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正确的民族歌唱方法

正确的民族歌唱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04 19:46:34

Ⅰ 民族唱法基础知识

民族唱法基础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汉民族而言,由于各地区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其表现民歌内在含意的重要手段一唱法及其风格也是不相同的。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唱法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唱法的界限

在高校声乐教学体制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声音来说,真声假声都用,讲究的是混合声区,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声音都是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真假声和共鸣的。那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否有些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专家们已作过很多见仁见智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区别:唱法训练和共鸣的不同。

首先,是唱法的训练。如果全面地考虑世界歌唱艺术,我们所说的唱法上的区别,是指唱法本身嗓子的力量以及真假声的比例是什么状态,要混合到什么程度,是以真声为主还是以假声为主。其次,是共鸣的不同。美声唱法是全共鸣,即全身作为共鸣体,而有的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唱法共鸣用得比较明亮,有的共鸣相对来说用得稍暗一些,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高,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低。共鸣腔体的运用,用上部、用中部、用下部都不尽相同,这是区别唱法的几个方面。

世界上各种唱法繁多,归根结底也不外乎嗓音的运用和共鸣的组合方法的不同这两个方面。就拿我国的传统唱法来说,其嗓音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运用纯真声(大本腔)歌唱的传统民歌、山歌唱法,京剧中的花脸唱法,女声演唱的大鼓、藏族民歌等;运用纯假声(小嗓)的,如京剧中的青衣、小生唱法等;还有以真声或以假声为主的唱法,嗓音使用都不完全一样。既然传统唱法客观存在着多样性,那么民族唱法中就女声的用嗓方法也不尽相同。民族唱法应该如何使用嗓音才既具有科学性,又能用得自然而可行,从客观存在的现象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各地演唱风格不同,演唱方法也应因人而异,但在嗓音的使用方面应该努力使用以真假声相结合的用嗓方法。近些年来,很多声乐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敢于打破壁垒,探索多种唱法并存而且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为高校的声乐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而且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成效。

二、真假声结合的必要性

根据发声生理学的知识可了解到,人的声带有真声带和假声带之分,但假声带是不发声的。所以无论是真声还是假声,都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只不过振动的形态不同而已。真声主要指以喉部环甲肌组为主导,做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发出的声音明亮、厚实、丰满、有力,共鸣泛音具有一定的胸腔共鸣的效果。属于真声类的同义词有“大嗓子”“大本腔”“胸声”等。

国外把喉部发真声的机能称为“重机能”。完全的真声,声音就只有刚强有力的部分,缺少圆润的色彩,而且受音高的限制,唱高音存在一定的困难,灵活性较差。假声则是以部披裂肌组为主导,做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棱形合缝状,边缘变薄而且锐利,发出的声音高远轻巧、柔和、圆润而且优美,头腔共鸣泛音比较多,灵活性较强。假声还有“小嗓”“头声”之说。国外把喉部发假声的机能称为“轻机能”。由于假声更多的是声音位置的体现,所以力度感和刚强的色彩比较缺乏,而且低音略显得虚、暗一些。

不光是美声唱法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来演唱,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通俗唱法在真假声结合的方面也达到了很大的高度。自上世纪中期以后,通俗唱法在美国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典范。它已经和中国的戏曲唱法一样,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唱法模式,特别反映在高音区上,“路子”很统一,真声——混声——假声融会贯通,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成名的歌手中,不论男女,没有高音的很少。同样,在中国内地或港台地区,用真声多假声少的声音来演唱的女通俗歌手不乏其人。再说民族唱法,上世纪80年代前后起至今,女声以李谷一为代表,她们的演唱用嗓都是同时具有两种混声机能的。如此看来,演唱者单纯采用真声或者假声,有时是满足不了作品二度创造的需要的,因为单纯采用哪一种声音来演唱,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即混合声,既有真声的特点又有假声的功能。只有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才能满足歌唱的各种需要。

三、真假声结合的优点

混声被一致认为是声乐训练中所追求的声音,它的优越性远远超过了只用真声或者只用假声。

首先,它避免了真声和假声发声法的弊端,综合了两种发声方法的优势,可以把低音的色彩带到高音,同时把高音的色彩带到低音,使得声音听起来既有真声的明亮、结实,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它高远轻巧并且有一定的力度,既不像完全真声那样笨重,又不像纯假声那么虚沓、暗淡。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的声音。

其次,混声中的轻机能、重机能,即假声机能和真声机能的高度协调,使发出的声音安放部位高,能获得更多的高位共鸣,而且离声带振动地点远,因而能使声音的发声效率高、能更持久地演唱。

再次,混声能使演唱者大大扩展音域。就一般人来说,真声区(低声区、胸声区)的音不会太高,到了中声区(自然声区)与高声区(假声区、头声区)相邻近的某一两个左右的音上,尤其对初学者来说,通常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声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发起声来嗓子就感觉不听使唤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感到发声吃力,有的感到声音不大稳定,常常会因为控制不当而出现“破音”;有的学习者根本就唱不上去。这时候如果不学会如何去“换声”——真假声结合来发声,仍然采用演唱自然声区的发声方法,各器官之间的机能并不符合演唱高声区应该具有的发声状态,那样的话,不仅高声区无从开发,可能嗓子还会出问题。因此,只有找准了“换声点”,或者说换声音区,提前换声,才能将嗓音安放到正确的发声部位上去,使其获得每个音高上的声音应该具有的音质和音色,使整个音域内的所有声音在演唱时都能通顺流畅、转换自如。这样,既能使中低音声区的发音轻松流畅,又能使高音声区的发音灵活自如,使音色富于变化,而且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声音不再受到高音上不去的局限性,演唱者的音域拓宽了,“路子”也就宽了,自然能适应多种风格和多种类型作品的演唱。

四、如何调节混声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真声和假声混不到一起,或者混得比例不合适的情况。有的只会真声不会假声;有的只会假声却发不好真声;有的虽然会同时用真声和假声,但二者的比例始终用得不当,发出的声音很空洞、很虚。在调节混合声的比例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真混。以真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进不同比例的假声,即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真声色彩很浓,但又不乏假声的位置和感觉。听起来比较刚亮、结实,有穿透力、演唱质朴,语音也显得亲切自然。我国的民族歌唱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发声方法,如比较早期的《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作品,都属于这种真混的发声方法。老百姓就喜欢这种真声或者真混的'声音。这里所说的真声是指打开喉咙、声音位置较高、有深呼吸的有力支持,又具有一定胸腔共鸣泛音的歌唱的真声,而不是指那种音质疏散、浮泛、没有焦点、干涩,提起喉头喊叫般的白声。

二是假混。以假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入不同比例的真声,即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假声比例稍多一些,但一定是糅有真声、跟真声混合的,听起来更圆润、通畅。但低音区很容易虚、暗,缺乏色彩。因此,在低音区一定要更坚持放低喉头和呼吸支点,同时保持声带闭合好阻气。这种发声方法的演唱风格隽永秀丽,适合演唱艺术歌曲。

三是真假声对半混,即真声假声各一半。这种混声听起来柔和、圆润而且亮度适中。它圆里透亮、能高能低、比较灵活,即所谓刚中有柔、柔里透刚,既有真声的色彩,又有假声的圆润,声区和音色都统一,没有明显区别,音色特别好听,咬中国字比较容易咬清楚。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唱者,嗓音的可塑性比较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欧洲的歌剧咏叹调,又可以演唱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甚至一些戏曲选段。

假声有别于真声的一点是,假声存在几种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型假声、借鉴型假声和混声型假声。传统型假声,相对美声唱法的假声来说,声音比较尖,不够丰满,同时缺少“竖立”的感觉。因为发声时喉头所处位置偏高,喉咙打开比较小,从传统唱法旦角的假声演唱中继承而来。借鉴型假声从美声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鉴获得。这种假声较空、暗而且靠后,如果借鉴不合适,容易出现低、中、高各声区的音色不统一。混合型假声,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假声混入真声的感觉。这种声音结实、穿透力强,既像真声又像假声,有些接近于对半混的混声。

实践证明,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抛开它们的美学效果,从生理上来进行分析,这三种唱法在声带的要求上是相同的,都要求它具有两种混声机能,否则就没有高音。唱法是一种模式,方法是为实现模式使用的手段。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在声音训练的问题上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作调整,以便挖掘出学生的优点,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当然,不管每个人的基础和条件多么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必须经过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才能使嗓音运用自如,才能自如地唱出真声、假声、真混、假混和对半混等多种类型的声音。好的歌唱者一定是可以根据所唱的作品来选择合适的唱法的。任何唱法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同一切事物一样,在演变、发展。对唱法的研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2003年2月版,华乐出版社.

[2]韩勋国主编.声乐艺术基础,2001年7月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沈时松.民族唱法的嗓音运用,原载于中国音乐,1999年第1期.

[4]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1994年12月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

Ⅱ 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

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下面就是我跟大家分享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声乐是指人声演唱的艺术形式。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它通过歌唱来表达各种不同情绪。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酷爱民族声乐,所以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浅薄的观点。

中国民族声乐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民歌的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现代民歌、现代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众多,风格不一;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民族唱法”。本文探讨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后者。

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我国古代诸多论述中都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由此看来,呼吸对于唱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基础。唱歌必须以横膈膜呼吸法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现在就将笔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用的练习呼吸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闻花香。如何吸气在歌唱中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声乐学习的方法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吸气,笔者上课时经常让学生模拟闻花,让学生体会声乐演唱中的吸气,受益匪浅。这种方法会使气息吸得深而不僵。

(二)吹灰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吹掉桌上的灰尘时的吸气状态恰好是声乐演唱中的吸气状态,通过这种练习学生能够形象的体会到正确的吸气状态。

(三)吹小纸片。练习的方法是:准备一张约十公分的方纸片,把纸片放在墙上,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在地上,吹气时要轻、要匀,要对气息有所控制,十秒为合格,时间越长越好。

(四)练习的时间。练习时间的长短,很多声乐教育家各持不同意见,有的说半小时左右,有的则说十几分钟为宜。笔者的经验则是不宜过久,太久具有危险性,有时会导致大脑缺氧,出现眩晕的`感觉。尤其饭后的练习要避免。时间不宜过长,但次数可以多些。

二、咬字要注意力度的把握

歌唱是用语言来打动人。有了优美的声音远远不够,还要有清晰精准的语言,才能够较好的表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如果语言表达不清,听众不明真意得不到共鸣,就失去了歌唱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风采与魅力。

在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语言中,必须要了解掌握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要素。

要表达好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首先是字头要咬准且要适度用力。歌唱发声的字头就是我们常说的声母,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到,有些学生虽然声音很漂亮,但他表意不清。原因就是对声母的发音部位咬的不够准确。歌唱的咬字与说话的咬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歌唱中声母发音要清晰、准确、且适当用力,歌唱A咬字应加强声母准确部位的着力点,要比说话用力更集中、更夸张一些。

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因音必不真”,明确的说明了咬字一定要有准确的着力点,才有清晰真实的字音。总的来说,在发声用力的同时,根据所表情绪的不同、作品风格的不同,咬字的力度应有变化,抒情性强的作品咬字应舒缓一些;热情奔放的欢歌,咬字应铿锵有力,要富有弹性。另外,不同的一首歌曲中,根据所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变化,咬字的力度也应有变化。

要表达好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其次是如何在歌唱的过程中归韵。归韵就是把每个字音的韵母唱准确,收音时确保韵母的准确性,不能唱成另外的韵母。如果归韵不准,同样让听众感觉到达意不清。

三、 声情并茂

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要求“声情并茂”,我们知道,声音是基础,如果只注重了声音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歌声将没有了魂,也就是说,声音再美妙,也不会触动听众的心。

如何才能做到声情并茂?笔者认为,在有了良好的嗓音条件、正确的呼吸、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混声共鸣、准确合理的咬字、训练有素的节奏感这些因素之外,要表现好一首作品必须经过歌者的二度创作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歌唱的技能是为歌唱作品内容服务的,歌唱艺术表现的目的是曲作者在旋律、节奏、调式、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二度创作。所以说,优秀的歌唱艺术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情感把握二者融合的产物。

因此,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的风格与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信仰、地貌环境、人文历史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民族语言。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是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名民族声乐表演者,只有真正了解、把握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才能和其他国家艺术形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让世界民族声乐得到统一与融合。让中国的民族声乐能以全新形象迈向世界音乐表演艺术之舞台。

;

Ⅲ 民族声乐唱法技巧

中国民族唱法因受其民歌的影响,在唱法上曾是杂乱的繁多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才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格式。下面是民族声乐的唱法技巧,望对声乐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歌唱共鸣的原理

我们在歌唱中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单薄无力、缺少色彩。如乐队吹奏的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声音会很弱小,也传送不远,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了,而且还

能传送得较远较广。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声音在号管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共鸣腔体的共鸣使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洪大,优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更远更广。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歌唱中如何获得运用这些共鸣就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如何取得良好的歌唱共鸣

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首先要注意各种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怎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歌唱共鸣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天,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受到了保护。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鼻腔)共鸣的基础,同时歌唱的咬词吐词是由口腔,舌头及咽喉等来先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张开应该是以咬字吐词的状态为基础适当张开。过分的追求口腔张大会带来歌唱语言的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歌声下语言脱节分离。

2、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也有称为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

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就会产生鼻音。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

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3、胸腔共鸣

不少人认为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都包涵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

胸腔共鸣的要求: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再经过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感觉好像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了一样,这时手掌按住胸口,会感觉到有种轻微的颤动。但要防止故意把声音下压,过分追求胸腔共鸣,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产生喉音。共鸣度好的声音是共鸣器官的相对放松,使气息自然流动获得的,任何的压迫,绷紧只会适得其反。

人体的共鸣腔体是一个完整体,在歌唱中这三个腔体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共鸣效果。但是在运用三个共鸣腔体时,又必须注意以口腔共鸣为主。原因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首先在声带附近的共振中获得共鸣,而口腔是声音和气息的主要通道,离喉头声带较近,所以口腔共鸣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获得;其次,口腔中的唇、舌、齿、喉、下腭、软腭等都是咬字吐词的器官,在歌唱时,随着语言和情感的变化,口腔内各发声吐字器官也要敏捷灵活地作各种不同的调节,才能把歌词发得准确清楚。只有正确地调节运用口腔共鸣,才能更好地结合头腔,胸腔共鸣,使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保持一定的平衡,使歌声的共鸣比例调配恰当,这样歌声的效果才会丰满优美。实际上,当声音从声带振动发出来以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口腔、鼻腔及鼻腔上方诸窦和气管胸腔等共鸣腔体,基音的音波已经不断地扩大美化,当它从口腔发出来时,已经包含着头腔,口腔,胸腔的混合共鸣。只是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各共鸣腔体共鸣的比例不同。

4、关于共鸣区的统一问题

我个人认为,所谓共鸣区的统一,就是指运用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高声区)来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各个声区的比重虽有所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的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对音色的影响很大,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压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在歌唱的训练和演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较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

在歌唱时如果单纯追求某一咱共鸣,势必会造成声音的单薄乏力,损害歌声的整体效果。如唱低音时,若片面地追求胸腔共鸣,就容易产生压喉的现象反而影响声带的振动,使胸腔副紧,声音粗造发虚。唱中声区,苦片面地追求口腔共鸣,声音就容易“发白”,缺少厚实结实的色彩,也缺少上下声道管道的连接畅通。唱高音时若片面追求头腔共鸣,声音社会缺少扎实的基础而单薄尖锐,甚至出现晦暗的鼻音。特别是女声,如果只运用单一的头腔共鸣或口腔共鸣,就会产生声音声区的不统一,音区音有明显的痕迹,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真假声声结合不好,互相打架。

歌唱声音整体共鸣的获得,是靠长期的声音训练去仔细体会琢磨,在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提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

三、歌唱共鸣技巧运用时应注意要点

1、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提倡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注意在演唱时不要过份去追求喉咽腔的共鸣,因为喉咽腔紧靠声带,这个部位的共鸣用多了,不仅造成喉音过重,还容易出现压喉现象。更重要的是会使喉部肌内疲劳,并且影响声带,使声带充血失去弹性,失去正常的歌唱机能。因此在歌曲的练习和演唱中,首先要使中声区的声音自然放松,明亮饱满,注意向上与头腔、向下与胸腔联系起来,获得较好的整体共鸣,这样才能使声音的音色,位置,音上下统一,唱出的歌声优美动听。

2、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共鸣运用,必须与咬字吐词结合起来。特别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是非常讲究字音的清晰准确和演唱时字意的表达。如果只片面强调共鸣,而忽视咬字吐词的准确,就会出现音包字的现象,吐字不清,咬字无力,听众不懂演唱的词意和内容,也就失去了歌唱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歌唱的共鸣应该建立在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的基础上,二者是统一的。

3、良好的共鸣是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正确运用两肋隔肌式呼吸方法取得的。因此要防止单纯去追求共鸣而忽视其他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和统一,不然会造成声音不必要的僵硬做作,实际共鸣也就不丰富充实了。正常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共鸣,是人体整个歌唱器官互相配合协调运动的结果,片面单纯地去追求一部分效果,反而破坏整体的协调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歌唱的共鸣和歌唱的呼吸,发声一样,都是歌唱的一种技能手段,技巧方法,是为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服务的。歌唱的共鸣主要以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和丰富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色彩。所以在歌唱时共鸣的运用,必须从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歌曲表现的情感出发,防止盲目片面的追求共鸣,脱离实际内容只去追求声音,在歌唱的吐字行腔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

总之,歌唱时能运用好共鸣,能使我们的演唱的声乐圆润响亮具有传透力,传送得即更具有空透力,反之,就会显得又远又宽,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完美。

Ⅳ 民族唱法基础技巧

民族唱法基础技巧

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唱法基础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一)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二)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三)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四)气息的灵活运用

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二、民族唱法声带的运用

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一)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

(二)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三)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三、民族唱法共鸣的运用

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一)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相对来说,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

(二)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三)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四)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重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

Ⅳ 怎样唱好民族歌曲

声乐艺术是通过人声、语言和音乐的各种手段表现的,纵观我国各民族众多剧种,虽然唱法不同,但在民族声乐传统中,对演唱的吐字要求上,大多为“咬字归腔”、“字正腔圆”;在声音色彩上,多强调“甜、脆、水、美”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手都是如此。我国各民族在声乐欣赏习惯上不外乎“字、正、腔、圆、甜、脆、水、美。字正腔圆,要求吐字要有力,准确地掌握力度的变化,归音要到家,就是把组成每个字的各个音素交待清楚。概括地讲,字头起音清晰短促,字腹放音响亮,稳定而不变,字尾要迅速收清。只有掌握这些发声技巧,才能归音到家。在声音色彩上,真声多的唱法,“脆”、“美”成份多些;假声唱法“水、美”成份多些;真假混合的唱法“甜、水、美”成份多些。不管采取哪种唱法,都要根据演唱者本人的嗓音条件加以选择。只有正确分析、研究民族声乐声音色彩要求上的共性与特点,加上正确运用发声技巧,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在民族声乐中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从而准确形象地再现作品。 民族声乐中运气的方法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我国民间声乐及戏曲传统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说法。隋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曾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氩脐间出,至喉乃噫其间,即兮抗坠之间,即得其求。”古代声乐理论还记载:“气动则声发”及“气者,音之师也”等。集我国戏曲传统之精华和纵观当今民歌演唱家,凡唱得好者无不是气息运用得好的。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在气息方面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吸气多,沉不下去;二是将气憋在胸部,导致喉部肌肉的僵硬;三是因长期错误发声造成的漏气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吸气时,吸气肌群支持胸廓的力量不够,吸气肌群与呼气肌群合作不和谐,吸气只停留在胸腔,没有到丹田(这里的丹田是指腹部和膈膜)。解决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 进行气息训练。每晨让学生练习吸气与保持气。吸气时要少而深,气沉至丹田,然后数数目,吐数时要均匀稳健灵活,两肋间要保持气。 两臂从两侧高举过头(伸直不要弯曲),掌心相对,同时抬起脚跟,在保持这种深部位呼吸的同时,两臂无论举起或放下,脚跟抬起或着地,全身心都应是放松自如的。 尽可能深地缓缓吸气(像闻花一样柔和),稍停一会后,再用同样的速度缓缓呼气,设想沁人心脾的花香。当你深深地吸进(口鼻同时吸入)这醉人的香气,感觉又是那么柔和、兴奋,整个呼吸通道就会张开了。 跑步练习。增强体质和肺活量。跑步时的呼吸是急促而深入的,这种呼吸近似歌唱时的呼吸部位。当然,气息练习的法有很多,但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歌唱所需要的呼吸部位,锻炼呼吸肌群的活动能力。 以上几种练习,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歌唱呼吸还必须在歌唱发声中去锻炼。我认为:“脆”是焦点的集中,体现在高声区,头声多,只有气息控制得好才能得到;“甜、美”是在中声区的自然松软,圆润不要冲,不要用劲才易得到,同时,“水、美”还体现在中、高声区,“水玲玲的声音”往往头声共鸣多。所谓“气为声之本”就是运用气息得法才能逐步达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反之,气息浅缓就得不到恰如其份的混合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精心细微地观察学生的呼吸状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民族声乐中的正确发声,让学生体会气息控制在每一口气和每个音符时所需要的呼与吸两群肌肉的密切合作,这是基本功的基础。 民族声乐中的用嗓与共鸣腔 近年来,在民族声乐中,真假结合声音成份多,南方人占假声成份多。我们要求有真声基础,真假结合。这就是必须有基音,声带积极。在训练声音的过程中,低、中声区必须靠前,高声区略靠后,两大牙床之间逐步要张开,面带笑容,使声音进入头腔,这与戏曲中的“脑后摘筋”或“脑后音”是同一道理。这就是说,后面要开,软口盖提起,但必须前面笑肌、上口盖要提起,才能使声音出来,有放射性和穿透力。这时的声音要求不能闷在里面。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喉头的位置要适当,要相对稳定,保持吸气状态的喉形(不要吊喉头)。喉头吊必然影响声带正常工作。要么虚,要么挤,要么声音出现压扁。但我们也不要太强调放喉头,一切片面的强调都会造成僵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有机的配合。 总的来说,民族声乐既要使之运用发声的科学性,又要保持其鲜明的风格特点。我们将发声器官比之为管状,民族声乐的管状要比美声专业的管状要小些(男中、低音另当别论),在要求上,可归纳为“四不太”,即:声音不要太深、太靠后;喉头不要太下;共鸣不要太多。不论怎样,还是要“字正腔圆”,达到声音“甜、脆、水、美”的要求。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行腔韵味规律 各地的语言、音乐、生活风俗、表达感情的习惯不同,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风格特点。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各地语言四声的不同,形成了歌曲风格特点的一些装饰音。有上滑音下滑音,慢滑快滑,颤音上下快慢长短;在运用声音色彩上,抑、扬、顿、挫,起起伏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等,这便是不同风格的行腔韵味,也有人叫做润腔。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江》、苗族《飞歌》、山东民歌《包楞调》、河北梆子的歌剧《红珊瑚》,它们都有鲜明独特的风格,特别有行腔韵味。如果唱一般歌曲的演唱者不去学习它们,就无法唱出风格与韵味来。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各地民歌及戏曲作为打底子,才容易掌握其它民族歌曲及戏曲行腔韵味的特点。 各地民歌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及对嗓音有利的地方。云南民歌较秀丽柔和,东北民歌说唱性强,对吐字清楚气息自然运用有好处,有利于歌唱。中国歌剧选曲带有戏曲韵味风格的不少,地方韵味强的有河南梆子《拷红》等。外国民歌、艺术歌曲也各有其风格,如选为教材对学生的演唱,加强艺术修养,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及特点都会有所帮助的。

Ⅵ 民族唱法有哪些基本特征及演唱形式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 爱好 ,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以下是由我整理的民族唱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的特点,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的特点,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族唱法的基本特征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 文化 财富。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的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 总结 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同时,这种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是中国优秀声乐 教育 事业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

民族唱法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真声运用的比较多,声音位置相对靠前,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发音时口腔用力较大,发音咬字的动作比较明显,吐字比较清晰,在当时提倡以字带声的唱法,音色明亮,声音相对比较单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改变了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混入了假声,使音色不仅明亮,而且还具有了穿透性,让声音更加圆润通畅;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了美声唱法的 发声 方法 ,使音域和音量扩大,咬字轻松自然,呼吸流畅、声音明亮集中、极具表现力,同时,能够演唱的歌曲技巧难度增大,风格也更为多样化,这是民族唱法发展的一个新的篇章,是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戏曲、民歌、曲艺、歌剧等。中国的戏剧品种多达上百种,它是一个将剧、歌、舞、技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戏剧体系。戏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四功”即唱、做、念、打和“五法”即手、眼、身、步、法的艺术手段来塑造剧中的角色。民歌来源于民间,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和创作民歌这几种表现形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歌。曲艺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是用说、唱、奏、演的综合形式来表现的。歌剧和戏剧的表现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少了“打”的成分罢了,而歌剧中的民族唱段却是最能体现演唱者的技巧和水平的。
民族唱法的演唱形式
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它是由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民族语言、审美观念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因素形成了民族歌曲演唱的个性化特色。一般地说,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演唱风格秀丽轻巧、清脆甜美;北方四季分明,演唱风格高远嘹亮、热烈激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除了要有民族唱法一些共同的基本演唱风格以外,还要具有各自民族所独有的风格特征,这样的民歌才更富有个性与特色。在近现代的民族唱法发展中,由于受到了美声唱法的影响,其演唱的风格不仅保有了民族声乐艺术所特有的传统精髓,在发声方法和歌曲作品上也逐渐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由此可见,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正在不断地完善,将日趋走向个性与成熟。

传统类型

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声音的统一。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象戏曲的亮点共鸣效果,与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有所不同。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以求突出民族性。喉咙打开适度,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放松下颚,抬高上颚。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鼻腔。

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以朱逢博为代表,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

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使得新一代的歌唱家如、宋祖英、吴碧霞(美、民兼具)、阎维文、刘斌、王宏伟等,无论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台风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这种新风格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出现了李维康、刘长瑜等少数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人物,他们的唱腔既有传统的行腔韵味,又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人声艺术和配乐更融合了音乐的世界性,2004新年音乐会于魁智的演唱就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亮点。
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
运气的要求

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声带的运用

声带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2.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3.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共鸣的运用

共鸣的运用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猜你喜欢:

1. 声乐正确的练声方法

2. 民歌唱法练声方法

3. 民族练声方法

4. 唱歌入门基础知识

5. 关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唱歌气息及发声的基本知识

Ⅶ 民族唱法的几点歌唱技巧

民族唱法的几点歌唱技巧

导语:歌唱发声技巧,是声乐技术宝塔的上层建筑,它的技术内容更高级、更细致、更复杂、更精明,因此,它的难度也就越大。演唱的技巧越高超,歌唱的艺术表现力也就越精湛。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民族唱法的几点歌唱技巧,欢迎大家参考!

一、起音(Attack)

起音是歌唱发声的开始动作。“起音”这个词,是中国声乐界很通俗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虽开头的音。从不同的外文上翻译过来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激起”,有的称之为“起首”,还有的称之为“始音”。实际上,这些名称都是一个意思。

沈湘教授指出:“起音好坏,对发声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起音起不好,找不到正确的起音感觉,后边唱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一首歌,一开头声音就不对,唱整首歌的声音也对不了,而且越唱越砸。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起音”。

起音之前决不能紧张,在任何音高上起音,心情始终是“轻松安静”的状态,发声器官各部分都不紧张。这种心理状态,是良好起音的关键。在此前提下,全身要以松弛而又积极的心态投入歌唱发声工作,使人声“乐器”处在协调的歌唱状态之中,去努力体验“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

起音时,找到胸口起音的发声位置极为重要。因为,好的起音声带及喉头是不应该有任何感觉的。

起音之前声带是闭合状态,发音时气息冲开声门,就像“极轻微咳嗽的感觉”。也卞是说,起音时声门不是向里闭合,而是向外打开。就在声门打开的刹那间,感觉气息“轻轻一碰嗓子”(声门)就产生出明亮、通畅的音响。它同“起间时声带向里闭合”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

起音之前深吸气,但不要吸得太多。发音时,在“吸着唱”的心理感觉中控制呼气的量,同时,以“向下轻微叹气”的感觉使气息均匀而又缓慢地“冲击声门”。在感觉上,真正的声门没有“冲击”现象存在,只感觉气息“冲击”着胸口“嗓子眼儿”的发声位置,这种起音既干净又轻松。

二、连音(Legato)

歌唱发声时,唱好连音,是表现歌唱旋律优美乐感必不可少的技巧手段。

演唱连音时必须从气息与发声位置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沈湘教授明确指出:“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气息就像一根绳子把声音的‘珠子’串起来,穿成一串儿的时候,要感到气息总是连续、均匀、自如、流畅地从‘嗓子眼儿’通过,而深部位的呼吸支持一定要稳定。这种气息的稳定性与送气的连贯性是唱好连音最重要的方法。在歌唱发声时,这种连贯性与稳定性自始至终不受旋律变化及咬字吐词变化的干扰。在声音上,音与音的连接是均衡的、圆滑的,不允许有裂痕出现”。因此,一样宽窄的元音,一样明亮、统一的音色、一样通畅的气息、一样均衡的共鸣音量是连音技巧的基础。掌握了这种连唱的技巧,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去变化声音的力度和音色,唱出连贯、优美的旋律线条。连唱能磨掉音符之间生硬的“楞角”,使歌唱发声更富有乐感。连音唱得好,就能将乐感自然地表现出来。(@歌唱艺苑Artsinging)

三、断音(Staccato)

英国声乐家凯萨利说:“断音是由于在声带开始振动之后,这种振动的行动突然停止的结果。在一串断音中,动和停的动作连续交替出现。断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种装饰,对于声带和开动声速的肌肉也是一种健康锻炼。用它来改正由于内收不够有力而产生的声音无力也是很有效的。”①

断音与顿音、弹跳音的唱法,感觉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技巧常见于女声特别是花腔女高音的`演唱中。断音发声状态同生活中人们开怀“哈哈”大笑的情形很相像,所以,很多声乐教师用这种大笑的感觉启发学生来掌握断音技巧。

从演唱断音的感觉上,应掌握如下要领:

(1)断音首先要找呼吸的感觉,“心里想着在胸腹之间的横隔膜处‘拍皮球’,向下‘拍球’时发声,向上‘抬手’时不发声,立即换气”。

(2)胸口发声位置上以“吸着唱”的感觉“打开喉咙”,“吸着唱时发声,停吸时不发声”。“时吸、时停,时发、时断”。

(3)慢的断音,则需要在音与音休止间隙中快速换气。声音只要停止,立即快速换气。发声与换气几乎同步进行。断音的呼吸是气息极少量的消耗与补充,而大量的是腰围饱满的气息平疲“吸住”和储存的感觉;唱快速持续断音乐句往往是用一口气儿唱出来的,像从发声位置的“嗓子眼儿”里吹出一连串的“气泡音”。当然,在乐句之间要进行快速换气。是否能掌握好唱断音的技巧,关键在于是否能掌握好换气技巧。

四、颤音(Vibrato)

均匀微颤的歌声,是人的心情象征,它为歌声的飞翔插上了美丽、迷人的翅膀。从声学动力学来看,微颤的声音能使空气产生共振,从而具有致远力。

演奏小提琴,用手指揉弦使声音产生微颤,乐声便悦耳动听。因为,微颤不仅能产生旋律感,同时,也能使音乐富于律动感。人声也不例外。

颤音的波动次数与波形幅度(极限为半音)有着均匀、稳定的规律。没有颤音的直声,会使人感到歌声呆板而毫无生气,听起来索然无味;超出正常范围的大颤音,即摇摆的声音,听起来又会使人不安、厌烦。学会并掌握正确的颤音技巧,是表现优美歌声的必需。

能唱出优美、微颤的歌声,主要靠的是心理听觉功能的作用。凡具有自然、优美颤音的男、女歌手,一般都有惊人的模仿力。他们往往从欣赏美好颤音的歌声中获取正常颤音的振幅速度等方面的信息在听觉记忆中储存起来。

五、滑音(Portamento)

滑音是声音在高、低音之间的上、下滑动,表现为音阶式连接的移动线条。在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中,经常使用这种滑音技巧,使歌唱产生连贯、圆滑的音乐美感。

掌握滑音的演唱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歌唱者,要想很好地掌握滑音的演唱技巧,准确地表现意大利歌剧的风格特点,首先要训练自己的听觉。多听西洋歌剧演唱大师的演唱,熏陶自己的耳朵。沈先生说:“听得多了,味儿也熏出来了”。

(2)演唱滑音时,“声音下滑要保持共鸣的高位置,头腔和鼻咽腔的共鸣音响不能掉到口腔里,更不能挂在嗓子上;声音上滑时,位置不能往上够,只要轻轻地抬起软口盖,贴住咽壁往里吸着唱就可以了。”沈湘教授用这种极其简单的方法指导,能使学生很容易地唱好滑音。

(3)无论唱的是上滑音还是下滑音,都是在心理活动的主导下唱出来的滑音线条。这种圆滑、优美的线条,一定要清晰、流畅,不能做作,也不可滥用。

六、跳进(Salto)

旋律进行超过二度音程即为音程跳进。三度以内的为小跳,三度以外的为大跳。在音乐的旋律中,音程在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甚至超过八度的音程大跳进行是屡见不鲜的。这种音程大幅度的跳进,能使音乐造成迭宕起伏的宏伟气势。

一般来说,在歌曲旋律中,音程大幅度跳进常常出现在中声区向高音区的转换,是需要特殊的换声技巧才能把跳进音唱好。如果歌唱者已经熟悉了换声区唱法,应该说,唱好跳进音是不成问题的。只需要 在演唱时记住以下几个要领:

(1)由低向高唱大跳音时,首先是心态的稳定,丝毫也不感到紧张,相反地,以兴奋的、松驰的心理迎接高音的到来。

(2)唱大跳音时,要把高音之前的那个音唱好。歌唱发声时,声带既不能躲,嗓子又不能用劲儿,声音不能“挂嗓儿”。

(3)“在低音共鸣位置不变的感觉下唱大跳的高音,只是在位置的后面加上‘翻、扣’的感觉让高音完全进头”。沈湘教授在这里所指的共鸣位置,实际上是声音里混着气息“贴着咽壁吸着唱”、“声音碰响咽壁”的共鸣位置。这个位置在鼻咽口下方的口咽腔中。在翻唱高音之前,想象一支手从后颈“拿住 咽管儿”,从后背往后脑勺“一翻、一扣”,高音就在头腔里“开花”了。

七、花腔(Collratura)

花腔女高音,是抒情性女高音中最纤巧、最灵活的声部。那夜莺般婉转优美的嗓音,能够在最宽广的音域(超过两个八度)中自如地表现华丽、妩媚的花腔声音特色。一部难度很大的花腔作品,往往需要将各种花腔技巧综合起来使用。(@歌唱艺苑Artsinging)

在高音区和超高音区灵活、自如地唱好花腔快速走向顿音,必须从歌唱要素的几个方面综合地进行调整。

1、心里要素

要掌握这种高难度的花腔技巧,首先强调的是歌唱者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那种轻松、自如、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因为,一切复杂的旋律音准和华丽的乐句都是从心理产生出来的。所以,先是用“心”去唱。心理的歌唱要素总是在支配着这一切。

2、呼吸要素

歌唱花腔的旋律,对呼吸的控制有极高的要求,气息控制得越好,声门的负担越轻。只有排除嗓子周围任何不必要的干扰,才能对断音、顿音进行准确的调整。

在高音区和超高音区唱花腔快速走句顿音时,用的气是很少的(自我感觉),是在一种被“吸住”的气息静止的状态中,从思想上以“一条线”的送气感觉把顿音的“珠子”穿成串。所以,对气息的控制要在心理上有精确的算计。

3、发声要素

为了获得美妙的花腔的歌声,歌唱者必须学会放松自己,使该松的地方一定要放松(特别是舌根、下巴、前颈、喉结周围),该用劲儿的地方一定要积极用力。

在高音区和超高音区唱花腔快速走向顿音。要“打开喉底”(不用“打开喉咙”的说法,容易使发声掉进误区),让声音在通畅的、打开的共鸣腔体里得到充分的自由,而自我感觉声带“即合即离”敏捷的动作产生断断续续的声音的的确确是来自胸口的发声位置上,这里是高音区和超高音区的支持部位。“把胸挺起来,让胸廓支持你的高音”,这是沈湘教授对歌唱者极好的提示。

4、共鸣要素

花腔的共鸣位置究竟在哪里

沈湘教授与李晋玮教授主张:贴着咽壁吸着唱时,感觉鼻咽腔扩张,呈吸气打开的状态。声音碰响咽壁之后,像珠子一样闪光的共鸣点便出现在咽壁和后上方的头腔里;以混声的方法为基础,为获得高音区和超高音区的轻机能,必须对真、假声的比例进行感觉上的调整,音越高真声成分越少,假声成分越多。进入超高音区时几乎安全使用了假声的感觉,好像从“嗓子眼儿”的“小孔”中用气儿吹出来的声音,这种被称做“箫音”的音波一直吹到鼻咽腔的顶端。这种主观向后唱、客观向前反射的共鸣乐意,具有丰满的声音力度和清晰、明亮的共鸣效果。为了准确地调整音高,在微笑状张嘴的过程中,上唇与面颊肌向上提起,并有一种很小的横开的劲儿。硬口盖与眉心要挂住点劲儿,靠软口盖提动的感觉来变化 花腔快速走句的顿音与弹跳音;唱最高音时,全中的支配下,最高音也能轻易地唱好。当歌唱者完全掌握了这种高难的花腔技巧之后,在演唱中便能体会到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声音唱到了脑后的空间,声音彻底脱离了身体!(@歌唱艺苑Artsinging)

如何来获得鼻腔共鸣呢?鼻腔在吸气时就应充分打开,一是为了扩大进气能道,二是为了字音进入鼻腔做好准备,当字音进入打开的鼻腔后,切勿停留,在鼻腔由不动,而应继续用气将字音经过鼻腕能否及时打开。为了保证学者能及时进入鼻腔,字音的力量要适中,太重容易阴断气流,引起口腔紧张。影响和鼻腔的协调,太轻则难以进入鼻腔。

总之,提高演唱水平,自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充满曲折和艰辛。歌唱爱好者或专业人员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歌唱实践,认真领会和灵活运用歌唱技巧,秩序渐进,日臻成熟。诚然,如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地歌唱水平,还需要培养自信心、审美情趣、表现欲和创造欲,同时还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

Ⅷ 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

运气的要求
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声带的运用
声带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2.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3.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共鸣的运用
共鸣的运用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Ⅸ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

在民歌的演唱技法是民歌艺术语言的重要方面,要掌握好民歌艺术的语言表述,必须从民歌演唱人手,从民歌的技法研究人手。中国民歌的演唱技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演唱风格和较完整的演唱体系。唐代《乐府杂录·歌》中有这样记载:“歌者,乐之声也,故比不同主竹,竹不同肉,迂回诸乐之上,古只能者,即有韩娥、李延年、莫愁。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氰氯自脐间出,至喉乃嗯其词即得其求,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演唱中,歌唱者已非常讲究歌唱技巧,并能运用气息的方法来进行演唱。白居易在《问杨琼》诗中云:“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声情并茂的演唱技法。传统的民歌演唱技巧丰富多样,在古代文献中就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于底则贯于顶”的记载,这说明传统民歌的演唱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已经非常精深,并形成了具有吸气深沉、存气饱满、运气贯通、用气灵活的演唱方法,还有吐、蓄、沉、存、放、顿、喷等技巧的特点。站在民歌特有的作用与功能来看,民歌对于“情”的表现也极富特色。这是由传统民歌的内容所决定的。在传统民歌中,大都是表现生活和爱情的题材,因而非常幽默并富有情趣,“以情代声”的演唱成为民歌的特点之一。
目前民族声乐演唱多采用混合声去演唱,这种声音从听觉效果中能感觉到她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一定的张力,又具有假声的圆润、柔和与流畅的高音位置,使真假声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歌唱体系。这种演唱方式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了美声的科学的方法而形成的,既适合民族语言的行腔特点,又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既有科学性,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唱优势。这种演唱采用较低的气息支点,喉头相对稳定并合理地打开,软愕抬起,保持微笑状态,使声音统一流畅,上下贯通,音域宽广,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种唱法能够演唱所有类型的民族歌曲。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唱技巧也都各具特色。江西民歌中,兴国山歌最具特色,其曲调自然流畅,高亢奔放,语言质朴,开头多有前喊式衬腔。在演唱中要求歌唱者气沉丹田,声音的位置多集中于头腔。又如江苏民歌,由于受方言、地域、曲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多以小调出现,曲调委婉流畅,圆润而细腻,富有清丽甜美的江南特色。歌唱者在演唱时声音柔美,位置稍靠前,而且口语化,声音共鸣点多集中于鼻腔。再如陕北民歌以《信天游》较为突出,它的形式是以一种自由、活泼、灵活多变的山歌形式为主,演唱高亢有力,热情奔放,充满了野性。在演唱中也多为粗犷、豪放,无拘无束。
在民族歌曲的演唱中,还需要更新观念,进行大胆的尝试。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之下,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样,歌唱为达到高度的完善,要求熟练、训练和练习,和所有的器官一样,歌唱的器官—嗓子—要求改进、锻炼,使之成为意志的顺从的工具”。歌唱技巧能“成为意志的顺从工具”,才是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故不应该死守传统,使民歌演唱程式化。要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去进一步“开放门户”,取百家之长。只有树立了这个新观念,在民歌的演唱中才不会去拘泥于完全意义上的“技法”,才有可能围绕艺术这个圆心来进行多元、多方位、多套路的表现与演唱。
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最初来源于戏曲的演变,具有音色明亮,声音位置靠前,传远等特点,演唱民族歌曲的歌者还需要具备敢于演唱的精神,其面部表情的夸张展现也对歌曲灵魂的再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点一线”,是民族歌曲最具特点的演唱位置,三点包括,眉心位置,胸腔,腹部,三点仿佛挂在一条线上位置。眉心即哼鸣的位置;胸腔,就像吉他等乐器的音箱一样,气流震动通过“音箱”发出声音;气沉丹田,气息要吸到腹部。双肩充分打开,整个身体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配合手、眼、身、法、步,充分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想象着要让远方的人都能听见你的歌喉。
民族歌曲博大精深,不论是美好的情感表达还是演唱技巧的深知灼见都需要演唱者进行长期专业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学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承民族歌曲,发扬民族精神。

Ⅹ 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

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歌唱共鸣的原理

我们在歌唱中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单薄无力、缺少色彩。如乐队吹奏的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声音会很弱小,也传送不远,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了,而且还能够传送得较远较广。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声音在号管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共鸣腔体的共鸣使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洪大,优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更远更广。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歌唱中如何获得运用这些共鸣就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如何取得良好的歌唱共鸣

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首先要注意各种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怎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歌唱共鸣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天,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受到了保护。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鼻腔)共鸣的基础,同时歌唱的咬词吐词是由口腔,舌头及咽喉等来先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张开应该是以咬字吐词的状态为基础适当张开。过分的追求口腔张大会带来歌唱语言的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歌声下语言脱节分离。

2、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也有称为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就会产生鼻音。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

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3、胸腔共鸣

不少人认为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都包涵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

胸腔共鸣的要求: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再经过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感觉好像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了一样,这时手掌按住胸口,会感觉到有种轻微的颤动。但要防止故意把声音下压,过分追求胸腔共鸣,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产生喉音。共鸣度好的声音是共鸣器官的相对放松,使气息自然流动获得的,任何的压迫,绷紧只会适得其反。

人体的共鸣腔体是一个完整体,在歌唱中这三个腔体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共鸣效果。但是在运用三个共鸣腔体时,又必须注意以口腔共鸣为主。原因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首先在声带附近的共振中获得共鸣,而口腔是声音和气息的主要通道,离喉头声带较近,所以口腔共鸣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获得;其次,口腔中的唇、舌、齿、喉、下腭、软腭等都是咬字吐词的器官,在歌唱时,随着语言和情感的变化,口腔内各发声吐字器官也要敏捷灵活地作各种不同的调节,才能把歌词发得准确清楚。只有正确地调节运用口腔共鸣,才能更好地结合头腔,胸腔共鸣,使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保持一定的平衡,使歌声的共鸣比例调配恰当,这样歌声的效果才会丰满优美。实际上,当声音从声带振动发出来以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口腔、鼻腔及鼻腔上方诸窦和气管胸腔等共鸣腔体,基音的音波已经不断地扩大美化,当它从口腔发出来时,已经包含着头腔,口腔,胸腔的混合共鸣。只是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各共鸣腔体共鸣的比例不同。

4、关于共鸣区的统一问题

我个人认为,所谓共鸣区的统一,就是指运用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高声区)来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各个声区的比重虽有所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的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对音色的影响很大,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压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在歌唱的训练和演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较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

在歌唱时如果单纯追求某一咱共鸣,势必会造成声音的单薄乏力,损害歌声的整体效果。如唱低音时,若片面地追求胸腔共鸣,就容易产生压喉的现象反而影响声带的振动,使胸腔副紧,声音粗造发虚。唱中声区,苦片面地追求口腔共鸣,声音就容易“发白”,缺少厚实结实的色彩,也缺少上下声道管道的连接畅通。唱高音时若片面追求头腔共鸣,声音社会缺少扎实的基础而单薄尖锐,甚至出现晦暗的鼻音。特别是女声,如果只运用单一的头腔共鸣或口腔共鸣,就会产生声音声区的不统一,音区音有明显的痕迹,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真假声声结合不好,互相打架。

歌唱声音整体共鸣的获得,是靠长期的声音训练去仔细体会琢磨,在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提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

三、歌唱共鸣技巧运用时应注意要点

1、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提倡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注意在演唱时不要过份去追求喉咽腔的共鸣,因为喉咽腔紧靠声带,这个部位的共鸣用多了,不仅造成喉音过重,还容易出现压喉现象。更重要的是会使喉部肌内疲劳,并且影响声带,使声带充血失去弹性,失去正常的歌唱机能。因此在歌曲的练习和演唱中,首先要使中声区的声音自然放松,明亮饱满,注意向上与头腔、向下与胸腔联系起来,获得较好的整体共鸣,这样才能使声音的音色,位置,音上下统一,唱出的歌声优美动听。

2、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共鸣运用,必须与咬字吐词结合起来。特别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是非常讲究字音的清晰准确和演唱时字意的表达。如果只片面强调共鸣,而忽视咬字吐词的准确,就会出现音包字的现象,吐字不清,咬字无力,听众不懂演唱的词意和内容,也就失去了歌唱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歌唱的共鸣应该建立在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的基础上,二者是统一的。

3、良好的共鸣是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正确运用两肋隔肌式呼吸方法取得的。因此要防止单纯去追求共鸣而忽视其他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和统一,不然会造成声音不必要的僵硬做作,实际共鸣也就不丰富充实了。正常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共鸣,是人体整个歌唱器官互相配合协调运动的结果,片面单纯地去追求一部分效果,反而破坏整体的协调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歌唱的共鸣和歌唱的呼吸,发声一样,都是歌唱的一种技能手段,技巧方法,是为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服务的。歌唱的共鸣主要以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和丰富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色彩。所以在歌唱时共鸣的运用,必须从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歌曲表现的情感出发,防止盲目片面的追求共鸣,脱离实际内容只去追求声音,在歌唱的吐字行腔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

;
阅读全文

与正确的民族歌唱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多头丝杆测量方法价格 浏览:944
用纸做头发的方法简单 浏览:192
小黄瓜2合1使用方法 浏览:349
数学教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浏览:418
折叠小动物最简单的方法浴巾 浏览:713
正确测心率的方法 浏览:885
减肥方法怎么减肥呀 浏览:518
汽车股票分析方法 浏览:439
工业水处理消毒杀菌最佳方法 浏览:341
防止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706
玉化石鉴别方法 浏览:51
燕字如何用画画的方法表示出来 浏览:234
肺部结节的11种鉴别诊断方法 浏览:494
吲哚乙酸在植物上的使用方法 浏览:231
袁大头签字版鉴别方法 浏览:153
军人向右转的正确方法 浏览:340
碧云泉免安装净水器使用方法 浏览:691
四芯连接器插头接线方法图 浏览:494
11选5任选一计算方法 浏览:623
植物提取矿最佳方法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