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极拳训练方法技巧
太极拳训练方法技巧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的体育项目。练习太极拳能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健全体魄,坚强意志,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太极拳训练方法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桩功
桩功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题。没有桩功的太极拳好比建在沙滩上的楼房,风一吹便倒,由此可见桩功的重要。那么练太极拳要站哪些桩功呢?太极拳桩功很多,有开合桩、下蹲桩、马步桩、手挥琵琶桩、提手上式桩、白鹤亮翅桩等等,实际上每个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一个桩。要把桩功练得一般人两三个乃至三五个都推不动、拉不动,多棒的小伙子,也休想抬起胳膊来,才算基本达到太极桩功的要求。而现在从各体育大学院校到省市武术队的专业教练,以及各地的太极拳辅导站的教练员、辅导员们,根本不教学者练桩,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站桩。据这些教练员、辅导员们讲,出光盘的那些专家教授,都不谈太极拳站桩的问题,叫我们知道什么?所以我说那些练太极拳不站桩、不懂站桩、或说站桩没用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毁了太极拳的根子!
二、头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头容正直,下颏微里收。名曰:虚领顶劲,下颏微一收,气贯于顶。如果推手发人时差了头顶悬之劲,就可能发不动,或发不远。有了这头顶悬的劲,就可能发得动,或发得很漂亮。所以虚领顶劲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脸,也不能龇牙咧嘴(练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样的要求)。总之不管多难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样。
三、眼部功夫
练太极拳时,眼神从始至终都要配合动作。该看前方时要看前方,该看前手时要看前手。不管看哪里,都要让人觉着自然得体。不能该看前手时看了后手,该看右手时看了左手。如白鹤亮翅,定式后应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马分鬃,抱球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应看上面右手食指。当左脚迈出去,慢慢落实成左弓步时,左手也同时到左胸前,右手停于右胯旁,这时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眼看左手时,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两眼有神注视前手。更为难做的是,不论一趟太极拳有多少动作,练10分钟、 20分钟乃至30分钟、40分钟,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师练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练眼也专门有练眼之功,如香火头练眼功、提渣滓练眼功、看太阳练眼功、看月亮练眼功等。日后我再专门谈练眼的功夫,可以让大家把眼练得能看夏天中午12点的太阳数分钟乃至更长。
四、鼻子呼吸之功
练太极拳从始至终应呼吸自然。练时配合动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长。呼和吸应以耳朵听不见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间断。须知练太极拳不同练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据动作的难度大小、长短配合呼吸。从起式到收式,都应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动作和呼吸结合上。再加紧下大功夫,就能达到气与劲合的境地。当然还有更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练着练着太极拳,突然感觉耳旁如打了一声雷,不觉自己有呼吸,这就是胎息。如果经常能达到胎息的境界,长寿是定然无疑的。不过这种呼吸,现在练太极拳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学会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师虚心求教,可能还能学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会问,练太极拳与耳朵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请听听我讲的耳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帮助。前面谈了呼吸是耳朵听不见的呼吸,那么耳朵听什么呢?我认为耳要听蝉鸣。什么是蝉鸣?蝉鸣即我们稍一静,大脑中发出的“而”的声音。只要能排除杂念,神不外散,专注地听蝉鸣,久而久之,刹那间耳边“哗啦”一声,如同雷声,就入静了。此时,只知练拳,不知其他,见如不见。见人如不见,见物如不见,见一切如不见。这就是练太极拳所讲的动中求静的最佳效果。久静而生动,此动不是练太极拳动作的动,而是一点真阳在动,这一点真阳即是***无念而自举的动(所以要练真正的太极拳,尤其是养生功,不能集体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练,关键就在于此。这个怕是一万个练太极拳的也没几个懂的,更别说什么太极拳专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阳一动就得会收,这收气之法,不是得真传者,也绝对不知道。真阳一动,要用小周天收气之法收之。气越收越足,真阳越动越勤、越坚、越硬,直至七个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之功。七个无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开通奇经八脉。八脉开通身属阳,准备下手采小药。当我们练着练着突然觉得一点真阳要夺关而出,千钧一发之际,要会勒阳关,调外药,调到药产神知,此时要会上下任督接连之法,速用宝剑斩插之,这叫做宝剑插在三江口,管叫黄河水倒流,风吹之,火化之。采完药后,再行牢牢封固,这种功夫才是张三丰祖师传下来的太极拳功夫。不论杨、吴、陈、孙、武、李,谁懂这种功夫,才算得“下手炼精化气”之真传,得太极拳之真传。
不少练太极、形意、八卦的名师都说会“炼精化气”,也可能他们不愿写在书本上,但在我看来,那么多练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的,也只是会说说名词而已,实际都不会。如果真会,就不会说站着三体式能结丹、站着三体式能采药的外行话,就不会说“炼精化气”的外行话。“炼精化气”前面还得加上两个字,“下手炼精化气”才是行话。上面所说的功夫在公园里练行吗?当着人练行吗?不行。采药归炉后,还有许多功夫,因为这里重点是讲太极拳,所以我只介绍一下名称,分别有:提渣滓、卯酉周天、歙聚祖气、蜇藏气穴、提踵呼吸、点穴固丹、虚室生白、六根震动、大药过关、养育圣胎、出阳神、撒手九年之功等等。这说明太极拳确实属于道家而不属于别的哪门哪派。历代太极祖师可能怕日后有背叛者、不忠者,他们往往不说太极拳是出自道家,而说是出于自己那家那派,所以不传下手炼精化气、手炼气化神、了手炼神还虚、撒手炼虚合道等功。如果谁说太极拳是他们家创的,就请他把这些功夫一一说清楚。以上我主要讲的是男子练法,至于女子练法今后有机会再另写一篇。还有年少有年少的练法,年老有年老的练法,有病有有病的练法,没病有没病的练法,不能概而论之。
六、舌部功夫
练太极拳从预备式开始就要舌尖倒卷,上顶天池穴。舌根部有两个穴位,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随着动作慢慢运行,舌下两穴会分泌唾液,这唾液行话为“玉液 ” (静中得来的此液为丹)。唾液不是有了就咽,而是要待整套太极拳练完后唾液满口时再吮吞下咽。会吮吞者,唾液直入任脉,不会吮吞则直入肠胃。入任脉则利阳精,久而久之能使肾机能强壮,使身体越来越棒。以五行相生而论:肾属水,肾脏无病,肾水足,水可生木;肝在五行中属木,肾无病利于养肝脏,肝属木,木又生火;心在五行中属火,肝气足又利于心,心属火,火又生土;心脏无病又利于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又生金;在五行中肺属金,脾胃无病又利于肺腑,肺属金,金生水,肺腑无病又利于肾脏。此谓五行相生之理,有相生就有相克,这是辩证的关系。五行相生是顺理,而五行相克呢?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行相克之理言之:金克木,金在人身内属肺,肺腑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木肝之病,木在人身之内属肝,肝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土脾胃之病,土在人身内属脾胃,脾胃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肾水之病,肾属水,肾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心火之病,火在人身内属心,心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金肺之病。如此相生相克,循环往来,何病之有?此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就是阴阳辩证之理,此理就是典型的道家文化。它充塞宇宙,充塞大地,充塞人身,充塞万物,也充塞太极、形意、八卦,此理虽简明,然也不是一个对道家文化思想无知的人可理解的。所以,我断定太极、形意、八卦出自道家,不属哪门哪派,要说派就是道家武当派。
七、肩部功夫
练太极拳不论做什么动作,或起或落,肩是一直下沉的。这种沉不是僵硬之沉,而是自然松沉。不会练拳的人,却往往认为沉肩没什么作用。肩为胳膊之根节,肩能松沉,则一般人绝对抬不起你的胳膊来。放人亦然,如果对方身上较沉,那么自己的肩稍微一端,便立即使不上劲。因为肩一端,则使胳膊和周身脱节,和肘腕脱节,所以没有劲力。只有肩一松,使胳膊和全身成为紧锁在一起的整体,和肘腕成为一家,劲力方可好用。先辈把肩称为胳膊之根节,而肘为中节,腕为梢节,可见沉肩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练太极拳除下势等个别动作外,不论练多难的动作,两肩始终要在一个水平线上。在推手中,肩靠是很有威力的技击动作。如对方捋我,那正好借对方的捋劲,往对方中部靠去,轻者靠出丈外,重者立即休克,可见沉肩肩靠威力之大。但如今练太极拳者,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一万个中也没见一个会沉肩的,这样下去太极拳岂不危险。
八、肘部功夫
练太极拳强调沉肩、坠肘。如果肩松沉了,但肘却微外掀和里瘪,会立即破坏了沉肩的作用,使劲立散。肘为胳膊之中节,中节出了问题,根节和梢节都会受到影响,使劲不能完整。所以不论野马分鬃、搂膝拗步还是其他动作,肘都不能外掀和里扣,就是四角穿梭也不允许掀肘。在推手中,肘的杀伤力太过威猛,所以高手往往不愿用肘去击对方。这肘要是顶上,如顶在肋上,就得顶断几根肋骨,轻者也得吐血,故推手比赛严禁用肘。立肘更厉害,就是砸在对方后背上,也能使对方受不了,何况顶在砸在要害之处。如今的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肘部的问题都比较严重,尤其那些不会推手的教太极拳者,根本就不知肘有什么作用。
九、腕部功夫和指尖功夫
练太极拳讲腕坐、指展,这样使肩、肘、腕成为一致的整体。如果肩沉了,肘坠了,腕却不坐,则使胳膊之劲不能成为一家,肩肘之劲也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胳膊作为上身的两扇大门,肩、肘、腕必须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能运用自如。肩肘腕统一了,指不展劲力也同样发挥不出来,所以指展的问题也不能小看。发人放人,指在最前方,把人发出去没有腕滚不行(如挤之势,腕不滚则不奏效),没有指尖的抖弹劲也不行。指不展从表演上看也没有可观性。太极推手时,指尖应如中医搭脉一样,稍一接触对方,便将对方的劲路、功力大小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们今天的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都是或出手娇无力,或出手不见形。更有甚者,把手搞成唱戏演员的“兰花指”,使人不懂,这手型究竟意味着什么?太极的指,同样是太软了不行(无力),太硬了也不行(劲僵),应是可软可硬,也就是软中有硬,硬中有软。
十、两胳膊之劲
练太极拳处处体现圆运动,先辈武术家谓之“抱元守一”。这个“一”,我在耳部功夫中已作了说明,这里再强调一句,这就是先天一气,先天一气就是无念的真阳。孙禄堂先生说,“太极皮球也,形意铁球也”。而今天的许多专业太极拳运动员、专家教授们,别说懂什么抱元守一,就是两只胳膊抱圆都做不好。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哪一个不是瘪瘪楞楞。孙老先生说太极皮球也,指的可不是没有气的皮球,而是打足气的皮球,处处是圆的,让对方无处下手。如推手时两只胳膊棚得很圆,如同皮球,那对方在哪里下手呢?对方无从下手,没有任何缺陷,这就是抱球应达到的效果。以肩论,肩是圆的,肩下腋内可容一个拳头;以腰论,腰似车轴,处处运用自如;以背论,背是圆的,背如弓则劲无穷;以裆论,提肛、裹裆,裆是圆的;以腿论,后支撑腿(如弓步)是圆的;以手论,虎口是圆的;以起手落手论,起手是圆弧,落手也是圆弧,用行话说就是“起手要轻灵,落手要沉着”。所谓起手轻灵,落手沉着,即练者并没着意用劲,却让行家看来处处有种内含的暗劲。而如今的太极拳专业运动员,起手飘忽忽,落手忽忽飘,手没有准星,没有定向,不知落在什么地方合适,出手娇无力,脚下软绵绵,这能叫上乘功夫的太极拳吗?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练太极拳嘛,随便练练,一点劲也不用使。此言谬矣。如果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规范去练,不挺胸,不提肚,不撅臀,就是一趟二十四式练下来,一般人腿也会发抖。常见太极拳参赛者,腰不会动,或者说腰和四肢配合不上,只是耍胳膊耍腿,虽然练得很慢,但也不是太极拳,只能说是长拳慢练,没有太极拳的'味道,更没有太极拳的内在之劲。太极味、太极劲比较难练。说软嘛,软中有硬;说硬嘛,硬中有软。软不是软绵绵,硬不是硬梆梆。不在明师指导下言传口授,休想练出太极劲、太极味来。
十一、胸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极严。头顶了,肘坠了,腕坐了,指展了,但胸一挺就又破坏了上面所说的整体。上面所要求的肩、肘、腕都是劲力下沉的要求,而一挺胸,则气往上涌停于胸。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劲一松到脚。气往上涌,就不可能一松到脚。只有胸微收,气才能下降丹田。胸微收,又能使背撑圆,使气贴于背。太极、形意、八卦都要求收胸,就连西洋拳击,也要求收胸。只有收胸,两肩之劲才能向前、向左、向右放远。而挺着胸,劲力就被胸肢解、阻住,不可能放远。太极拳讲神气收敛入骨,气贴于背,就必须收胸。所以不收胸不仅使劲力受阻,而且气不可能沉于丹田。因此不论男女,练太极拳都必须收胸。那么男的较容易检查胸部收没收,女的怎么检查呢?检查女子收胸否,主要看后背是否撑圆。先辈讲含蓄在胸,又讲胸微收,心窝微收,都是根据道家祖师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而来的。因此,我认为,挺胸练太极,就不是太极。谁能收胸,谁才能练对了太极拳。请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在练太极拳时能真正做到收胸呢?可惜包括那些专家教授、七八九段,会收胸者绝少。不会收胸,则上身劲力不能一致向下,而受阻于胸,永远练不成周身一家。
十二、腹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讲的是气沉丹田。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气沉于丹田,表现出来是腹部圆,气充于腹。如果提着肚子,说气沉丹田了,可能吗?提肚,腹是瘪的,瘪的就说明气没沉于丹田,气没沉于丹田,必然上涌于胸,所以提肚、收腹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大忌。一个有功夫的太极拳师,气沉于丹田,腹部被人打上几拳、踹上几脚都可以承受。我自己在四十多岁教太极、形意、八卦时,就让不相信的学生在我腹上打几拳踹几脚试试。今后学练太极、形意、八卦者,也可以问问你们的教练、教授、老师,腹上敢不敢让人打几拳踹几脚,没功夫的就不敢让你打让你踹。太极推手更讲腹部充实,太极推手高手,如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打人,比一般人用手的劲力还大得多。往往他向里一带,腹部一弹就能把人击出丈外,腹部放人的威力,比别人用推和挤还高。
十三、腰部功夫
腰和腹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要分开谈呢,因为先辈武术家们多谈腰,所以我把腰和腹分开谈,为的是刚才能着重谈谈腹。练太极拳是腰带动四肢,腰是一身之主宰。先辈们说,腰似车轴。练太极拳时是腰的左右旋带动手和脚,腰不动则手臂也几乎没什么动作。太极高手由于能合理用腰,故动作常使一般人不觉。须知腰左右旋,不是左右摆动、左右扭腰。如果是摆动、扭腰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说练太极拳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无不动体现在腰,无不静体现在心、在脑。还是以左野马分鬃为例,左脚迈出着地,脚尖上翘,脚跟着地,两手左右慢慢分开,表面上看是手在动,而实际是腰在向左慢慢旋。如果腰不动,动作立止。又如云手,表面上看是手在左右运行,而实际是腰在左右旋,只是在腰到左右时手腕坐腕翻了一下而已。如果只是手在运行,腰不会左右旋,那只能说是初学太极拳。常见比赛场上的太极拳运动员,只是在耍胳膊耍腿,而不会用腰,实际那不是在练太极拳,那是在瞎比划。推手更强调腰的功力。如果和人推手,腰痛推得了吗?腰部没有功夫,不会前后左右旋,对方推来,接得住吗?因此,我认为,练太极拳不会用腰带动四肢运动,就等于不会练太极拳;练太极推手不会用腰发人放人,就等于不会推手。可见腰在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十四、臀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敛臀的要求极严。从人的全身来看,臀部占了相当关键的位置。如果撅臀,就会使全身的劲力在臀部断开,上下不能相合,以致于周身处处劲力脱节。臀部以下的部位大概要占到全身体重60%以上的比重,如果这么大的一部分功力练不出来,用不上,那能算把拳练好了吗?如果撅了臀,周身之功力,被臀肢解,分去了60%以上的比重,那不等于江山损失了60%以上吗?这剩余的40%,也不能相合,其中上身又占了30%,两只胳膊还能占多少呢?10%。那手放在别人身上,还能有用吗?从力学的角度看,臀尖相当于箭头,决定了上身劲力的走向。撅臀则箭头向后向下,劲力也就向后向下,那么对手向后推你,不是恰好帮助对手打你自己吗?内力外力相加,十个有十个就得仰身后倒。相反如果敛住臀,箭头向前,就能使周身劲力上下相合成为整体,那么就能撑住截住对方的推打之力。上面说了,对方如果端肩、挺胸、提肚、撅臀的话,反映到手上的劲就只有10%了,能推动敛臀后周身一体的重量吗?回答是肯定推不动。如果敛臀后周身完整的劲力再反过去攻击对方,加上腹部的弹力,就可以轻松把对手扔出丈外。前面讲了,从头到腰劲力协调一致向下,臀一敛则周身之劲能一松到脚,使周身上下的劲都成一家,统一落于两脚,那么放人、发人时周身统一之劲就能通过合理运用,由脚跟传到腿,到臀,到腹,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上下协调一致,由此周身之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臀部收敛的重要性。那么请看参加比赛的专业运动员,个个动作蹲得很低,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很有功夫,但实际都在撅着屁股,因为收住臀,就蹲不了那么低。那么不会敛臀的是在练太极拳吗?不是,是在练长拳。近日又加上什么高难度,完全背离了太极拳的宗旨,练的根本就不是太极拳。为什么会出现长拳慢练太极呢?就是因为那些掌管着各大体育院校、各专业队的专家教授、七八九段,都是练长拳出身,而长拳的技术要求就是仰脸、挺胸、提肚、撅臀、出手出腿平直。让他们搞太极拳,只能是要求太极拳向长拳看齐。所以现在凡是不按照这种长拳慢练的打法去参加比赛,根本拿不上分。有人为了追求名利,只好放弃原则。也有的根本不知什么是太极,只会跟着跑。不敛臀的所谓太极拳,只能得逞一时,早晚众人都会知道练太极拳要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肛提、功架取中,练起来起手轻灵、落手沉着,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才是太极拳的风格品味。那时练长拳慢练太极的人就无地自容了。我坚信有这么一天,而这一天不会很远。
十五、腿部功夫
前面已经谈了桩,这里讲腿,主要是讲讲弓步的腿功。前面说了撅臀的问题,由于臀敛不住,反映到弓步上就是拔腰。所以如今专业太极拳运动员几乎百分之百的拔腰,公园晨练者就更不用说了。太极拳的弓步要求是:敛住臀,后腿形成自然的活弯儿,而后膝尽量向外撑,膝和后脚尖成一条线,前弓膝不过脚尖。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是太极拳的弓步,否则就不是太极拳的弓步。
十六、脚部功夫
练新杨式太极拳,对脚也有极严格的要求。以八十八式为主的体委系统太极拳,包括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八式、四十二式、六十六式等等,都是新杨式的太极拳。而新杨式和老杨式在脚的要求上有严格的区别。新杨式向前迈步是脚跟先着地,随着重心的前移,两手和前脚三家一齐到位。而老杨式是迈步落平脚;新杨式向前迈步是欲进先退,重心后移,前脚尖翘起,脚跟着地,随着身体的向前运行,前脚外摆约45度落地,而后上后脚。老杨式是原地动重心,而后上步;新杨式分脚、蹬脚,是直接提腿分出或蹬出。老杨式是划弧线分出或蹬出。新杨式无论向前迈步、向后撤步都不允许抬高脚,而是脚经踝关节前进、后撤。解放后国家体委主编的套路,凡属杨式,均以新架为主。而今天的参赛运动员根本分不出新架、老架的区别,而是想新就新,想老就老,没有定向。
十七、镜子
镜子是我的恩师李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教我们练简化太极拳时,教给我的检查自己或检查别人太极拳的动作正确与否的一面镜子(地点:劳动人民文化宫体育场)。这面镜子的作用是自己的太极拳动作,别人的太极拳动作,时时刻刻用它来照一照,以免出偏,不论谁练太极拳用这面镜子一照立刻现原形。这面镜子是什么呢?就是还原法。还原法就是不加丝毫调整地把动作还原,此还原法除下势和海底针等个别动作可以略有前倾外,其它任何动作都是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例如起式,如动作前俯了,那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立即现出动作前倾的丑态;如起式后仰了,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就立即现出后仰、挺肚、挺胸的丑态;如起式一肩高一肩低,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就立即现出一肩高一肩低的丑态;如起式撅臀了,不加丝毫调整的还原,就立即现出撅屁股练拳的丑态。今天我把这面镜子说给大家,你们用这面镜子照我,照你自己,照你的老师,照专业太极拳运动员、教练员,照专家、教授,七、八、九段权威。不论谁一还原就丑态百出,他就是假专家、假权威。今天先简谈至此,今后,我在之三、之四中还要详论这面镜子的作用,我要让那些假专家、假教授、假教练、假太极拳运动员在这面镜子中现出假太极之原形。
十八、综述
我今天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杨式新架太极拳的规矩。我根据个人练拳58年的体会,分析了太极拳对头、眼、耳、鼻、舌、肩、肘、腕、指、胸、腹、臀、腿、脚等等部位的要求,参考了太极拳和道家功的书籍,提出太极拳出于道家,属于道家,而不属于别的哪家哪派。太极拳只有一派,那就是道家武当派。以前各种书籍对张三丰祖师以前的师承都说不清楚,我根据手上的资料总结清楚了张三丰祖师的师承,并在我写的《张三丰祖师简介》一文中,较全面地介绍了张三丰祖师,此处不再重复。我引用恩师的话,大声疾呼“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指的就是以新杨式为主的国家体委系统的太极拳。新杨式的楷模,先是恩师的父亲,解放后则是我的恩师。目前国内国外的太极拳热,就象当年的气功热一样,给了不少投机商钻空子、卖假药的机会。我成全民健身,但我不成下里巴式的太极拳。既然是练太极拳,就起码应懂得并做到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腰松这些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否则即使只为健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更反对以假太极当真太极堂而皇之地兜售,明明是长拳慢练,却硬说是太极拳。我写《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之一、之二,就是针对假太极去的,这就是我的目的。
先辈太极拳家们一再提醒我们,练太极拳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仰脸、端肩、掀肘、直腕、指无形、挺胸、提肚、撅臀、拔腰的假太极,与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腰松的真太极,何止是差之毫厘,而是根本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所以谬之也不止千里,而是天壤之别。这种太极拳即使全国都在练,全世界都在练,有一个不练的,那就是我。如果这种情况不改,我就继续之三、之四地写下去,直至假太极全部消亡。
;㈡ 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太极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之间,以下了解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发源于黄帝内经,是以易学、阴阳理论为根基,根据拳面呈圆弧形和手肘有“鸡心窝”和手指有“虎口”的力量运用特点,以及“虎指”、“虎口”等关节、手指的
灵活使用,使人通过形意拳和太极拳的有效练习,充分体会周身整体协调一致,力求身心合一,阴阳平衡的境界。太极拳练习有哪些基本动作要领?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每个动作要有全面准确的力,才能达到动静兼备的理想效果。在练习之前,首先由师父或朋友或自己学习标准动作,在不出一瞬之间就能正确的发力。
练习时每个动作应做到“四动”:第一,以“二进”的基本动作,要求双手臂以及臂膊的力量必须正确传递到身体(在身体没有动作的基础之下也不断传递力),肩膀和胸膀的力量不断传递,以便使身体获得最大的推动力。第二、以“三进”的基本动作,双手臂、双肘、双腿、躯干前面、后面必须力量均匀传递到脚踝。躯干前面和双肘不断传递力量,可以减压。
躯干后面不断传递力量,可以增加后面力量传递距离和时间。在不断的循环练习中双臂、前臂、肘、脚踝、手腕、肩关节。脚踝、膝关节,髋关节。脚趾。
大腿。后背。前臂、大拇指和食指、二拇指和食指,小拇指和一中指、中指和食指,三指手指,手指关节和手掌大、二、三指手指,脚趾关节和脚掌关节,中指关节和脚掌关节、脚趾关节和食指关节、二指关节和食指关节。“三进一退”(即三个手指一起发力)。三个动作要求“起、随、落,上、下、前、后、左、右”。要达到一气呵成,力达全身的运行境界。
第三步,双手的力量传达到脚掌、脚趾。用“一退”的基本功动作双手做“一退”的动作,以达到一气呵成的力量传达要求,力达全身的运动。第四、“三进”以手腕的“一退”为主动作,达到一气呵成的力量传达要求。
手腕力量不断传递到肘关节,并且肘关节的力量不断传递到大臂关节,同时手肘发力,不断传递到胳膊。用这种力量,达到一气呵成,力达全身的运行要求。太极拳练习包括“易筋经”、“套路”、“内功”三种基本功,每种基本功要求均不同。所以练习的方法也不同。不管练习哪种功法,对于练习者都有要求,只是各个人在发力部位方面所需要学的也不相同,一般以下面八种发力部位为主要依据:
(1)“四肢(躯干)”,是指手、肘、肩、腰、胯(腰带肘,肘带肩,肩带胯),这是基础力量和速度发展的基础;
(2)上肢(肩、胸、肘),这是肩带肘带胸带髋带腰带全身整体发力力量;
(3)下肢(腿、膝盖、踝、跟),这是下肢带上肢全身发力力;
(4)脊梁,这是脊柱所带全身。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动作要领一:预备
人像一部机器,工作前必须发动预热。练太极拳亦是如此。
1、排浊。练拳前鼻涕、痰、大小便等应排净,手机、钥匙、手表、眼镜等要去除,轻装上阵、专心致志,准备练拳。
2、压腿。找半人高的台阶等压腿,尽量压到两手、两肘触及脚尖。左右腿压完后,要屈腿揉按左右膝盖和脚踝。
3、轮臂。成弓步站立,一手按前腿,一臂循环轮甩,左右轮换,拍打肩周和命门。
4、涮腰。双臂上举,随腰左右俯仰翻转。
5、拍打。双手搓热后,干洗脸、干梳头、揉捏耳朵,拍打全身,从面部到胸肋腹背腰腿前后、手背、胳膊依次酌轻重拍打,由掌到拳,由轻渐重,打到全身温暖方止。
6、踢腿、仆步等,用时大约10~15分钟。
7、转膝。弯腰两手扶膝,左右各转25次。
身体调整好了,可避免腰腿膝等不适感觉,也为演练太极拳做好了充分准备。太极拳的预备,就是“守之以静,以静待动”。
动作要领二:起势
做过预备动作后,浑身暖烘烘,关节部位都得到了活动,身形得到了调整,就可以起势了。
站好后,身形就要进入气功态。意想人站在地球(太极球)之上,茫茫宇宙浩瀚无际,天地人合而为一。此时应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五指松胀,手接天线。若两手无气感(无麻、热、胀等感觉),可前后轻轻甩臂,配合呼气吸气;或两手从前方搂气,灌注肚脐;或两臂从头顶采气,灌注百会(头顶),顺玉枕、大椎、命门、委中到涌泉(脚底),再由涌泉向上导引至下丹田、中丹田、人中到百会,依次循环转周天,使身体充分进入气功状态。
此时两臂感到粗胀,汗毛触觉灵敏,可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如此调意、调身、调息,一切俱备,就可以作起势动作了。
两脚开步稍宽于肩,两手向上抬起,意想提着地球向上牵引,十指间有无数条弹性黏丝,配以深长细缓的吸气双手缓慢向上平举,两臂距离略宽于肩,双手提抬至与肩同高时再坐腕下按,缓慢呼气。两手两臂似有无数条弹性黏丝顶着,下压过程感到异常舒适惬意。弹性细丝向上顶,两手往下按。
脚心涌泉暖洋洋, 身体缥缈宇宙间。
舌抵上腭丝丝甜, 腹式呼吸意深长。
道法自然麻热胀, 延年益寿太极拳。
美好的无极享受中也蕴涵太极拳的捋挤按、轻灵圆活、虚实松静、刚柔相济、彼微动我先动的真谛。
预备起势功夫到家了,下面的套路动作自然也就行云流水、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太极拳入门步法要领:
一、太极拳入门步法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
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 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二、太极拳入门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 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 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者;二是夹角小于30°者,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三、太极拳入门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 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四、太极拳入门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 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 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五、太极拳入门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六、太极拳入门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 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 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
具体做法
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 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七、太极拳入门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 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 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
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 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八、太极拳入门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 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
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 变;(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九、太极拳入门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
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 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
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 到,金刚也跌倒”。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练太极拳的心法
静是屏除杂念,精神集中;松是内外放松,畅通气血;
正是端正不偏,不俯不仰;圆的旋转柔顺,内外协调;
舒是大不散漫,小不萎缩;匀是快慢均匀,缓急从心;
轻是举动轻灵,不僵不滞;稳是虚实变换,处处稳重。
练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架子分高、中、低三种。架子高低要根据练习者的体力条件和熟练程度来决定。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架子的高低和快慢,高而快的练法运动小,低而慢的练法运动量大。
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练整套拳时,在开头确定了高、中、低的架子以后,就要始终保持一个水平,不要忽高忽低。
要求提高技术水平,而体力条件许可的人,应逐步提高运动量,不应满足于轻松舒服的练法。轻松的练法是疗病保健的练法,对提高技术水平帮助不大。
㈢ 太极 练功养生
以下诸法为道家武当派中常用的方法,坚持练习,会产生奇效,不但有助于成就武功,且可益寿延年。
武林人天天习武,如不明白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练出一身来。所以养生之道非常重要。下边我将武当派中的养生八法献出,供同道参考。
第一法:忌凉法
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看”。武功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动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身体生。练铁沙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内不可遇凉水、摸凉处(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功夫退尽而成。所以练功人首先忌凉而知保暖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练功出汗以后,不可凉水洗、冷风吹,而应知守汗之法。出汗后,应该用干毛巾擦汗,不可突然跳入凉水中贫凉,不可用电风扇吹。汗毛孔开时,突然遇冷闭住,汗浊余毒积牛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脱衣服,反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以热水毛巾擦洗身体。以上为守汗法。
第三法:饮水法
人体由水组成,汗后大量失水,故应及时,但如汗后如马上大量饮水,即成疾患。正确的方法是:早上练功前先饮一杯头天晚上备好的凉开水,以补一夜的身体失水。晚上练功前,也先饮一杯温凉开水为好。每次练功出汗后,不宜马上饮水,汗干后再少量饮半杯至一杯为宣。
第四法:解雾法
大雾天不应练功,且尽量不要出屋子。因为雾毒浊气,对人体有极大伤害。在这样天气,应知解雾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雾天,要饮三口酒,即饮三小杯白酒,可解雾毒、气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为最好。
第五法:防风法
练功出汗后,不可冷风吹身体,不可面对电风扇。防风如防箭,防止风毒入侵身体。不可在阴处呆,不可在门洞风中站,否则均可生病。风湿之病,多因中风毒而致,故习武练功之人,一定要防风。
第六法:解疲法
练功之后,身体若出现疲累现象,用打拍身体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双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双手交叉同时进行,各三十六下;二是砍打穴。双掌以掌根部同时砍打双腿三里穴三十六下;三是拍打足心涌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三十六次。以上三法行持后,全身轻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长寿。
第七法:保肾法
习武练功,以保肾壮阳为主,以长寿延年为目的。壮阳保肾方法是多种的,现讲两种方法如下。一是洗足法:每天练功后或睡前,用热水洗脚泡足十分钟左右, 然后用剑指点揉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指点揉右足涌泉穴,右点左同样。二是搓肾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对南站立,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左右开步,全身放松。双手掌五指合拢,抵向腰后,掌心对外,手背向内。用双手合谷穴突出部上下搓两侧肾俞穴各八十一次,一上一下为一次。天天坚持以上三法,即可治愈肾虚病,有壮阳之奇效。
第八法:排毒法
习武人日久身体内会积些毒素、毒气与浊气,应及时排出体外,以达到排浊留清、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练功之后,应静坐下来,面对正南,全身放松,高度入静,双腿盘坐,左腿在外,右腿在里。双手放在双膝上,手心向下,双目微闭,舌抵上颚,呼吸自然,排除杂念,静坐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更好。然后,双目睁开,双腿伸开,双手心向上,放在双膝上。双眼视双足尖,舌尖放下来,以意排浊,心想体内的毒气、病气、浊气从我双脚心流出去。意守涌泉穴五至十分钟,体内病浊毒气即可排尽。收功时,双手可以捂在脸上,上下搓动,或以双手拍打全身各部位,然后收式收功。
㈣ 拍打全身的锻炼方法有什么好处
拍打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肌肉按摩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解除局部肌肉的紧张,使局部关节,特别是肩、颈、肘、腕、指等关节得到适度的活动,由拍打所产生的震动波和冲击波,可传至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深部,从而促进肌肉和内脏的血液循环及血管的柔软性,有利于肌肉劳损、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
当拍打冲击波抵达内脏深部时,还有可能使肝胆、肾、膀胱、心肺等器官的一些微小沉积物脱落下来,并随血液循环及分泌物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使内脏得到一次有益的“清洗”。拍打运动可使手部得到运动,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末梢血液供应得以改善,有助于防治肢体畏寒症、冻疮、末梢神经炎等。
医学家研究表明,悲哀忧郁等不良情绪,通常发于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则在大脑右半球,进行拍打运动时,逐渐活跃的右脑半球占主导地位,并逐渐抑制左脑的活动,因而可以消除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神情振奋。拍打运动同人们历来提倡的散步、打球、跑步、打太极拳等健身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拍打运动的方法:取站立姿势,两腿自然分开,全身放松,颈直胸挺,先用双空心拳轻轻捶打后颈部,然后改用双手指并拢,呈勺状,自然甩动交叉拍打肩部和后背,再从上而下拍打胸部,双腿及腰部,往返重复,一般一次约15~30分钟左右。拍打动作应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宜过猛,有病变的关节肌肉处,用力可稍大些,节奏可稍快些。拍打胸腹部,肝肋部及腰背部时,动作要稍轻,千万不可重拍重捶,以免损伤内脏。
拍打运动要注意不能够用力过猛,这样反倒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在做一些对身体有利的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够太急于求成,每天都要坚持做一点,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
㈤ 太极十二拍的方法
本法共十二节,每节拍打均为36次。双掌在击拍时,一定要掌心正对击打劳宫穴。拍打时要全神贯注,拍打到哪里意念随到哪里。拍打要用脆劲,不要用拙劲。要轻重相兼,缓急相辅,要以肩带动手,即以肩为“根”、以臂为“枝”、以手为“梢”。拍打的强度包括膝盖弯曲度和身体摆幅度,视体质而定,循序渐进。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
拍打法简单易学,以太极拳为中架,以气功的行气为基础,拍打经络、穴位使气血畅通,从而感到全身轻松,双腿有力,行走如风。老年朋友合群一起参加,那更是能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㈥ 拍打锻炼有怎样的方法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拍打健身法。它有强筋壮骨、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和代谢的积极作用,对中老年人尤为适用。这种健身方法通常是用自己的手掌或握拳拍打全身。拍打后会感到全身轻松、动作敏捷、头脑清醒、精神愉快,这种办法灵活、机动,既经济又能收到实效。配合其他锻炼方法,调节饮食,即可延寿强身。
当然并不是随便的拍打,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1)拍打运动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刚柔相济,快慢适中,不要用力过猛。
(2)姿势要正确。开始时两腿自然分开,颈直挺胸。拍打时全身要放松自然,不要紧张,呼吸平稳,排除杂念。
(3)拍打运动前要适当做些准备活动,运动时根据季节情况选择适宜的服装,饭前饭后要适当掌握用力程度。
(4)拍打时间以15~30分钟为好,有病痛的部位可多拍一会儿,强度以个人感觉舒服为宜。拍打运动最好在晨起后进行,一般每天1~2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