快,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而有力。

[治法]行气活络。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15g,甘草10g,白芷10g,乌药10g,青皮10g,陈皮10~15g。

方中参苓术草为四君子汤,是补气名方,可用于气滞并有气虚症状者,并可防止行气药用久而耗气;乌药、青皮、陈皮行气而通络;白芷有散风除湿通窍之效,可加强理气药之功能。

(六)热邪壅盛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踡不遂,或口眼歪斜,颜面潮红,口渴喜冷饮,或见发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泄热通络。

[方药]凉膈散:生大黄5g,芒硝5g,甘草10g,栀子10g,薄荷10g,黄芩10g,连翘15g,竹叶10g。

方中大黄、芒硝有清下燥热之功,无便秘者可去之。栀子、黄芩清热泄火;重用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竹叶清疏肺胃心胸之热。诸药合用,可清无形之热邪而使经络畅通。

(七)气血两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或苍白肿胀,面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爪甲枯脆不华,舌质淡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党参10~15g,白术10g,茯苓10~15g,甘草5~10g,熟地15g,川芎5~10g,当归10~15g,白芍10g。

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合而用之使气血两补,筋有所养而治偏瘫。

(八)肾阴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或见挛卷,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6~10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6~10g。

《医方论》说:此方“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山萸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诸药合用使肾阴充而筋有所养。

(九)肾阳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不收或见苍白肿胀,面色白,形寒畏冷,手足不温,或二便失禁或癃闭,舌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两尺弱。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八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6g、炮附子5~10g。

方中肉桂、炮附子为温补肾阳之主药,六味地黄丸为佐辅之药。诸药合用以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义,使肾阳充而筋有所养。

(十)肝风挟痰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头晕或头痛,或舌强言蹇,或急躁易怒,或见多痰,或肢体麻木,舌苔白腻,脉滑或弦。

[治法]熄风祛痰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味:怀牛膝20~30g,生赭石20~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0g,白芍10g,玄参15g,天冬15g,生甘草5~10g,川楝子5~10g,生麦芽5~10g,青蒿6g,竹沥10g,胆南星10g。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以折亢盛之肝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潜阳镇逆,柔肝熄风;肝阳上亢则腑气可能随之而上逆,用赭石以降逆平冲;玄参、天冬可壮水滋肝阴以制肝阳;青蒿、川楝子泻肝之有余;青蒿配麦芽疏畅肝气;胆南星、竹沥清热涤痰;甘草调和诸药。

(十一)肝肾亏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耳鸣耳聋,两目昏花,爪甲枯脆,毛发易脱无华,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地黄饮子加味:生地15g,巴戟天10g,山萸肉10g,石斛12g,五味子10g,肉桂5g,茯苓10~15g,麦冬12g,石菖蒲15g,远志12g,生姜5片,大枣5枚,薄荷10g,加女贞子12g、枸杞子12g。

方中生地、山萸肉滋补肝肾;茯苓、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宣窍化痰;少用薄荷利咽膈;佐以姜枣调营卫;女贞子、枸杞子补肝肾;巴戟天、肉桂温肾阳;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

诸药合用,肝肾并补而使筋有所养而偏瘫渐愈。

以上所述的中风后偏瘫辨证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国古典医籍为依据,并结合临床实践,归纳而成的大致规范,临床实际情况则更为复杂。或可两证并见,或所见症状也可能会超出以上范畴。如气虚血痕者可以挟痰,或兼见阴虚症状。除上述证候外,偏瘫还可见痰火阻络者。

总之,对病人需要个体化分析,“有是证则用是药”。另外,同为气滞经络型偏瘫,古人也有用逍遥散治愈者;同是气虚痰阻型偏瘫,古人也有用补中益气汤治愈者;此外,同一偏瘫病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见证候也可以不同,因此,应当始终把握辨证施治的原则。

三、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偏瘫的作用不仅在国内医学界得到了承认,国际期刊也有报道,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有促进作用。

偏瘫的针刺疗法可以概括为头针和体针。

(一)偏瘫的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包括焦氏头针法、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头部穴位透刺法和头部围针法等。

这里简要介绍焦氏头针法在偏瘫治疗中的应用。

针对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选用对侧的运动区;若有感觉障碍则选用对侧的感觉区;有运动性失语,选用病灶侧运动区的下2/5;有感觉性失语,选用病灶侧的语言二区;有失用症,则选病灶侧的运用区;有平衡功能障碍,可选用病灶侧或双侧的平衡区;伴有高血压可选用单侧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如果下肢麻木、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可选用对侧的足运感区。

由于大脑皮质各功能区之间存在复杂的纤维投射联系,因此对于偏瘫,除焦氏运动区之外,可以选用其他一些穴区,如感觉区,也可能对运动区皮质产生影响,以加强针刺效果。由于焦氏头针的核心观点是刺激头皮穴区能够直接兴奋穴区之下的脑皮质,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刺激脑内病灶在头皮上的投影区,其效果可能更为理想。此外,头针治疗时采用透刺法可以加大刺激区域,加强刺激强度,从而提高疗效。

(二)偏瘫的体针疗法

1.偏瘫患肢的局部取穴原则上在偏瘫肢体取穴,通过针刺以改善其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

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阳池、中渚、合谷、后溪等;下肢取环跳、风市、髀关、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丰隆、绝骨、三阴交、解溪、太冲等;中枢性面瘫,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四白、阳白、迎香、人迎等。另外,对一些其他并发症,如抬肩困难,取极泉、肩贞;头痛、眩晕,加风池、太冲;语言蹇涩,加廉泉、哑门、金津、玉液;饮水呛咳,加风池、完骨、翳风、天容、廉泉。

一般说来,新病、实证用泻法;久病、虚证用补法;虚实错杂或虚实不明显,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一次,得气留针30min。一般30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7~10d。

2.偏瘫的辨证施针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学重视个体化的特点。在偏瘫的针刺治疗过程中,也应当实施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面列出一些证候应选用的穴位,以供临床参考。

风中经络:治以祛风通络,可用风门、列缺、大椎、风池等。

腑气不通:治以泻下通腑,可用合谷、大肠俞、天枢、内庭、下巨虚等。

气虚痰阻:治以益气豁痰。益气用气海、膻中、脾俞、肺俞、章门、公孙、中脘、足三里;祛痰用丰隆、太渊、脾俞、肺俞等。

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益气用气海、膻中等同上;活血用血海、膈俞等。

气滞经络:治以行气活络,用膻中、期门、太冲、阳陵泉、中脘、足三里等。

邪热壅盛:治以泄热通络,用风池、合谷、曲池、大椎等。

气血两虚:治以补益气血。补气用气海等同上;补血用中脘、脾俞、膈俞、血海。

肾阴虚:治以滋补肾阴,用太溪、三阴交、复溜、照海、阴郄等。

肾阳虚:治以温补肾阳,用肾俞、命门、气海、关元、三焦俞等。

肝风挟痰:治以化痰熄风。熄肝风用太冲、行间、照海、阳陵泉;化痰用丰隆、肺俞、太渊等。

肝肾阴亏:治以滋补肝肾,用曲泉、肾俞、肝俞、命门、复溜等。

以上诸穴,均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实施补泻手法。

3.偏瘫的分期巨刺长期以来,采用体针治疗偏瘫多选择患侧穴位。近年,非偏瘫侧肢体的穴位也开始被逐步应用到针灸治疗之中。针刺非偏瘫侧肢体穴位,符合《灵枢官针》所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巨刺方法。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报道,对于偏瘫病人,巨刺的疗效优于针刺瘫痪侧穴位。

《金匮要略》记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明确指出肢体瘫痪是“邪在于经”所致,即病邪入经,导致经脉不通,而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针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疏通其经脉。一侧肢体瘫痪的原因,是本侧经脉发生阻滞。《金匮要略》在论述面瘫病机时的论述是“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也就是说,发生经脉阻滞的一侧肌力下降,非瘫痪侧的肌张力相对增高,牵拉患侧而造成面瘫。因此,对偏瘫侧肢体采用体针疗法,能够发挥调节经络,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

《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所谓气至,即以针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即针刺调动经脉之气以驱邪。如果“真气去,邪气独留”,则针刺无从调动经络之气,难以达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由于经络的气血阴阳彼此贯通,采用巨刺法,针刺非偏瘫侧,能够调动偏瘫侧同名经络的气血,较容易实现“气至而有效”。

临床工作中,可以参照Brunnstrom分级,判定何种情况属于“真气去,邪气独留”,而宜采用巨刺法。一般说来,偏瘫的恢复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低或消失;②腱反射出现或增强,肌张力增高;③出现联合反应;④出现自主运动,但其运动模式为协同运动;⑤出现选择性运动;⑥动作进一步协调和精细。根据临床经验,出现联合反应之前,属于“真气去,邪气独留”的阶段,应采用巨刺法;出现联合反应,但尚无自主运动时,可以认为患侧肢体的经络之气还比较微弱,针刺尚不足以调动它达到祛邪的目的,可以采用针刺双侧肢体穴位的方法;当患肢出现自主运动之后,一般宜针刺患侧。

巨刺法可以促进联合反应和自主运动的出现,从而加速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进程。

然而,对于脑内病灶范围较大,甚至广泛波及额叶、颞叶及顶叶的病人,即使可以采用巨刺疗法诱发联合反应,促使偏瘫侧肢体出现自主运动仍然比较困难。

4.拮抗肌取穴针刺以治疗偏瘫的患肢痉挛在偏瘫恢复过程中,相当数量的病人会出现患肢痉挛,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是常见的障碍。

针刺可能对局部肌肉产生易化作用,因此,治疗时应当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用针刺穴位。多项临床观察显示,在痉挛肌群的拮抗肌处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可以缓解偏瘫患肢痉挛。

如果上肢屈肌痉挛,则取患肢的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中渎、三阳络、外关、支沟,腕、指屈曲则取阳池、中渚。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

如果下肢伸肌痉挛,则取患肢的殷门、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承筋。每次取2~3穴。

足下垂,则取解溪、冲阳、陷谷、丘墟,每次选1~2穴。

足内翻,则取光明、悬钟、丘墟、昆仑,每次取1~2穴。

下肢屈肌痉挛,则取伏兔、阴市、梁丘、丰隆、上巨虚等。

上肢伸肌痉挛,则取曲泽、郄门、间使、内关等。

病人肢体肌张力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全面考虑。例如,针刺治疗时也应注意采用合理体位。

四、推拿治疗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力学作用对治疗部位如肌肉、肌腱等产生直接的治疗效果,也可以经过感觉输入,通过神经系统发挥对机体的调节效应。按照中医学认识,推拿疗法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从而促进病人恢复。

病人可于卧位或坐位接受推拿疗法。可首先进行头颈部推拿,沿经络走行方向施加手法,往复数次,并逐步增加刺激强度,以病人自觉有酸胀痛感为度。

上肢推拿多从肢体近端开始,可对瘫痪侧肩部进行按、揉、拿、法等操作,然后沿上臂向下至肘部,按揉曲池、尺泽、手三里等穴,力度可逐渐加大(但如出现肢体痉挛,则应减小刺激力度),继而推拿前臂肌肉及各个手指。推拿可以配合病人肢体的主动运动。

推拿下肢多按照腰部—下肢近端—足部的顺序进行,可首先点按肾俞穴、环跳穴,再采用法推拿大腿、小腿数遍,然后点按委中、承山、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逐渐加大力度(但如刺激穴位引起痉挛,则应适当减少力度),最后推拿太溪、昆仑、涌泉等足部穴位。

五、并发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一)失语

现代医学认为,失语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病人在无意识障碍情况下,对交流符号的运用和认识发生障碍,即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大体可分为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等类型。在中医学中,失语属于“音痱”、“哑风”、“风懿”、“舌强不语”、“语涩”的范畴,病机较为复杂,基本可归纳为风、火、痰等病邪伤及心、肝、脾、肾四经。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故损伤心脉会出现舌强,语言蹇涩不利。脑为元神之府,气血不通,髓海空虚,火邪痰瘀乘之,流窜

阅读全文

与正常偏瘫六个阶段及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加不好的汽油车打不着火解决方法 浏览:376
网吧吃鸡设备封禁解决方法 浏览:132
最简单粗暴的练腹肌方法 浏览:382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简单方法 浏览:851
油菜封草最佳方法 浏览:751
电缆热缩管使用方法 浏览:799
黄豆堵漏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509
有眼袋用什么方法更好呢 浏览:969
333333怎么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913
沐浴凝露使用方法 浏览:925
抛光液使用方法 浏览:138
美的光波炉的使用方法 浏览:302
鉴定分析属于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118
实验方法从哪里来 浏览:447
擀皮锻炼方法视频 浏览:366
篮球训练简单方法 浏览:804
oppo手机闹铃声音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36
风疹的有效治疗方法 浏览:19
怎么减脸上的肉用1种方法 浏览:176
安速蟑螂屋使用方法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