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三维归因的正确方法

三维归因的正确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07 02:58:40

㈠ 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是什么

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三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维纳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

(1)三维归因的正确方法扩展阅读

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不能随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

3、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工作难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难度是稳定的,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难度稳定,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难度是不可控的,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难度。

4、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运气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运气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再次运气是不受个人控制的,不能由个人决定运气的好坏。

5、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

6、外界状况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外界状况是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状况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外界的物理条件、人为因素等发生变化;再次外界状况不受个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

㈡ 什么是“三维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从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这三个纬度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区别性指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区别性高。如张方的数学成绩很差,在进行归因时就要看他的其他学科成绩如何,如果他的语文、外语、物理等学科的成绩都很好,怎说明他的数学成绩差是特殊的。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即该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如张方的数学成绩差,就要看他的数学成绩是总这样,还是最近骤然下降。前者是一贯性高,后者一贯性低。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如上例,如果其他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很低,证明张方的数学成绩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一致性。沿着这三条线索,教师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归因。

㈢ 帮忙解释一下维纳归因理论

为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3)三维归因的正确方法扩展阅读:

归因理论的相关内容:

1、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

2、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㈣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是什么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是如下:

三维度: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

六因素:

1、能力高低: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身心状况: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4、工作难度: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5、运气好坏: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6、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㈤ 归因的归因三维度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由海德(Heider)提出,最初仅包含一个维度,即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external attribution),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stability),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controlability)。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㈥ 归因理论的三维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㈦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也称炻度理论或立方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一书中提出。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察行为,其次是判断原因,最后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后把原因归结于刺激物、行为者或环境。他由此提出了三条线索:一致性、区别性和一贯性。经试验验证得出:人们通常是根据3条线索进行权变的分析,最终形成对原因的推断。

凯利的归因理论原因:

内部原因:指的是存在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

外部原因: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凯利还据此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喜欢内归因,外控型的人喜欢外归因。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三维归因理论

㈧ 三维归因理论的凯利的归因模型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社会心理学界于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以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特殊性或区分性(英文:distinctiveness):被观察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英文:consistency):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即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一致性(英文:consensus):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 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2 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 一致性原则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语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共同性 一致性(一贯性) 特异性 (区别性) 归因方式 高(大家都喜欢小丑B)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刺激对象(小丑B)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低(A也喜欢其他小丑) 行动者(A)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低(A偶尔喜欢小丑B)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情境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第二种情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几乎不对这个小丑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
上面的研究证明了三维理论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人们的归因结果。

阅读全文

与三维归因的正确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蜂蜜敷脸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865
专业文学主要研究方法 浏览:705
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英语 浏览:805
原味发糕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830
癌症状治疗方法 浏览:918
加热卷发棒使用方法 浏览:145
绝缘子金具设计步骤与方法 浏览:222
卷筒校圆方法图片 浏览:721
如何防止偷纸的方法 浏览:539
晨光修正带可替换芯安装方法 浏览:499
哪里有祛痘的方法 浏览:601
大沙子计算方法 浏览:780
运动保健方法图片 浏览:377
怎样快速知道学习方法 浏览:309
气相色谱仪使用方法 浏览:236
唱歌前保护嗓子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371
催乳是什么方法 浏览:713
黄寿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778
嘟嘟唇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浏览:802
髌骨损伤恢复训练方法 浏览: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