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脊髓空洞症有几种治疗方法
脊髓空洞症是中医痿症科比较传统的常见疾病,可由于先天性疾病,比如颅底凹陷、扁桃体下疝造成脊髓有水泡所致,或者是后天的外伤,比如颈椎病、间盘突出、脊髓内肿瘤、血管病等引起的。
脊髓空洞症临床表现主要是感觉障碍,特点是分离性感觉障碍,比如深浅觉、痛温觉迟钝,及运动障碍,比如手脚无力,还有自主神经受损,比如出汗失常等。
中医学中无脊髓空洞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为肌肤麻木、不知温痛等症,有医家将其归属为痱证范畴,《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又提出风痱:“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故也有以“风痱”立名的。然而,随着脊髓空洞的发展,又可出现肢体肌肉软弱和萎缩,则又可归属“痿证”“肉痿”,诚如清朝名医张志聪曰:“痿者,四肢无力萎弱,举动不能,若萎弃不用之状”;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曰:“精气耗伤,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也有医家将脊髓空洞症归属于肾劳、虚劳等范畴。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多由肝、脾、肾三脏亏虚,气血不足,髓海不充,肌肉筋脉失养所致,兼有血瘀痰阻的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髓由先天之精而化生,为物质基础,又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髓病。肾精不足 肾精是构成人体的本源。《黄帝内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则脑髓生。”肾精不足,则不能化生充填髓海,致肾虚髓空。本病大都为先天性畸形所致,显系肾精不足为其主因。发病初期,病情隐匿,后期则进一步损伤脾肾,致气血乖戾,精髓更为损伤,病情加重。
脊髓空洞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脊髓病,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那么,脊髓空洞症的康复训练有哪些方面和方法呢?
1、肌肉关节运动法:每日3—4次做脊椎平面以下的肌肉活动,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肉丰满,同时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灵活,以防关节僵化而影响进一步的功能锻炼。
2、抵膝抱臀站立法:让患者双手扶床边,双脚着地,坐于床边;配合者坐于患者对面,以自己的膝盖部位抵住患者的膝盖部位,双手抱紧患者臀部,并让患者双手抱住自己的肩膀。配合者双手用力抱紧患者臀部并往自己的方向牵拉,同时患者双手用力即可站起。以上动作完成后,每次可让患者站立15—30分钟,依次递增,如有头晕、恶心等不适,可坐下休息片刻重新进行,以便患者逐步适应,如站立后患者双脚肿胀青紫,可在晚上睡觉时将患者双脚垫高,肿胀即可消退。
3、扶物行走法:站立一段时间后,可让患者锻炼扶物行走。膝关节固定器固定患者膝盖部位,然后扶双杠配合者进行迈步、抬腿等功能重建性锻炼。
4、家庭康复:家庭康复措施中,家庭成员的参与配合很重要。有时家属必须学会一些被动活动、简易器械牵引的方法,使病人能在家里继续治疗。病人积极的参与家务活动,如打扫卫生、煮饭、种花及尽量生活自理,是一种有效的功能锻炼。其他的一些作业活动,如缝纫、木工、工艺、娱乐等均可在家里进行。
同时,患者还应加强药物调理,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迅速补充受损部位流失的大量营养成份,滋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显着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症状。同时使脊髓周围的神经重新连接缝合后,重建神经网络。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
㈢ 辅助治疗脊髓空洞症的方法有哪些
饮食调理:
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半流质和流质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
日常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2.注意预防感冒、感染。
3.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保护无感觉区。每天检查看有无受伤,注意皮肤有无发红、水疱、烫伤、青肿、抓伤、切伤等等。
4.对皮肤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者,要防止皮肤干燥和皲裂。如果已有伤口,要尽快去医院诊治。
5.预防压疮。
6.积极参与家务活动,如打扫卫生、煮饭、种花及尽量生活自理,是一种有效的功能训练。
㈣ 脊髓空洞症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脊髓空洞症的护理方法,要于病情变化统一。因为大多数为颈髓和腰骶髓,这两个地方的脊髓空洞比较常见。首先对于颈髓的脊髓空洞,主要一般都是以枕骨大孔畸形为最终的致病因素。因此这时候就一定要保持颈部处于相对比较放松的状态,切忌不要剧烈的活动。而且这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非常多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呼吸循环的衰竭引起死亡。其次对于骶髓的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在护理上面就一定要加强对于下肢尤其是瘫痪的肢体的护理,一定要预防褥疮的情况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对于大小便失禁也需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部分时候也可以采取功能锻炼进行缓解。
㈤ 脊髓空洞症患者应该做哪些锻炼
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原则上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适当运动,这样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对有损伤的关节肌肉做合理的康复锻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逸结合,不要做中等体力以上的劳动和锻炼。各种呼吸方式的锻炼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体位排痰、胸廓被动运动训练等。适度的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加速病变组织的恢复。
㈥ 脊髓空洞症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
1:可选择性作手术治疗,如椎板切除减压、脊髓空洞与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枕骨大孔减压、第四脑室出口矫治术等。由于一般保守治疗不能够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颈枕交界部失去了脑脊液的缓冲作用,颈部的不经意受伤,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肢体瘫痪、呼吸骤停甚至死亡。因此手术是治疗脊髓空洞的重要手段。脊髓空洞常常是相关原发性疾病的继发表现形式,正确的治疗原发病后脊髓空洞就会自行消失。 空洞分流术:通常指在空洞较明显的部位将空洞切开,使之与蛛网膜下腔或胸腔相通。通常应用“T”型管行空洞-胸腔分流,这种分流能够保持一定的脑脊液势能梯度,较好的完成了空洞分流。这种分流能够较好的避免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所致的粘连梗阻,进而使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2:脊髓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少数病例有效。
㈦ 脊髓空洞症引起的肌肉萎缩该怎样促进恢复呢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难康复疾病,因发病原因不明确,多种治疗方法达不到对症治疗效果,让很多的患者病情加重,导致肌肉萎缩等各种症状。那么,肌肉萎缩的脊髓空洞症患者该怎样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病情好转?还有治疗的好方法吗?空洞康复汤专家指出,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缩的患者不要气馁,只要在生活中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和选择对症治疗的方法是可以让患者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
首先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使肌肉萎缩患者在运动的时候吸入比平常多几倍的氧气,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使肌体营养物质充足,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免疫力都得到增强。
再次掌握运动节奏。肌肉萎缩患者的锻炼,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劳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营养物质也才能得到充分补偿,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逐渐肥大。反之,若锻炼过于频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强。
最后选择运动方式。选择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进行劳逸结合的运动方式,使每个动作到位,不增加其他的身体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康复运动。锻炼时,在不增加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量,使肌肉迅速感觉疲劳,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
㈧ 初秋脊髓空洞症患者怎样锻炼
初秋脊髓空洞症患者可以通过行走训练,步幅要均匀,频率要适中,不要过急,重心转移要平稳的方式锻炼
㈨ 脊髓空洞现在头晕,走路不稳肌肉萎缩应该怎么治疗
脊髓空洞要根据空洞形成的原因、范围、整个空洞节段的长度、程度决定治疗。脊髓空洞常伴发颅颈交界畸形,即Chiari畸形。Chiari畸形以后,由于枕大孔区域的颈髓、延髓受到一定压迫,导致蛛网膜循环障碍,脊髓中央管逐渐扩大,形成脊髓空洞。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手指麻木,需要手术干预治疗,手术以减压甚至空洞引流为主要治疗方式。
如果空洞程度不重,或者节段相对较短,或者发生在胸段而非颈段,可能相对趋向于保守,并进行观察随访,然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如果颈髓发生严重的脊髓中央管,且已经严重空洞化,导致患者出现症状,如头晕、头痛、鱼际肌萎缩、手指无力,这时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治疗措施主要以减压,如后颅减压,枕后枕大孔和颈1、颈2减压,辅助脊髓空洞引流。
脊髓空洞肌萎缩,可以通过服用药物、物理疗法、手术等方式来缓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比如甲钴胺、维生素B1。同时也要给予针灸,按摩,高压氧来进行治疗,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也能够促进局部组织供血。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比如可以实施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或者是脊髓空洞分流术。平时患者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而且也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以免病情加重。
㈩ 合理锻炼可以帮助肌肉萎缩的脊髓空洞症患者病情恢复吗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难康复疾病,因发病原因不明确,多种治疗方法达不到对症治疗效果,让很多的患者病情加重,导致肌肉萎缩等各种症状。空洞康复汤专家指出,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缩的患者不要气馁,只要在生活中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和选择对症治疗的方法是可以让患者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
首先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使肌肉萎缩患者在运动的时候吸入比平常多几倍的氧气,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使肌体营养物质充足,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免疫力都得到增强。
再次掌握运动节奏。肌肉萎缩患者的锻炼,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劳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营养物质也才能得到充分补偿,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逐渐肥大。反之,若锻炼过于频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强。
最后选择运动方式。选择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进行劳逸结合的运动方式,使每个动作到位,不增加其他的身体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康复运动。锻炼时,在不增加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量,使肌肉迅速感觉疲劳,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