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完形治疗的Frits Perls
完形治疗学派为 Perls 所创立, Perls 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便是将弗罗伊德的心理的理论和身体的理论统整为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
Perls 为身心分离的传统思想谱下休止符,他认为身体与心理是整体的,若只是解开心理的封锁无济于事,因此完形治疗强调‘身体的活动’。例如: Perls 常问来谈者‘你想做什么?’‘我想吐痰、痛骂一顿’, Perls 会说‘那就吐呀’。当来谈者吐痰、谩骂、咬人时, Perls 认为即是一种治疗,因为把内心所想付诸实现,为生理层面的重新架构。
因此, Perls 在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件事,即是他把身体带进治疗的领域里,这可说是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心理主义之反动。
Perls 特别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在这之前的心理治疗,语言是‘形’,身体‘背景’, Perls 恰恰相反,语言‘景’,身体‘形’,他认为语言意识性高,容易撒谎,身体却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比意识更诚实,察觉‘身体的感受或非语言的表现’,更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基于此完形治疗法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㈡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皮尔斯的格式塔疗法
皮尔斯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他名之为“格式塔疗法”。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又称完形治疗法,是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治疗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格式塔疗法理论源自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含义即“完形”,强调人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
个体有追求完整的倾向,一个不完全的完形就会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现和稳定为止。
个体会依照其当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皮尔斯认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形成完形。
个体的行为是一种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总和。
个体行为含意要由其生活整体的内涵中去了解。如对人的认识,不能将人抽离环境(整体)来看。
个体透过形与景之原则、了解其所处环境。
此外,由于现象学上所指的现象,是指“个人凭感官所知觉到的立即经验”而格式塔疗法深信“当事人对环境立即的觉察,而不去推论一些形成某一行为的原因。”所以,格式塔疗法是现象学取向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此时此地,因此也是存在取向的。在格式塔疗法中,“觉察”、“责任”、“自由、选择”是很重要的三角关系,即察觉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愈大,而自己应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行为负责。此即存在主义的味道。而在格式塔疗法中,所采用的一些名词,诸如“投射”、“内化”、“压抑”等,是源自精神分析的,故格式塔疗法可说是受到许多学派的影响。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机械的、功能性的,而皮尔斯则强调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紧密联结。其次,弗洛伊德仅注意个体在儿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内在心理冲突,皮尔斯则强调控察个人目前所处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种取向的重视过程,远胜于对内容的注意,即认为此刻所经验到的,比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皮尔斯认为就达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表现,远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来得重要。 1.完形
格式塔治疗法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完形”,即强调用整体观点看人、物或事。它认为,人的整体性功能要大于人的各个部分之和,因此该理论强烈反对把人的功能进行元素分解的做法。该理论指出每一个人都期望过上一种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们总是努力将其各部分协调、整合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整体。它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生活,以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和痛苦。因此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目标就是促使来访者达到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
2.人性观
格式塔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格式塔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格式塔疗法强调接纳真实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此外,皮尔斯提出个体的人格分成两部分:胜利者(topdog)和失败者(underdog),前者很正义,很具权威也很完美,以“应该”“必须”等观念来对个体作操纵与摆布,类似心理分析学派的超我;而后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达个体的内在愿望,类似心理分析学的本我。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挣扎,夺取控制权,这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折磨。因此,格式塔治疗法即是要协助当事人,自觉这两个不协调部分的存在,寻求解决方法,将内在分裂情况改善,以求达到身心统整为一。
3.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格式塔疗法的核心。格式塔疗法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分觉察,必然改变;也就是,觉察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果。觉察是指去发现某些事情,让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在觉察的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做良好的接触,以经验内在的冲突,统整其人格的分歧与对立,借着觉察,个体发现真实的自我,从新整合自己。觉察是一种提供选择的工具,它也意味着改变的可能性。因为觉察,个体知道可以不这样做,个体知道可以改变,也知道可以不改变。个体觉察的愈多,可做的选择也愈多,当选择以后,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当然,前提是个体必须先觉察到,才可以做选择,也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说,觉察是改变的开始。觉察不同于内省。因为内省是有目的性及评价性的,而觉察只是去观察、注意而不评价。觉察应包括三个范畴:
对自我的觉察;
对环境的觉察;
对自我与环境互动间的觉察。
4.此时此刻
依皮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疗法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格式塔治疗者常会以现在式的问句问什么(what)和如何(how)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why)的问题。因为格式塔疗法认为问为什么只会引导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而使他们脱离了此时此刻的体验。
然而,格式塔疗法并非不重视过去,事实上,格式塔疗法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在的重要课题有关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借着重演过去将想象带到此地,不要只是谈论那些情感,而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再次体验过去所经验过的情感,通过想象的历程,再度体验当初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
5.未完成事件
格式塔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是指未被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由于过去未被认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断情绪,扰乱了以现在为中心的察觉。根据皮尔斯的观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依照他的看法,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来。因此,皮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来纷乱的要求,则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6.形与景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是通过“形”与“景”的原则,了解其所处的的环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无法形成完形,即形(兴趣的焦点)与背景(忽视的部分)无法确定的人。固执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与背景,再也无法看出其它形与背景的人。弗洛伊德所说的情结(complex),即皮尔斯所指病理的完形。亦即形与背景固定而无法看到其它部分。人的成长,主要是在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满足一些动机及需求。需求的出现,成为整个人环境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皮尔斯所说的形象。
相对的,个人环境即为背景。一旦需求满足,形象便退回背景,而新的需求出现时,另一个形象又产生。有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了解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困难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们只注意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个人和环境的资源,很可能我们会理不清这个困难所隐含的意义,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夹杂不清,始终找不出解决之道。所以皮尔斯建议,凡事应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知觉、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才能明白,需求才会获得满足。而人的一生成长不外是形成外形之后又破坏它,破坏之后又形成它的不断形成完形的过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脑海里,无法忘记,就很难形成新的完形。此即精神分析所说的情结,格式塔治疗法则称为未完成的事件,亦即一个人形成“未完成的完形”之情形。 格式塔疗法的技术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更敏锐的察觉力、体验内在的冲突、解决不一致性和两极化的问题、突破构成阻碍的僵局,以解决未完成事件。完形治疗法的常用技术包括以下数种,通常以游戏形式进行:
1.对话练习(dialogue)
当事人同时扮演事件的不同角色,进行一个人演两个人角色的对话,空椅技术即由此发展而来。
2.空椅(empty - chair)技术
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当事人坐在其中一张,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失败者,而让当事人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这项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让当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当事人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当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
3.绕圈子(making the rounds)
此项格式塔疗法技术包括要求团体中的某位成员走到他人面前向对方说话,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达成面质、冒险、表达自我、试验新行为模式、促进成长及改变。
4.我负责……(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
治疗者也许会要求当事人在每个陈述之后加上“而且我会为它负责。”例如“我觉得无聊,但我会为我的无聊负责”。此种技术的进行可有效拓展个人的感觉领域,同时帮助个人接纳和认识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尽管这项技术看似机械化,但却颇具意义。
5.投射(playing the projection)
投射系指一个人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实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却不愿看见也不愿接纳的。一个人往往会花费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动机转嫁到别人身上,因此,在团体里,当某人在说别人的时候,常常说是他自己本身属性的投射。在投射的历程中,治疗者会要求说[我无法信任你]这句话的人去扮演一个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变成别人以便能够发现不信任原来是一种内在的冲突。换言之,治疗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试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团体中对别人的叙述。
6.倒转技术(the reversal technique)
当事人的某些症状和言行,常是其潜在行动的倒转表现。针对此种情况,治疗者可要求这类因过分胆怯而痛苦的人,试着在团体中扮演一个爱表现的人。倒转技术的进行方式在于,要求当事人潜入每件会为他带来焦虑的事件中,去与他自己已经埋没和否认的部分接触。此项技术即借此帮助当事人能够开始去接纳从前被否定的某些个人属性。
7.预演练习(the rehearsal exercise)
就皮尔斯的看法,我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其实都在预演中。我们常在想象世界里预演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当实际表演开始时,因为怕自己演不好,恐惧与焦虑便袭涌而至。由于内在的预演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们的主动性,也阻碍了我们去尝试新行为模式的意愿。借助团体成员相互帮助的治疗方式,并彼此分享预演的情境,可使当事人更能察觉出他们内心预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进行情形,同时也使得他们更能察觉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设法去达成。此外,借此也使得他们自己更能察觉到希望被他人赞美、接纳和喜欢的程度与范围。
8.夸张练习(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
格式塔疗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当事人对自己身体语言所传递的微弱讯号或线索更能敏锐地察觉。虽然动作和姿势都能够藉之传递讯息,但所表达的也许并不很完全。若能要求当事人重复地夸张其欲表达的动作或手势,将可使之与该行为有关的情感强烈化,进而使其内在隐藏的意义更清楚地表现出来。
9.感觉留置(Staying with the feeling)
当事人在情感或情绪不愉快而想逃避的关键时刻,治疗者即要求对方保持着这样的感觉。从旁鼓励他们趁机去深入探讨这些想要逃避的感觉。要去面对、体验感觉,不仅只需要勇气,同时也要愿意忍受去除障碍时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经历这些之后,却能使人们有崭新的成长。
10.完形梦境治疗(the Gestalt approach to dream work)
格式塔疗法并不主张去解析梦境,而是要把梦境带至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此时梦已不被当作是过去的事,而是要在现在表现出来。做梦的人或许正是梦境中的一部分。对于梦境的处理方式包括:展现梦境,回忆梦境里的每个人、事、物及心情,然后将自己变成梦中的每一部分,尽量去表现梦境,并引出对话。由于梦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设是自我投射,做梦的人会为梦里的各个角色或短暂的际遇编造出剧本,而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层面的表现。通过这些相互对立层面间的对话,当事人于是能逐渐察觉到自己情感表现的世界。
此外,还有“我有个秘密”、“角色扮演”、“我给你一个断语”等游戏。
㈢ 完形疗法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完形治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察觉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察觉能力的提升与丰富化,本身被认为就具有疗效。未能察觉的话,则当事人就没有工具去进行人格改变。有了察觉之后,他们就有包容力去面对与接纳自己原先拒绝接受的部分,并能充分地去体会这一部分的主观性。于是他们会变得逐渐统一与完整。在当事人停留在察觉状态时,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总是会浮现出来,此时就可以在治疗中加以处理。完形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觉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在当事人与咨询员真诚相会的背景下,察觉就会出现。
㈣ 格式塔心理疗法的格式塔疗法理论依据
皮尔斯所发展的完形治疗法是存在主义治疗法的一种,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由于看重的焦点在于当事人对现实环境的察觉,因而其取向可谓是现象学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在此时此地,故同时也是存在取向。换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牵涉到一个人之过去与未来的过渡阶段。因此,该治疗法要求当事人将其有关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带入此刻,然后直接去体验它们。由此可见,完形治疗法是生动、活泼的,它能实际的增进人们的直接体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同时,该治疗法是体验性的,当事人必须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完形治疗法的功效取决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若有疗效,即是源自于两人愿意坦诚接触,而非由于治疗者所使用的技术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释。
治疗者的角色之一是便是:设计一个实验(experiments)以增进当事人对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觉,通过这种察觉使当事人能够看到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其他可能选择,当事人因此被要求要自己主动去看、去感觉、去感应在和去解释,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治疗者给他们洞察和答案。
皮尔斯同时也受到同时期一些知性潮流的影响,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等。例如,从完形疗法强调身体体验如呼吸法、能量状态、体察身体某些部位所受到的阻碍感等观点,可看出这些受到莱何(Reich)的影响。尽管皮尔斯在发展完形治疗法的过程中亦受到精神分析学概念的影响,但他在某些范围内也讲到一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提及的问题。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机械的、功能性的,而皮尔斯则强调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紧密联结。其次,弗洛伊德仅注意个体在儿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内在心理冲突,皮尔斯则强调控察个人目前所处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种取向的重视过程,远胜于对内容的注意,即认为此刻所经验到的,比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培尔斯认为就达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表现,远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来得重要。 完形治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而通过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完形治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们经常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对此,完形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完形理论对于导致改变所做的假定是,我们越不想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越会保持不变。根据贝瑟(Beisser,1970年)对于导致改变的理论指出,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是怎样的人(相对于努力想成为我们并不是的那种人)时,我们就会改变。对当事人而言,重要的是,尽可能完全地认清自己当时的处境身份,不要自己不是那种人而拼命想成为那种人。 依皮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波尔斯特(Polster,1973年)曾根据[存在与现在](now ethos)的思想提出一个命题力量存在于现在(power ia in the present)。他认为,对许多人而言,现在这股力量已丧失。他们不知把握此时此刻,却把精力虚掷于感叹过去所犯的错误,苦思冥想该如何变化生活,抑或虚掷精力于未来无止尽的抉择与计划中。当他们把精力投向追忆过去或冥想未来时,[现在]的力量便消失无踪。但波尔斯特(1987年)也指出:若把治疗焦点过度集中于此时此地,也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他认为应适度地让当事人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对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同时进行治疗。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问[是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的问题。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进行什么事?”“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此刻你察觉到什么?”、“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等等。皮尔斯认为:当一个人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么他(她)会有如此之感受,而为什么的问题只会导引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进而离开此放慢立即性的体验。更明白的说,为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从回答完形治疗者所问的问题与进行的练习当中,可发现当事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停留在现实里,他们总是在找寻截断现时之流的办法,同时常仿佛与现时经验无关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不去体验他们此时此地的感受。培尔斯从事完形治疗的宗旨就在于帮助人与现实活生生的接触与体验,而不仅是去谈论经验而已。因此,假使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若或迷惘。倘若一味地探讨困扰人的问题,极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就心理层面而言,这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欺骗。因为在面对问题、总是讨论时,当事人常会欺骗自己并以为自己正在解决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已更进一步向成熟阶段成长。为了降低这种危机,治疗者在辅导时应该设法增强或夸大某些情感的表现。例如,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治疗者可请其中一位自觉能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当事人,立即在该团体中去取悦某些成员。
综前所述,完形治疗法是否就主张忽略过去?如果说完形治疗者对当事人的过去并不感兴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功能的重要课题有所关联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行为有关联时,就要尽可能的把那些过去带入现在的东西加以处理。因此,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象带到此地(bringthe fantasy here),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诸如:不仅要当事人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且要当事人在想象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通过此种想象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 完形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就未完成事件的影响而言,波雨期特(1973年)认为,[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个人进而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被压抑之精力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
由于过去未被认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断情绪,扰乱了以现在为中心的察觉。根据皮尔斯的观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依照他的看法,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来。因此,培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来纷乱的要求。则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人,在他身上便可以发现“未完成事件”是如何困扰着他,同时出现在他的一些行为当中。他也许会怨恨他的母亲,因为不管他如何表现以寻求母亲的赞美,但母亲却总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笨拙。因此,他把对需要母亲赞美的需求,转化为对女性的追求,用以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男人。尽管他运用了各种策略来让女人赞美他,但总还是觉得不满足,这便是未完成事件妨碍他与女性有坦诚的亲密关系使然。因为他的需要是儿童式的,而非成人式的。在他能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完成事件的体验,换言之,他需要回到原来的未完成事件上,把原来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解决原存的僵局。 逃避(avoidance)是一个与未完成事件相关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事件、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培尔斯认为,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因此,他们会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从而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培尔斯也提及,灾难的预期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它使人们心理变得迟钝,诸如:“如果我充分地表达我的痛苦,对方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将永远不再理会我”;“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物表达我的愤怒,他们将离开我”;“如果我对我会失去的表示哀悼,我便可能会深陷于沮丧当中,永远跳不出那个无底洞。”
皮尔斯认为,上述那些想象我们缺乏活力,因为利用那些想象,我们逃避了生活中必要的冒险。因此,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如果当事人表示害怕触及其潜藏的怨恨及恶意,治疗者也许会鼓励他们就把自己变成怀有怨恨及恶意的人,然后去表达这些负面的情感。藉着体验当事人原来极力排斥的自己的另一面,便开始一个整合的历程,让自己超越并克服原阻碍其成长的僵局。通过超越逃避,当事人就可扫除阻碍现在生活进行的未完成事件,而迈向健康与和谐。 皮尔斯把成人的人格以洋葱的皮来做比喻,即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它们包括:
1、虚伪。
2、恐惧。
3、僵局。
4、内发展。
5、爆发。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层面是虚伪(phony),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诚的方式与人应对。在这一层里我们只有是在玩弄心机而迷失于各种角色扮演中,同时藉着虚伪的表现,而生活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想象中。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虚伪而欲往坦诚改变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愉快。
第二个层面是恐惧(phobic)。在这一层里,由于看到了连自己都无法认可的一面,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并设法去逃避它,同时拒绝去接受实际上的自我突然现身。此时我们产生灾难性的恐惧,以为如果一旦知道了真正的自我,或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现在他人眼前,则一定会遭到拒绝。
再次一层是僵局(impasse)。所指的是在我们迈向成熟历程中的一个停滞点。在这一层里,我们自认本身并无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来超越这个停滞,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于是我们企图去操纵环境,认为这是我们去看、去听、去感觉、去思考和为自己作决定的时刻。在僵局这一层里,我们常有死寂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希望获得活力,就必须超越这一僵局。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验上述之死寂感,而不否认或逃避,这时就可进入内发展(impolosive)。皮尔斯认为,进入内发展是要达到坦诚的自我之必经阶段。藉着对死寂感与虚假作为的直接接触,揭开自己防卫的面纱,而开始触及真实的自我。
皮尔斯同时认为揭开内发展将引发出一个爆发状态,此即爆发层(explosive)。当我们接触爆发层时,原本欺骗和虚伪的面具将为之除去,我们将释放出原极力要假扮某角色时所蕴积的一切能量,而为了要变得坦诚及有活力,就必须达到痛苦或喜乐的爆发状态。 接触(contact)在完形治疗的领域里,可说是促成成长与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接触系通过看、听、嗅、触摸和移动等方式来达成。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段不断变化而富创造性的历程,而要与环境有效接触的首要条件就是敏锐的察觉、充满活力及自我表达的能力。波尔斯特更认为接触是成长的活力泉源,它可能会伴随着强烈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但这种形态的接触却仅存在于片刻间。因此,较正确的接触方式不仅要考虑与环境接触的层次问题,而且要注意最后状态的达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触之后,常常需要某种形式的退却以便去整合所经历的东西。
完形治疗者同时对抗拒接触的问题也极为重视。就完形学派的观点,抗拒指的是形成防卫,而逃避以完全真实的方式来体验现在。前述神经症候的五个层面即代表一个人将其精力积以维持虚假的方式。自我防卫机制的存在也阻碍了个人坦诚行为的表现。波尔斯特(E.Polster&M.Polster,1973)曾指出了在完形治疗中被质疑的五种主要抗拒接触方式。此即“内化”(intrijection)、“投射”(projection)、“回射”(retroflection)、“解离”(deflection)、“混淆”(confluence)。
内化系指毫不排斥地接受别人的标准与理念,而不将其同化为与我们内心一致的想法。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分析和重组这些标准与理念,因此所接受的实际上与我们并不相容。当我们内化时,我们被动的去合并环境所提供的东西,而不花时间去弄清什么是我们想要或需要的。如果停滞在此阶段里,则当我们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恐怕早已筋疲力尽了。
投射其概念恰与内化相反。在投射阶段里,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某些部分,而将之指派给外在的环境。当产生投射行为时,我们将无法区分内在、外在世界的分际。那些与我形象不一致的人格属性,将不被承认是属于自己的,进而把他们归诸于别人身上。同样的,当看到别人具有某些人格特质时,拒绝承认自己也有。在逃避为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本身负责的情况下,使我们自己也丧失了去主动改变自己的能力。
回射指把我们愿意为别人做的事转回到自己,或是将希望别人为我们做的事转回给自己。例如,在攻击别人之后,我们常会因后悔而痛责和伤害自己,进而将攻击向内转为躲避自己。这种历程严重地阻绝了当事人与他人或环境间的互动参与。一般而言,这些功能性的不适应性是我们所难察觉的。完形治疗的部分疗效应于帮助当事人找到自律系统(selfregulatory system),并发挥其功能以实际地处理问题。
解离指的是一种精神混乱的历程,使人无法保持持续性的接触。具有解离倾向的人藉着幽默的反复使用、不实际类化与发问,而不去述及自己的问题,以此来扩大与环境的接触(Frew,1986)。他们与环境的接触系建立在一种不协调的基础上,因而经常使他们在情绪上感到空虚。解离的作用使得情绪经验逐渐减少,那些具解离倾向的人在与别人接触时很少谈及自己,只是不断地谈论别人的事。
混淆系指自我与环境的分化,无法有清楚的察觉。对于具有混淆倾向的人,内在经验与外在现实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认为自我与环境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会认为所有人都经验着同样的情感与思想。混淆是一种接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当事人常期待着被接纳与被喜欢。他们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同时,并不轻易表达个人真正的情感与意见,这是一种他们认为让自己得到安全的方法。当一个人依赖混淆为一种接触形态时,一旦发生冲突便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混淆的方式使人们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表达意见,因此这种人常倾向于避免冲突,这使得他们很难去拥有真正的接触。治疗者常会拒绝当事人使用这种抗拒接触的沟通方式,他可能会问当事人:“你现在在做什么?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现在要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使当事人逐渐察觉自我。
内化、投射、回射、解离与混淆均为抗拒接触的形态。完形治疗者必须谨慎防范的是,在当事人未能察觉到这些历程时,就干扰了当事人与环境间的接触。所谓的“抗拒接触”(resistance to contact)与“界线侵犯”(boundary disturbance),指的是人们试图控制环境所使用的某些特殊接触形态。完形治疗法的观点是,接触是正常与健康的。因此,在对于这些抗拒接触的形态进行讨论时,要把焦点置于个人在察觉的历程中所在达到的程度。完形治疗会鼓励当事人逐步去察觉阻碍他们去接触的主要形态。 在完形治疗的理念当中,特别注意能量(energy)的问题,包括:它在何处?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被阻碍等。能量受到阻碍亦是抗拒接触的另一种形式。它可能表现在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例如,藉着姿势变换、身体紧缩、颤抖、与别人说话时看别处、音调异常等,但这些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例子。
秦克尔(Zinker,1978年)曾说评论治疗者注意观察当事人能量之重要性。他认为当事人可能未察觉到他们存在的能量,也不知道能量在那里,同时他们也可能以负面的方式去经验它。依他的观点,治疗应包括能量的动向在内,借以唤醒和鼓励当事人,使其明了治疗者实际上并不能成为其能量的来源。而治疗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对当事人找到其能量被阻碍的方式,并且把这些被阻碍的能量转移到合适的行为上。上述过程最好是在当事人愿意合作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者同时也可以借此学习迎接抗拒,并应用此经验做为其强化治疗工作的方法,进而帮助当事人了解如何以身体的各项征兆来表现其抗拒心理,而不仅止于协助当事人消除那些征兆而已,如此当事人即可充分去控制紧张的状态。例如,藉着夸大自己紧闭的嘴与抖动的腿,当事人便会发现自己的能量将会分散,而变得虚脱无力。
㈤ 完形疗法的理论来源
完形疗法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雷里克博士创立的,又称为格式塔疗法,是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治疗方法。
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
1、精神分析,它提供了有关内在生命的主要原理。
2、个人经验及日常生活为中心的人本的、整体的、现象学的和存在主义的理论。
3、完形心理学。
㈥ 完形心理咨询有人接触过没 怎么样啊
完形治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察觉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察觉能力的提升与丰富化,本身被认为就具有疗效。未能察觉的话,则当事人就没有工具去进行人格改变。有了察觉之后,他们就有包容力去面对与接纳自己原先拒绝接受的部分,并能充分地去体会这一部分的主观性。于是他们会变得逐渐统一与完整。在当事人停留在察觉状态时,重要的未完成事件总是会浮现出来,此时就可以在治疗中加以处理。完形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觉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在当事人与咨询员真诚相会的背景下,察觉就会出现(Jacobs,1989;Yontef,1993)。
正如我们在存在主义治疗法里所提过的,我们持续处于再改造自己与发现自己的历程中,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就能发现自己的存在有新的面貌。完形治疗法基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会心经验,其间,当事人常会往其他的方向移动。这些方向也就是完形治疗法要矫正的一般性目标。秦克尔(1978)曾将之列出大纲,即若要有具疗效而坦诚的会心,则当事人必须要能:
●对自己的察觉愈来愈多。
●逐渐承担起自己经验的责任(相对于过去要别人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及行为负责)。
●学习技巧与领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会侵犯到别人的权利。
●更能察觉到他们所有的知觉。
●学习去负起本身行为的责任,包括去接纳他们行为的结果。
●从寻求外在环境的支持,转变成寻求内在支持。
●渐能向别人要求帮助,同时也能给予别人帮助。
培尔斯的思想保持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他认为,大部分人都只发挥其部分的潜能。我们的生活是定型、陈腐的,我们一再地扮演相同的角色,而极少设法再创造我们的存在,更别提去充分利用此时此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培尔斯主张,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地在阻碍自己发挥全部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到许多方法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而使这个潜能发挥的基础即在于,我们要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朝气蓬勃的态度。换言之,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协助当事人生活得更充实。
㈦ 完形治疗法的技术
完形治疗法的技术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更敏锐的察觉力、体验内在的冲突、解决不一致性和两极化的问题、突破构成阻碍的僵局,以解决未完成事件。皮尔斯等人对完形治疗法的一些技术曾有简明扼要的描述,包括:
1、对话练习。
2、空椅子技术。
3、绕圈子。
4、我负责。
5、投射。
6、倒转。
7、预演。
8、夸张。
9、感觉留置。
10、完形梦境治疗
㈧ 完形心理学 是什么意思 介绍下
"格式塔心理学"(Cestalt psychology),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苛勒(Wolfgang Kohler,1886~1941)等人,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是指动态的整体(dynamic wholes),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作为一种学派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1、同型论:同型论指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
2、完形组织法则:完形组织法则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明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3、心理发展: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意义的改变就是心理的改变或发展,这是用刺激—反应的联结公式无法解释的。行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组成的动力模式支配的。
4、人格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行为场有两极,即自我(人格)和环境。当一个人的目标(即动机和需要)一经达成,紧张就会消失。(8)完形治疗法的最佳方法扩展阅读格式塔心理学的积极意义:1、批判元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以构造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批判。2、促进人本主义兴起: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3、对社会心理学起到发展作用: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
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也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格式塔学派认为,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
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比如,人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对日常世界的知觉被人们主动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就像夜空中的北斗七星。
格式塔心理学三剑客之一的考夫卡随后也移居美国,加入史密斯学院。在接管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十年后,苛勒开始为了反纳粹而斗争,他写文章批判纳粹的统治,在公开场合发表他反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观点。
1933年,他到哈佛大学演讲,哈佛的哲学家们希望他能够留任,但遭到了心理学系主任波林的反对——闵斯特伯格的错误不应该再次发生。1935年,苛勒被命令发誓效忠希特勒,他选择了拒绝,遂辞去教职,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㈨ 完形疗法是什么
完形是一项促进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解决人际冲突、增进个人效能、改善沟通的工具。它重视接触与此时此地的觉察,是一种有力的心理疗愈方法。完形提供提升对自我及环境觉察的技巧,借此觉察让个人更能接受并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强项和能力。波尔斯等人强调完形的目标是人格的整合、增加觉察与接触,因为它们无可避免地一定会导致改变和成长。目标并不是要治愈案主,而是要教导他如何认识自己,并给他一盒装满工具的工具箱,好让他不只可以解决现在的状况,同时也包括未来的状况。
㈩ 完形梦境治疗是什么
完形治疗法并不主张去解析梦境,而是要把梦境带至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此时梦已不被当作是过去的事,而是要在现在表现出来。做梦的人或许正是梦境中的一部分。对于梦境的处理方式包括:展现梦境,回忆梦境里的每个人、事、物及心情,然后将自己变成梦中的每一部分,尽量去表现梦境,并引出对话。由于梦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设是自我投射,做梦的人会为梦里的各个角色或短暂的际遇编造出剧本,而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层面的表现。通过这些相互对立层面间的对话,当事人于是能逐渐察觉到自己情感表现的世界。投射观念是皮尔斯梦境理论的核心,依其所见,梦里的每个人、物都代表做梦者投射的对象。他认为当事人不需要去对梦境作探索,而是要把梦当作一个剧本,然后以梦里各部分的对话来作实验。当事人若能表演出内在对立的冲突面,亦就能吸收它们的差异并整合这些对立的力量。皮尔斯同时也认为,梦是人类最自发性的表现,它不仅代表未完成的事件,但也可能远超过这些末完成的事务或未实现的愿望。其实每个梦都代表着一个人存在的讯息和内心的挣扎,如果梦境的全部都能被了解与同化,则梦里的每件事物都可很容易地被察觉。事实上,在梦里所完成的每件工作都能导致某程度的同化。皮尔斯认为,如果能适当地处理梦境,存在的讯息就会愈清楚。在梦境中藉着显露出遗漏的部分及逃避的方式,最能发现人格的缺失。如果不愿去记取梦境,等于是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完形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谈论他们所遗漏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