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微创手术,其治疗疝气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手术相比它对身体的伤害小,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受很多家长们的欢迎,接下来可以看看它有什么利弊。
小儿疝气微创手术的缺点 由于是新引进的技术,微创手术也并不是一点缺点也没有,小儿疝气手术缺点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手术的费用可能相对较高,腹股沟疝的手术费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手术方式本身所产生的费用,二是手术使用的材料费,如果用腹腔镜来做手术的,就包括腹腔镜和补片的费用。 疝气微创手术缺点 1.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缺点是手术过程中需要手术器械进入腹腔,可能造成腹腔内感染。
但是不管什么手术,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孩子其他的身体疾病。
(一)治疗
1.佩戴疝带成人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但遇有特殊情况不宜手术时,可暂缓。手术暂缓期间,可佩戴疝带紧压疝环。因长期佩戴疝带可使疝内容物与疝囊颈粘连,易致难复性疝,故一般不予推荐。
(1)手术暂缓条件:①妊娠6个月以上者,因子宫常将肠襻推向上腹部,疝发生的机会较少;②身体极度衰弱或患有严重心血管及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者;③手术部位有皮肤病患者;④有明显的疝发诱因而未能得到控制者,如前列腺肥大、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⑤多种疾病活动期的患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发生疝嵌顿或绞窄性疝必须手术治疗者除外);⑥腹股沟区软组织存有感染病灶者。
(2)疝带禁忌证:下列情况,应视为应用疝带的禁忌:①不可回复、嵌顿,肠梗阻和绞窄性疝是绝对禁忌;②巨大的疝或囊口甚大者;③并发有精索鞘膜积液或睾丸下降不全者,不宜用疝带治疗。
(3)疝带使用法:疝带必须根据病人的体态和疝囊口的大小定制。使用时,首先回纳疝内容物入腹腔,将疝帽覆盖于腹股沟管疝内环处,使腹股沟管恰好闭合,以阻止疝块突出,然后固定腰围。疝带一般白天活动时佩戴,夜间除去。
2.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腹壁缺损将逐渐加重,不但影响劳动能力,而且给日后手术治疗带来困难。
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原则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及加强,修补腹股沟管壁。
(1)疝囊高位结扎术:高位结扎是指在疝囊颈部以上结扎,切除近端疝囊,远端疝囊根据疝囊大小,可切除或留在原位。成人仅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的病例。高位结扎的目的,在于消灭残留的腹膜鞘突,恢复腹膜腔在腹股沟区域的正常状态。
操作方法:切开疝囊,检查并回纳内容物,再剥离疝囊至疝囊颈,内荷包缝扎,并缝吊固定于腹肌斜肌深面。
有人行高位疝囊结扎时并不切开疝囊。Irving则采用不切除疝囊,将其内翻送入腹腔外缝合结扎的方法。Potts在结扎前捻转疝囊以达高位结扎目的。还有报道,需切开精索内筋膜,向中枢分离达到腹膜前脂肪水平,或可确认内环和腹壁下动脉水平才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但要有一定的经验和熟练程度才能做到。一般说来,不论“内荷包”、“外荷包”或其他处理方式,只要结扎线切断后,残端能回缩到腹横肌深面而不再显露于手术野即可。用结扎线穿过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并予固定的方法不妥,这不仅日后肌纤维易撕裂,而且影响这些肌肉运动而失去部分掩闭功能。
(2)腹股沟管壁的修补:腹股沟管壁的修补实际上是利用不同的邻近组织来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缺损,即腹壁薄弱处,以及缝闭腹股沟管封闭斜疝的突出通道。由于利用邻近组织和修补方法的不同,衍生出繁多的术式,并以术式创始者的姓名而命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术式有四种。
①Ferguson法: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浅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图2),以增强腹股沟管前壁,消灭上述两者之间的薄弱区。此法适用较小和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
②Bassini法: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被移位到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图3),适用于成人和腹股沟管后壁强度减弱较大的斜疝。判断腹股沟管后壁、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的强度,可于术中用手指伸入内环到其内侧的腹壁向体表方向顶出以体会其强度。该术式目前较常采用。
③Halsted法: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再将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叶在精索的深面对合或重叠缝合,精索被移位到皮下(图4)。与Bassini相比,此法增强了腹股沟管的后壁,但精索在皮下,可能影响其和睾丸的发育,故不适用于青少年,多用于老年人和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
④McVay法:于腹股沟管后壁,在腹股沟韧带上缘将腹横筋膜切开,将其上切缘连同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在精索后方与耻骨梳韧带缝合(图5),修补缝合部位深至耻骨上支,除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外,尚转变了腹内压力的传播方向,加强了腹股沟三角和间接封闭股环。适用于巨大斜疝和直疝。
但必须注意此术式并不兼有掩闭内环的作用。内环明显扩大者,仍应修补内环,或将腹横筋膜上切缘缝合于股鞘前壁,缩小内环以仅能通过精索为度。此术式修补部位深,应注意避免损伤股血管。
近代以来,众多学者对腹股沟区解剖、生理、腹股沟疝病理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以Bassini、Halsted、Ferguson和McVay等为代表的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存在着许多缺陷:A.传统的疝修补术只注意加强腹股沟管的前壁或后壁,而不包括腹横筋膜层,特别是内环的修补(遗留下扩大的内环),即未能纠正或关闭疝发生的缺损部位。按Pascal物理学原则,在封闭窗口的缺损部,承受内容物压力最大,故为术后复发保留了基础;B.传统的疝修补术,特别是McVay手术,缝合修补缺损后,往往存在较大张力,术后易使组织撕裂或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影响愈合;C.传统的疝修补术,多以腹股沟韧带作为支点来进行修补,而该韧带两端跨度大,为悬索状结构,常不能把“联合肌腱”拉向韧带一侧,而是两者相靠拢,象这样有一定张力的缝合修补只能维持数月;D.腹股沟韧带在解剖层次上实为腹外斜肌腱膜的一部分,其与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和腹横腱膜弓相缝合,是在缺损平面以上的两个不同解剖层次的修补,破坏了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E.传统的疝修补术,造成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缘的移位、固定,破坏了由于这些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对腹股沟管的正常生理防卫作用;F.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可导致股疝的发病,据Glassow(1970)报告,25%以上的股疝病人有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史,因为传统腹股沟疝手术采用腹股沟韧带修补,该韧带被牵拉上提,其张力性缝合修补造成股环口开大,为疝的突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目前疝修补术的观点是:注重内环修补,强调在同一解剖层次上进行无张力的缝合,使疝的病理解剖恢复为正常解剖结构。同时,考虑到腹股沟区的生理性防卫机制,尽量恢复其正常生理机能。由于腹横筋膜是防止疝发生的主要屏障,在疝发生后,腹横筋膜的病理解剖变化最先出现,也最严重。因此,近年来,疝修补术的重点是修复破损的腹横筋膜,恢复其解剖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手术方式亦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3)Shouldice法:由加拿大Shouldice及其合作者(1950~1953)创作,故又称为加拿大疝修补术。修补要点是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将此分上下两叶,缝合内环边缘使之缩小后,先将下叶缝在上叶深面。再将上叶重叠于下叶浅面缝于腹股沟韧带上,这是手术关键。其外面将腹横肌、腹内斜肌弓状缘分两层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上,共4层缝合。
操作方法:游离并提起精索,用手指伸入内环探查腹横筋膜薄弱程度和范围,沿腹股沟韧带方向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并切除其薄弱部分,游离下叶到腹股沟韧带处,上叶到腹横肌深面内侧达腹直肌后鞘处,将健全的上下叶叠瓦式缝合,即下叶切缘从耻骨结节处连续向外缝合于上叶的深面,直到构成一个较紧的内环,以恰能通过精索为度,然后将缝线再按相反方向把上叶的切缘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并返回到耻骨结节处与第1针缝线的另一端打结。再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和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最后在精索的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本法强调增强腹横筋膜在疝修补术中的作用,适用于腹股沟后壁、腹横筋膜较薄弱和内环扩大的斜疝(图6)。
(4)Madden法:重点在于切开腹股沟管后壁后,切除腹横筋膜薄弱部分,间断缝合腹横筋膜,重建内环与后壁。
(5)Panka法:强调精确地显露与修补内环,在腹内斜肌弓状缘深面找到腹横肌腱膜弓,将其与髂耻束缝合,再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以加强修补。
(6)腹膜前疝修补术(repairofpreperitonealhernia):由Nyhus首先介绍,其优点是可更高位结扎疝囊,不改变或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掩闭机制,不需切开腹股沟管处的腹横筋膜,即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缝合。
操作方法:在内环口上方至耻骨结节上3~4cm处取一横切口,内侧1/3切口在腹直肌前。切开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向内拉开腹直肌,横行切开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前间隙,显露疝囊以及耻骨梳韧带、髂耻束、股环等。高位结扎处理疝囊后,将髂耻束与耻骨梳韧带缝合即可闭合股环。若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将腹横筋膜悬吊带前、后两脚缝合后,再将腹横腱弓与髂耻束或Cooper韧带缝合。
(7)无张力疝修补术(strainlessrepairofhernia):为了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传统的疝修补术常将不同解剖层次的肌腱膜、肌性组织或黏膜组织缝合在一起,使修补后的局部组织结构破坏,组织张力增加,组织代谢障碍,成为手术失败或疝复发的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Lichtenstein等依据腹横筋膜缺损和破坏是导致腹股沟疝根本原因的学说,用局部植入式合成高分子网片方法代替传统的修补,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经过20年余年的临床实践,事实证明,无张力疝修补具有不扰乱局部解剖关系、无缝合张力、创伤小、病人术后疼痛不适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①Stoppa法(腹膜前铺网术):法国医生Stoppa(1975)以涤纶布作为材料,将一张大的不吸收补片叠成伞状,经内环口塞至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underlay),以内环口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借助腹腔内的压力贴定在腹壁之上,以加强薄弱的腹横筋膜,待纤维增生后即与组织固定。根据缺损的范围,使补片覆盖弓状线以下的单侧或双侧的腹膜前间隙,下面要超过耻骨肌孔,不需缝合。
因其手术切口较长,解剖分离范围广,又有“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PRVS)”之称。多用于复发疝、巨大疝(包括切口疝,脐疝、造瘘口旁疝)和双侧疝。
②Lichtenstein法(平片修补术):疝囊高位游离和结扎同传统术式,修补内环口,游离精索后将网片平整地放置于腹股沟管的后壁,网片周边与周围组织作连续缝合。
Lichtenstein等(1989~1993年)对3125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实施Lichtenstein手术,9年内仅有4例复发,是目前国外(小疝)使用最多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式。
③Meshplug法(网塞充填修补术):Shulman和Lichtenstein(1994)基于部分腹股沟疝疝环较小,后壁完好的特点,采用聚丙烯补片卷成“塞子”修补缺损,“塞子”边缘与四周用不吸收缝线固定2~5针。他们主张网塞充填法适用于直径小于3.5cm的复发性腹股斜疝和直疝。
④Rutkow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高位游离疝囊同传统术式,显露疝环口,如疝囊小无需结扎,如疝囊过大可距疝环4~5cm处横断,近端疝囊缝闭,远端疝囊仔细止血后旷置;自疝环口反转将疝囊回纳入腹腔,疝环口放入锥型填充物(plug),并使填充物的锥底部在疝环口以下,将锥型填充物的外层叶瓣边缘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游离精索,精索后平整放置成型网片(mesh),网片中留一孔让精索通过,网片周边与周围组织适当缝合固定以防网片卷曲。此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在局麻下完成,能早期下地,很快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已成为无张力疝修补的经典术式(图7)。
⑤普理灵三合一无张力疝修补术(proleneherniasystem,PHS):普理灵三合一人工补片是一种定型产品,包括3个部分:底层片,应用腹膜前修补方法对耻骨肌孔行腹膜前修补;中间体,形似锥体的“塞子”,用来修补疝环;表层片,用于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8)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基于无张力修补术的理论依据和组织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网片的问世,为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①疝囊颈夹闭术:经脐部腹腔镜观察孔窥视两侧腹股沟区疝孔。在腹股沟管外部用手指加压,有助于疝孔定位,如有疝内容,在外部用手法复位。证实疝囊空虚后,在同侧脐水平半月线处另穿刺切口,放入12mm套针和套管,由此插入订合器。用钳子夹住疝孔的外侧端,依次每5~6mm各安上一个夹子以闭合疝孔,直至靠近精索。
②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该术式以Stoppa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为基础,手术经腹腔在腹腔镜下剪开缺损上方的腹膜,解剖腹膜前间隙,切除疝囊后,选择适当大小的补片覆盖在内环口和直疝三角区,然后钉合固定补片。
此方法操作简便,能避免开放手术引起的副损伤,恢复快,疼痛轻微,且术中可同时处理双侧疝或对侧亚临床疝,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尤其适用于复杂疝和多次复发疝。并发症主要有疝囊积液、尿潴留、腹股沟部血肿和气肿、阴囊血肿等。
③腹腔内铺网修补法():该法通过腹腔镜把疝内容物还纳后直接把聚丙烯补片覆盖在缺损的腹膜内面固定。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但因补片与内脏直接接触,可引起肠粘连甚至肠瘘。此术式一度被遗弃,现随着防粘连补片(e-PTFE)的问世又广泛应用。
④完全腹膜外修补法():该术式与经腹腹膜前修补法的主要区别是在腹膜外建立“气腹”,并完成腹膜前间隙的分离操作,避免了腹腔内操作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同时还兼有腹膜前修补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正逐渐增加。但对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和多次复发疝,由于解剖瘢痕和粘连容易造成损伤,选择完全腹膜外修补法时要特别慎重。
腹腔镜疝修补作为一种全新的术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此类手术给病人造成的术后不适少、疼痛轻、恢复快,可同时检查和治疗双侧腹股沟疝及股疝,对复发疝使用腔镜下疝修补可避免原入路引起的神经损伤和缺血性睾丸炎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病人和外科医生选择腹腔镜疝修补手术。
3.手术并发症除与一般外科手术带有共性的并发症外,腹股沟疝手术后可有以下主要并发症。
(1)血肿或残留疝囊积液:血肿多发生在疝囊大而游离时剥离面大者。如剥离限于囊颈区而原位留置疝囊体部,当可减少其发病。疝囊体原位留置而其断口过于狭小者可能导致囊内积液。血肿和残囊积液均可在手术后早期表现为手术区或阴囊肿块,有可能被误认为疝修补失误而复发,但肿块并不向腹内伸延而其上界是可以辨认的。血肿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则常需抽吸。残囊积液鲜有自行吸收者,可试行抽吸,无效时多需手术,使积液囊敞开,便于液体被周围组织吸收。
(2)腹股沟区灼痛:灼痛部位可涉及阴茎根部、阴囊上部(女性阴阜、大阴唇)和大腿上端内侧皮肤。行走、弯腰和过伸髋部可使灼痛加重。并发灼痛的原因是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受损(包括切断、缝扎、瘢痕牵扯或压迫等)。前者常发生于切开外斜肌腱膜和外环时,切开或缝合提睾肌筋膜时或腱膜弓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时;后者则常与提睾肌筋膜的切开或缝合有关。
(3)手术区腹肌无力:通常是髂腹下或髂腹股沟神经损伤的后果,并成为腹股沟疝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髂腹下神经损伤最常见于切开外斜肌腱膜后游离其内上叶时,也可发生于上提已结扎的疝囊颈残蒂固定于腹横肌深面时,固定用缝线扎住了位于内斜肌表面的该神经。
(4)精索损伤:剥离疝囊和为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游离精索都可导致精索损伤。如果精索中所含的精索内动脉(睾丸动脉)受到损伤,将导致缺血性睾丸炎或睾丸萎缩,因与它吻合的输精管动脉细小,不足以单独维持睾丸的血供需要。此外,疝修补术中再建的内环和外环如过于狭小而压迫精索血管以及游离的精索被扭曲均可导致精索血流不畅。
(5)膀胱损伤:修补术中把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时,如进针太深,有刺入膀胱的可能。游离疝囊颈过高而超越疝门水平时,有可能损害隐于腹膜前脂肪中的膀胱。膀胱作为滑动疝的组成部分,如未被识别,也可在游离疝囊时受到损伤。膀胱损伤在其充盈时更易发生。
(6)血管损伤:腹股沟区有一些较大的血管通过,它们可因粗暴操作、缝针误穿、缝线撕损而导致损伤,有粥样变的血管受损机会更多。内环区的操作(缓解嵌顿、内环整复、腹横筋膜整修等)可损伤腹壁下动脉;显露耻骨梳韧带和McVay式修补时可损伤股静脉;利用腹股沟韧带的修补术,缝合时进针过深可损伤髂外动脉或股动脉。这些血管损伤时,出血多较汹涌,压迫止血难以奏效,需充分显露后结扎或修补。
(7)腹腔镜插口疝:随着腹腔镜疝修补成形手术的问世,近年有一些腹腔镜进腹处腹壁疝的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切口疝,常表现为壁间疝。因疝门不大,此疝可能嵌顿。为避免其发生,拔镜后,其插口应缝合。
(二)预后
手术后大多愈后好,但有4%~10%的复发。
3. 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之原则和方法
治疗阑尾炎常用的方法就是手术,因为阑尾炎的手术治疗的效果是不错的,手术治疗阑尾炎有几个好处,快捷、方便、效果好。那么,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具体指哪些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希望能帮到你。
阑尾炎的手术治疗
一、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之原则: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后,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既安全,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手术系指阑尾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手术切降,此时操作简易。如化脓或坏疽后再手术,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显着增加。
二、手术选择:各种不同临床类型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方法亦不相同。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缝合。近年对这种类型开展了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但须掌握熟练的技术。
2、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如腹腔内已有脓液,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膜,切口置乳胶片作引流。
3、阑尾周围脓肿,如无局限趋势,行切开引流,视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可切除阑尾;如阑尾已脱落,尽量取出,闭合盲肠壁,以防造成肠瘘。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如脓肿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又平稳时,不要强求作阑尾切除术,给予抗生素,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以促进脓液吸收、脓肿消退。
阑尾炎的护理措施
护理阑尾炎应注意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过劳会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导致病情突然加重。
适量饮水对护理阑尾炎有很大的帮助。水既可以中和胃酸,减轻胃液对溃疡面的刺激,同时还可补充因腹泻造成的身体轻度脱水。
调节饮食结构。护理阑尾炎饮食宜保持清淡,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使大便保持通畅。多吃素、少吃荤;多吃软、少吃硬。少食辛辣油腻的,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做到少食多餐。禁止饮酒,忌食生、冷、辛辣食品。少食油炸及不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营养,加强身体锻炼。
阑尾炎患者应慎用药物,特别是一些解热镇痛药和消炎药,对胃肠刺激较大,严重时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最好不用或少用。
阑尾炎患者的饮食原则
阑尾炎患者的饮食禁忌如下:
(1)非手术时忌胀气之物。如牛奶、可制品、黄豆、蚕立、甘兽、薯仔、豌豆、养麦而等。
(2)非手术时总长纤维食品。如芹菜、菠菜、大白菜、香椿、总苗、韭菜、业黄、雪里歇、冬笋、石笋、菠萝等。
(3)非手术时忌油腻食品。如母鸡汤、肉涵、羊汤、肥肉、排骨汤、中鱼、火腿、鸽肉等。
(4)禁忌发物。如狗肉、羊肉、雀肉、雀蛋、笋干、大葱、南瓜、牛肉、辣椒、蒜洛等。非手术时和手术后都忌发物,手术后2周,尽管恢复很好,也已经拆线,但这段时间的抵抗力还很弱,炎症发生的危险依然存在。
(5)术后24小时内应禁食,忌粗糙食物。手术后如肛门排气,提示肠迫功能开始恢复,此时可给予少量流质饮食;5-6天后给予少渣半流质饮食。忌食带鸡肉、火腿、鸽肉以及各种蔬菜的汤类,上述食物l0天后可给予。
阑尾炎患者宜食的食物如下:
(1)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绿豆、豆芽、苦瓜等可以探而食之。
(2)术后比给11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冈汤或粥、细软面条等。
(3)多饮瓜果汁。如桶汁、梨汁、橙汁、苹果汁、萃芹汁、藕汁、西瓜汁等。
猜你喜欢:
1. 肠道都有哪些疾病
2. 阑尾炎最佳治疗方法
3. 慢性阑尾炎吃什么药
4. 突发阑尾炎怎么解决 突发阑尾炎解决方法
5. 女性吃饭后右腹部隐痛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办
4. 黎介寿的个人经历
艰难求学 走进殿堂
黎介寿教授父亲英年早逝,家中中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黎介寿的求学生涯也因此异常艰辛,只能在当时可能免费读书的学校中作出选择。经过发奋攻读,他终于考进了可免去吃住、学费等一切费用的前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完成了大学学业,接着又考入南京中央医院 (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实习,从此步入了医学的殿堂。
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黎介寿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从此致力于国家、军队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 胃肠外科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先后任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医药卫生专业评审组 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委员会委员、外科专业学会主任、中华创伤学会常务理事、中外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胃肠外科学组顾问等职。
突破传统 开创未来
他是中国肠瘘治疗先行者。60年代创造性提出一整套肠外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70年代提出“设法使瘘自行愈合,手术是最后的治疗选择”的新见解,这一创新的治疗理论使国内外医学界对肠瘘 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研究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腹腔感染、处理瘘口、营养支持、 手术技巧等完整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带血蒂管肠浆肌层片修补复杂肠瘘手术的难题,创造了运用腹腔灌 洗引流控制腹腔内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肠瘘的自愈率并缩短了疗程。迄今为止,他所领导的研究所 接收的960例肠瘘病人,治愈率高达92.6%;625例手术的成功率为99.1%,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黎介寿 编着的《肠外瘘》
着书立说 硕果累累
黎介寿教授成果丰硕。先后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 国家科学大会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 果奖24项,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与“何 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被 SCI、EI、ISTP收录近 百篇。担任13卷2000万字巨着《手术学全集》的总主编,出版专着8部,参与21部着作的撰写工作。
精于管理 倾心育人
黎介寿教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擅于管理。在他的 领导下,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自1979年成立专科中心至今,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进展。1998 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临床药理基地(营养支持专业);同年被总后卫生部批准为全军普通外科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普通外科人材的培养。他要求外科医师要 做到三会:“会治病,会科研,会讲课”,并提出了“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的12字教学原 则。他常说:“看到学生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他毫无保留地 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在临床治疗上,他更是热情传帮带,他在从事 繁重的大学临床教学的同时,培养了近60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有近300名中青年专业人才现已成 为军队或地方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医疗科研骨干,使事业保持了经久不衰的发展势头 。
5. 哪种病人应使用胃肠外营养
又称静脉营养。指通过静脉补给病人每天所需的全部营养或部分营养。
补给途径:1浅静脉营养:通常仅适用于不超过两周的短期胃肠外营养,或较长期输入接近等渗的营养液。
2.深静脉营养:长时间静脉营养,特别是输入25%高渗糖液,已选择经静内静脉.静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 营养支持者。
疗效显着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 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 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 肠内营养。
支持有效
1.大手术、创伤的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 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 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 营养支持7-10天;整理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 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 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 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 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 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 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 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 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 营养支持。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 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 肠内营养而需肠外 营养支持。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 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
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 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 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 围手术期肠外 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6. 秦艽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本经》
7. 我妈妈得了缺血性肠病,住半个月院后出院,可是还是疼并拉肚子,怎么办
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19例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正确判断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方法和及时处理的重要临床意义,及中药的应用技巧。方法 19例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主要的临床表现,并配合结肠镜检查、放射学检查、CT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基本采用对症保守的并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法。其中,中药尤其强调活血止血法。结果 19例均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所致,于1.5年后又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其他患者未做定期随访。结论 掌握正确判断的方法,及时处理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有重要临床意义。避免急诊手术和盲目止血等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同时,重视消瘀之法,活血止血法确实是中药治疗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大法,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colitis,IC)是老年人胃肠道缺血性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肠缺血的60%左右,占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3%~9%。其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黏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1~4〕。当缺血性肠病发生时,由于肠壁的缺血,患者除出现腹痛、便血等典型症状外,还可有多种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正确判断及时处理肠功能紊乱,对缺血性肠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2年来(2002年7月~2004年8月)对19例诊断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缺血性肠病与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缺血,其临床表现类似,虽然数症状和体征无特殊性,但仍有其特点,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伴有明显便意,在之后的24h内便血,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匀,出血量不大,极少需输血,否则需考虑其他诊断。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19例患者中,缺血性肠病时腹痛19例,便血17例,出现肠功能紊乱所致的恶心、呕吐的4例,伴有腹胀、腹泻、便秘症状分别为5例、4例和2例。
2 结肠镜检查
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根据结肠病变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严重程度,一般将IC2型,为非坏疽性和坏疽性。其中,非坏疽性又分为一过型和慢性型,一过型病变为一过性短暂缺血,病变涉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呈环形、纵形、蛇形及散在溃疡糜烂。溃疡在亚急性期边界清楚,可长达3~4cm,宽1~2cm,周边黏膜水肿、充血,需动态观察。在19例IC患者中:非坏疽性IC14例,其中,一过型11例,和慢性型3例;坏疽性IC4例:见严重缺血或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黏膜病变为全壁坏死、形成深大纵形溃疡(穿孔1例未做镜检)。
3 放射学检查
3.1 腹部平片 19例中16例早期可见局限性痉挛,随后见肠腔积气,节段性扩张,病变肠段结肠袋消失,但无特异性;7例可见类似小肠Kerckring皱襞样的横嵴,其为本病的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1例有游离气体,考虑为严重的缺血肠病穿孔。
3.2 钡灌肠 特别是结肠双重对比造影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急性期17例均可见特征性的多发息肉样充盈缺损,称之为“指压迹征”或“假性肿瘤征”,肠管痉挛、脾曲锐角征早期亦多见,1例肠壁内出现钡剂显影则有特异性,说明坏死深达肌层。穿孔1例未做。
3.3 CT 19例中有13例在病变中后期行CT检查,能清晰的显示肠壁环形增厚、狭窄、扩张积气,门静脉内气体及腹腔内游离气体,肠系膜动脉栓塞等改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4 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对于由缺血性肠病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如积极纠正休克,禁食、静脉高营养,使肠道充分休息,并给予广谱抗生素。心功能正常时则尽可能撤去造成肠系膜血管收缩的药物如洋地黄和血管加压素。严重的肠功能紊乱不仅不利于缺血病变的恢复,而且可以加重缺血,甚至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蛋白缺失性结肠病、结肠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应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如结肠胀气者给予肠管排气减压和经鼻饲管抽气减压;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腹泻者给予肠道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次碳酸铋剂。解痉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和鸦片类制剂如苯乙哌啶、洛哌丁胺等可以减少肠蠕动,使盐和水由于增加了与肠道接触时间而增加重吸收,从而减少大便次数和缓解腹部疼痛,但由于些药物有诱发肠麻痹和肠穿孔的可能,故在实际工作中应慎重选择。糖皮质激素对缺血性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的可能,故不提倡使用。大部分非坏疽性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在1周内可以得到改善,如仍继续腹泻、出血或有明显梗阻症状,一般即需外科手术。
5 中药治疗
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腹痛、便血,伴有恶心、呕吐、纳差,以及腹胀、腹泻,舌质淡暗或紫暗,脉沉涩或沉迟或结、代。由于年老体弱,中气亏虚,日久“因虚致瘀”,使肠道脉络瘀阻,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而便血;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腹痛、腹胀;中焦枢机不利,故恶心、呕吐、纳差;舌质淡暗或紫暗,脉沉涩或沉迟或结、代也是因虚致瘀的表现。因此,本病主要属于中医的正气亏虚、瘀血阻络之证。所以,选用《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加槐花、柏叶等化裁,以补气养血、活血止血。主要方药有黄芪6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红花6g,桃仁6g,槐花12g,柏叶10g等。按辨证特点不同,还可酌加活血祛瘀药,如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等。
6 讨论
6.1 病因
6.1.1 血管病变 血管本身的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1)动脉粥样硬化(有15例):血管管腔缩窄,血流不畅引起相应部位血液供应减少。(2)栓塞(有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外伤骨折、长期卧床等情况下,因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故极易接纳来自心脏的栓子而发生栓塞。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肠梗塞的50%。(3)全身性血管病变(结节性多动脉炎有1例):也是在局部的表现之一。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时,肠道小动脉受累,致使相应肠管血液供应不良而出现缺血性改变。
6.1.2 血液病变 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ICD时及化疗、放疗等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或栓子而堵塞肠道血管,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就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1.5年后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
6.1.3 血流量不足 凡能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发肠道缺血,导致缺血性肠炎,如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排出量降低,低血压休克时外周血管的灌注不足等,特别是在治疗上述疾病的过程中使用洋地黄类药物,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或β受体激动剂等可作为外源性刺激进一步降低肠道血液流量,诱发或加重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9例患者中6例属于此种情况。
6.1.4 其他疾病 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肠道血管畸形、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急性胰腺炎是一临床常见疾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0%,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19例患者中有2例属于急性胰腺炎侵及肠道动脉和静脉引起缺血性肠病。
6.2 诊断 由于缺血性肠病症状上无特异性,因此,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早期诊断较困难〔3〕。有发生缺血性肠炎基础病变者,如出现持续或突发腹痛,经检查无特殊时应想到缺血性肠炎的可能,如胃肠分泌物中潜血阳性或血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出现剧烈腹痛、急腹症或休克体征需警惕有无肠穿孔之可能。急诊内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1)如有持续腹痛、便血及腹膜刺激征应考虑坏疽性,镜检为禁忌证;(2)禁用盲目滑镜、钩拉、解袢等手法,加重出血,甚至穿孔;(3)结肠镜下注空气压力超过3.9kPa(30mmHg)时,因过高肠内压可导致肠壁变薄血流减少,加重结肠缺血,如注以CO2气体可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结肠的血供;(4)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发病后72h内进行内镜检查非常重要。对疑及该病者必要时可行血清学、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及内镜等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是一无创伤相对敏感的检查手段。有学者〔4〕对24例缺血性肠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通过测定肠壁厚度,肠道动脉血流,发现对缺血性肠病诊断的敏感性达82%,特异性达92%,阳性预测值为81%,因此彩超对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腔内特殊气体测定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主要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克隆病、结肠癌相鉴别〔5~9〕。
6.3 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输血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急性肠系膜缺血一经诊断应立即将罂粟碱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g/ml,以30~60mg/h用输液泵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输入对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罂粟碱输注持续24h,根据血管痉挛缓解情况决定罂粟碱是否停药,通常24h即可,但也可延长至120h。糖皮质激素对缺血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之可能,不提倡使用如怀疑肠坏疽、肠穿孔应进行剖腹探查。部分病例可行肠系膜动脉血管置换术〔10〕进行治疗。
本病应属中医“血证”范畴,为因虚致瘀,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在中医学对血证的特色理论中,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及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尤其重视行血消瘀之法。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对出血性疾病治法的新发展,并带有补偏救弊的性质。临证时一定应根据病情辨证地对待行血—止血、补肝—伐肝、降气—降火这三对治法。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因此,治疗血证时并非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故消瘀之法确实是治疗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大纲,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19例患者均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所致,于1.5年后又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其他患者未做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等.世纪之交的消化病学—回顾与展望.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161-1176.
2 曹涛,朱美中,张泰昌,等.缺血性结肠炎17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348.
3 潘秀珍.缺血性肠病研究进展.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特刊2):16.
4 Farrell JJ,Frledlman L.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older people.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0,29:1-36.
5 关吉力,孟云霞,樊艳华,等.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与临床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261-263.
6 张泰昌,曹涛,李雅君,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268-271.
7 刘学明.肠系膜下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意义.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36-38.
8 陈振华,邵先玉.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和肠镜检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5-336.
9 史维,赵聪,邱雄,等.中老年缺血性肠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336-338.
10 骆鸿,鲍光宏,屈金河,等.肠系膜动脉阻力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单通道特性及硝普钠的作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55-58.
作者单位: 300150 天津,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编辑:张 彦)
参考资料: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病变早期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出现出血及水肿,粘膜呈暗红色。伴随病程的进展及病变的加重,表层粘膜坏死、溃疡形成。病变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透壁性梗死transmural infarction),甚至引起肠壁破裂、腹膜炎、休克致死。梗死面积小者可不穿透肠壁,局部发生纤维化。病变自愈后可因瘢痕形成引起肠狭窄。
8. 吃什么食物能吸收完全不会转化成大便
喝汤是唯一办法。我就一直喝汤。正在寻找什么食物吃了不会产生大便,求各位大神指点一下,因本人大便从小便尿道口拉出来,世上最折磨人痛苦就是我了,后半生也许很快离逝,不能吃,靠水汤生活了!
9. 胆结石有什么症状有哪些
胆石症最典型的症状是疼痛。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突然感觉右上腹疼痛。根据胆囊发炎的程度不同,疼痛的程度也不同,可放射至右肩和背部。剧痛可引起恶心和呕吐,常被误认为是由胃病引起的疼痛。还可以出现发热,严重的胆囊炎,合并胆道感染,低热,或者高热。发现胆结石可以及时治疗,在2厘米左右的胆结石尽快手术治疗,6毫米以下观察为主,可以喝些德脯堂御炻通茶来溶石消石,使结石慢慢变小。
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胆结石的症状也有所不同:1、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大多数可以没有症状,当出现症状的时候往往表现为右上腹的胀痛或者绞痛,这种疼痛往往是在饱餐或者是高油饮食之后出现。2、胆总管结石。一旦结石落入胆总管中引起胆道梗阻,除了腹痛之外还可以引起发烧和黄疸。严重情况下,胆总管结石引起急性的胆道梗阻,甚至出现急性的感染、休克以及精神方面的障碍,这个时候就叫做危重的急性胆管炎。3、肝内结石的病人早期没有什么症状,后期以肝区的胀痛和反复的发烧为主要症状。
少数病人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胆绞痛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 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 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2.上腹隐痛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3.胆囊积液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4.其他(1)很少引起黄疸,较轻;(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