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打坐时意守下丹田应该怎么守
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
1、放松,注意下丹田,感觉这个部位的变化,如这个部位的起伏、或温度变化感觉,等等。
2、注意呼吸,好像鼻子在下丹田,在下丹田呼吸,保持这个注意力。
3、观想丹田处有一朵莲花,呼气时花开,吸气时闭合;或者静静时观想花开的感觉。
⑵ 初练静功者如何意守丹田
关于丹田的位置,古籍记载和气功家说法不一。据《黄庭经》记载:丹田位置上有黄庭(胃),下有关元,后有幽阙(肾),前有命门,实在脐下内部一寸三分处。意守丹田之所以成为练气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为注视这地方,在治疗中以引导思想集中,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调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强内脏的活动,我们知道,只有脑和肾健,气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练气功中“调心”的重要功夫。而“调心”须与“调息”互相配合好收效才会大。所以气功家有云:“治病须养气,养生须调息。调息须清心,清心须坚脑,坚脑则心平气和,气机发动,无所不适。” 初学静坐功的人,对这种功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伏没有一秒钟停止。所说“心猿意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到静坐的时候把一切杂念放下,精神集中在小腹(下丹田)。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功法。如初学气功者,觉得这种意守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微露一线之光,而且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以鼻呼吸,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舌抵上腭,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意守下丹田。 初学习静坐功的人,常常反映:“我没有学习静坐功的时候杂念倒还少,一入坐练功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的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时因和外界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发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坐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能够从这里入手,即时自省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习练久了,杂念自然渐渐会少了。 初学静坐功的人,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二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治情绪不安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治昏沉瞌睡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由于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打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编辑:迟昊〗(周颂南)
⑶ 怎样气守丹田啊
丹田唱歌,找丹田位置分类:艺术用丹田之力来唱,发出的声音才会有穿透力,就以功用来看,丹田的功用也正是气功中活力的源头,也是一种保健的方式。那什么是丹田呢?我们的丹田位在我们的躯干肚脐下方约三指幅宽的地方(也就是约一点五吋),所谓丹田用力是靠身体的内部深层肌肉在做运动,也就是位在丹田位置后方的深层肌肉在用力。该如何感觉丹田位置呢?请先看完下面简单的训练方法:
一.气入丹田:先慢慢地深深吸一口气,记得用腹式呼吸,用手放在腰的两侧,要感觉腹部有在涨大,这就是气入丹田。
二.闭气宁神:当无法再吸入时,憋住口中真气,集中注意力在肚脐下方约三指幅宽,感觉丹田周围的肌肉有在用力支撑着。
三.聚力吐气:只利用丹田周围的肌肉用力支撑着,其他部位放松,并缓缓的将气吐出来。
四.气尽神散:把身体里的气全吐完后,全身放松,准备再吸一口气。
如此几遍后,会感觉到小腹部的肌肉有一点酸,每次用力时与上大号的感觉是相类似的,请记得这种感觉。不久你就会发现丹田的所在位置,这个位置会因为每个人的体型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你必须记得下次要用力的位置。
等到你已经可以正确把握丹田的位置时,接着要做快吸快吐的训练,把气快速地吸入小腹部,再快速吐出,像小狗在喘气,但是只有丹田的部位在动,这样可以让你的丹田肌肉做快速的收缩运动,记得只能利用丹田周围的肌肉用力,全身的其他部位是放松的。这个动作可强化腹肌的力量,建议你只要时间地点允许,可以多多练习这个动作,尤其是孕妇更要多练习,在生产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动也是不错的方法,像跑步、仰卧起坐或仰卧空踩脚踏车,有一些瑜珈的动作也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还有摇呼拉圈、爬楼梯、蛙人操……等等的运动,要注意以自己身体能承受方式来训练,反正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所需时间各有长短。网路上有一位声乐老师说过:“唱歌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除了需要专注外,也需要本身身体的体能状态良好,甚至必须达到颠峰,如此再加上本身歌者的涵养,才能缔造美妙的歌声!”
丹田训练在歌唱方面的功用,可归纳为下列几项:
一.更宽广的音域
二.可调控的音量
三.清晰的咬字
四.丰富的声音表现技巧
五.持续的耐久力
六.长久不衰的嗓音
若你持续练习一段时日后,应该会感受到上述几项改变,或许是全部,也有可能只有一、二项有改进,但总体而言,对于在歌唱技巧方面(各种共鸣腔的运用及技巧)无法突破的人来说,丹田训练是一项必修的课程。
最后要提到一点,丹田的运用必须配合腹式呼吸的方式,因为当我们在吸气时,气会进入我们的肺脏,让肺泡充气进而扩大我们的胸腔,但这样的肺活量用于唱歌仍是不够的,还必须靠着横隔膜的向下扩张,这样吸入的空气量才会足,丹田的肌肉才会有力。当你已经很容易感觉到丹田后,试一试发一长音(至少要 30秒)!一秒一拍的数,可以正确地运用后,再把你要唱的歌拿一小段来做练习,记得丹田要用力!假以时日,必有小成。
⑷ 如何更好的意守丹田
意守下丹田的奥秘
浏览网站,发现有不少功友和初学者对意守下丹田,提出不少看法,根据我收集的资料、师傅的教诲和自己的实践,尽可能全面地分析意守下丹田的奥秘,为大家修练提供方便。
1、下丹田位置。它有几十种说法,且出于各家之列的不下十几种,如:脐中一寸二、脐中一寸三、脐中三寸、脐中前三后七、脐中前七后三、脐下一寸二、脐下二寸、脐下二寸四分、脐下四指关元,还有会阴、涌泉、命门、两肾之间等等。到底哪家说得对?
而肚脐又分为到底是一寸二、前三后七、前七后三,还是两肾之中说法。在师傅的实证实修和自我的体验中,是以脊前脐后、前七后三、两肾中间略下的这个体腔部位得气最为强烈。古人称这个部位为命门,这个命门不是命门穴。它无形,居身体之中,是全身的中点、极点、重心。这个部位,就是我们修炼的下丹田所在处。有一定练功基础的人,可试用此方法找此部位,你可将身形正直,全身放松后,用意念去体会这个一身之中点,可用舌头在口腔内慢慢地滑动,把口腔当做腹腔,用舌头去滑动探测,然后体会那个中点。舌寸就像鼠标在屏幕上寻找物品一样,找到那一点,舌头会有感觉,就定在那儿了(师傅教的方法)。下丹田就在前七后三的命门处。亦称气穴。
2、下丹田用途和守法。从下丹田窍位的用途上,可以分为健身、医疗的守窍部位以及修炼内丹的守窍部位。(1)健身和医疗的守窍部位只是为了聚气生能、通畅经络、平衡阴阳,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如此,则不必细究丹田具体位置,运用模糊理论,更利于练功人似守非守,避免死守,易学易练。
(2)如果从修炼内丹的角度看,就必须明确丹田的具体位置,因为练内丹一定要遵循严格的程序,选择最佳的路线和最易产生结丹、养抬、育婴、出神的生命能源所在地。否则,虽具有能源,但非练丹所需要的药,练不出结果,或由于位偏路远,练出特异生物能,但不便于在消耗最短的线路、部位上启动或推动,就会因消耗大而不易成功。
各家对下丹田的命名,是基于练功的实效和目的,并非定位上的差错。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祥,所修功法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肚脐沿任脉的一个纵长区域,守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结丹,但脐中、关元、阴跷这三个穴位气感最强,而这三个部位又以肚脐的综合效率为最好。尉迟静在《丹田部位探测的实践研究》 中,做了针刺探测丹田的实验。刺探神厥(肚脐),可以引出循任、督脉环绕神厥、命门穴及向胸腹部斜行的放射状传感路线,而针刺气海、关元及阴跷时,则没有类似效应。所以下丹田定位在肚脐内,前七后三为最佳窍位。
3、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下丹田这个体腔的分层空间,左右偏上是肾脏和肾上腺;左右是输尿管;正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则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体腔的平衡位及左右两侧是结肠,正下方是小肠;再往前的分层空间是动脉和静脉的分叉处;下丹田的后分层空间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最后面的分层空间正对位是腰椎骨;下部则是骨盆。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使守下丹田有助于全身各部位、各层次的相互内部联系;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协同动作的部位,人体许多植物神经集中在太阳神经丛中,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经的活动,腹至近腰部位的毛细血管也将随之活跃,而且很快会吸收神经末梢中的废物,经肝、肾、大肠排出体外,这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与肾、胰、肝、延髓均有植物伸经联系,性腺还与脑垂体发生连锁性条件反射,活跃性腺功能,又能反馈到下丘脑的植物神经中枢,故可增进植物神经功能。下丹田附近有肾腺、性腺等内分泌体,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强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精液充盈,功能增强,增强人体代谢、免疫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4、医家和道家的看法。从中医和道家的角度看,下丹田对人体活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下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经络行始的起点。是“十一经脉之根”,是“呼吸之门”,是“三焦之源”,是真气升降开合枢纽,是男子养精、女子护胎的处所。所以,意守下丹田可收到强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下丹田部位前通脐(胎儿在母体中赖以吸收的根蒂),后通肾(人之精、命之本处)。意守此处,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穴皆开。呼吸往来,增强了元气,调动了经脉,所以下丹田又被称为中宫和气穴。元气积蓄于丹田,逐渐充盈后,就会自动流向全身各个经络,产生通经走穴的现象,气畅血和,流注自如。
肚脐又称为命蒂,也叫神厥,是人体能量从先夭转化为后天的枢纽。肚脐内含着人天相应和运化的奥秘。
下丹田是调整十二下经和奇经八脉的中心部位。意守此处有发动内气、贯通经脉之效,而“通则不痛”。
5、概括上述,下丹田为元气所聚,积蓄之处,是生命活动的枢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意守下丹田可以后天呼吸之气接蓄先天元气,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治百病,可强壮下元.尤为老年人或破体之人添油接命功效突出。意守下丹田可纠正“上盛下虚”的现象,平衡阴阳。另外,意守下丹田,由于强化了肝脏的功能,还可增强排毒、解毒的作用。
自古以来守窍之法虽多,但初学者莫不以守下丹田为本。
⑸ 意守丹田和气沉丹田的方法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关元穴),进行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说法。 练功重点: 意守丹田所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练功方式: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下面关于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 气沉丹田 稳固。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气沉丹田的释义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气沉丹田理论基础: 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气沉丹田丹田位置 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 “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必生气喘之症。而关键又在杀手的发放人之瞬间,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气沉丹田练功方法: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 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 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 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 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气沉丹田步骤: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谢谢观看,
⑹ 如何意守丹田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关元穴),进行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说法。
意守丹田所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⑺ 守住下丹田的功法是什么
意思是即使再多的钱财也不能卖身,丧失技艺,克服对金钱的欲望,守丹田就修身的根本方法。即便把千两黄金送与路人也能心平气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这就是视有若无,能无才能有,是谓无中生有。
此语是道之传承的道德范本。若从修炼的眼光看,也是修炼的心法。
人的欲望是修道的最大障碍,是首先要克服的。欲望就是占有,占有之前是自我与他人、环境、自然的对立,是“心”的外求膨胀。人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对金钱的欲望。修道就要克服对金钱的欲望,平静心态,敛而内求之。此所谓“千两黄金不卖道”。
求之内,就是十字路口,暗指肚脐——命门、两肾十字交叉点。这是修“身”的核心。换句话说,十字路口就是丹田。身亦是修道的障碍,需实而虚之。意守丹田就修身的根本方法。意守要有意无意,要勿忘勿助。意守如警察盯梢然,即不能被发现,又不能跟丢了。
不要执着于行善要积德,那是执着心又起了念,本身我这个贪字没去掉,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起了念,就是想执着去做好事。行善是要抱着无心的状态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须行一千三百大善,执着做好事,那就是念。若是无念是无心的去做,只要本身能够做到,一定要发善心,就行了。
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要一点一滴的去把它当成习惯。就在这规矩里边走,始中是在行善。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修练性功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为,同样的也会带来修行功夫精进。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觉中,内功外功每天在精进。
⑻ 练气功如何守丹田
把心意放在意守的实体位置,静静地感受那儿的情况。这是最常见的意守丹田的方法,也是最安全可靠的。也有用观想的,如严新气功,意想丹田如虚空,有一朵莲花在开合,吸气闭,呼气开,如此周而复始或数数。都可以的,但不要用意过重。
⑼ 如何意守丹田
?意守 意,指意识、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 意守 意,指意识、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气功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意守,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练功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意守是一个包括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暗示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心理活动的过程。 意守要求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这种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心理学称之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围事物现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务法。内部注意是对本身的思想、感情和体验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则有意守身体部位法。注意还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时的意念有杂念(妄念)与正念之分。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目的、并经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对象是由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而确定的。要使意识集中在这样的对象上,就必须有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意守中的正念则是诱导意识达到和维持在入静状态的目的性明确的主动意念。 注意虽然在意守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动中毕竟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随和帮助完成其它各种过程的心理特征。当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对象上后,并不是意守的结束。练功人利用感觉、知觉进一步仔细地体察身体内部的变化,这时机体内部感觉、知觉处于敏锐状态。而练功人在意守中采用意守某些事务法时,利用的是想象手段。在意识达到入静状态时所进行的自我调整过程,如以意领气,意气相随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参与。 总之,气功锻炼中断意守,即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意守在古代称为调心、凝神、存神等,并认为“养气在于存神”,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从现代心理学来分析,意守的过程不仅是与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暗示等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而且意守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性的自我心理调整过程。这种认识既可指导练功,提高意守锻炼的效率,同时,气功实践中对意守的认识和运用,也将为心理学的研究提出新课题,增添新内容。意守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意守丹田要求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气功锻炼主要的意守方法 意守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谓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云、意守鲜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 1、意守身体放松:有意识地使身体放松,是练功中最基本的内容。从练功一开始,就要注意身体姿势摆得安稳妥当,舒服自然,并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不断加深放松的程度。 2、意守身体某一部位:在全身放松后,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杂念;另一方面,由于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对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疗效。常见的具体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意守经络法,如小周天功法;意守病灶法等。 3、意守呼吸: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为了使思想安静,呼吸缓慢下来,可采用下列三种呼吸方法: 数息:一面呼吸,一面默数其次数,从一到十,如此周而复始。 随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计呼吸次数。 听息:仔细倾听自己呼吸的声音。 4、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时默念字句,如吸气时念“静”,呼气时念“松”(或念类似的字句)。这是给自己一种良性暗示,起安静放松的诱导作用。 5、意守某种外界景物:注意外界环境某一景物,如花朵、绿树、天空等。 6、存想法: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具体的内容,如患者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梦遗盗汗,可存想体内一轮明月,存贮丹田,周身发凉,虚火渐退,真阴来复等景象。 意守的方法有很多种,应因人因病进行适当的选择。内守部位虽多,但大多以守丹田为主。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功法等而意守命门、足三里、涌泉等处。如肾虚命门火衰,可选守命门穴;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者,可选守足三里;高血压患者,可选守涌泉穴。外守景物,主要是在内守不适应或内守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采用。如果只是为了排除杂念,可以采用简单的“存神”法,使“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见《保生秘要》)。 此外,以意领气(指感觉)也是运用意念的一种方法,如用意念引导体内暖流在身体前后沿任督二脉周流,或用意领气直接攻疾患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