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来的人类真的有可能搬到地底下生活吗
肯定可以啊,你想想,相比较去太空生存,或者寻找下一个地球并进行星球移民,地底生活显得符合现实的多了。并且仅凭现在的科技就已经可以做到,现在地下的研究所,实验室,军 事基 地就很多了。其实说白了,也无非解决这几个问题,能源提供,水资源循环,地下设施的结构稳定,废物再利用,空气再循环等等。你再想想外星移民,那这的成本的科技就要高得多了。
其实你看看很多作品都有描述未来的地下生活,最近的电影流浪地球不是也是吗?就连阳光也可以通过投影模拟,巨大天幕可以生成真实的白昼和黑夜等等。。。如果说生活在地下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到时候政 府自然会公布有相应的锻炼方法,来提高人的免疫力。
另外,是否生存在地下取决于我们人类遇到的困难,如果只是目前我们知道的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以及能源紧缺的问题,这些我们居住在地表就可以解决,搬入地下也无用。如果和流浪地球一样,我们遇到了大冰河时代,那自然是可以居住在地下。而如果是星球自身的毁灭,可能我们只能星球移民,另寻他乡了。
㈡ 冰河时期的人类 如何存活
人类的祖先在5万年前已经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和生产与储存食物的手段,主要是掌握了火的使用,另一个是发明了工具狩猎,所以度过了那段冰河时期。
㈢ 假如地球进入小冰河期,人类应该怎样应对有方法吗
假如地球现在就进入小冰河期,那是没办法应对的,因为现在的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但若是在百年之后地球进入小冰河期,那时的科技肯定可以彻底解决温室效应的状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的破坏和大量的工业废气不断破坏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工业革命带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温室效应了,近些年来,全球气温正在不断地提高。最重要的是,工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在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地球上植物的不断减少,造成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东西也随之减少了。慢慢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增加了。久而久之,它就会在地球大气中形成一层温室薄膜,并阻止热量扩散。
而且它的时间也会更短一些,但几乎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一次,时间周期大约是几十年。尽管小冰河期的影响不大,但它仍然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粮食产量的急剧下降,这便会导致许多人和动物都会被饿死。我们需要知道小冰河期大约是100年才出现一次,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发展我们的人类科技,以便彻底解决温室效应这个难题,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拥有更好的生活!
㈣ 冰川的形成、运动及类型
1. 冰川的形成
冰川(glacier)形成于气候非常寒冷的地区,年均气温至少要低于 0℃,因此目前的冰川只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大陆地区。除温度对冰川形成有影响外,降雪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冰川是由降雪逐年积累转化而来的,也就是说每年的降雪量要高于每年的消融量,否则就不可能有多余的雪累积。控制降雪积累区有一条界线,称雪线(snow line),是指降雪区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此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一年中有降雪的积累,是积雪区,有可能形成冰川。雪线的高低在不同地区变化很大,主要受气候、地形、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如降雪量大,雪线会降低。因此,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其南坡雪线(5500m)就比北坡的雪线(6000m)低,而且从西部向东部也是降低的。但要注意,雪线是终年有积雪区的下部界线,而不是冰川存在的下部界线。
图 6-1 由降雪转化成冰川冰的过程(图中的百分数为空气体积分数)(据 Press 等,1982,修改)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阶段形成冰川冰(glacier ice)(图 6-1),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其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用为主,雪粒相互粘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如我国的冰川都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洋的大陆冰川
2. 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是重力,在高山区的冰川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在高纬度的大陆冰川从冰盖的中心(冰川厚的地方)向四周(冰川薄的地方)运动。冰川的运动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称为基底滑动(basal sliding),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 第二种称塑性流动(plastic creeping),是由于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变,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冰川运动速度非常缓慢,一般情况下每年只能向前运动几十米或几百米,极个别的大陆冰川可能达一二千米。总体而言,大陆冰川的运动速度高于山岳冰川,厚的冰川快于薄的冰川。在冰川内部的不同部位运动速度也有差异(图 6-2),在横剖面上,中间的速度高于两侧的速度,而在纵剖面上,近底部的冰川运动速度最快。由于冰川运动速度缓慢,一般采用 “标记”法和 GPS 测量的方法研究冰川的运动规律。
图 6-2 山岳冰川垂直分带与冰川运动(据 B. J. Skinner 和 S. G. Porter,1994,修改补充)
3. 冰川的类型
根据冰川的规模、形态、地貌部位、地理环境等,可将冰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mountain glacier)是指分布于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这类冰川规模较小,其形态受地形的控制,根据其发育的形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冰斗冰川与悬冰川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是指发育在雪线附近积雪洼地中的冰川(图 6-3),这种洼地称为冰斗(cirque),故称冰斗冰川。冰斗冰川的规模不大,大者达数平方千米,小者不到一平方千米,是山岳冰川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山岳冰川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多数山谷冰川都是由冰斗冰川提供冰川冰的。当冰斗中的积雪越来越多时,冰斗冰川的量就增加,部分从冰斗流出的冰川冰悬挂在冰斗口外的陡坎上,形成小的冰舌(glacier tongue),即悬冰川(hanging glacier)。悬冰川形成于冰雪量不大的地区。
图 6-3 山岳冰川的类型示意图(据北京大学等,1965)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valley glacier)是指沿着先前形成的谷地中运动的冰川,呈带状分布(图 6-3)。在有利的地形、气候条件下,降雪量丰富,冰斗冰川就源源不断地向外流出补给悬冰川,悬冰川将继续前行延伸到谷地中,并沿着谷地流动,这就形成了山谷冰川。山谷冰川长短不一,有的长达数十千米,或上百千米。
山麓冰川 当气候寒冷,降雪量丰富时,山谷中的冰川继续向前流动,流出谷地在山麓地带扩展形成山麓冰川(piedmont glacier),也称山麓冰泛。如阿拉斯加的马拉斯平山麓冰川,由 12 条冰川汇合而成,山麓部分的冰川面积达 2682km2,冰川最厚达 615m。山麓冰川的规模不等,当山麓冰川不断扩大或多个山麓冰川连接在一起时就向冰原或冰帽发展。是一种从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过渡的类型。
(2)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大陆冰川根据其规模和形态又可分为冰原(ice field)、冰帽(ice cap)和冰盖(ice sheet)。
冰原 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分水岭及高原上,或高纬度地区,冰川的扩展和连接形成面积及厚度较大,表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就称为冰原。冰原是大陆冰川中最小的一种类型,山岳冰川的扩大是可以向冰原发展的。
冰帽 随着积雪的增多,冰原将进一步扩大,它的表面开始上凸发展成冰帽。冰帽的规模较冰原大,最大可达 5 万多平方千米,中心的厚度也可达几百米到上千米。在起伏和缓的高原上,形成面积较大(数十至数千平方千米)、较厚的冰川,称为高原冰川(plateau glacier orhighland glacier),也称冰帽或平顶冰川,如祁连山的敦德冰帽(最厚 167m),青藏高原西部的古里雅冰帽(最厚 350m,面积 376. 05km2)。高原冰川是介于山岳冰川与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冰面微凸或平坦,有时出露个别山峰,冰川边缘常有冰舌伸出。
冰盖 当冰川的面积超过5 万多平方千米,就是冰盖了。冰盖的厚度巨大,达二三千米,如现今的南极洲冰盖中心厚达3400m。冰盖的外形为盾形,故又称冰盾(ice dome),冰川从中心向四周流动,基底地形的起伏对它的运动已无多大的影响。在第四纪历史上,北欧、西伯利亚和北美都出现过冰盖,由于冰盖保存了巨大的冰量,它的存在与否对全球的气候、海平面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冰川的规模是变化的,它与冰雪的积累和消融有关。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和冰川消融区。衡量冰川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称为冰川物质平衡(mass balance ofglaciers),它是积累区中的冰雪积累量与消融区的冰雪消融量之比。而冰川的物质平衡是通过冰体运动机制来反映冰量变化的,这称为冰川的波动(fluctuation of glacier)。若冰雪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就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冰量,冰川就前进,称冰进(glacier advance); 若冰雪积累量小于消融量,提供的冰量少,冰川后退,称冰退(glacier regression); 若两者相等,冰川前缘的位置(冰舌)稳定,但不意味着冰川不运动,冰川运动到该位置刚好全部融化。由于冰川的消融量不好确定,但冰川的消融区和积累区是比较好确定的,因此人们就用冰川的积累区面积与消融区面积的比值(AAR)来确定冰川是扩展了,还是退缩了。当这个值大于 0. 6 时,冰川前进; 在 0. 3~0. 6 之间,冰舌位置稳定; 当小于 0. 3 时,冰川后退。根据这个值的变化,还可以研究冰川变化与气候、海平面的关系,它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㈤ 冰川时代是什么
冰川时代是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
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亿,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0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时期。
(5)冰河时代锻炼方法扩展阅读:
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时代古老,可辨认的冰川遗迹零散残缺,研究程度也较差,多依据地层中所含带冰川擦痕的混碛岩、页岩中的燧石结核和带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盘等。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遗迹保存普遍较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沉积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黄土等,能较完整地记录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测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图恢复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作为划分冰期的重要依据。此外,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动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地貌分析,沉积岩石学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为研究晚新生代环境和冰期划分的依据。
㈥ 冰河时期 温度是多少
在大陆冰盖,冰盖表面温度由气候决定,随时间而变化。祁连山西段的冰川温度最低,如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4650米处冰面以下7米处冰温为-12.8℃。
在称为前寒武纪(6亿年前)和奥陶纪(约4.5亿年前)末的两个地质时期之后,冰河时期出现。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仍可以看见奥陶纪冰河时期的遗迹——广大地区的石头上有被磨损的痕迹,那是冰块经过时留下的。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在历史上曾出现了8个冰河期。
(6)冰河时代锻炼方法扩展阅读:
一、特征
在冰河时期,冰层覆盖了世界上大片土地,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块,地面也凝结了厚厚的冰。
同时,由于较多水分储在冰块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较低了。冰河时期时间可以维持超过一百万年,地球形成以来冰河时期曾出现过十一次,上一个冰河时期称为“大冰河时代”,发生于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结束于一万年前,当时地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
二、冰期标志
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
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㈦ 地球下一个“小冰河期”到底有没有可能来临
美国大片《后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科幻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全球变暖对地球造成的温室效应的灾难性影响。温室效应导致的地球气候突变最终将人类带入了第二个冰河世纪。第二个冰河世纪的地球经历了频繁而猛烈的风暴、海啸和地球。地球的整个一半被冰川包围,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灾难,人类濒临灭绝。这部科幻电影的核心主题是冰河世纪。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冰河世纪是导演发明的。事实上,地球历史上已经有过几个冰河时期。下一个冰河时代什么时候到来?
其次,从地球的冰河时期循环规律来看,从15世纪发生的小冰河时期来看,人类将在几百到1000年后进入下一个小冰河时期。自上一次小冰期以来,现在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人类生活的21世纪目前正处于“明清小冰期”的末期,时间上非常接近下一个小冰期。以前,人类总是认为全球气温一直在上升。后来,人们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没有人谈论全球变暖,因为地球不是变暖而是变冷。经过观察,北极地区的冰川增加了2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不是在过去十年里减少了。这进一步证明了地球的“下一个小冰期”正在临近,科学家估计下一个小冰期将持续20-30年。
纵观地球进化的历史,每一次大的灭绝或物种进化都伴随着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例如,晚寒武世和石炭纪-二叠纪第四纪冰川导致了地球上的巨大灭绝。15世纪初发生的“明清小冰期”对中国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现在地球上的下一个“小冰期”即将来临,人类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过去,人类可能不得不等待和死亡,但以目前的人类技术,人类有许多方法在下一个小冰河时代生存下来,例如建造大型地下生活区,使用技术储存足够的物品用于燃烧和加热等。科学家预测,地球上下一个小冰期将在10-20年后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㈧ 最后一个冰川时期结束于什么时候
结束于1-2万年前。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又称“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
(8)冰河时代锻炼方法扩展阅读
冰期标志
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
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
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冰期划分依据
新生代以前的大冰期因时代古老,可辨认的冰川遗迹零散残缺,研究程度也较差,如今多依据地层中所含带冰川擦痕的混碛岩、页岩中的燧石结核和带冰川擦痕的基岩底盘等。
新生代大冰期的冰川遗迹保存普遍较为完整,尤以晚新生代冰期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沉积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黄土等,能较完整地记录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用氧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年代测定及古地磁等方法力图恢复和重建晚新生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作为划分冰期的重要依据。
此外,包含海洋生物、哺乳动物、植物孢粉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地貌分析,沉积岩石学以及古土壤等方法也常作为研究晚新生代环境和冰期划分的依据。
成因
天文学成因说
天文学成因说主要考虑太阳、其他行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太阳光度的周期变化影响地球的气候。太阳光度处于弱变化时,辐射量减少,地球变冷,乃至出现冰期气候。米兰科维奇认为,夏半年太阳辐射量的减少是导致冰期发生的可能因素。
地球黄赤交角的周期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黄赤交角指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它的变化主要受行星摄动的影响,当黄赤交角大时,冬夏差别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纬地区处于寒冷时期,有利于冰川生成。
㈨ 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地球在变冷还是在变热
在古书《列子·天瑞》里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忧心忡忡。他担心天要崩塌下来,自己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不想睡觉也不想吃饭。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可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对地球今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但这并非是杞人在忧天,而是向全球宣告:人类将面临气候异常的威胁!
地球未来的气候如何?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们的忧虑有没有根据呢?
温室效应
一些气象学家们预言,到下个世纪,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将不复存在,冰雪也将全部消融殆尽。不管是从天而降的飞雪,还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还有极地覆盖的冰雪,都将一去不复返。如果有人还想举办冰上舞蹈表演的话,那就只好求助于造雪机了。
冬天消失意味着天气变暖,这个后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里的成千上万居民,不得不迁移到别的国家。有的人曾经计算过,当冰雪全部消融后,海平面大约上升60m,这意味着凡海拔高度低于60m的地方,包括纽约曼哈顿摩天大厦第20层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没……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耸听呢?不,一些科学家已找到了证据:由于海平面上升,陆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与上个世纪同期相比,大约下沉了15cm左右。
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可以从全球气温记录来证明。据英国气象部门统计,1988年是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本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曾出现6次,且都发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9℃。可见地球在明显地变暖。
那么为什么地球会变暖呢?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吨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比二氧化碳厉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这些气体目前含量虽然还不多,但它吸收热量的能力却很强,能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有人叫作热岛效应。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证明地球在变暖。然而正当一部分科学家争相提出控制温室效应的办法时,另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阳伞效应
近年来,抨击气候“变暖说”的学者接连出现。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那些认为地球温暖化的观点,不过是人们对未知自然的误解。
美国的一些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专家认为,“变暖说”的观点以气象观测站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围,不难看出,在城市的周围才存在着人为的升温,所以变暖说缺乏有力的依据。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
美国农业部多年来跟踪研究,发现地球是在降温。他们对1200个以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作了详尽的分析,从1920年以来,温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区和农村,气温在下降。
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认为,我国的气象资料也表明了气温呈现下降的趋势。
地球在变冷,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有趣的解答。
有的说,我们的地球每隔几万年要进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这在地球史上叫进入冰期。到时候全球银装素裹,连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经历了将近1万年的温暖期,人类似乎已听到了冰川匆匆赶来的脚步声。
有的科学家说,天气变冷与地球上的“阳伞效应”有关。什么是阳伞效应呢?这是指地球大气中烟尘引起的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火山爆发的次数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从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为烟尘已增加了3倍,工业、汽车、炉灶等排放的烟尘在不断增加。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犹如地球的遮阳伞,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阳的辐射,引起地面温度下降。
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科学家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亚沃伦昂大学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说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说:“气候在变,但变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他说气候只是变得更加多变。例如英国刚遭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后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
按照他的观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阳伞效应,这些人为的因素虽影响着地球的气温,但终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地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呢?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谜。但在科学家们的孜孜探索下,全人类必将能经受气候变迁的考验,迎接恶劣气候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