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防治猪旋毛虫病
种苯丙咪唑类药物对杀灭旋毛虫成虫虫均有良好效果。 ① 噻苯咪唑:按猪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5?10天为一疗程。 ② 丙硫咪唑:按0.03%比例加料中喂服,连用10天。 ③ 甲苯咪唑:按猪每千克体重每天50毫克,分2?3内服,5?7天为一疗程。 此外,康苯咪唑对本病的疗效也很好。
㈡ 如何防治猪旋毛虫病
(1)严格执行屠宰猪的卫生检疫制度,病猪严重感染时,在成虫寄生期内或大量幼虫钻入肌肉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肠炎、腹泻、呕吐、迅速消瘦等症状,有的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有的呈慢性病程,表现肌肉疼痛,眼睑或四肢水肿,长期躺卧不起,故仅凭症状不易确诊,要进行尸体剖检,镜检出现虫体时才能确诊。
旋毛虫主要寄生在猪的膈肌和肋间肌。检验时常用的压片方法是:取横膈膜肌角,先用肉眼观察肌纤维内是否有小白点样病灶,剪下24个似麦粒大小的肉块,并列夹在两个小玻璃片中,将小肉块压薄后,用低倍镜检查,观察肌纤维间有无旋毛虫幼虫的包囊。按规定,若24个小肉块中发现不超过5个包囊钙化了的幼虫时,可将病猪肌肉和心脏切成小片煮熟食用,若超过5个则销毁。
(2)养猪设圈,不让猪乱跑,扑灭鼠类,对犬、鼠尸体应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注意保持猪舍卫生。
(3)发现疫源时,应做调查,以便制订措施。
(4)本病可用药物治疗:
①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一次内服。
②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连服5~10天。
㈢ 怎样防治猪旋毛虫病
猪旋毛虫病是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及其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猪、犬、猫、鼠、牛、羊、马等动物均可感染。猪主要是吃了含有肌肉旋毛虫的肉屑或鼠类而感染。人感染是由于食入生的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而引起。故肉品卫生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首要项目。猪有严重感染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在感染后3~7天体温升高,腹泻,有时呕吐,患猪消瘦,以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炎)出现肌肉僵硬和疼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有时还出现面部浮肿、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时眼睑和四肢水肿。死亡较少,多于4~6周康复。剖检可在肌肉旋毛虫常寄生的部位如膈肌、舌肌、喉肌、肋肌、胸肌等处找到细针尖大小、未钙化的包囊,呈露滴状,半透明,较肌肉的色泽淡,以后变成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钙化后的包囊为长约1毫米的灰色小结节。
[防治措施]
(1)加强屠宰卫生检验,不吃生猪肉,捕灭饲养场内的老鼠,焚烧老鼠尸体。猪只不放牧,防止接触动物尸体和一些昆虫。
(2)治疗病猪可选用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连用5~10天。氟苯咪唑,以125毫克/千克的浓度拌料,连喂10天。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㈣ 猪旋毛虫病的防治
猪旋毛虫病是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旋毛虫主要寄生于猪和鼠。猪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小肠黏膜内,幼虫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到达膈肌角、膈肌、腰肌、肋间肌、舌肌、腓肠肌和咬肌等处,形成包囊。当猪吃了有包囊的生肉后感染,人吃了有包囊的生肉也可感染。猪感染后常不会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危害人的健康。
[防治]
(1)加强肉品卫生检验,禁止人吃生猪肉或未煮熟的猪肉。
(2)尽量不用泔水喂猪。
(3)消灭老鼠。
(4)发现病猪要及时处理,防止扩散。
(5)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拌入饲料中喂猪,每天2次,连喂3~6天。
(6)磺苯咪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7)氟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毫克,一次口服。也可以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30毫克氟苯咪唑,混匀后喂猪,连喂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