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气功治疗
功治疗疾病的特点
来源:三九健康网 时间: 2005-01-18
气功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传统中医学的基本特色,同时还具有不同于中医其他疗法的自身特色。这些特色可概括为四种,可称气功疗法的四大特点。
1、整体疗法
气功疗法在总体上对于具体病种或机体的某个局部的针对性并不强,它不是特异性疗法,而是以改善整体机能状态,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疗法,因此是整体疗法。气功疗法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操作内容的,这三调的操作活动均有整体作用。调心在三调中起主导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功疗法中调心活动可以安定心神,主明则下安,故通过调心即可对五脏六腑起到良性调节作用,使整体受益。从现代医学和生理学观点看,调心活动实际上是对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整。科学实验证明,练功时大脑皮层额叶、顶叶的细胞电活动的有序化以及皮层各区域电活动的同步化加强,这可以解释为练功可对于高级神经中枢产生良好的调整作用,并促进其对全身各功能系统的统领,从而可改善整体的功能状态。这个推论与中医理论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均指出了调心活动的整体作用。调息的整体作用也很明显,调息活动与内气密切相关,可以起到推动内气运行、培补元气的作用,使周身气血通达,整体生机旺盛。调身活动外动四肢百骸,内及五脏六腑,通过肢体运动促进脏腑机能,上通下达,里应外合,使整个机体协调统一,功能得到加强。由此可见,以三调操作为内容的气功疗法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调节整体、加强整体,以整体带动局部,从而使疾病康复。应用气功疗法治病,无论学练何种功法,经过一段时间,普遍反映饮食和睡眠改善,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这正是整体功能改善和健康程度提高的基本表现。
气功疗法的整体性特点也体现在疗效的特点上,例如它的双向调节作用,同一种功法可能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对机体进行调节,血压高者可使降低,血压低者可使升高,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使之降低,甲状腺机能低下者使之升高。这也说明气功疗法的调节是在整体水平上的“以平为期”。如果仅是对局部症状的治疗,不会有双向调节的效果。
2、主动疗法
气功疗法是心身锻炼方法,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一种主动疗法。在强调主动性这一方面,气功疗法是对其他疗法的重要补充。在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手术、药物,患者都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只有气功疗法使患者在疾病面前处于主动地位,一旦学会了所需的功法,便把治疗措施掌握在自己手中,实行自我调整,自我治疗。患者面对疾病的主动或被动态度,对机体的心身活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结果。某些应用其他疗法效果欠佳的病例因练气功而得到效果,其原因就可能与患者心态的转变有关。
既然是主动疗法,就需要勤学勤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练气功最忌信心不坚,一曝十寒。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三心二意地练功是难于坚持到底的。在这个意义上,“信则灵”有一定道理。为使患者树立信心,应尽可能让患者了解气功疗法治病的机理,对气功疗法有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这是关系到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自然疗法
气功疗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顺乎自然”,要求依主客观的自然条件而灵活掌握练功进程。气功疗法的大多数功法都是简便易行的,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只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时随地练习。而且,只要顺其自然练功,锻炼起来就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享受,毫无强制约束之苦,故懂得气功疗法顺乎自然之精髓者,并不需要苦练,而是要求“乐”练。相反,如果一味追求人为的境界而不是顺其自然,则容易出现偏差,正如《张氏医通·入魔走火》篇所说:“修真练气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气乱于中,火炽于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
4、综合疗法
气功疗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不是一种单一的疗法,而是包含了多种疗法的综合疗法。例如,它包括心理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森林疗法、花香疗法、书画等作业疗法、自我按摩、信息疗法,以及利用日光、空气、水等各种自然条件帮助康复的一切方法,是多种自然疗法的综合运用。此外,古今的许多练功方法还包括食物、药物(包括丹药)相辅佐,也常配合针灸和推拿,现代又常配合各种理疗仪器,故它与其他疗法也可协同应用,共同发挥作用。
Ⅱ 气功真的能治病吗
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好处除了保健作用外,也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病人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那么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气功。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不仅在着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着《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着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着《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着《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着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着《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着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在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所着《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清代着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着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Ⅲ 气功是否有效中医领域专家如何看待气功
气功是否有效?中医领域专家如何看待气功?
大多数人对气功并不陌生,在我们周围有时会听到气功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各种功效。但气功真的有这些功效吗?这就引得大家众说纷纷,可能不同体质,不同性别,或者不同职业的人对气功的见解都是不同的。
但是笔者认为:“长时间的修炼气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帮助大家强身健体的。”那么气功是否真的有效?中医领域专家又是如何看待气功的呢?下面就和笔者一起来看看吧。
但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生存,生活节奏变快,对于气功练习的机会就少,其次,气功的修炼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的是常见的日积月累大多人日常随便练练,没有快速见效也就放弃了练习。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的观点,欢迎您评论补充。
Ⅳ “气功”这门绝学真的存在吗,它的科学原理又是什么
气功这个绝学是真的存在的,它的原理就是通过特别的修炼方式使身体的组织、器官在功能上更加有序化和协同化的生理变化过程。根据修炼者掌握的方法不同,所导致身体上的变化也会不一样,这种就是气功表现的生理反应,气功在中医保健养生方面有独特的功效。气功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提高人体的身体机能,气功和中医、武术这三个领域,被公认为是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喜爱。
气功除了锻炼身体的作用以外,也有治疗病症的作用。中医可以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相应的气功辅助治疗。气功也在中医流派里被广泛应用,最常见的就是以气通经疏络。
Ⅳ 什么是气功
气功本来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介绍气功实际上就是在介绍中医,只是换一个角度而已。由于气功健身治病不用药物,也不用任何器械,简便易行,它走向世界的速度要先于和快于中医的其他疗法,例如快于针灸和中药。目前,气功已经存在于许多国家,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影响。但也由于它的简便易行,容易被模仿,容易出现假冒现象,在此介绍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气功,有助于提高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 中国高等中医院校气功教科书上关于气功的定义很简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句,但是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其表述是: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其中调心是指调节心理活动;调息是指调节呼吸运动;调身是指调节肢体活动,三调合为一体的状态叫做气功状态。 这个定义首先说明了气功修炼包含有三项操作内容,即三调,也就是调节心理活动、呼吸运动和肢体活动。然后指出三调操作的目的是要合为一体。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了三调操作所要达到的特定状态。接下来,定义说明气功修炼包括了心身两个方面,其中调心是心理方面,调身是生理方面,调息介乎于心身二者之间。定义最后指出气功是一种技能,强调了气功修炼的实践性、操作性,说明学练气功光读书听讲不行,必须要练习。整个定义说明了气功这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而依据其基本性质和特征,可以区分气功与体育锻炼、气功与心理疗法、气功与宗教。 气功与体育锻炼的区别在于三调是否合一。一般体育锻炼也包括三调,但其中的三调没有合为一体。例如,跑百米的时候,开始要先做个起跑姿势,两手扶地,一脚前一脚后,这是调节肢体运动,属于调身;然后要憋一口气,这是调节呼吸运动,属于调息;最后要竖起耳朵听发令的枪声,准备一听到就跑,这是调节心理活动,属于调心。可以看到。起跑过程中三调都具备,但三调是分开做的,先调身,后调息,再调心。三调都具备但分别操作正是一般体育锻炼的特点。气功修炼就不同了,同样是这三调,但三调要合为一体。而一旦三调合一,就合成为一种境界,即气功境界,这是气功修炼特有的状态。气功境界不大容易用语言表达,因为它是内在的状态,外表上一般看不出来。但气功境界是活生生的,练功者自己能够体验到。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境界。几十年前,大约是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欧洲射箭冠军到日本去学习“箭道”,这里“道”的意思就是修炼,“箭道”可以理解为用气功的方法射箭。到日本之后,他找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箭道老师,说明要学习箭道。师徒二人来到训练场,老师说我先射几箭给你看。射了几箭之后,当过冠军的徒弟发现老师根本不注意射靶心,十箭有七、八箭射在边上,甚至脱靶。于是他心里想:我跟他学什么呀,他的箭法还没我的好呢!我起码十箭有九箭能射中靶心,他十箭只能射中一二箭。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你到我这里学射箭,我不是教你怎样把箭射中靶心,这个你比我强,不用我教你。我要教给你的是如何把射箭运动和你自己融为一体。”他听了这话觉得很新鲜。他从来不知道射箭还会有这样的射法,于是决定留下来学。一学就学了三年,可什么也没学会。他感到非常失望,找到老师说不想学了。老师瞪了他一眼,说要他再学一年,说如果到了第四年还什么都学不会,就请走人,因为他太笨了,朽木不可雕。他听了以后就留了下来,决定再学一年。就在接近第四年末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去找老师说:“老师,我学会了!”老师问他:“你学会了什么?”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原来我射箭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在射箭;现在我射箭的时候,我的感觉是,箭自然来到我手上,弓自然张开,箭自己射出去,整个过程就像是自动完成的,我没有做什么,一切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就像一个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下一样。”老师拍拍他肩膀说:“好,就是这个,你确实学会了!” 体验到所做的事情如同自然完成的境界,就是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境界。 气功与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气功是三调,心理疗法是一调。心理疗法中的一些治疗技术与气功调心的方法很相似,有些可以互用。但在本质上,二者有很大区别。除了气功还包括调身和调息的技术之外,即使仅从调心角度考虑,也有根本区别。心理疗法往往从解决具体心理问题出发去设计治疗方案,而气功如同中医一样,着眼于整体的、内在的调节,并不强调具体问题。而且,心理调节状态也不同,气功讲究达到上述三调合一的境界,而心理疗法并无此项要求。 气功与宗教的区别也很明显。气功的定义说明气功是一种技能,也就表明了气功是一种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一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知识。从教学角度考虑,掌握这类实践性的知识主要靠熟练,即反复地练习。宗教则不同,宗教也具有知识性,但宗教的修习主要靠信仰,而不是熟练。气功的学习不需要信仰,只需要熟练。如果把信仰放入气功的学习中,由于丧失了客观性,反而加大了出现气功偏差的可能性。宗教的修习则以信仰为核心,一个人即使熟读了宗教经典,也熟悉宗教仪式,但如果心中没有信仰,未必是一位合格的宗教信徒。一个气功教师如果要求学生信仰他,那么他已经将气功染上了宗教色彩;而如果一位传教士不谈信仰,只教授信徒冥想,那么其宗教也就带上了一些气功意味。 了解了气功修炼中的调身、调息和调心的操作内容,懂得了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知道了气功与体育、气功与心理疗法、气功与宗教的区别,就大体具备了学练气功的基础知识,以及区别真假气功的能力。这对于初学者尤其重要,如果一开始就没有选好正确道路,以后的学习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摘自:《养生大世界》文/刘天君
Ⅵ 用气功给人治病是不是真的发气真的可以治病吗是什么原理
用气功给人治病并没有得到科学验证,原理如下:
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我们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就会随之变得协调。如果长期坚持采用这种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方式,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和谐身心、益寿延年的作用。
放松是身体放松,入静是意识入静。放松有益入静,入静促进放松。身体放松了,心情安静了,气血的流动就正常,身心就健康。这就是气功健身治病的原理。
气功治病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用气功的气给别人治病。这是不同个体之间有意识的能量交换。通过能量的混化、改变,促使患者病变部位瘀滞的气血加快流动,从而达到“通则不通,通则不痛”的治病目的。
中国人容易接受气功的概念,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气一元论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例如,经络,经络学是在世界医学中,唯一由中国发明的独特学说,它在防病治病方式上,不是依靠药物,而是以调理经络之气来起到作用。
但气功的“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检测结果,更多时候是“玄学”的模式展示给大家。
其实,人体每时每刻都有电的活动在发生,这些电活动是得到证实和利用的,最常见的就是心电,把心电引出、放大后就可以绘制成心电图,是心脏疾病的最为简单而有效的诊断手段;还有脑电及对应的脑电图、肌电及肌电图,都是现代科学能探测和记录到的身体的电活动。
Ⅶ 中医与气功有什么关系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在《素问》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几篇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有关气功方面的内容。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不仅在着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着《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着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着《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着《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着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着《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着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在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所着《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清代着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着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创编功法和气功锻炼中也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对气功锻炼产生的效应及气功作用机制等认识,到目前为止,也主要以中医理论来阐述。当然,由于自古以来,气功实践不只为医家独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分别对气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气功实践的结果也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张景岳等分别对奇经八脉和丹田命门理论的系统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气功实践的基础上的。气功强调对意念的运用,是对中医调神理论和情志学说的补充和发展。掌握了气功心身同练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气功作用机制的探讨,亦有益于对中医“气化论”、“精气神”理论和脏腑心理相关性等的深入认识。发掘整理气功与药物配合应用,气功针灸、气功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提高临床疗效、开拓新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