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药怎么熬
“导读” 虽说现在西药盛行,但是中药在一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不少患者还是会服用中药进行治疗。在服用中药之前,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熬药,许多人对这个步骤的了解并不多,不知道该怎么熬。那么,中药怎么熬?熬中药要不要盖盖子呢? 中药怎么熬中药能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功效,与熬药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大家在生病时大多吃西药,而在需要吃中药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怎么熬药。其实中药的熬制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掌握了方法就能熬好药。那么,中药怎么熬才正确?
1、 熬药前要先用水浸泡
一般在熬药之前药材要先用冷水泡50-60分钟,但不同种类的药材需要浸泡的时间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花、叶、草等较为松软,质地比较稀疏的药物浸泡50分钟即可。而根、茎、皮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则需要浸泡一个小时左右。掌握不同药材的浸泡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药材只有在浸泡充分后,有效成分才能较快的溶解在水中。
2、 注意水的用量
熬制中药时,水的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放入过多的水,会使得熬药的时间变长,这会使得不耐热的药物药效有所减弱。一般来说,熬制中药所需要的水量比药面高1-2指是最为适合的。通常来说,药物需要熬2-3次,最后把药汁倒在一起饮用即可。
3、 注意药物的熬制顺序
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决定熬药的时间。有的具有毒性的药物比如草乌、川乌等应熬制较长的时间,以减轻毒性。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不耐热,熬制太久容易失效。而带有绒毛、质地较轻、体积又小的种子以及容易粘锅或易被熬糊的药物则应该最后下。
熬中药要不要盖盖子中药的熬制有许多的步骤,从洗药到最后服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患者在熬药的时候都会纠结要不要盖盖子这个问题。有人觉得打开盖子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挥发掉,治疗效果会下降;而有的人觉得盖着盖子把药闷着一点也不好。那么,熬中药要不要盖盖子呢?
一般来说,中药切片需要在熬药时加上盖子才能被彻底被熬透,并且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特别是在熬制含有能够随着水蒸气而挥发的成分时,比如薄荷、藿香等,则更需要加盖熬制。这样才能让含有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凝集在盖子内,冷凝成水珠滴落回药罐中,以减少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对于质地坚硬根、种子或者动物药材,比如人参、麦冬、龙骨等,同样需要加盖熬制。这样才能使药物在短暂的熬制时间内把有效成分尽可能多的熬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至于质地疏松、有一定体积的中药,比如桑叶、菊花等,由于在熬制过程中药液容易溢出,因此不需要加盖熬制,并且要注意多搅拌,让药材能够被均匀熬透。
熬中药用什么锅中药的熬制不但步骤讲究,在熬药器具上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药物在熬制过程中是能够和锅进行接触的,如果选用的材质不对,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有可能会在熬制过程中被破坏,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熬中药用什么锅比较好?
按照中医的理论,熬中药最好是选用砂锅或者陶罐。这两种材质的锅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效果均匀缓慢,能够保证中药汤剂的质量。因此,这两种材质的锅也从古沿用至今。除了这两种锅,搪瓷器皿、不锈钢锅也可以用于熬制中药,但是效果不如砂锅和陶罐。
铝制品虽然作为餐具使用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偶尔用于熬药问题也不会很大。但是铝锅并不适用于所有种类中药的熬制,如果处方中含有乌梅、硼砂等酸性或者碱性较强的药物,很有可能会与铝锅进行反应。因此这类药物最好别用铝制器具进行熬药。
需要注意的是铁锅、铝锅、铜锅和锡锅是一定不能用于熬药的,因为这几种材质的锅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与中药中含有的某些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比如与鞣质类成分反应会生成加深药液颜色的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反应会生成难溶性聚合物等等。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药液的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药液的疗效。
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人体在一天中是有变化的,同一种药在不同状态的身体上作用的效果是有所不同的。为了让药物在体内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们应该在最适合的时间服用中药。那么,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通常来说,人体吸收药物的最佳时间实在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左右,因此在这两个时间点服用中药是最好的。但是,不同的药物的性质不同,服用的时间点也有所不同。治疗肠胃病和虚症的药物应该在饭前30分钟或60分钟服用;而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在饭后30分钟服用即可;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则适合在清晨或白天服用,尽量不要在睡前服用;驱虫类的中药在早上空腹服用即可。
在中医的理论中,中药应该“温服”,也就是说药汤在熬后应该马上滤出,放置在常温中待药汤降温到36-37℃后再服下。而散剂、丸剂类中成药要用温开水送服;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则需要 “热服”,患者在服药后喝些热水可以提升药力;止吐、解毒类药物则需要“冷服”,避免对身体造成 *** 。
熬好的中药怎么保存有的时候患者由于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熬药,于是托医院或者熟人帮忙熬药。在药熬好的时候患者未必有空服下。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把熬好的中药保存起来,尽可能保存药效。那么,熬好的中药怎么保存才是正确的?
1、 真空密封包装保存
在保存方法中,真空密封包装是最为常见的,通常包装上还会标明相应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在这方面国家暂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因此不同医院熬出来的中药的保质期是有所不同的。真空密封包装的药物最好的保存方法是冷藏,但是冷藏时间不能大于7天,如果超过7天,则要先检测药物是否变质。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在冷藏之后需要用开水将其再次煮沸才能服下。
2、 放入器皿中保存
中药如果是放置在器皿中冷藏保存,在3天之内需服用,否则很容易就会变质。这不仅仅会影响药效,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伤害身体。采取这种方式保存的药物,最好能够当天熬制当天喝。
中药保存时间的长短不但与保存方式有关,还与药液的含量有关系。如果药液中含有蜈蚣、蝎子等动物或含糖量较高,保质期就会相应的缩短。药液保存的时间如果较长,需要在服用前检查有无变质。对于真空密封保存的药物,要检查有无鼓起;器皿保存的药物需要看看药液有无变味或有无出现气泡等异常情况。
‘贰’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1: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2: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3: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4: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叁’ 中药的正确熬法是什么
煎药的方法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锅内。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肆’ 怎样正确的熬中药
怎样正确的熬中药
如何熬中药?不少人在熬制中药的时候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中药煎得越久越好。其实,有些中药是不适合长时间煎煮的,长时间的煎煮反而会破坏药效,那么如何熬制中药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正确熬中药的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1、熬前中药泡不泡?
要泡!!!只要是需要煎煮的中药,医生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泡10-20分钟!
这样不仅可以清洗去除中药中的不洁杂质,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直接入沸水中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降低药效。
2、熬中药该用啥水?
基本上大家熬中药都是从水龙头接的自来水!但是在医生看来这可不是最佳选择。熬中药的水最好是用纯净水!!来看看为啥要讲究:
因为自来水中氯、钙、镁离子较多,这些容易和中药材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有可能会影响药效。而相比之下纯净水中这些物质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才能保证熬制后药物的效果。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一般500m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将自来水放置数小时,使溶于水中的氯挥发一些再用来熬中药!
3、熬中药要熬好久?
滋补类中药适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时30-40分钟左右;
外感伤风及泻下用药则宜用猛火短时煎煮,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
其他的.中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文火20分钟煎煮就可。
4、 熬的时候要不要盖盖子?
好多人在熬中药的时候,为了防止水开的时候溢出,都不盖药罐的盖子,但是这是不对的!
医生建议熬中药的时候要盖盖子,因为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
而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盖上盖子煎煮可以有效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丢失。
盖上盖子熬药怎样解决溢水的问题呢?
熬药器皿均有壶嘴或透气孔,另加入水不要太多一般500m左右,应不存在溢水问题;实在不行就搭双筷子了……
另外现在几乎都是这种药罐熬中药,如果屋头还有没得盖子的药罐罐,可以淘汰了!
5、 熬中药时需不需要搅拌?
的确需要经常去搅一下!!!
特别是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熬的时候需经常搅拌,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更易完全溶解析出。
6、熬中药取汁多少?
熬药的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得行!
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
一般建议一副中药熬两次,第一次差不多取药汁150-200m,第二次取药汁200m,两次混合后用药就可以了。
7、中药到底饭后吃还是饭前吃
这是医生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但是因为中药不像西药有明确地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所以用药时间上要多与医生沟通!是饭前、饭后或者是频繁服用与医生的经验有关,专家这样建议:假如你觉得喉咙老是卡起卡起的,咳之不出又咽之不下,建议一般频繁少量饮用;
感冒发汗的药物尽量在饭前服用,饮后再服用小量稀粥以助发汗;
补益或调理脾胃用药建议饭后60-90分钟服用,或两餐之间饭后2小时服用,因为食物在胃内消化大约60-90分钟后在胃保持空畅时进药更利于药物吸收。
8、中药里能不能放糖?
这种做法要不得!中药里面尽量不要放糖,特别是慢性胃病如上腹部易饱胀的患者更放不得糖,这样容易造成胸闷腹胀!
熬的药里不放糖,那吃药后赶紧丢颗糖在嘴巴头含化,去去苦味可以不?
中医认为,甘(甜)易致腹胀不适感,如果食用中药后觉口苦不适,可用清水漱口即可。
还有一些关于中药熬制和服用的专业临床术语,可能好多人都不大搞得懂,看到处方上的字,就是不晓得该咋办,我们也来逐一和大家解析一下:
先煎:
有些中药需要长时间煎煮以获得有效成分并降低药物毒性。
先煎药物多是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如牡蛎、蛤壳、石膏、代赭石、龙骨、石决明、磁石、鳖甲、龟板、麻黄等,此类药应先熬10-15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物。
另外一些药物久熬可以去除药物毒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如附子、乌头、马钱子等,往往先煎60分钟甚至更久。
后下:
有些药物受热不稳定,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不易析出,因此需推后时间再放下去熬。
后下药物多是含挥发油类的芳香辛散类中药,如藿香、佩兰、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连翘、金银花、薄荷等;以煎煮2-5分钟为宜,而薄荷、青蒿等2分钟左右就好,砂仁、肉桂在5分钟时最佳。
包煎:
有些中药原材料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或造成服用时刺激咽喉副作用,需要用纱布包起来熬。
如滑石、旋复花、枇杷叶、密蒙花、蒲黄、车前子、五灵脂等。
另煎:
贵重药材需单独熬以免跟其他药一起熬造成浪费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蛤蟆油等(虽然不可以一起熬但另煎药液跟群药煎出的药液可以混合服用)
冲服:
有些药物需打粉冲服,不能丢到药罐里头熬如三七、川贝、珍珠、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牛黄等。
烊化:
烊化即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溶化,再倒入已煎好的药液中和匀内服。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一类。一般采取隔水蒸烊化后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
泡服:
部分药物仅需要热水泡服就行。
如番泻叶在80度水中浸泡1小时饮用就好;一些花类药物如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等热水浸泡5分钟后取汁服用即可。
PS:具体每个人的处方不同、病情不同,怎么服用,如何熬制一定要与主管医生多沟通,不清楚的问清楚。
;‘伍’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现在许多人都开始服用中药,既可以治病 又可以养生,可是大家是否用对了方法去煎中药呢? 正确的方法才能让药效更好的发挥,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 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陆’ 怎么正确熬制中药
熬制中药不仅仅要讲究步骤,还要讲究熬药器具。因为药物在熬制过程中是能够和锅进行接触的,如果选用的材质不对,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有可能会在熬制过程中被破坏,大大降低药效。那么熬中药用什么锅好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熬中药用什么锅
熬中药最好用砂锅、陶瓷锅或者是玻璃锅,不要用金属类的锅。砂锅、陶瓷锅、玻璃锅相对来说材质比较稳定,不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效果均匀缓慢,能够保证中药汤剂的质量。金属类的锅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对中药的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怎么正确熬制中药
1、熬制前用水浸泡
拿到药物后,先检查是否有发霉或虫蛀等药物,发现后应及时处理,以免影响药效。检查完后,用冷水浸泡50-60分钟。如果是花、叶子、草之类的药物可浸泡50分钟,如果是根、茎、皮等比较坚硬质地的药物需浸泡60分钟左右。充分的浸泡,可以让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入水中。
2、煎药工具最好用砂锅
因为砂锅的导热较慢,受热比较均匀,而且保温效果较好,不会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任何化学反应,也不会产生任何对身体有害得毒素,以免造成对身体的二次伤害。
3、加入适量的水
4、控制煎药时间和次数
煎中药一般情况下都是煎两次,第一次是头煎,药效可溶出45%左右,而第二次煎,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后早晚各服一次,这样药效也才会发挥到最好。
以上就是熬中药用什么锅以及怎么正确熬制中药的相关介绍。熬制中药除了选器皿重要外,了解及掌握煎中药的正确方法也同样的重要。
‘柒’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熬制有讲究,正确的熬制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中药治病是最接近我们食疗的方法,中医使用中药治病,而中药很少有成药,每次都是拿会成包的药材回来自己熬,一般医生都会告诉我们熬制的一些要求,现在已经有很多医院提供中药代熬的业务,但是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会熬制,这样感觉会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药的注意事项说一下,其实无外乎熬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药材的工具这几个方面。
中药泡好后,开始放在煤气或炉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开后小火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要是农村有条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为柴火停熬后,柴火还有最细、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药质,熬中药一定要有人看守,刚开始用大火,等开后就调到小火,被称作文火,中药千万不能熬干了,不要以为熬干了再加水,这样是非常错误的,熬干的中药已经起了反作用,带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记!
熬第二遍这样的时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点,小火熬20分钟左右的样子,然后用筷子比住药材,倒出药汤、等到温热的时候饮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温热,不要等到凉了,趁热喝更加有效!
中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说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药质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点水,如果你有条件的话,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钟都可以,反正最后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汤药兑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平均分成三份,根据医嘱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东西,会影响药效的,岂不闻“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其实是中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药的器皿也有讲究,最好是用陶瓷的,这样避免中药与器具产生化学反应!中药很苦,很多人问可不可以加糖熬,这样是错误的,加糖会大大影响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药后,准备一些凉白开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觉苦,其实闭住呼吸绕开舌根喝,一点问题都没有,谁让生病了呢?
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留言,谢谢!
‘捌’ 草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如何煎中药
1、准备好砂锅等器皿,刷洗干净。
2、把中药大约泡20分钟左右。泡的过程中最好不时用搅拌棒搅一下,这样泡的均匀一些。
3、中药泡好后,放在煤气炉子,或者蜂窝炉子上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
4、一般要熬制2--3遍,一定要守在旁边,不要熬没了汤,有剧毒的。
5、中药煎好后,要用过滤网或者拿根筷子挡住药渣,把药慢慢倒出。
‘玖’ 中草药的正确煎法
中草药的正确煎法
首先,要选好煎煮汤药的器皿。 一般用砂器、陶器、搪瓷、不锈钢器皿。铝制器皿也可以。禁忌:铁制器皿。以砂锅煎药最好。
其次,煎药要掌握好用水。
一剂药煎两次,即头煎、二煎。头煎水量(毫升)=药的总重量(克)×10;二煎水量(毫升)=药的总重量( 毫升)×6。如下表:
汤药类型 头煎加水量(毫升) 二煎加水量(毫升)
解表药 400~600 280~300
一般药 500~700 300~350
滋补药 700~900 400~450
一般的头煎加入的水以高出水面3公分为宜,二煎加水至淹没药面为好,给小儿煎水 量相应要少些。
第三、要掌握好煎药的火候和浓缩程度。
在水未开锅前用武火(即大火),水开后用文火(即小火)煎煮 , 直至煎成。在第一次煎煮药,需先用水浸泡30分钟后再煎。
不同类型汤药的煎熬时间可参考下表:
汤药类型 一煎(从煮沸起计)(分钟) 二煎(从煮沸起计时)(分钟)
解表药 15~20 10~15
一般药 20~25 15~20
滋补药 30~35 20~25
浓缩程序,成人以200~250毫升为宜,小儿药以50~75毫升为宜,或将头 煎 及二煎药汁滤出混合后再次煎煮使药汁浓缩。
第四,特殊药材的煎煮方法。
部分药物被特别注明先煎、后下、包煎或另煎。一般有四种:
①先煎-把先煎的药,用武火加热至沸,再煎15~20分钟,然后再与其它药物同煎。需先煎的药一 般是矿石类、硬壳类质地坚硬的药物,须打碎久煮才可将有效成份煎出;另外还有部分药物 具有毒性,通过长时间的煎煮可以降低毒性。
②后下-就是在其他药已煎熬10~15分钟后, 再把需后下的药加进去一起煎,同煎10~15分钟后即可。后下药多为气味芳香、挥发性强的 药,其有效成份是其所含的易挥发的挥发油,这恰好是治病有效成份,所以应后下,以免失 去药效。
③包煎-是指那些含粘性、小粒种子和有细小绒毛的药物,用沙布包起来煎,目的 是防止药粘锅底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
④另煎-也就是单独煎煮。另煎的药物一般是 些贵重药材,单独煎煮是为了避免贵重药材的浪费,又保证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如 人参、西洋参等价格昂贵,与其它药同煎,药汁易被其它药物吸收影响药效,又造成浪费。 又如犀牛角、羚羊角,即稀少又昂贵,一般用量也较少,它们质地坚实,与其他药物同煎, 一则药汁被其它药物吸收,再则又难保证有效成份的煎出。
第五,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烊化,冲服
烊化即溶化,指一些粘性大的药物,不宜与其它的药物同煎,必须放在容器内隔水炖化或加 少量水煮化后,再兑入其它药物中服,这些药物如与其它药物同煎,一则影响其疗效,二则 因糊锅底而易使药物煎焦。如阿胶、鹿胶、一般宜用黄酒炖化或加水黄化,待其它药物煎好 滤出后,再兑入煎剂一齐服用。
有些药物不宜煎煮,否则破坏疗效,而有些药物研成粉末直接冲服,疗效明显提高。例如鹿 茸、沉香、琥珀等,既不宜与其它药物同煎,也不宜单煎,而应研成细末,兑入煎剂或直接 开水冲服,这样才不影响疗效;羚羊角、犀牛角虽可入煎,但研末冲服效果要好。另外,能 入煎的药物,如为提高疗效,需研末冲服,剂量应适当减少。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煎服中药 是最常用的办法,看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您一定不会再为如何煎煮中药而头痛了。
‘拾’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怎样熬制中药
1、要选择合适的容器,最佳的选择是砂锅,不锈钢锅也可以,但是大家要注意避免选择铝锅。
2、在熬中药之前,一定要检查药材是否存在发霉,起虫的情况。第三步在熬中药之前,一定要将药材用清水慢慢的浸泡15到30分钟,将药材全部要浸透之后再去熬。
3、在熬中药的时候,选择的水量一般以浸过我们的药材三到五厘米为最佳。
4、在熬中药的时候,一般要先用大火将所有的药和水都煮沸开来,才慢慢的改为小火慢慢的煮,一般煮30到4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