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颈椎不好可以做肩颈按摩来治疗颈椎吗
当然可以呀,肩颈疏通按摩油(配合疏通手法按摩使用,起到放松轻身、缓解酸痛的作用)热敷、肩颈宝宝、理疗(起到温补强化作用,加强药物的渗透吸收)肩颈疏通的操作流程:清洁(4’)——去角质(4’)——按摩(30’)——肩颈宝宝热敷(20’)——清洗涂滋养乳液(3’)按摩方法:1、被按摩者躺在床上,按摩者双手在肩部展油。2、双手美容指交替拉抹颈椎由上至下来回数遍。3、将头被按摩者偏向一侧,用手掌跟推颈部的肌肉群由上往下(揉捏大板经)换另一侧(力度轻柔)。4、双手美容指交替由大椎顶风府。(可对大椎穴进行多种形式的刺激)背面1、背部展油由上至下到腰部拉回点风池。(不从两侧)2、双手划推大板经点穴:肩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天宗。3、双手虎口划推心肺经先双边再单边,由上—下。4、双手拇指交替由下往上推心肺经再推整个肩胛骨(换另一侧)。5、双手拳面并排推肩胛骨。6、双手掌并排推肩胛骨,一手拇指由天宗推腋下换拳推再手掌安抚(安抚换另一侧)。7、一手拇指重叠拨颈椎的膀胱经由下—上—下(双手)再拿捏大板经(换另一侧)。8.敷上肩颈宝宝(千万不要马上沐浴哟)。在家里可以等老公下班按按肩颈,还可以增加夫妻感情,学起来吧!
❷ 夫妻保健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以手和肢体的其他部分(也可借助于器械)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人体体表特定穴位和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推拿治病的关键之一。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如何适当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治疗内、妇科疾病的效果,除了辨证确切、认真负责外,在适当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相宜的手法,显然是一种重要的环节。
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同样要贯彻辨证施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法的治疗作用。在临症时,人有老少,体有强弱,证有虚实,因此,手法的选择和力量的运用在内、妇科推拿治疗中尤其重要,过之和不及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一指禅推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指端、螺纹面或拇指桡侧面着力,吸定于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上,肩肘关节及上肢肌肉放松,通过腕关节的连续摆动而带动拇指关节的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上。
【手法要诀】(1)沉肩,使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能耸起用力,即肩部下垂之意。
(2)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切忌用力屈曲)拇指处于垂直位,便掩腕部作左右摆动。
(4)指实,拇指端、螺纹面或偏峰自然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上。
(5)掌虚,手握成空拳状,四指不着掌面,拇指垂直。
(6)紧推慢移,紧推就是腕部摆动及拇指指间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屈伸有节律的活动,拇指端着力点作缓慢的移动。动作灵活自然,用力均匀柔和,频率均匀等。
【生活应用】用于头面部,能开窍醒脑,镇静明目;用于胸腹部,能宽胸理气,健脾和胃,调节二便;用于颈项、背、腰、骶部,能调节脏腑阴阳功能;用于四肢、关节,能温通经络、活血散淤、祛风除湿、滑利关节。
拿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
拿法刺激量较大,故每次每一部位或穴位所拿时间不宜过长,根据患者忍受力适当控制手法的轻重。可反复多次实施。
【手法要诀】(1)肩肘关节放松,手掌空虚,指腹应紧贴所拿部位或穴位。
(2)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食、中两指平行或中指指面压在食指指甲上),或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称,用力夹住所拿部位或穴位。应蓄劲于内,贯注于指。作连续的一紧一松的动作。
(3)用力由轻而重,切忌蛮力或力用浅表。
【生活应用】由于所拿部位或穴位不同,功用也不同,用于头部,能开窍醒脑、祛除风寒;用于肩背部,能疏风解表、舒通经络。常应用于治疗各种头痛、牙痛、腹痛、腰痛及风湿痹痛等。
按法【操作手法】按是压的意思,用手指、掌面或肘尖着力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用指面着力的称指按法,用掌面着力的称掌按法用肘尖着力的称肘压法。
【手法要诀】(1)按压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而重,稳而持续,或下按要有节奏。
(2)拇指按:拇指伸直,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张开起支持作用。
(3)扫:肘关节伸直,上肢自然下垂,用掌根、鱼际着力,可单掌或双掌交叉重叠着力下压。
临床常把按法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
在腹部应用时,按压的力不宜过强,同时手掌要随着患者的呼吸而起伏。本法的运用,切忌用迅猛的爆发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生活应用】指按法有开窍通闭、散寒止痛之功能;掌按法则能舒松筋脉、温中散寒。指按法接触面小,刺激强弱容易控制调节,适用于人体各部的经络穴位。如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胃俞穴等。
摩法【操作手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相并指面附着于穴位或部位上,腕关节主动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
摩法有掌摩和指摩之别。临床习惯上掌摩法多用于脘、腹部;指摩法则胸、脘、腹部均用。通常掌摩法的压力比指摩法稍大,脘腹部脂肪组织较多者宜用掌摩法。
本法为宽胸和中之法,常可配合药物,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气管炎、哮喘、心痛、胃脘痛、胆囊炎、痛经。以及痰壅阻塞、气滞胸闷、便秘、泄泻、尿闭、尿崩、失眠等。
【手法要诀】(1)肩肘关节及手臂放松,肘关节微屈。
(2)掌摩时,腕关节微伸,作主动的环形活动,带动前臂、肘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活动,使掌作盘旋运动。
(3)指摩时,食、中、环三指并拢,腕关节悬屈,作主动环转活动,带动前臂及三指作盘旋运动。
(4)动作自然协调,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
【生活应用】摩法主要是长时间地旋转摩擦,通过穴位对经络对人体产生作用。所以摩法的功用常因所摩部位不同,而体现不同的治疗作用。如用于胸、腹、胁肋部,具有宽胸理气、豁痰宣肺、健脾化湿、温中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用于下腹部,则有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清腑排浊的作用。
揉法【操作手法】用手指螺纹面、大鱼际、掌根等部位着力于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揉动,称为揉法揉腹部,常用鱼际,但要求压力不宜过重。揉中脘、鱼际,掌根,揉均可运用,但要避免手掌或手指不断撞击两肋弓或剑突,以免产生局部疼痛肿胀的不良反应。运用揉法在腹部还可与摩法结合施用,组合成摩揉法。
【手法要诀】掌揉法用大鱼际或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混动,压力要轻柔,揉动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160次。
【生活应用】本法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等功用。本法刺激缓和舒适,老幼皆宜,临床用以治疗脘腹胀痛、痰阻气胀、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五脏六腑病变火功能失调。
搓法【操作手法】用两手全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或腰部、胁肋部两侧,作相对用力来回快速搓动,称为搓法。
【手法要诀】腕关节放松,两手紧挟体表,肘关节屈曲,相对用力来回快速搓动。
【生活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调节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之功用。本法主要运用于上肢及胁肋部。治疗因肝气不和导致的胸胁胀痛、暖气、恶心、呕吐、呃逆以及肺气不宣导致的胸胁满闷、痰鸣咳嗽等。也可用于治疗因四肢筋脉不利、气血不行而至均匀关节、筋肉酸痛,以及胸胁进伤等。
抖法【操作手法】用色手或单手握住四肢远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称为抖法。
【手法要诀】(1)肩部放松,肘关节微屈曲。
(2)两手相对握住腕部或单手握住腕部,以前臂的轻微屈伸运动带动腕关节运动,使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3)动作要有连续性,频率略快,且有节奏感。
【生活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心安神、滑利关节之功用。
摇法【操作手法】用一手握住(或挟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
【手法要诀】动作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由及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围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而快,用力由轻而重。
【生活应用】(1)颈椎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面或侧面,用一手扶住头侧面,另一手托住下颏部,作左右徐徐摇动。
(2)肩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正面或侧面,用一手扶或握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肘部或握住手腕,作环转摇动。
(3)腕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正面或侧面,用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四指,作环转摇动。
(4)腰部摇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患者侧方,一腿夹住患者下肢,两手挟住两肩,用力向左向右旋转摇动。
(5)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患者髋膝关节屈曲呈90度,医者用一手扶住足跟,两手协同,作髋关节环转摇动。
(6)踝关节摇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足底部,用一手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部,在拔伸牵引下作环转播法摇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主要应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主治关节强硬,关节粘连,关节“错缝”,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症。
抹法用拇指螺纹面紧贴皮肤,自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返移动,称为抹法。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单手或双手同时操作均可。
【手法要诀】(1)指面紧贴皮肤作缓慢的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其余四指抵住相应的部位。
(2)用力重而不板滞,轻而不浮滑。
【生活应用】抹法所施部位穴位或经络不同,其功用也不同,如抹印堂、前额、面部迎香、人中、承浆穴有明目、醒脑开窍之功用;抹颈项两侧桥弓、颈后部有平肝降火、疏风解表之功效。
主治高血压病、头痛、眩晕、失眠、口眼斜、感冒等症。
滚法【操作手法】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掌指关节略屈曲,依靠腕关节最大限度的屈伸动作,使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运动。
【手法要诀】(1)肩关节放松下垂,肘关节微屈并不宜抬高,肘部离开身体约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宜过度屈曲或伸直。
(2)腕关节屈曲幅度要大,使手掌背部一半以上接触在治疗部位上,上臂和前臂不宜用力。对皮肉筋脉运用压力的着力点是在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
(3)着力点必须紧贴于治疗部位上,不应有移动、摩擦、顶压或跳动的现象。
(4)在进行腕关节屈伸动作时所运用的压力必须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节奏均匀,不要时轻时重。
【生活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淤、濡调筋骨等功用。
平推法平推法又称擦法,分为掌推、大鱼际推、小鱼际推、指推,不论哪一种推法,都作直线来回平推,称为平推法。
【操作手法】(1)掌推法:嘱患者端坐方凳或站裆势(两手叉腰),穿单衣,医者立于一侧取站位,一手扶住患者(推胸腹扶背,推背扶胸),另一手成虚掌,着力患者体表,作直线左右平推,由上而下慢慢移动,并由下而上反复3次。前胸由锁骨下起,至上腹部中脘穴处,左右侧至腋中线。背部由大椎穴始至12胸椎,左右侧到腋后线。然后医者站于另一侧,重复平推胸腹及背部,再立于患者后面,两手同时平推两胁肋,由腋后上向前斜下方作直线来回推动2~3分钟。如气喘胸闷在平推过程中同时配合用中指螺纹面按揉诸穴。如平推前胸可以按揉膻中、中府、云门、华盖穴,胃脘痛在平推中可以结合按揉上脘、中脘穴,平推胁肋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若见胸胁进伤,在乎推两胁肋时,配合按揉期门、章门、大仓、肝俞、胆俞穴。平推时间宜长,以热为度。
(2)大鱼际平推:本法使用时要求暴露治疗部位,常用于四肢,一手握肢端,另一手以大鱼际由肢端向心方向直推,来回往返平推,称之推三阴三阳,对四肢关节扭挫伤部位使用手法时可涂少许润滑剂。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防止推破皮肤,可以结合拔伸法、摇法,最后配合热敷。
(3)指推法:拇指螺纹面平推常使用于颈部两侧,由耳后翳风穴直线向下至缺盆穴约推15次,左右交替,男左女右,俗称推桥弓,对高血压、失眠病人,手法时间、次数适当延长。用于胸前时,医者一手肤肩背,另一手拇指直立,四指平伸并拢,拇指桡侧偏峰着力,用掌结合平推,俗称挡法。常用于胸背部。本法适宜慢性病恢复期,或体质强的肥胖者,对肺气肿、肺结核、哮喘等症,有宽胸理气之功用。
(4)肘推法:用肘关节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作平推的方法。
【手法要诀】(1)上肢放松,腕关节平伸,使前臂和手掌处于一直线上。
(2)手掌、大鱼际或小鱼际,指面都需紧贴治疗部位(但不能硬用力压,以免擦破皮肤),可以借助润滑油进行平推。
(3)以肩肘关节屈伸,带动手掌或大、小鱼际、指面作直线往返运动。
(4)动作均匀连续,用力安稳,不能屏气。
【生活应用】本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
捏法【操作手法】拇、食、中三指捏拿肌肤,称捏法。捏脊时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本法俗称翻皮肤。
【手法要诀】(1)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
(2)捏拿时手法不宜过重,但也不宜过轻。过重则手法欠灵活,过轻则不易“得气”。
(3)拿捏时不要拧转肌肤。
(4)操作时,当先捏肌肤,再提拿、再捻动、再推动,动作要协调。
【生活应用】捏法主要用于脊柱,故有捏脊之称。也可捏于肢体、腹部。因为该法能够强健身体和防治多种病证,因而作为一种疗法已广泛应用。通常在应用时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1遍,第4遍时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部位。
【操作手法】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手法要诀】(1)上肢平伸放松,移动时保持直线。
(2)手掌、指面在拍打时保持水平面。
(3)动作均匀连贯,注意用力平均及节奏。
【生活应用】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击法【操作手法】以较重的力量击打某一体表部位,称为击法。主要有拳击法、掌击法和侧击法三种。
(I)拳击法:握拳,腕关节伸直,以拳背或拳侧缘击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于颈、腰及四肢(2)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关节背伸挺紧,以掌根部着力击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于臀部及大腿肌肉丰厚处,肩背部、四肢关节及指(趾)缝处(3)侧击法(小鱼际):手指自然伸直,腕微屈,用手指或小鱼际部击打一定部位。可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操作时,每一部位击打3~5次,力量由轻到重。
【手法要诀】用力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不能有拖拉操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每分钟150次左右。
【生活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❸ 夫妻按摩常用穴位有哪些
委中:在腹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劳宫:在手掌心、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颈椎: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5等分,下五分之一为颈椎。
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风池:在颈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内关: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腰椎:在对耳轮体部,上五分之二处。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鱼际:在手拇指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鹤顶:在膝上部,髌骨上缘中点上方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地机: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水泉: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仆参: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降处。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降中。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上星: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阳自:在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通天: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行间:在足背侧,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率谷: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印堂:在额部,两眉头之中间。
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上,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耳门:在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昕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昕会:在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翳风: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肾俞: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迎番: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攒竹:在面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神庭: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庭:在足背,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胆俞: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天容:在颈外侧部,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承浆: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气户:在胸部,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中指)。
桥弓: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厥阴俞: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池:在胸部,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等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郄门: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曲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公孙:在足内侧缘,第一跛骨基底的前下方。
肺俞: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联结中点。
止呃点:在耳部,胃与对耳轮体部之中点。
天宗:在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平第四胸椎。
至阳: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次潦: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期门: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日月:在上腹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胆囊:在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胃脘下俞:在背部,第八胸樵刺突下,旁开15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屋翳:在胸部,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膺窗:在胸部,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乳根:在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天枢:在腹中部,脐膀2寸。
八潦:在骶部,后中正线两侧,上潦适对第一骶后孔处,次潦适对第二骶后孔处,中潦适对第三骶后孔处,下潦适对第四骶后孔处,合称八潦。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枢: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十七椎: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肓俞:在腹中部,脐中旁开05寸。
至阴:在足小践末节外侧,趾甲角旁开01寸。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悬枢: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焦俞: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横骨: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大赫: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急脉:在耻骨结节的外侧,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五沟: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或一直线。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❹ 骑自行车对颈椎是否好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可以说是居高不下,特别是职场人士常常由于工作原因导致颈椎经常疼痛。这是缺乏运动的原因,所以现在好多人都开始选择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骑车是其中一种,那么骑自行车对颈椎好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骑自行车对颈椎好不好,希望能帮到你。
骑自行车对颈椎好吗
1、骑自行车对颈椎好不好
骑自行车车可以使头部仰起来,通过让颈椎的反向运动而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反向治疗就是逆着我们平时习惯的动作采取主动运动的治疗,比如我们倒着走来治疗某些疾病。
2、为什么骑自行车对颈椎好
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能改善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还可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预防大脑老化,并可使下肢髋、膝、踝3对关节和颈、背、臂、腹、腰、腹股沟、臀部等处的肌肉、韧带得到相应的锻炼。
骑车的动作是双手前探,两肩上耸,头颈上扬。这个姿势刚好和平寸大多数人的工作的姿势相反。平时大家在电脑前需要长时间低头屈颈,这就造成了颈背部肌群的过度紧张疲乏,是肌肉僵硬、颈部不适等症状的病因。而骑车却使头仰起来,起到了反向的治疗作用,使平常紧张的肌肉韧带得到牵伸,松弛的肌肉得钊锻炼。这是骑车预防颈椎病的关键所在。
山地车的车架构造特殊,车座和操作控制梁的角度在71~74度之间,这个角度让人骑起来比较舒服。双手握在车把上,上身前倾势,头仰起,注意这是关键所在,由于平时我们工作时大多数需要低头,长时间就造成了某些肌群的过度紧张疲乏,出现肌肉僵硬、颈部不适等症。
3、 骑自行车要注意什么
长途骑行后两脚会充血肿胀。休息时要平躺,尽可能把脚垫高,以促使血液循环。如有坡度不大的斜坡,也可头朝下地躺下休息片刻或把脚放在自行车上休息一下。
大腿内侧与座垫摩擦,容易产生表皮擦伤;局部出汗多,易生浸渍皮炎。故骑一段路程后应下车休息、擦干,如已有溃破要按擦伤处理,重者要停止骑车旅行。
两手紧握车把,以及坐骨、耻骨部神经受压,过久后易麻木。故骑车时应带手套,且有弹性为好,两手常变换握持角度及方式;坐时也应前后、左右“着力点”变化,有利于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使肌肉松弛。
女性月经期一般不宜骑车长途旅行,如平时有锻炼基础,个人体质情况较好,也不必禁止。
行车要保护好眼睛。在行驶过程中,车速快,公路上风沙大,异物容易侵入眼内,造成意外。应佩带防风太阳镜。患有沙眼、泪囊炎疾病的人,容易迎风流泪,更要保护好。
骑自行车的方式
1、长时间的慢速骑行
长时间的慢速骑行心率一般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5%。持续20分钟以上,会“燃烧”更多的脂肪来供给能量,因此,比较适合以减脂为目的的肥胖者。
2、快速骑行
快速骑行可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以上。此时机体主要通过糖原无氧酵解的方式来供能,可以提高全身尤其是大腿肌肉的无氧运动能力,帮助提升无氧阈值。也就是说,剧烈运动后的身体不适感将会被推迟,有助于我们从事更高强度的运动,或在高强度运动时坚持更长的时间。此外,快骑对心肺功能也颇具锻炼价值。
3、快慢结合的骑行
快慢结合的骑行方式除了能兼顾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心肺功能外,还能增加运动的乐趣。如能得到科学的指导,采用更合理的快慢结合锻炼方式,还会取得更好的健身效果。
4、中速骑行
中速骑行也就是把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5%—85%,是锻炼心肺功能及身体有氧运动能力的好方法。
健身时最好将以上几种方式交替进行,但以其中一种为主,同时辅以其他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此外,健身者刚开始锻炼时,骑行速度不宜过快,时间一般为20—40分钟,期间如感觉疲劳,可隔一段时间慢速骑1—2分钟以恢复体力。经过一个阶段后,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骑自行车的好处
(1)能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现代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骑自行车是异侧支配运动,两腿交替蹬踏可使左、右侧大脑功能同时得以开发,防止其早衰及偏废。事实上因为踩单车压缩血管,使得血液循环加速,大脑摄入更多的氧气,因此你吸进了更多的新鲜空气。
(2)能提高心肺功能。自行车是克服心脏功能毛病的最佳工具之一。世界上有半数以上的人是死于心脏病的,骑单车不只能藉腿部的运动压缩血液流动,以及把备注从血管末梢抽回心脏,事实上却同时强化了微血管组织,这叫“附带循环”。强化血管可以使你不受年龄的威胁,青春永驻。
(3)研究表明,骑自行车运动对内脏器官的耐力锻炼效果与游泳和跑步相同,此项运动不仅使下肢髋、膝、踝3对关节和26对肌肉受益,而且还可使颈、背、臂、腹、腰、腹股沟、臀部等处的肌肉。关节、韧带也得到相应的锻炼。
(4)能减肥。自行车是减肥的工具,骑自行车时,由于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可收到显着的减肥效果。根据统计,75公斤重的人,每小时以9英里半的速度,骑73英里时,可减少半公斤体重,但必须每天持之以恒。
(5)可改善性功能。每日骑自行车4—5公里,可刺激人体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分泌,使性能力增强,有助于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
猜你喜欢:
1. 骑自行车和跑步哪个减肥效果更好
2. 正确的骑自行车姿势有什么
3. 骑自行车健身的正确方法教学
4. 骑自行车消耗的热量简单讲解
5. 骑车运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❺ 腰椎肩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膨出)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背骨痛”,背骨痛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滞留在背骨既“椎骨”不能运行而痛也,是一种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日久逐渐产生并发症,最终导致一系列退行性病变,有的还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由肾亏引起有很多种,如:腰痛不能腑者(湿气)也、腰痛不能直者(风寒也)、腰痛而不止者(腰扭伤)、腰腿筋骨痛、腰痛足亦痛、腰腿痛、胸背颈项手足肩胛腰膝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兼头痛等。有些患者对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而有医生也要求患者让他来做手术,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也是完全不可接受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只会患者带更加严重的痛苦,甚至会给患者造成永远不能工作的后果或瘫痪。如颈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腰膝痛、口流唾液等,做手术能治好吗?它的病源在那儿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做手术?颈椎病的主要病源在于心隔,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致,引起颈骨痛、肩胛痛、、、、、、等等,既筋骨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既称背骨痛,是肾水亏不能上润于脑,亏损者,肾水无法远行,滞留在腰椎骨之间,久则寒,寒湿向下漫延,导致腰腿筋骨被压痛,不能走路 。所以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做手术,能治好吗?真正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首先补肾水,再加一些祛寒祛湿,然后加些止痛消炎,才能有效的治疗。再说,手术治疗创伤重、痛苦大、并发症和禁忌症多,术后恢复期长,且有复发可能。因此,多数患者不堪其苦,却只有望而却步。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日常而自然体育煅烁的宝贵时机,为适应工作需要,不得不长时间的保持坐姿不变及不正确的姿态持续过久,使得保护腰椎的腰肌及恝带长时间得不到舒畅,从而导致许多的工作人员、司机、学生和某些岗位的操作人员患上了慢性腰肌劳损疾病,从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背骨痛)。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是不能做手术的,只有用中药才是患者最佳的选择。其治疗方法和药方、药理分析如下:
麦冬:滋阴清心,为常用养阴药,滋阴而不伤胃。《本经》:“主诸风湿偏痹,强骨髓。”五味子:生津滋肾,本品酸敛,湿润,常和麦冬等配伍治气阴两伤之症。《本经》:“主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补中益气常用药。黄芪:补气升阳,与党参配伍能增强补气之功效,为补气之要药,常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与方中熟地、麦冬同用可起到益气生津之功效,为方中君药之一。《日华子本草》:“助气,长筋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圣药,常用于寒湿痹痛之症。《本经》:“主寒湿痹。”山药:益气养阴,补肾益脾,补先天后天之本。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血之要药,又为滋阴之主药,与党参、黄芪、麦冬同用有协同作用。中医甚本理论有精、津、血同源,又有气血相助相生的理论,故补血益于气阴双补。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本品即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同用构成益痹汤。羌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疗肢节疼痛,肩背酸痛,与防风为本方臣药。《珍球囊》:羌活:“祛诸骨节疼痛。”茯苓:利水渗湿,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为本方君药之一。养阴生津,为方中佐药之一。甘草:调和诸药,补缓止痛,为使药,为方中诸药相互协同,标本兼顾,不仅能快速解除疼痛症状,又能通过长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以上药方不能擅自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但是使用此药方的医生,要懂此药方的配伍方法,否则药量不正确,反而会使患者更加严重,如果配法正确,患腰椎间盘突出(背骨痛)的患者,轻者一十五天,重者一个月,更严重者二个月痊愈,不复发。
申请人:金先生。 专利申请号:ZL200410034501.8 专利证书号:273999
专利申请日期:2004年4月11日 授权公告日:2006年7月19日
从此而言,腰椎盘突出是由肾水亏引起的,现代的医学从未考虑过肾的功能对腰椎盘突直接联系,只用一些按摩、牵引、理疗,还有什么小针刀手术等,这样的治疗方法,只能缓解一下患者的病痛,只是治标不治本,不可能对腰椎盘突出的患者有治疗的效果,如果做手术只会给患者带来更加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轻者没有效果,重者会瘫痪无法挽回丧失劳动能力。最说,腰椎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肾,可人们是否知道肾对腰椎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在那?肾称水,肾能藏水,肝称木,木能生火。肝无肾水则火旺,肾无肝火则水寒。过度性欲是腰椎盘突出的直接原因,性欲过多日泄肾中之水,肾水亏不能平肝中之火,使得肝火更旺,肝火旺使肾水更加亏损,不能上润,滞留在腰椎骨间,也就是背骨的第一十六椎,既称“命门”,肾的全部功能就是由命门通往全身神经,中国有句古话叫“肾病,则百病生”,肾是人体神经的总成不能有病。腰椎盘突出经久治不愈者,肝火不能通至于肾,使肾水更寒,加重了腰椎盘突,椎间骨因寒水的长期困扰,造成腰椎骨缩少,使关节间空寮变大,很容易造成椎间盘移位,久则,寒水下流,致使患者屁股骨和腿神经痛,不能走路。本人根据古代的祖传秘方和现代医药理论相结合,采用了全中药的配伍方法,利用补气补水,祛风祛湿,润筋滋骨等疗法,经过成千上万名患者的临床验证,用中药对腰椎盘突出患者的治疗,有何不愈者乎。轻者半个月痊愈,重者一个痊愈,更严重者二个月痊愈,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此药的发明属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给中国在中医史上填补了上百年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中华医药,博大精深,只有中药,才是治疗腰椎盘突出的最佳选择。
刘XX,今年48岁,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教师,患腰椎盘突出(背骨痛)一十八年,经这么多年的治疗,走遍全国大医院上百家,经受病痛折磨,可想而知,千方百计寻找上等的医生和医院,经过无数次的按摩和牵引,无法治愈,病情越来越严重,花了几十万元。于2008年2月份,在网上找到了我,并向我购买了治疗腰椎盘突出一个月的中药。据他本人的描述,在服药的第三天,也就是第三包时,感觉身体有发热感,在服第六包时,发现自己的身体从脚往上,一直到头部发热,从腰椎骨慢慢的往上延伸,直到头部,服至第十包觉得疼痛有所减轻,对性的功能有激发感,增强性的功能,也就是说“一柱顶天”的感觉,停滞了十几年的性功能,重见天日,给夫妻之间增添了天仑之乐。继续服药至一十五包,疼痛全部消失,至三十天,患腰椎盘突出十几年的慢长寻医之路,终于得到回报。
❻ 我又试了一种正骨疗法治颈椎!
前几天,我听朋友说有个正骨的医生开的诊所,手法不错!治疗颈肩腰腿关节病,可以去试试。
因为一直以来,我尝试了很多办法治疗颈椎病,都没啥明显疗效,所以也有些灰心,但别人介绍我去哪里看病,我都是会去试试,死马当做活马医,万一对症呢?
于是我吃过晚饭便去了诊所,离我家不远,人也不多,是个夫妻店。医生有四十多岁,个头不高,看上去很稳重,据说是部队的军医复员后又师从广州龙氏,学习的三步正骨整脊法。
说实话,一般人真不敢去正骨,因为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对骨骼的构造比较了解,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上手摸了摸我的颈椎,我说说病症,他便开始按摩,基本上痛点找的很准,手法也很专业。平时我去按摩,一般都是趴着按或坐着按颈椎和后背,但这个医生只是从脖子前面入手,还有锁骨周围的肌肉,感觉手法还比较新鲜。
他说我的脖子周围的肌肉僵硬无力,既需要松解,又需要锻炼,关节错位压迫的神经,反弓的部位比较严重也会压迫神经,需要一步步来调整。
所谓久病成医,得病这几年,我是从2015年开始严重的,感觉目前最严重的是两个部位,一个是左侧落枕的感觉,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眼花,失眠等各种不适;一个是大椎穴周围酸痛引起的窜麻,疲惫。
他让我放松,对脖子进行了复位,就是将你的脖子轻转到一定程度,然后使劲一拉,只听啪的一声,还有往上拉,往前推,矫正脖子的关节,感觉还挺吓人的!
他手法比较轻缓,适度,态度很温和,使我精神放松不少,复位后是感觉好多了!
其实我一直联系去北京看病的事情,想让大医院的专家给确诊下病况,但在网上始终挂不上号,医院也没有熟人,北京的朋友说,不行就先去,然后早上去早点排队挂号,现在还在考虑中。
为了缓解近期的痛苦,我在这家诊所按摩了四天了,总体感觉还算不错,医生对我很有耐心,每次做按摩都费不少劲,又是拉又是推,我的症状也有所缓解,左侧感觉舒服了点,睡眠也有所改善,只是后面的大块疼痛和反弓依然严重,还要继续治疗。
医生告诉我几种在家锻炼颈部肌肉的方法,说要坚持,改善肌肉紧张僵硬,我每天有空都会做一会。
现在每天我都骑自行车锻炼,天气很给力,中午和晚上我都会骑半天,腿明显的有劲了,骑几公里都没啥感觉!
生命在于运动,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通过锻炼和保守治疗找到一条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