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确拜经
其全称是“拜脚礼头”,意为“脚触佛头”。我们鞠躬运动的正式分解如下:首先脚是八个图形的形状。鞋跟大约两英寸,脚趾距离约八英寸。注视是固定在两只手的指尖上的。然后右手向下,左手仍做手掌,腰部慢慢蹲下,右臂向前向下,右手向下至中心的垫(或右膝前方),左手仍握着动作,双膝立即跪下。跪后,左手向下伸,左边的垫在右半掌上。然后右手掌向前移动,从右上角的垫(或右膝前)移动半手掌,左手对齐。两臂相距约六英寸,前额放在垫子的前部。最后两个掌握了虚拟拳头,打开手掌,打开手掌,并把地面平坦的棕榈背。这样,“正面脸仪式”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当头在地上时,是“前额”接触垫,而不是“头”接触垫。最后一件事是从两只手开始,拳头翻转,手掌张开,手掌向下垫,头离开垫,右手移回到垫的中心(或膝盖的右前方)。然后左手握着胸,右手掌心撑着身体,挺直腰,手伸直。
⑵ 忏悔什么方法最好最快
不如安排功课 大部分空闲时间用于修行 逐渐佛力加持 改变不难
磕头拜忏 ! 磕头为主 ! 其他为辅!( 或放生)
就是给佛磕头 家里在佛堂就行 没有佛堂的对着佛的照片也行或经书
亦或意想对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佛磕头拜忏。磕头时烧香与否自愿的!!
磕大头(五体投地)拜忏,了业最快了!比你念什么都快很多了!!一般最少要磕10万个!
磕头忏悔:每念一声佛号磕头一次(念阿弥陀佛就行)或念诵八十八佛忏悔文
每天数量看自己体力,一般108个!一般1到2个月就会有明显效果了!!
再有回向文一定要对!!
看你的体力了 磕头有小头、中头、大头 效果不同的
小:跪着不起来 直接磕头 上半身动
中:跪下磕头 站起来 再跪下磕头
大:就是五体投地那种了
一般是大可以化解为小 小不能化解为无 力度是关键 比如:
有累世的杀生因果导致的 逐渐改变不难!!方法很重要
比如:
念诵不如抄经文 抄经文不如礼佛拜忏 力度是关键 效果各不同
治病看是实病还是虚病
实病------抄经文或念诵-------药师经
虚病------抄经文或念诵-------地藏经
念诵为辅 抄经文为主 (或念诵地藏菩萨名号)
抄经文-----《地藏经》(100部)《药师经》(100部)普门品(不限多少)
任何纸笔都行的 太多 可以烧掉同时念诵佛号 灰入干净流动水里即可
方法很多 例如
每天念诵或抄写 普门品 地藏经 药师经 功德回向 或多多放生
多多磕头功德回向效果更好礼佛拜忏 比念诵什么经文效果都好!是对治众生疑难疾病的最好 最有效的方法 业力少了 当然一切都是会改变了···数量都是10万个
注意功德回向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夕所造诸 恶 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
⑶ 最好的忏悔的方法
那就是你每天都是花一定的钱这个时间去悔过,这种的才是叫做忏悔的,然后每天都是话自己的这个心思在上面也是需要的这个都是需要的。下面是关于忏悔的补充。
出处与详解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决心改正
1、:晋 郗超 《奉法要》:“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
2、《法苑珠林》卷一○二:“积罪尤多,今既觉悟,尽诚忏悔。”
3、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当往求 善秀 长老,说忏悔可以灭罪。”
4、《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乃精心忏悔,再与王长回鹤鸣山去。”[1]
5、清 袁枚 《新齐谐·石揆谛晖》:“夫儒家之改过,即佛家之忏悔也。
6、巴金 《家》三七:“他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跪倒在妻的床前,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
佛教解释
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据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谓,忏与悔具有不同之意义,忏,是请求原谅(轻微);悔,是梵语a^patti-pratides/ana(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之译,即自申罪状(说罪)之义(严重)。此外亦有异说,然概以义净之说为正确。
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复次,戒律条文中亦举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过罪),由此可见忏悔在佛教教团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载,忏悔须具足五缘,即:(一)迎请十方之佛菩萨,(二)诵经咒,(三)自白罪名,(四)立誓,(五)明证教理。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二)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三)合掌,表诚心不乱。
⑷ 佛教中的拜忏怎么拜越详细越好.
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古来大德曾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那怎么样才能‘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呢?因为在造恶业的时候,是利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做诸多善事,也还是运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造诸善业。在七佛的偈子中,有一个四句偈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从这偈中,可以知道:善业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造作。恶业也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由于意业起了贪、嗔、痴三毒,三毒趋役使我们的身业,就会造作杀、盗、淫等种种恶业,三毒趋役使我们的口业,就会造作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种种恶业。反之,造作善业也是经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譬如今天参加法会就是修习善业,身业的修习就是恭敬礼拜诸佛菩萨、口业的修习就是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意业的修习就是观想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就造作了诸多善业。
过去造诸恶业本是幻,现在造诸善业也是幻。幻是幻化,是假有、不是真实有的。我们过去造诸恶业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造的诸善业,在今天的法会圆满之后也要过去。什么理由呢?从无到有是‘生’,从有到无是‘灭’。我们今天的法会以前没有,从今天早上开始,它就‘生’起来了,到了今天晚上全部圆满之后也没有了。但善与恶的行为所留的习种会在八识田中。如今天至诚礼拜诸佛菩萨留下的善法之因会在八识田中。而杀盗淫也会在八识田中留下习气种子,将来待缘成熟会受果报。所以恶业是我们必须要忏除的,这就是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因为这四句忏悔偈的意思,大家很容易明白,我就不谈它了。
再谈我们拜佛的时候,会有一种观想,这种观想法就如礼佛观想偈,共有六句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药师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什么是能礼呢?能礼就是我们能礼佛的人,所礼的就是佛菩萨。由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佛的身、口、意三业差别太大,那是佛的身、口、意三业是完全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而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完全是由染业所造成的,今生来受果报。
虽然佛的三业和众生的三业有净染的不同,但是佛和我们的三业都是‘性空寂’的。什么叫做‘性空寂’的?我们来说个比喻:今天的法会是因缘所生、众缘和合而组成的,所以有比丘众、比丘尼众、近事男众、近事女众,时间、地处等,即是众缘组成法会,除了众缘之外,实无主体自性可得,名曰自性空寂。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圆满,它没有一定的中心自体可得。在时间方面,法会是变化无常的生灭法;在空间方面,它是由四众弟子共同组合起来的助缘,帮助成就拜忏的法会。在时间方面,法会是无常时的,比如我们拜佛的时候,一字一字的念、一佛一佛的拜、一段一段地唱诵,这一字、一句、一段乃至整部忏完毕,都是无常的。这是说明法会无常空的道理。所以法会在空间方面,明它是众缘和合、四众组成,主体自性不可得。在时方面,没有常住不变的体性可得。所以在横、竖、时、空,名叫性空寂。法会的事相,名叫幻有,法会的理性,称性空寂也。所以不但法会是无常无性,任何一个家庭也是父母子女组成时间无常空间主体;社会、国家也是众缘和合、幻化假相。变化无常的生灭法就是所谓‘主体性质毕竟空寂’,毕竟不可得。所谓‘空’是指空的道理。
又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来说,在父母生我以前,世上没有我,我死了以后,世上也没有我。我们的身体是假借父母因缘和合而生,出生之后,日子一天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年地过,过去了就是无常。以我个人来说,我今年八十三岁,过去一年年、一个月一个月、一天天在呼吸之间一刹那的过了八十三年,这是个无常岁月,有生必有死。
我们的心是由虚妄众多的心王心所构成的,心虽然无形无相,但是它可以驱使我们的身体造诸善业和恶业,可以驱使我们的口说好话和骂人。可是这个心也是一念一念的生、住、异、灭的,当我们的身体没有了,心也跟着离去了。所以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佛经上说:佛陀曾经和外道辩论,外道执着身心中有个‘我’,是常住不变──‘今生我是一个人,来生我还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世一世无穷无尽地活下去。’佛陀一口就把这话否决了,佛陀主张‘无我’,如果有生生不息的‘我’,这是个错误的观念。由于人的贪、嗔、痴烦恼驱使身、口、意三业,造诸善业和恶业,也就是三毒驱使三业,到六道之中轮回。如果身外有个常住不变的‘我’,那么身体就不是‘我’了;如果身内有个常住不变的‘我’,那么身体有生、老、病、死的无常,什么是常住不变的‘我’呢?心也是因缘和合而生,心每起一念都是生、住、异、灭,也不是常住不变的‘我’,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会成、住、坏、空。因此,我们学习佛法应该破除‘我’的执着,破除之后,才会体认到每个人都是‘毕竟空’,而体现出人人平等。这是佛法的基本道理。
我们拜忏时要好好体认‘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的意义,了解忏悔功德的重要,忏悔之后,过去所造的恶业,以后不要再犯。六句偈中的后四句:‘我此道场如帝珠,药师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这是形容礼拜观想的身心形状,不论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药师佛也好、日光菩萨也好、月光菩萨也好,一代一代的佛弟子都是这样的观想。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体解每位佛弟子的身心及诸佛菩萨的身心都是自性空寂的。这样礼拜观想,灭罪最多,增福最广。希望大众,能这样的观礼佛念佛,智慧开发,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南朝 梁武帝 在 郗皇后 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梁皇忏》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明 吴炳 《画中人·旅衬》:“不须另请男众,小尼原会拜忏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乡下迷信的事太多了,吃素念经是迷信,拜忏打醮是迷信,坟地风水也是迷信。”
慧律法师着述
诵经源自佛陀时代,其时无纸张、印刷术,听经闻法采口耳相传方式。佛弟子代佛说法,即为背诵熟记之经文。欲熟记某经,亦须靠背诵,故诵经即成学佛及宣扬佛法之先决条件。于佛前诵经,其目的有二:一者,犹如亲聆佛教,以鉴察自身思想行为。二者,代佛说法。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诚敬专一诵持佛经,可感得各道众生听闻信受,为亡者诵经,以其灵性较高,或可得度。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载,地藏王菩萨生生世世救度其母,故此经又名《孝经》。家属可于头七、二七、三七诵《地藏经》回向亡者。
他如:《心经》、《弥陀经》、《金刚经》等,皆可用于荐亡。
拜忏
《地藏经》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故,我辈凡夫当时时反省求忏,惕励修行。
诵经拜佛,为己或代人忏悔,称为拜忏,又名礼忏,始于南朝梁武帝,结集之《梁皇宝忏》。求忏非为规避业报,乃坦诚认罪,誓不再犯。拜忏即在洗涤心垢罪业,获清净解脱。
目前通行忏法仪轨,系由历来祖师依佛经所成,修忏法获感应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
1、梁皇宝忏:系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以其后生前嫉妒嗔恚,死后堕而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骘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
2、水忏: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人面疮,濯除累世冤业,遂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此忏法,至诚虔修,可解宿世冤业。
3、大悲忏: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据大悲咒所作之忏法。
4、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系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作,祈消灾延寿,多礼此忏。
5、净土忏:又名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大无量寿经》及称扬净土诸经所成。
6、地藏忏:又名慈悲地藏忏法,所成年代较晚,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多拜此忏。
此外,如: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今皆盛行。眷属延僧礼忏,家人亦当斋戒精诚,始能有感,倘能亲自礼忏,功德更形殊胜。
世俗以诵经拜忏可转为冥钱,供鬼魂于阴间受用,此见不合佛法。诵经拜忏乃在消除亡灵业障,超荐其往生极乐,非愚民迷信之作为。
⑸ 佛教大礼拜怎么做
大礼拜宜置长板,长度为行者身长加手长。近佛之一头垫高四吋。近佛之前半可贴壁纸,使之光滑易于推动。行者立足及着膝处则不可光滑,以致无法着力。可戴棉手套以代护手之小垫。初修可戴护肘及护膝物。
满二万拜后渐觉身轻如燕,届时可取下护肘及护膝。现代之计数器用以计此数,较用念珠方便。可将计数器置于近着膝处,于拜完起身时顺手按一下。
行礼时行者站于板之低端,一边持大礼拜咒,一边两手各向外画弧形上举而合于额,(上举时念‘嗡’,手至额合掌,念‘南无曼祖洗尔也’。)合掌由额降到喉,(合掌到喉时念‘南无苏洗尔也’。)再降到心,(到心时念‘南无乌打嘛洗尔也’。)然后边念‘娑哈’边俯身,两手分开如肩宽而着地,向前推出。
全身伸直着板面,两手在前合掌一拜,立即起身。如此持咒一遍之大礼一拜,要圆满十万遍。故大礼拜之加行中又包含了十万遍的大礼拜咒。若皈依与大礼拜合修,即于念‘娑哈’之后,开始念皈依,直到起身。
(5)拜忏的正确方法扩展阅读
拜佛礼仪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
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⑹ 如何拜忏 及拜忏的功德
所谓拜忏,是指诵经礼佛求忏悔,是心忏和礼拜佛菩萨相结合的方法。
拜佛,本身即有消业的功德,因此和忏悔相结合,忏悔及消除业障的功德倍增,效果更好。
具体方法,有许多仪轨,比如《礼佛大忏悔文》、《梁皇宝忏》、《地藏忏》、《观音忏》等。主要是通过诵经持咒、结合礼拜佛菩萨、忏悔自己曾经所造的诸多罪业,以达到消除业障,智慧开显的目的。
⑺ 如何拜金刚经
拜佛的完整名称是“头面接足礼”,意思是以我们的头接触佛陀的脚。我们正式的跪拜动作分解描述起来是:
首先肃立合掌,两脚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接着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拜佛时,两脚尖不要移动或翻转)。然后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拜垫上前方。最后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这样就完成了“头面接足礼”的拜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去接触拜垫,并非“头顶”去接触拜垫。最后起身的动作是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拜垫,头离开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接着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拜经的正确方法是:在拜佛的动作中增加念一些字。例如:拜《金刚经》,则在拜下的时候念“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某字”,起来的时候念“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同样在拜《法华经》时,则在拜下的时候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某字”,起来的时候念“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所以,我们每一次拜经的完整过程就是:
不管是第一开始拜还是接着上次拜,在一开始时候,我们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三拜),接着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然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拜。
比如拜《金刚经》就念“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某字”,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后拜下去,其他的经典依此类推。结束的时候(这次不想拜了)你就念“拜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一拜),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一拜),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拜),摩诃般若波罗密(问讯)。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一拜);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拜);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一拜);和南圣众(问讯后三拜结束)”。如果没有时间进行,结束的这些跪拜也可以。
拜忏的正确方法是:在拜佛的动作中增加念一些字。例如:拜《万佛忏》,则在拜下的时候念《万佛忏》里面的文字:“南无某佛”等字,然后拜下去,起来后接着念下一个佛号接着拜下。在长句经文的时候就跪着把长句经文念完再接着拜。这和寺院里面集体拜忏是一样的。
明乐佛网上有详细介绍
⑻ 正确的礼佛方法
诚心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