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热下寒有什么良方可以改善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调理,首先要注重全身气机的调理。要看引起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病机,如果是因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脾寒气滞导致中焦宣通气机的功能失调,使人体上下阳气不能交通形成的上热下寒证。调理上可以选择交通上下阳气,疏通气机,协调上下之寒热的方药,如黄连汤,方中黄连清上,干姜、甘草温下;半夏配黄连,黄连清胃热,半夏降胃气之逆,干姜甘草相配,散脾寒,腹痛,以温下;人参、大枣、甘草相配,补中焦之虚,用桂枝调畅中焦气机的不畅。全方配伍交通上下之阳气,协调上下之寒热,以达到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的功效。其次,三个泻心汤,也可治上热下寒的症状,具体的应该在专业医生的辩证下明确病机选择方案。
② 怎样辨别病人是真热假寒还是实寒证是真寒假热还是实热证
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二)热证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③ 对真寒假热之证应选用
对真寒假热之证应选用C 热因热用对真实假虚之证应选用E 通因通用 请及时采纳
④ 请问真寒假热怎么治疗可以吃什么中成药调理、我吃过很多中药遇到过很多庸医不能再耽搁了求高手指点如有...
真寒假热?--如果能够正确判断出真寒假热的人,应该也有办法的。即使是真的高手,也不能够仅仅凭你这样一说,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至于酬谢,我遇到多了,那些明确说有酬谢的人,一个都没有实现过自己的诺言。
⑤ 真寒假热怎样治
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如喻嘉言治徐国珍一案,身热目赤,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于地,辗转不快,更求入井索水,且脉洪大,表面看来,无疑是一派热象。但喻嘉言透过这一串假象,见其素水到手,又置而不饮;脉象洪大无伦,而重按无力。通过这两点喻氏决定徐氏的病是真寒假热证。从这一病例可以具体领会。
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⑥ 怎样治疗真热假寒或者真寒假热
这是真寒虚热之象,当然还是吃中药,找有经验的中医调理吧。
⑦ 中医是怎么治疗的
正治与反治都是抓住疾病本质的治疗方法。
1.正治法是指一般正常情况常用治法,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都是逆病象而治,故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即寒证用热药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温补法;阴疽流注用温补和阳法等。
“热者寒之”,即热证用寒药治疗。如流脑、乙脑等温热病用清热解毒法;血热出血,用清热凉血法,里热实证,用清热泻火法等。
2.反治法是指反常、少用的治法,即采用性能和疾病表面现象相同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原则。这是因为某些复杂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病变本质不符,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实证如虚、虚证如实的假象,故在辨证论治时必须透过现象,治其本质,采用顺从病象的治法,故称为“反治”或“从治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对某些有寒象的病证用寒药治疗。本法适用于真热假寒证(里热表寒、内热外寒)。例如肺炎病人,高热而又有四肢厥冷,中医称之为热厥证。这是由于邪热内炽,里热太甚,阳郁于内,阴格于外,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所致。这种病理变化叫“阳盛格阴”,治宜用寒药解除真热。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对某些有热象的病证用热药治疗。本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里寒表热,内寒外热)。如亡阳虚脱的病人,本质是阳衰内寒,阴邪太盛,格阳于外,致使阳气上浮反见面红、心烦、发热感等“假热”现象,中医称之为戴阳证,治宜用温热的人参、附子回阳救逆。
以上所说的反治法主要是针对疾病所反映于外的现象而言,看来它虽与正治法相反,且具体措施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讲,与正治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设的治疗法则。
⑧ 中医的正治和反治
1.正治(1)概念: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分。①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法等,3热者寒之:是指热证现热象,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法。③虚者补之:是指虚证见虚象,用补益的药物补其虚。如阳虚证用壮阳法,阴虚证用滋阴法。④实者泻之:是指实证见实象,则用泻法,泻其邪。如食积之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虫积证用驱虫法等。2.反治(1)概念: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究其实质,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用于临床,一般具有以下几种:①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因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就不能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而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一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用。②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只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③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治疗时应采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④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有别,并且,就各自采用的方药的性质、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间的关系而言,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此外,它们的适用病证有别: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治;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治。由于在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本质与其征象的属性是相一致的,因而,正治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⑨ 如遇到真寒假热则当用热药治疗,必要时反佐以寒药是什么意思
就是阳虚和阴虚的区别。举个例子,你咳嗽了,但不一定就是上火了,也可能是虚火,就是身体阳虚,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温热性质的药材来进行治疗,而不是吃降火药,有可能你吃了反而咳嗽的更厉害了。后面这句反佐以寒药,就是指你的虚火已经很严重了,你的阳虚已经很严重了,但又藏的太深不能根治,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点寒性质的药,做为药引的存在,引出你体内的寒毒,然后再用温热的药治疗中和。
⑩ 怎样辨别病人是真热假寒还是实寒证是真寒假热还是实热证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