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份输血有哪些
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成分输血已普遍用于临床,成分输血比例的高低已作为衡量临床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国家卫生部将成分输血比例列为评审等级医院的指标之一,三甲医院要求达到70%以上。
一、成分输血的种类: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机采浓缩血小板、机采浓缩白细胞悬液(现以逐渐被取消)、手工分普通血浆、机采新鲜冰冻血浆。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是通过科学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针对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选择性地输注,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具备以下优点。
1、纯度高、疗效好
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高。如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浓缩血小板含量可达5.5×1011/(400~500)mL,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可在短时间满足治疗要求并避免了输入全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低,更适合心功能障碍的患者。
2 、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当病毒污染血液时,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当患者只需某种血液成分时,特别是只需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时,就应该只给患者输注这种成分,如输全血则会增加患者感染病毒的危险,而这完全可以通过成分输血来避免。实际上,临床大部分输血患者都仅需输红细胞。另外,通过成分输血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为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对于全血,由于其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蛋白质组成,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种适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技术处理全血,但当将全血分离制备成不同血液成分时,就有可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适合该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从而既灭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又保持该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保证了制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3、不良反应少,输入相对安全
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免疫原少,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减少输血同种免疫的机会。对一些输全血有反应而又必需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输用成分血,这样既能纠正输血反应又能有效治疗。如对血浆过敏的患者可输用洗涤红细胞,对白细胞有反应的患者可输入少白细胞制剂。
4、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和保存
如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可保存 10 年。
5、一血多用,节约用血
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如全血可分离制备成冰冻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分别应用效益高。如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环血量3000~5000m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L甚至更多,其余血液成分回输入供者,避免了浪费。
6、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内制备成,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并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在(22±2)℃(轻震荡)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d。
7、降低费用
成分血实用、经济,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三、成份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更多回答请见
http://www.labchina.com.cn/special/2009-06-10-14-06-40/667-2009-07-14-12-06-15.html
‘贰’ 全血细胞减少症
全血细胞减少症 2疾病别名 编辑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例外) 3疾病分类 编辑 普通外科 血液科 4疾病描述 编辑 全血细胞减少症又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导致的一种全血减少综合征。 5症状体征 编辑 肝、脾肿大、腹水、黄疸。 6治疗方案 编辑 脾切除对...感染、下肢溃疡以及粒细胞减少情况都有改善作用,但对关节炎无效。 术前准备: 1.对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应改善肝功能,纠正出血倾向。 2.对某些严重贫血者,应反复多次输血后,再行脾切除。 3.对长期使用激素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按普外科腹部手术前准备。 麻醉要求: 气管内插管麻醉。 术中注意点: 1.手术可取左侧肋缘下或上腹正中“L”形切口,术野显露充分。 2.切睥前宜先结扎脾动脉。 3.脾切除后,脾窝应放置引流管。 4.血液病患者须将副脾一并切除。 5.切除脾脏时注意不要损伤胰尾部,以免术后发生胰瘘。 术后处理: 1.按一般腹部手术后处理。 2.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4~48h拔除。 3.术后每日查白细胞和血小板。术后当血小板超过(0.8~1)×1012/L时,应行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