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拔火罐如何走罐
术前准备
1、定位。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取穴定位,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为佳),消毒后拔罐。
辨证施术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感谢您对中医拔罐文化的支持和关注!
——中国好轻松健康团队。
❷ 走罐多久做一次
病情分析:
你好,走罐是否能够对于身体增长有好处这个没有明确的医学论证,相反不合理走罐会造成皮肤的受损,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家长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加身高不是很可行。
指导意见:
增加身高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运动。比如打篮球,游泳。这些运动是全身骨骼肌,骨骼的运动,在太阳下有助于钙质的合成,对于增长很有帮助。多运动,多锻炼。走罐正常的情况下是一周一次,因为走后出现肌肉的淤血只有消退后才能再次实施走罐。
❸ 怎么走罐
如何走罐
1.术前准备
(1)定位。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取穴定位,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为佳)消毒后拔罐。
2.辨证施术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须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9)注意事项。走罐术一般以背部肌肉丰厚部位为宜。胸部(仅限任脉经)走罐时,以“轻吸缓走”法度为主,火罐应稍微上提,不宜用力往下揿按,以免损伤胸胁软骨。腹部(任脉经及两侧)走罐时,同样以平推略带上提为法,防止损伤内脏。腰背部走罐,亦应避免暴力和不必要的大面积、长时间的“拔走”,或“罐痕”未吸收而反复“拔罐与走罐”,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发生。对凝血机制较差的病人,或局部皮肤有溃疡、炎症等病灶者,孕妇等,均禁忌走罐。
中医走罐的临床应用
走罐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效果明显。
1.躯体病症:如脊柱骨关节、软组织劳损、腰腿痛。走罐部位,“以痛为腧”根据局部病损部位,结合临近取穴后,施行走罐术。如腰腿痛,取局部:①腰←→骶段夹脊穴;②足太阳经:志室←→秩边;③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分段)走罐。
2.外感表证:如感冒初起,背凛畏寒,头项强痛。背部取足太阳经:①大杼←→膈俞←→三焦俞;②肩外俞←→膈关←→育门(分段)走罐。
3.脏腑疾病:(1)肺系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气喘,哮喘的康复。取任脉、足太阳经:①璇玑←→膻中;②肺俞←→膈俞;③肝俞←→气海俞,走罐。
(2)脾胃肠病。如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任脉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①巨阙穴←→下脘;②梁门←→天枢;③膈俞←→三焦俞;④相应节段夹脊穴(交替使用)走罐。
中医走罐的临床疗效
以走罐术防治躯体疼痛症状疾病、急性腰扭伤12例,慢性腰肌劳损26例,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9例,均能缓解疼痛,改善体征。外感表证,感冒9例,均解除症状获效。脏腑病证、胃脘痛6例,消化不良8例,慢性肺阻塞性肺疾患10例、哮喘缓解期康复治疗各8例,肠道易激综合征康复10例,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日渐康复。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大众医药网
❹ 拔火罐可以间隔多长时间拔一次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具中医临床验证,21天是最佳间隔时间。
❺ 拔罐能够祛除湿气,那么多久拔一次才是最好的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保健方式,可以通经活络、祛除湿气、去火、消肿止痛等。至于多久拔罐一次,几次一个疗程,针对不同的症状,不同的人群,间隔时间、拔罐次数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是针对祛风止咳的诊治,基本上是间隔一天一次,如果是针对肩颈、关节的诊疗那么基本上是一日一次,每个疗程5-10次。当然所有方式都不能一刀切,如果需要诊疗那么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或者机构,不要盲目操作。
拔罐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而且拔罐的方法不是中国独有,西方的一些国家也有类似于拔罐的这种保健方式。而且在一些体育赛事当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的运动员身上也有类似于拔罐后留下的痕迹。可见拔罐这种方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是比较认可的。而且对于一些风湿 、风痛的症状,确实很有效果。
❻ 拔火罐需要隔几天才可以拔第二次。一次多长时间
如果出于保健的目的可以两周或者一个月做一次。现实生活中,在拔火罐、刮痧后会留下印记的人几乎随处可见。比如说,经常看到有些发热患者的身上有一个个拔火罐或者刮痧的痕迹。发烧之后发现这些“痧”很重,所以就来医院了。看得出,有些人是以“痧”严不严重作为依据来判断病情的。事情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拔火罐时皮肤留下的黑紫色印记,是人体排出的毒素吗?拔火罐是用一些以罐为代表的、有杯口的工具,利用燃烧或者抽气所造成的罐内负压,使容器吸附于体表,以让人体内的“毒素”拔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人在生病的时候,由于脱水,血液可能会浓缩或带来其他的一些变化,拔火罐时留下的黑色印迹颜色可以不同,但不可能是因为体内的毒素过多而排出所致。黑色的程度用来宣传拔火罐的治疗效果,本身就具有是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疗效宣传手段。
❼ 几天把一次火罐好!能不能天天拔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火罐也讲辩证 刁老师等专家特别谈到了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对于某些人群,则属于拔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头部、心脏处要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则将适得其反。 作为传统的中医外治法,拔火罐同样要讲辩证。比如治疗头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疗,这时就要分清症候,在前额及太阳穴拔火罐,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头痛较剧者,可选太阳、阳白、中冲等穴;高血压性头痛可选双太阳、印堂;如果胀痛以前额为剧者加双攒竹;疼痛以头顶为甚者加百会;颈项活动不便者加双风池;眩晕、眼花、耳鸣等症状突出者加双头维穴。这时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了,需要医生指导下,按照中医经络学说来操作。
❽ 走罐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走罐的好处是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排除邪气。身体的经络和五脏六腑都是相连相通,通过外接的吸力,会刺激身体表面的穴位,让人气血畅通,可以缓解人体局部的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等症状。
坏处:走罐也有一定的坏处,走罐有可能会引起感染,也有可能造成皮肤瘀青。
(8)正确走罐方法几天一次扩展阅读:
走罐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走罐术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
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❾ 多久拔一次火罐
每月一次就行,别太勤劳。否则会拔伤的,若某一地方拔出血泡或是紫色一定要等完全好透了再拔。
洗澡好最好不要拔火罐,尤其是需要用到火的拔火罐方法很危险的,因为洗完澡毛孔完全打开,用火的话会有烫伤的可能。建议用那种抽气的拔火罐方式。
反正记住等完全好了在拔,否则有拔伤的可能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❿ 走罐有没有次数要求呢
走罐次数与疗程主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皮肤颜色变化而定。慢性病或一般体质与病情走罐后皮肤出现红、紫、黑斑者可3~5天走罐一次或等皮肤红、紫、黑斑完全消褪后再走罐。若需要急于治疗的患者(如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可轮换部位(穴位)进行走罐,每日可走罐1~2次。
——广州深圳珠海好轻松健康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