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常见症状治疗
常见症状
1.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
2.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病程长者可因外耳道皮肤增厚而听力减退。某些慢性外耳道炎伴有奇痒的应注意与霉菌性外耳道炎相区别。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内服药 银翘丸、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药
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常用西药
1.急性外耳道炎;红霉素或螺旋霉素1日3次口服,宜适当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等。
2.外耳道局部可涂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松软膏等。
3.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中耳炎
病因症状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
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
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
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
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
三种类型。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②
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③胆
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
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
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 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
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
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
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4.外治自疗法
(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
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
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
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避免误诊
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
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⑵ 耳朵响的治疗方法
先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耳鸣,是的话就听医嘱,不是的话注意休息,别熬夜。是耳鸣的话麻烦了,具体就追问我。
⑶ 耳朵痛..有什么治疗方法
首先分清是耳道里面疼?还是耳朵周围疼牵涉到耳朵疼?你可以用手牵拉耳廓,看能不能加得耳朵疼痛?如果牵拉耳廓加重耳痛的话,说明疼痛来自外耳道,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疗肿等。再看耳痛是否伴有听力下降?如果有听力的影响,要考虑中耳炎的可能,如果外耳道随时着脓液的外流而耳痛减轻,则说明鼓膜已经穿孔。
如果疼痛不是来自耳道内,而是耳道外,可以用手压迫耳前随时着张闭口而上下移动的骨性突起(髁状突),看有无明显的压痛?如是的话,则疼痛来自颞下颌关节。另外耳后的枕大神经痛等都能误认为耳痛。
如果是炎症造成的话,应该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是其它原因引起的疼痛,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⑷ 耳朵不好 怎么治疗
您好,平时保护耳朵:①避免各种噪音。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如果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②避免发为。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③避免乱挖耳朵。 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④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婴幼儿更要禁用这些药物。
⑤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等。所有这些,都是保护耳内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
⑥少吃高脂肪食物。 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⑦积极医治感冒。因为感冒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另外,如用力不当擤鼻涕,会使鼻涕中的病菌不小心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⑧避免长时间使用“随身听”。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全身麻醉的各种意外无法预料。如果一旦出现,可能将会是灾难性的。
⑸ 耳炎怎么治疗
如果患者耳朵疼痛、发炎,一定要积极的治疗,患者可以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或者是阿莫西林胶囊,在用药之前需要明确患者对头孢青霉素有没有过敏史,同时患者可以在耳朵内滴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或者是氧氟沙星滴耳液,能够有效的起到局部抗炎消肿的作用。积极治疗之后,3天左右患者的病情应该会有明显的好转。如果在此期间患者疼痛特别明显,可以口服布洛芬胶囊或者是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止痛治疗,3天之后如果患者的症状不见好转,最好是到医院详细的检查,可以完善耳内镜或者是耳部的CT,明确患者耳内具体的情况。患者应该保护好耳朵,避免反复的抠耳朵,平时洗头洗澡的时候避免外耳道进水。
⑹ 耳朵痛有什么治疗方法
1.洗澡时,用棉花球轻轻堵住耳朵,防止水流入。
2.感冒时不要老吸鼻涕。
3.用耳机听音乐,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
4.听到巨响,要迅速张开口,捂住耳朵。
5.不要随便掏耳朵。
6.经常捏耳垂,促进内耳血液循环。
⑺ 怎样治疗耳朵潮湿
1、酒精处理
首先大家可以用酒精来进行清洁,可用棉签蘸点酒精清洁耳道,慢慢的在弄一点酒精来进行擦拭就好了,不要过分地使用酒精。因为酒精也不是一种什么好的东西,大家要及时的提高警惕,按照正规的方法来进行清洁,先天性的当然也有一些是遗传性的,不可治疗的。
使用棉签时,应轻轻卷擦外耳道分泌物。卷擦过程不可将棉签探入耳道过深,以0.5~1公分为宜,当心擦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如已形成耵聍栓塞,应及时请医务人员取出。
2、适度挖耳朵
另外大家一定要定期挖耳朵,要定期的清洁我们的耳朵,耳朵时间长了也会产生一定的耳屎和垃圾,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定期的把这些垃圾清理出了如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耳朵更加的干净整洁,让我们的耳朵更加的干净。
3、注意饮食
在洗澡、洗头前,要用消毒棉球填塞两个耳孔,防止污水进入耳朵。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
油耳的原因
通常人们的耳道分泌物——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干燥成屑状或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
这是由耳道皮肤里的耵聍腺分泌物与外耳道脱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皮脂腺排泄油状皮脂,有润滑皮肤和对外来异物,如昆虫等有粘着作用。
油耳屎是基因决定的,有的人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黄色、油性粘稠物质,在尚未干燥后就已积满在外道眼里,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团,这些统称为软耳屎,俗称“油耳”,医学上叫油性耵聍。
“油耳”的发生与人种和民族有关,有人统计,虾夷族占100%,白人和高加索人占90%。蒙古人为20%,日本人在20%以下,而我国汉族的发生率最低,在5~7%。
⑻ 怎么用药治疗耳朵疾病方法
建议口服抗病毒药物和感冒冲剂试试.有炎症还是应该加上抗生素。口服药物不见效的,建议输液抗炎治疗为好。因为还是输液血药浓度更高见效更快更好啊。在当地医生指导下使用。有痰的加上鲜竹沥口服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