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2-10岁儿童最多见,冬春季节多发。有关专家提醒,应避免孩子在人流集中的地方逗留太久。 传染源: 猩红热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尔可经过被细菌污染的书籍、玩具、生活用具、饮料及食物而传播。 潜伏期: 2~5天。 发病症状: 发热,咽痛,起病1天内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并出现针尖大小的鲜红色皮疹,皮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皮疹更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 疾病初期,患者舌乳头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草莓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杨梅舌”,是早期诊断要点之一。 治疗措施: 主要是抗菌治疗,青霉素疗效可靠,又经济便宜,可谓物美价廉;第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及头孢菌素等。发热严重患者适当退热治疗,并多饮水。
B. 猩红热怎么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2、病原治疗
目前多数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仍较敏感。可用青霉素,每次80万U,2~3次/天,肌内注射,连用5~7天。80%左右的患者24小时内即可退热,4天左右咽炎消失,皮疹消退。脓毒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800万~2000万U/d,分2~3次静脉滴入,儿童20万/(kg·d)分2~3次静脉滴入,连用10天,或退热后3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剂量为1.5~2g/d,分4次静脉滴入,儿童剂量为30~50mg/(kg·d),分4次静脉滴入。也可用复方磺胺甲呼唑(SMZ-TMP),成人每天4片,分2次口服,小儿酌减。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青霉素连续用药7天,一般均可转阴。
3、对症治疗
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要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等。对已化脓的病灶,必要时给予切开引流或手术治疗。
(二)预后
青霉素问世以来,本病预后大大改观。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很快治愈。严重并发症,脓毒败血症等极少见。并发心肌炎者亦不多,并发肾炎似与猩红热轻重无关,与风湿热的关系亦无一定规律性。中毒性猩红热虽少,但可危及生命,应予以注意。
日常护理
1、体温过高的护理
(1)急性期卧床休息2~3周,以减少并发症。居室空气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温降低一些,鼓励患者多喝水,保证足够水分摄入,有利于降温。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或重型患者静脉补充热量和液体。
(2)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可采用额部冷敷或洗温水澡,洗澡的水温最好低于体温1~2℃。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口服退热药,但每次服用一种退热药,不要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服用几种退热药,也不要频繁服用同一种退热药,两次服药间隔最好不少于6h。以免药物过量,出汗太多,导致小儿虚脱。
(3)遵医嘱及早使用青霉素G治疗,并给溶菌酶含片。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衣被勤换洗。可用温水洗皮肤,忌用肥皂水。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
(2)出疹期皮肤有瘙痒感时,涂炉甘石洗剂,剪短患者指甲,避免搔抓皮肤。皮肤脱屑时,应任其自然脱落,如大片蜕皮时嘱病儿不能用手撕扯,可用剪刀修剪,以免皮肤继发感染。
(3)注意口腔卫生,年长儿进食前后用复方硼砂溶液或淡盐水漱口,幼儿用生理盐水清洗。经常饮白开水,口唇干裂时局部涂液体石蜡油。
3、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
起病后2~3周,观察血压变化,注意有无颜面眼脸水肿、尿量减少和血尿;有无关节红肿等急性肾炎或风湿热表现。每周送尿常规检查2次,查血沉。病愈后1个月内,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
4、预防感染传播的护理
(1)隔离一般进行1周的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退,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可以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如咽拭子培养阳性,可口服青霉素。
(2)切断传播途径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患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应随时消毒。流行期间应禁止小儿到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
(3)保护易感者目前尚无供临床使用的菌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采用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预防。
5、健康指导
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取得信任;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进行消毒隔离,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以防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