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对于溺水的人应该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要先要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并且清除掉口鼻处的脏东西,并且由救助者大吸一口气,并且在溺水者的嘴边呼出。
㈡ 捏着鼻子吹气说明鼓膜正常
方法不错,但是你自己感觉有气,这个感觉形容的是否正确无法考证 鼓膜破没破用电耳镜看鼓膜有没有光锥就可以了,不应该用鼓耳朵的方法!!! 如果鼓膜存在穿孔,自行吹气,有可能造成鼓膜穿孔的加重 但是又有问题出现,你听力又下降不一定是吹气.
㈢ 鼓膜穿孔了,如果经常捂住鼻子来吹气,鼓膜的孔会不会越吹越大呢
建议去医院看看医生吧
㈣ 人工呼吸的正确步骤是怎样
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的鼻孔,然后抢救者深呼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患者的嘴(注意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
02
用力向患者口里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向下塌后,有气流从口鼻排除。
03
一次吹气回完毕后,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眼看患者的胸部,是否抬起,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以便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出。
04
每次吹气气量为800-1200毫升。但每次吹气量不要超过1200毫升,以免造成胃大量充气。儿童吹气量视年龄不同而异,以胸廓上抬为准。
05
单人进行人工答呼吸,每按压胸部15次,吹气2次,即15:2;双人进行人工呼吸,每按压胸部5次吹气1次,即5:1;有脉搏无呼吸者,每5秒钟吹气1次,即每分钟吹气12-16次。
End
特别提示
应在保持呼吸道顺畅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还应注意:吹气时暂停按压胸部;抢救开始后首先全力吹气2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胀,再接着按以上要求进行口对人工呼吸。
㈤ 鼓膜内陷,建议我捏着鼻子吹气,请问这样会把鼓膜吹
你好,对于鼓膜内陷可以采用捏鼻鼓气的方法,用鼓气强行让耳咽管开放,以维持中耳腔的压力平衡。方法正确是不会有问题的。
㈥ 怎样用咽鼓管吹张法检查咽鼓管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的咽鼓管吹张法有:
(1)吞咽试验法:①将听诊管的橄榄头分别置于受试者和检查者的外耳道口,然后请受试者做吞咽动作,根据听诊来判断咽鼓管功能是否正常。②请受试者做吞咽动作,此时观察其鼓膜,若鼓膜可随吞咽动作而向外运动,示功能正常。
(2)捏鼻闭口呼气法:又称瓦尔萨瓦法。受试者以手指将两鼻翼向鼻中隔压紧,闭口,同时用力呼气,空气无其他通路可泄,乃进入咽鼓管,此时受检者感觉鼓膜突然向外膨出,检查者可从听诊管听到鼓膜的振动声,或可看到鼓膜向外运动。
(3)饮水通气法:又称波利策法。受试者含水一口,检查者将波氏球前端的橄榄头塞于受试者一侧前鼻孔,另侧前鼻孔以手指紧压之。告诉受试者将水吞下,于吞咽之际,检查者迅速紧压橡皮球。
咽鼓管功能正常者,此时软腭上举、鼻咽腔关闭,同时咽鼓管开放的瞬间,从球内压入鼻腔的空气可逸入鼓室,检查者从听诊管内可听到鼓膜振动声。此法多用在小儿及不合作的成年患者,优点在于不引起咽鼓管咽口外伤,但鼻腔分泌物多者应事先予以清除或禁用。
(4)导管吹张法:咽鼓管导管前端弯曲,末端开口稍大,呈喇叭状。末端开口外侧有一小环,位置恰与导管前端的弯曲方向相反,可指示前端的方向。操作前先清除受试者鼻腔及鼻咽部的分泌物,鼻腔以1% 麻黄素和1% 地卡因收缩、麻醉。常用有两种操作方法:
①咽鼓管圆枕法:检查者手持导管末端,前端弯曲部朝下,插入前鼻孔,沿鼻底缓缓伸入鼻咽部。当导管前端抵达鼻咽后壁时,将导管向受检侧旋转90°,并向外缓缓退出少许,此时导管前端越过咽鼓管圆枕,落入咽鼓管咽口处,再将导管向外上方旋转约45°,并以左手固定导管,右手将橡皮球对准导管末端开口吹气数次,同时经听诊管听诊,判断咽鼓管是否通畅。吹张完毕,将导管前端朝下方旋转,顺势缓缓退出。
②鼻中隔法:第一法:在受检侧因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而导管不易通过时,可用此法。从对侧鼻腔插入导管,抵达鼻咽后壁后,向受检测旋转90°,退出至鼻中隔后缘,再向上旋转45°,同时使前端尽量伸抵受检测,亦可进入咽鼓管咽口。第二法:受检测鼻腔无阻碍者,可用此法。导管前端抵达鼻咽后壁后,将导管向对侧旋转90°,缓缓退出至有阻力感时,表示已抵达鼻中隔后缘。此时再将导管向下,向受检侧旋转180°,其前端即进入咽鼓管咽口,固定导管后便可进行打气吹张法。
㈦ 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
1、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额。
1、如果吹气后患者的胸廓没有抬起,请让他的头部恢复正常位置,然后再次通过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并再次进行人工呼吸,要确保胸廓抬起。
2、开放气道及人工呼吸的时间(即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不要超过10秒。如果胸廓10秒内不能抬起,应该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㈧ 对着耳朵吹气会引起耳朵的伤害吗
经常这样会山伤害到耳朵的!!! 气流是有能量的,且比声音要大些,特别是近距离的吹起伤害到引起鼓膜振动导致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发生!
下面是耳朵的有关知识你看一下
耳朵的 结构
耳朵
耳朵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在解剖学中,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
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耳朵
外耳道: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中耳包括:
鼓室: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
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适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则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鼓窦 ,乳突
内耳包括:
前庭;半规管;耳蜗 ;内耳道 ;颅中窝 ;颞骨岩部 [1]
耳朵的功能
耳朵
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于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壳和听管。人的耳壳不能转动,放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动物者有效(哺乳动物通常能转动耳壳以收集声音)。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音波振动鼓膜后,便可经由该三小骨而向内耳传递。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耳咽管与咽腔相通,该管与咽腔相通处平时关闭,但在咀嚼或吞咽时便会打开,容空气进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耳咽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耳咽管进入耳,否则声音仓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进入中耳,便会引起中耳炎。
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营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受器,由中耳传来音波之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受器而产生冲动,再出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且位于三个不同的平面上,不论头部向任何方向转动,至少其中一个半规管会受淋巴振动的刺激而产生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就会有头部转动的感觉,此即为平衡觉。人类习惯放在平面活动,假若身体上下移动时,例如在颠簸的海上航行,半规管受到不寻常的刺激,便有晕船的感觉。
前述的半规管是在头部转动时产生平衡觉,此为动的平衡觉;而前庭则在头部静止时产生头部位置的感觉,是为静的平衡觉,例如人若将头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冲动传到大脑,便会有头部位置和平时不同的感觉。
耳朵听觉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并能向四周传播的一种空气波动。和水波一样,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里,水面就会产生一层层的波浪,向四周传动。而声波波动的物质不是水,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罢了。声波是有能量的,它能使被接触到的物体产生振动,就象水波能让水面上的物体摇摆一样。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的声音就越高越细;振动的越慢,声音就越低越粗。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把每秒钟振动一次叫做一赫兹。赫兹就是频率的单位了。人耳并不是什么声音都听得到,只有振动频率在20~20000赫兹范围之间的声音才会引起听觉。
听觉产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声音的传导过程。参与声音传导的结构有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而声音传入内耳有两条路径:一是空气传导,它的过程是这样的:声音经过外耳廓收集到外耳道,然而引起鼓膜振动,随之带动锤骨运动,传向砧骨、镫骨,镫骨底板振动后将能量透过前庭窗传给内耳的外淋巴,外淋巴流动就象瓶子里的水一样晃来晃去,带动了其内的基底膜波动。在这个过程中,耳廓的作用就是收集声音,辨别声音的来源方向。人的耳廓已经退化了,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大而灵活,可以动来动去,所以有时候听声音需要手放在耳廓上或转动头部来帮帮忙。而外耳道却能对声音进行增压并保护耳的深部结构免受损伤。在声音的空气传导过程中,鼓膜和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作用最大。因为鼓膜为一层薄薄的膜状物,它的振动频率一般与声波一致,最能感应声波的变化,并且能把声波的能量扩大17倍。而听小骨以最巧妙的杠杆形式连接成听骨链,又把声音能量提高了1.3倍。二是骨传导,声波能引起颅骨的振动,把声波能量直接传到外淋巴产生听觉。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看不到抓不着的声波能振动坚硬沉重的头颅骨?但这的确是事实,而且有移动式骨导和压缩式骨导两种方式呢!只是骨导在声音传导过程中不是主要方式罢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声音的感觉过程,它主要是由内耳的耳蜗完成的。当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声音振动了外淋巴后,也就波动了生长于其内的基底膜。基底膜就象一大排并排排列的从长到短的牙刷。声波能量使“牙刷毛”(既基底膜上的纤毛细胞)发生弯曲或偏转,这种弯曲和偏转能产生电能,并沿着“牙刷柄”传向神经中枢,产生听觉。不同频率的声音总能找到一个长短合适的“牙刷”配对,产生最佳共振。而这时,基底膜和水利发电站的发电机作用差不多,把水流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耳朵的影响
1、挖耳。俗话说:“耳不挖不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其可能造成耳道壁的损伤,严重的会伤及中耳和内耳,致使耳聋。
2、异物塞入耳道。家长应教育儿童勿将诸如豆类、珠子和果核等塞入耳道。遇到蚊虫之类的小虫飞入或爬入耳朵里,不要用器械直接取出,而应用酒或油滴入耳内将小虫迅速淹毙或杀死后再取出。
3、捏紧双鼻用力猛擤。不正确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里去。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4、滥用药物。在用药之前要注意有无耳毒性。
5、鼓膜发生外伤性穿孔后冲洗或用滴耳剂。正确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来细菌侵入。
6、跳水姿势不正确,导致气压变化,引起鼓膜穿孔。
7、婴幼儿喝奶时,其头位过低,或在其哭闹时喂奶,分泌物和奶液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感染。
8、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舱治疗中,不注意做吞咽动作,导致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发生。
9、常在噪声环境中,且不带防声耳塞或耳罩,易患噪声性聋。听随身听(如MP3等)音量过大和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听力下降。
10、饮食不合理,吸烟饮酒,过度焦虑劳累,心情不好,不参加体育锻炼,不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会加速老年性耳聋的发生。
㈨ 人工呼吸的正确做法是怎么样的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呼吸、心跳完全停止4分钟以上,生命就有危险;若超过10分钟,就很难挽救了。因此,当有人因意外事故或疾病而出现心跳、呼吸不规则或停止时,一定要分秒必争,采取急救措施。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是急救措施中最主要的两种方法。 人工呼吸常用口对口、仰卧压胸和俯卧压背三种方法,其中口对口的方法效果最好,方法也简单。做法是:在做人工呼吸前,要先将病人口中、鼻中的痰或污泥清除。病人仰卧,并将病人的头尽量后仰,使呼吸道伸展。救护者站(跪)在病人一侧(可能时用手帕或纱布盖住病人的口鼻),然后一手把病人下颌托起,张开嘴;另一手捏住其鼻孔。救护人员深吸气后,对准病人的口,快速向病人口中吹气;病人胸部扩张起来后,停止吹气,并放松捏鼻子的手。待胸部自然缩回去,再做第二次。以每分钟吹气14一16次左右(小儿可稍增加几次)的速度重复进行,直到病人恢复自然呼吸。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急救方法,因为当救护人员深呼吸时,呼出的气中氧可达18%,而二氧化碳仅占2%,只要保证每次吹入1升气体,便可以使病人肺里的氧气量基本维持正常,从而得救。 胸外心脏按摩是使心脏恢复跳动的一种急救措施。急救时,要让病人平躺在地面上或硬板床L,救护人员站在病人左边,右手掌根部放在胸骨(胸部正中的那块骨头)下端,左手压在右手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体重适当用力向下直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后两手放松,让胸部自行弹起。对成人用每分钟60—80次的速度重复进行,小儿每分钟100次。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不要用力太大,以免肋骨骨折。如遇到呼吸、心跳都停止的病人,可以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每做口对口吹气1次,胸外心脏挤压4次。做心脏挤压术时,要注意观察效果,如病人大动脉可摸到脉搏,瞳孔缩小,并逐渐恢复自然呼吸,说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