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是中医的一种名称,它是由于风寒湿侵入人体所导致,引起肢体活动不利,出现有疼痛的现象,这种情况治疗需要用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的方法,最好能用中药治疗,比如大活络丸,还可以在疼痛明显的部位配合外用温针灸,推拿的方法以提高疗效。
② “杏林微科普”健康教育小处方-关于痹病
痹病: 痹病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以及肌肉肿胀、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治疗原则: 治疗上以祛邪通络,缓急止痛为其。由于痹病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病的基本原则。
健康教育小处方--关于痹病" img_height="732" img_width="1100" data-src="//imgq8.q578.com/ef/0402/527b22f1e85f8d9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健康 教育处方:
1.居室环境宜温暖向阳、通风、干燥,避免寒冷刺激。
2.避免大关节长时间负重,避免不良姿势,减少弯腰、爬高、蹲起等动作。
3.每日适当晒太阳,用温水洗漱,坚持热水泡足。注意肢体保暖。
4.保持关节的功能位,活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避免突然剧烈活动。
5.病情稳定后,可借助各种简单工具与器械,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捏核桃、握力器、手指关节操等,锻炼手指关节功能;空蹬自行车,锻炼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等。逐步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练气功等锻炼。
健康教育小处方--关于痹病" img_height="838"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8.q578.com/ef/0402/f6a658135210d23c.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③ 每天步走可以治疗风寒湿痹症吗
关于每天步走可以治疗风寒湿痹症,但不知道湿气该如何祛除。俗话说的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如果被湿气缠上了,就算吃再多的补品也没用。而且,湿气重的人也很容易胖,但大多都是虚胖。那么,运动能祛除湿气吗?
其实运动可以有助祛湿,运动非常简单。运动能锻炼人的身体,对于肥胖的人,运动还能减肥。对于瘦的人,运动还能强身。对于湿气重的人,运动能有效帮助祛湿,因为运动能让身体出汗,汗液的排出,就能令体内的湿气也一并排出来。
所以我们每天抽时间出去走一走,跑下步或者周末去爬下山骑下车。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又可以让我们认识更多的朋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扩大圈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运动注意:夏天体内湿气重,运动出汗后最好不要进入空调房,或者让风扇对着吹。尽量让身体里面的汗发散发出来让体温降下来在吹风,否则体内淤积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但想要祛湿,适当运动出汗可以加速体内湿气排出,可是,并不是出汗越多对祛湿越有利,大汗反而会伤身。
出汗的过程要散热,如果出大量的汗还会丢失很多电解质,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这个时候就不一定排湿气了。而且,运动中大量的出汗,会使人感觉已经充分的锻炼了,但是就因为大量的出汗,让身体的水量不足,从而伤害健康,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下午:(14:00~16:00):是强化体力的好时机,肌肉承受能力较其他时间高出50%。
黄昏:(17:00~19:00):特别是太阳西落时,人体运动能力达到最高峰,视、听等感觉较为敏感,心跳频率和血压也上升。
当然,运动祛湿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热量,这时我们就要饮食搭配锻炼一起祛湿。下面就来看下,我们吃什么能祛湿。
祛除体内湿气的食物效果如果说谁最好,那最好的食物莫过于薏米了。薏米的祛湿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
如今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云南的曲靖薏米,贵州的兴仁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在中国薏米中,皇帝只选择金沙薏米作为贡品。说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薏米的颗粒而小,药用价值就越高,金沙薏米的颗粒很小,药用价值也就很高。接下来我教大家怎么用薏米做出几道美味又祛湿的粥。
1、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2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薏米想要祛湿效果,必先经过炒制。炒制过后,把全部的材料放进锅里。放入适量的水,煮至薏米和红豆烂熟,然后加入红糖,搅拌糖至融化即可出锅
2、薏米红枣粥
材料:薏米30克、红枣15枚、糯米6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炒制的薏米、红枣、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2小时左右。把薏米、红枣、糯米一起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熬成稀粥,加红糖即可。
当然,吃完好吃的,我们还可在家拍拍身体这三个“排湿口”,加速体内的湿气排出。
1、拍肘窝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证这口排污窝的通畅。
2、拍腋窝
腋窝中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火毒,应常常去按揉,或者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两次,以疏通经络,还可起到调理睡眠和解决心脏不舒服的问题,包括经常不明原因出现的心悸、胸闷状况。
3、拍膝窝
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的时候,可拍打5~10分钟至瘀斑痧点显出即可,每一两周拍打一次。
④ 中医如何去痹症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着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⑤ 痹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1、对于风寒痹症的问题,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出现了这种症状可以利用中药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而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可以使用防风汤来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前最好询问一下相关的医生,要遵循医嘱,这样才能够恢复患者的健康,减轻风寒痹症的危害。
2、患者在工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肌肤麻木,这也是风寒痹症所会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出现这种疾病,那么可以使用薏苡仁汤来进行治疗,这种汤药具有祛风散寒的效果。
3、出现风寒痹症,关节会红肿,会发热。可以使用白虎桂枝汤,这种汤药也能够对患者进行缓解,达到清热通络的目的。
风寒痹症的治疗办法是比较多的,不同的患者使用的办法也不一样,希望患者出现风寒痹症,能够尽快的去医院做检查,然后根据医生的嘱托来进行用药。对于风寒痹症的问题,患者也无需过于担心,只要使用了药物就能够好转起来。
⑥ 痹症应怎样治疗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着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
⑦ 痹症病人应注意些什么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中医针灸治疗痹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刺治疗痹症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但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疾范畴,非一时就能够获得治疗效果。
二、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的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三、痹症应注意与骨结核、骨肿瘤进行排除,以免贻误病情。
四、痹症的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⑧ 中医里“痹症”需要怎样治疗方式
痹症的中医治疗是需要进行辨证论治的,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有祛风通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清热通络以及益气养血、培补肝肾通络等治疗方法。
1、祛风通络:主要用于行痹,患者症见机体关节疼痛伴有疼痛游走不定的表现,临床多用宣痹或者防风汤治疗。
2、温经散寒:主要用于痛痹,患者多伴有关节疼痛剧烈,遇冷加重,遇热疼痛减轻,同时痛处固定的表现。临床多用乌头汤或者九味羌活汤治疗。
3、除湿通络:主要用于着痹,患者多伴有肢体关节酸楚、疼痛、四肢沉重、大便黏腻以及手足活动不便的表现。临床多用薏苡仁汤以及蠲痹汤治疗。
4、清热通络:主要用于热痹,患者多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剧烈,关节红肿灼热,日轻夜重,得冷则舒的表现。临床多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进行治疗。
5、益气养血通络:主要用于气血亏虚引起的痹症,患者多伴有四肢疼痛不明显、绵绵而痛、四肢麻木以及心悸,形体虚弱等表现。临床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
6、培补肝肾,通络止痛:主要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者。临床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综上所述,痹症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具体的治疗方法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
⑨ 肩周炎痹症的治疗方法
目前,对肩周炎主要是保守治疗。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痛点局部封闭,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综合疗法。同时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包括主动与被动外展、旋转、伸屈及环转运动。当肩痛明显减轻而关节仍然僵硬时,可在全麻下手法松解,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自我按摩的步骤及方法为:
1.用健侧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侧肩关节的前部及外侧,时间1~2分钟,在局部痛点处可以用拇指点按片刻。
2.用健侧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关节后部的各个部位,时间1~2分钟,按揉过程中发现有局部痛点亦可用手指点按片刻。
3.用健侧拇指及其余手指的联合动作揉捏患侧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时间1~2分钟。
4.还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况下,用上述方法进行按摩,一边按摩一边进行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
5.最后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钟,对于肩后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拍打法进行治疗。
自我按摩可每日进行1次,坚持1~2个月,会有较好的效果。
1.针灸治疗
(1)治则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2)主穴阿是穴和局部经穴。
(3)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4)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2.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3.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4.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⑩ 关节炎-痹病
痹病
是指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酸楚,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等,均可参照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邪为主。
2.正气不足。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若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出现心悸气短等。
发病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治疗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祛风散寒。秦艽,葛根,当归,肉桂,活血通络,祛风寒,并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赤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达邪。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牛膝,木瓜,萆薢,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腰背酸痛甚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骨脂,巴戟天补肾壮腰。若见关节肿大,舌苔薄黄,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养血柔筋。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应用时可酌加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等祛风除湿以提高疗效。若寒邪重者,加草乌,桂枝以散寒止痛。疼痛重者,加乌梢蛇,蜂房,䗪虫等通络定痛。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薏仁,苍术健脾除湿,脾强可以胜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通络。当归,川芎养血散风。生姜,甘草健脾和中。若下肢酸重或肿胀者,可加木防己,牛膝,萆薢,蚕砂利湿通络。肌肤麻木不仁者加海桐皮,豨签草,桑枝祛风通络。若湿邪郁而化热,症见下肢关节红肿,局部灼热,可加黄柏,苍术,以清热化湿。
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用蠲痹汤作为风寒湿痹通用的基础方进行治疗。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络止痛。风盛加防风,白芷。寒盛加附子,川乌,细辛。湿盛加木防己,薏苡仁,萆薢。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甘草,粳米养胃生津。可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络石藤,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若本病初期发热恶风,咽喉疼痛,咳嗽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秦艽等疏风清热活络。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生地,赤芍以清热凉血。湿热下注出现下肢肿胀,小便热赤,苔黄腻,脉濡数者可用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子,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
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质红少津,脉弦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子,茵陈)
酌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凉血。加木防己,姜黄,秦艽,海桐皮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3.痰瘀痹阻: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双合汤加减。以当归,白芍,川芎,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竹沥,生姜汁健脾化痰。甘草调和药性。若痰瘀交结,疼痛不已,加穿山甲,地龙,乌梢蛇,全蝎,白花蛇搜剔络道。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以化痰。脊柱强硬变形者,可加金毛狗脊,鹿角胶,补骨脂补肾强壮筋骨。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连翘,黄柏,丹皮以清热。
4.久痹正虚: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独活寄生汤加减。以独活,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当归,地黄,白芍养血活血。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川芎,肉桂温通血脉祛风。若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加附子,肉苁蓉,仙灵脾等温肾助阳。肾阴虚甚,耳鸣,腰酸低热或午后潮热,可加女贞子,旱莲草,桑椹,何首乌等滋补肾阴。久痹痰瘀互结,关节强直变形者,加白芥子,南星,穿山甲,地龙,乌梢蛇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痹病久治不愈,迁延日久,治当益气养血,和营通络,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痹病日久,内舍于心,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者,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初痹散风为先。
久痹,顽痹搜风通络。此时当用虫类药,常用蜈蚣,全蝎,地龙,水蛭,穿山甲,蜂房,白花蛇,乌梢蛇等,此类药多辛温有毒,作用猛烈,能破气耗伤阴血,故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在使用川乌,草乌,雷公藤,马钱子等毒性较大药物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应用时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煎,有缓和毒性的作用。一旦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