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脑干炎髓背外宗合症的治疗方法

脑干炎髓背外宗合症的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4 11:11:19

Ⅰ 大家帮帮忙!~~

霍纳综合症(Horner syndrome):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所致,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面部少汗。
•对光反射通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两
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图见P12
因司瞳孔反射的纤维布进入外侧膝状体,故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枕叶视觉中枢损害引起的中枢性失明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冲动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枕叶
距状裂皮质——额叶——皮质桥延束——动眼神经E-W核和正中核——沿动眼神经——至瞳孔括约肌、睫状肌(调节);至两内直肌(辐辏)
故顶盖前区病变,只影响光反射径路及交感神经下行纤维,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
Wallenberg syndrome(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于延髓上段背外侧区,常见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形成。表现:1)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眼震;2)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3)绳状体损害:患侧共济失调;4)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Horner综合征5)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Millard-Gubler syndrome(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延髓
表现:1)展神经核损伤:患侧展神经麻痹;2)面神经核损伤:患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3)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若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则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locked-in syndrome(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系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致基底部双侧梗塞。
患者意识清醒,不能讲话但可以理解,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基底动脉尖端分出的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梗死,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记忆力丧失,及对策偏盲或皮质盲,少数可出现大脑脚幻觉。
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膝状神经节损害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舌前1/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缺血,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腔隙性脑梗塞: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
•脑分水岭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是在脑动脉狭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最常见。
癫痫:是一组由不同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
贾克森(Jackson)发作:属于单纯部分性发作中的运动性发作,指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层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发展
(一)谵妄(delirium)是一组以急性、一过性、广泛性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二)痴呆(dementia)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

如何治眩晕

首先要区分头晕(包括头昏和眩晕)和眩晕(天旋地转,走路不稳,),其次确定病因
引起眩晕病因有以下几种:其中BPPV美尼尔氏病,前庭神经炎,后循环缺血最常见。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颇多,临床常见的有:
(1)脑血管性眩晕: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后者多见,通常起病均较急。因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且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供血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位置表浅,对缺氧敏感而易出现症状。一般而言,病变越邻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越剧烈;病变越接近内耳,耳鸣耳聋越明显;病变越接近动脉主干,内耳症状越不明显而以神经症状为主。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迷路卒中(labyrinthine apoplexy):又称内听动脉血栓形成,可由内听动脉痉挛、闭塞,也可由内听动脉出血所致。急骤发作的严重的旋转性眩晕,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面白、出汗等;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但较轻。

2]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病因多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起病,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疑核麻痹,表现为同侧软腭和咽喉肌麻症状,吞咽困难、饮水呛、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同侧Horner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向患侧倾倒;交叉性感觉障碍等。

[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或脑梗死:椎基底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有3条重要特点,一是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者在正常人占 2/3,甚至单侧椎大孔极细小或缺如;二是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大孔入颅,亦即走行在一条活动度极大的骨性隧道中,50岁以后颈椎易发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如血压低更易促发供血不全;三是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渐减。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约占80%-98%,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

[4]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多为左侧锁骨下动脉第1段闭塞,血液不能直接流入患侧椎动脉,而健侧椎动脉的血液部分流入患侧脑组织及逆流到患侧锁骨下动脉;当患侧上肢活动而需血量增加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检查可发现患侧上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收缩期血压比健侧低3KPa以上;锁骨上窝可听到血管杂音,确诊有赖于血管造影。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佳。

[5]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因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

[6]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

(2梅尼埃病(Meniere病): 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或耳聋。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平衡障碍,发作期有短时间规律的水平眼震,开始快相向患侧,为刺激症状,数小时后快相向健侧,为破坏症状。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历时数十分或数小时自行缓解,也有长达数天者。常反复发作,听力损害随着发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聋时眩晕发作也停止。

(3)颅内肿瘤性眩晕:

(4)内耳药物中毒性眩晕:

(5)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元、前庭神经(即核前部分)。本病多发于30~50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起病突然,病前有发热、上感或泌尿道感染病史,多为腮腺炎、麻疹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以眩晕最突出,头部转动时眩晕加剧,眩晕于数小时至数日达到高峰,后渐减轻。多无耳鸣、耳聋,也有报告约30%病例有耳蜗症状;严重者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病初有明显的自发性眼震,多为水平性和旋转性,快相向健侧。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部分病例痊愈后前庭功能恢复。病程数天到6周,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可复发。本病治疗可参考Meniere病,并可加用激素。

(6)脑部感染疾病性眩晕:或称为感染性眩晕。迷路炎、桥小脑角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等均可引起;有感染发热病史,急性、亚急性起病。引起眩晕常见的脑部感染性疾病有:

(7)第四脑室囊虫病:

(8)多发性硬化:由脑干内的听神经和前庭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

(9)延髓空洞症:
(10)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当病人处于某种头位或某一特定位置时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眩晕历时短暂,数秒至数十秒。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性持续10~20秒钟,无听力障碍。头后仰或侧倾时出现眩晕伴眼球震颤,可自发缓解,预后良好。重复变换头位仍可诱发,但逐渐不再出现,为适应现象(+)。多数患者头位及体位试验(+),是其惟一的体征。本病可有家族史。睡眠不足、疲劳、饮酒可为诱因。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
(11)晕动病:由于乘飞机和车船时,内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表现为眩晕,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无眼震。

(12)头颈部外伤性眩晕: 眩晕是头部外伤的常见症状,闭合性颅脑外伤出现真性眩晕约12%。

(13)偏头痛性眩晕:有偏头痛发作史及家族史。表现为眩晕发作,枕部疼痛。无神经系统及耳部症状体征。

Ⅲ 脑干出血怎么治疗

这里我只能给一些建议 治疗成功率较高的经验主要在于:
①打消顾虑,积极实施气管切开术;
②积极采取冬眠疗法、头部低温保护以降低脑细胞代谢,不过早使用促醒剂,最大限度降低病人脑功能负荷;
③积极有序降颅压治疗:晶体脱水剂与胶体脱水剂(人血白蛋白)联用;
④抗氧化等脑护剂的早期大量应用;
⑤适时投用活血化瘀中成药制剂;
⑥补给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⑦重点护理;
⑧完善的脑血管病综合救治体系建立与运作(卒中单元理念的实施与多学科协作)。
脑干出血并延髓麻痹、鼾声大作头部摇摆震动,不利脑部保护并势必加重病情。以往因顾虑护理工作强度大、手术风险等因素,对实施气管切开持谨慎态度。将脑干出血伴鼾声大作作为气切手术指征是一大胆赏识;亚低温疗法,能降低组织的耗氧量及代谢,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1]。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还可防止或减轻脑损伤后的反应性高热,延长脱水剂的作用时间。对继续出血者还可使出血停止[2];在危重急性期避免过早使用脑细胞兴奋激活药物,是对脑细胞的最好保护;降颅压治疗,尤其是对高龄患者,甘露醇用量要慎,最好辅以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的应用不仅是极好的增强免疫、营养支持药物,同时也是提高体内胶体渗透压降低颅内压之良药;应用脑细胞保护剂,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对脑干出血的救治是有益的;近年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受到重视[3]。按中医理论“离经之血为之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理论,并结合临床客观“瘀血证”的依据和脑出血的自止性。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对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 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4]。抗生素及抗溃疡药物的早期应用对预防感染和消化性溃疡是必要的;补给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引入“卒中单元”理念,多学科协作,全面规范的整体护理与康复训练,是脑干出血救治成功的保障。

Ⅳ 脑干损伤,脑出血,脑水肿跪求治疗方法

第一、后枕部着力,一般都存在对冲伤,主要受损的部位应该在前额颞,而且有可能是双侧硬模下血肿,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形成。脑组织肿胀明显,脑干受压,甚至有可能存在脑干挫伤,水肿。这类病人尤其合并有脑干损伤的,一般预后都比较差。手术多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目前已经十三天了,水肿高峰期一般是7天到14天,基本已经进入水肿吸收期了。不知道最近的复查头颅CT结果是什么?是否存在脑组织坏死,肿胀。
第二、你描述的胃肠道功能差,肺部感染,尿崩,这类症状体征都是反映颅脑损伤,尤其是脑干损伤的特征,尤其是心跳血压已经靠药物维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会表现为:Cushing溃疡,反映为胃肠道出血,也叫消化道出血,同时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尿崩意味着下丘脑位置的损伤,心跳血压则是反映出了脑干,尤其是延髓,桥脑部位损伤,因此判断患者目前情况已经特别危急了。我想医院已经肯定给你们下达病危通知书了。
第三、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自主呼吸,正常循环系统能否出现,如果近期仍无法恢复的话,估计患者预后不会很好了。
最后真心祝福,希望可以度过难关,转危为安。

Ⅳ 脑干出血后遗症是否有方法治疗

脑干出血疾病包括脑梗塞和脑干出血,其中脑干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干出血常见的后遗症及康复锻炼方法

脑干出血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其常见的后遗症主要有:

翡翠圆镯,这里买省一半!
广告

一)脑干出血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具体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感觉障碍如冷热、疼痛等感觉减退或完全不知。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面瘫和视野缺损。

二)精神和智力障碍: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的脑干出血意外,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如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

三)失语:脑干出血后遗症型失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2、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3、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四)其它症状:脑干出血后遗症的其它症状还有: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痴呆、抑郁等。

脑干出血后遗症的康复锻炼方法主要有:

一)面瘫的功能锻炼:用拇指自两眉之间经眉弓,经太阳穴到目内眦,再下经鼻翼旁、鼻唇沟、嘴角至下颌角,缓缓按揉,直到发热发酸为止。

二)语言功能训练: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力要集中,情绪要稳定,说话节奏宜慢,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也是一种语言锻炼的方法。

三)偏瘫的功能锻炼:

1、按摩与被动运动: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

2、力量锻炼:病人在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

3、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下肢锻炼可以可让病人坐在凳子上,肢踩竹筒来回滚动。

4、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自主饮食能力,自己如何穿脱衣物,如何进行个人卫生清洁,排泄大、小便动作的自立,洗澡、做家务等。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计算、综合、推理、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治疗等。

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预防治疗,特别是控制血压,有条件的还可配合高压氧、针灸、推拿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恢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康复训练,大多数中风后瘫痪病人是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

Ⅵ 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的血管是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背侧梗死,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老年人多由血栓形成引起,而青中年人多为心原性或动脉原性栓塞引起

Ⅶ 我爸爸患有眩晕症,怎么治疗!医生来下!

眩晕的可能性是很多的,由于你的问题补充不存在了.我给你说下眩晕可能的原因:(1)脑血管性眩晕 :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后者多见, 通常起病均较急。因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且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供血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位置表浅,对缺氧敏感而易出现症状。一般而言,病变越邻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越剧烈;病变越接近内耳,耳鸣耳聋越明显;病变越接近动脉主干,内耳症状越不明显而以神经症状为主。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迷路卒中(labyrinthine apoplexy):又称内听动脉血栓形成,可由内听动脉痉挛、闭塞 ,也可由内听动脉出血所致。急骤发作的严重的旋转性眩晕,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面白、出汗等;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但较轻。
〔2〕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病因多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起病,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疑核麻痹,表现为同侧软腭和咽喉肌麻症状,吞咽困难、饮水呛、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同侧Horner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向患侧倾倒;交叉性感觉障碍等。
〔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或脑梗死:椎基底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有3条重要特点,一是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者在正常人占 2/3,甚至单侧椎大孔极细小或缺如;二是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大孔入颅,亦即走行在一条活动度极大的骨性隧道中,50岁以后颈椎易发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如血压低更易促发供血不全;三是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渐减。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约占80%-98%,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
〔4〕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多为左侧锁骨下动脉第1段闭塞,血液不能直接流入患侧椎动脉,而健侧椎动脉的血液部分流入患侧脑组织及逆流到患侧锁骨下动脉;当患侧上肢活动而需血量增加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检查可发现患侧上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收缩期血压比健侧低3KPa以上;锁骨上窝可听到血管杂音,确诊有赖于血管造影。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佳。
〔5〕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系因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
〔6〕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反射异常也可引起,如环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其冲动可经颈1~3神经后根、脊髓小脑束、网状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等传至小脑或前庭神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有黑蒙、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治疗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和维生素类等。
(2)内耳眩晕病(Meniere病) 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或耳聋。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平衡障碍,发作期有短时间规律的水平眼震,开始快相向患侧,为刺激症状,数小时后快相向健侧,为破坏症状。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历时数十分或数小时自行缓解,也有长达数天者。常反复发作,听力损害随着发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聋时眩晕发作也停止。
(3)颅内肿瘤性眩晕 桥小脑角、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和大脑半球肿瘤均可发生眩晕,可由于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前庭系统,或因颅压高,使第四脑室底前庭神经核充血、肿胀而引起。眩晕性质可分为真性或非真性,程度较轻。除第四脑室肿瘤因头位改变而突发眩晕外,一般均为非发作性,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引起眩晕常见的颅内肿瘤有:
〔1〕听神经瘤:是最常引起眩晕的肿瘤,开始常为单侧耳鸣及听力减退,渐而发生眩晕,多为摇摆感或不稳感,旋转性眩晕少见。以后相继出现同侧三叉、面神经及小脑受累体征。检查可见眼震、同侧感音性耳聋、冷热反应消失,头颅X线摄片可见病侧内耳道扩大或有骨质破坏。
〔2〕脑干肿瘤:特点是逐渐出现一侧或双侧交叉性瘫痪,眩晕和眼球震颤可为持续性,不伴有听力减退。
〔3〕小脑肿瘤:眩晕也较常见,并多伴有小脑性眼震和头痛。蚓部肿瘤有显着的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常向后倾倒。小脑半球肿瘤可伴有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及共济失调。
〔4〕四脑室肿瘤或囊肿:患者多在某种头位时因肿瘤阻塞脑脊液通道而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出现突发性眩晕、头痛、呕吐,患者常取固定头位。以上各种肿瘤作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4)内耳药物中毒性眩晕 某些药物可引起第8对颅神经中毒性损害,多使耳蜗及前庭神经同时受累。这类药物有链霉素、苯妥英钠、水杨酸制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酒精和奎宁等。链霉素硫酸盐主要损害前庭神经而引起眩晕;双氢链霉素对耳蜗损害较大,但也损害前庭神经。药物中毒引起的眩晕多为渐进性和持续性,一 般不剧烈,常伴有平衡障碍、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发生内耳中毒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易感性,也与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急性中毒常在用药后数日或当日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和平衡障碍,停药后症状可缓解。慢性中毒多在用药后
2~4 周出现眩晕,并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加重,多为摇摆不稳感或旋转性眩晕。引起眩晕常见的药物中毒有:
〔1〕链霉素中毒:最常见,多先有口周麻木及四肢全身麻木感,可于用药数天内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较少见;大多数为慢相中毒损害,于用药后2~4周出现眩晕,病人感觉外物摇晃、摆 动,活动时加重,静止时减轻或消失,伴有平衡障碍,多无眼震,可伴有双侧感音性耳聋;眩晕恢复较慢。
〔2〕苯妥英钠中毒:侵犯小脑前庭系统,发生眩晕,有显着的眼震。
〔3〕水杨酸类及奎宁:可同时侵犯耳蜗及前庭系统,发生眩晕、耳鸣及听力减退,还可侵犯视神经,产生视力减退。治疗方法可用维生素B族、神经营养药和钙通道阻滞剂等;也可采用针灸、高压氧和理疗等。
(5)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元、前庭神经(即核前部分)。本病多发于30~50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起病突然,病前有发热、上感或泌尿道感染病史,多为腮腺炎、麻疹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以眩晕最突出,头部转动时眩晕加剧,眩晕于数小时至数日达到高峰,后渐减轻。多无耳鸣、耳聋,也有报告约30%病例有耳蜗症状;严重者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病初有明显的自发性眼震,多为水平性和旋转性,快相向健侧。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部分病例痊愈后前庭功能恢复。病程数天到6周,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可复发。本病治疗可参考Meniere病,并可加用激素。
(6)脑部感染疾病性眩晕 或称为感染性眩晕。迷路炎、桥小脑角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等均可引起;有感染发热病史,急性、亚急性起病。引起眩晕常见的脑部感染性疾病有:
〔1〕迷路炎:起病较急,多为急、慢性中耳炎的并发症,或由腮腺炎、麻疹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表现为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眼震、进行性耳聋、耳痛和发热等,或有中耳炎及鼓膜穿孔。其明显有感染症状可与Meniere病相鉴别。瘘管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反复指压外耳道口数次,可诱发眩晕为(+)表示有瘘管(穿孔)存在的可能。
〔2〕流行性眩晕:可能是病毒性脑炎的特殊类型,系脑干的病毒性感染,也有人认为是前庭神经元炎的流行。呈发作性小流行,临床症状酷似前庭神经元炎,突然发病,眩晕甚重。病前多有感染史,多无耳蜗症状,可伴有复视、眼睑下垂、面肌轻瘫等。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高。病程呈自限性,6~9天恢复。
〔3〕桥小脑角蛛网膜炎:急性、亚急性起病,病程较长,有起伏,可缓解复发。表现眩晕、耳鸣及听力减退,后者较轻,还可侵犯三叉神经、面神经,或有共济失调。脑脊液正常,或蛋白-细胞轻度增高。
〔4〕小脑脓肿:病前有感染史,耳源性脓肿有中耳炎病史。有头痛、呕吐、脉缓等颅压高征象。发热,白细胞增高、脑脊液蛋白-细胞增高。眩晕、眼震、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低等小脑体征。CT、MRI可确诊。
〔5〕脑干脑炎:起病较急,有发热,迅速出现头痛和眩晕,以中脑和脑桥的局灶损害较常见。
(7)第四脑室囊虫病 可有发作性眩晕,囊虫或寄生于脑室壁,或浮游于脑脊液中,可因头位的突然改变使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可有强迫头位,步态不稳,个别可发生突然跌倒,呼吸突停而死亡,为Brun征发作,间歇期正常。
(8)多发性硬化 由脑干内的听神经和前庭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主要表现眩晕、眼震、听力障碍和平衡障碍。眩晕是多发性硬化的重要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眩晕呈发作性,每次可持续数天,可反复发作,伴有明显的眼震,眩晕消失后眼震仍可存在。自觉耳聋少见,但听力检查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发现约1/3病人有感音性耳聋。
(9)延髓空洞症 损害前庭神经核可引起眩晕,但程度较轻。病程缓慢进展。可伴有垂直性眼震,可有三叉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疑核受累表现,如三叉神经核性感觉障碍,舌肌萎缩和软腭与声带麻痹等。
(10)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又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当病人处于某种头位或某一特定位置时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眩晕历时短暂,数秒至数十秒。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性, 持续10~20秒钟,无听力障碍。头后仰或侧倾时出现眩晕伴眼球震颤,可自发缓解,预后良好。重复变换头位仍可诱发,但逐渐不再出现,为适应现象(+)。多数患者头位及体位试验(+),是其惟一的体征。本病可有家族史。睡眠不足、疲劳、饮酒可为诱因。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临床诊断需慎重,应注意与后颅凹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眩晕鉴别。治疗可给予安定剂和钙、道阻滞剂。
(11)晕动病 由于乘飞机和车船时,内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表现为眩晕,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无眼震。
(12)头颈部外伤性眩晕 眩晕是头部外伤的常见症状,闭合性颅脑外伤出现真性眩晕约12%。引起眩晕常见的头颈部外伤有:
〔1〕颞骨骨折 :10%~15%颞骨骨折病人有眩晕,系非旋转性,感觉外物或自身呈一种特定的运动感,伴平衡障碍,转头或上视时加重。
〔2〕迷路震荡:可迅速出现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耳聋,以后由于大脑的代偿性作用可于短时间内恢复。
〔3〕迷路损伤:发生出血时眩晕持续时间较长。
〔4〕颅底骨折:可直接损伤第8对颅神经,立即出现眩晕、眼球震颤和耳聋等。
〔5〕脑干挫伤:眩晕较常见而持久,但多不是旋转性眩晕,不伴有听力障碍、其他颅神经或传导束症状。
〔6〕脑震荡后综合征:通常表现非真性眩晕,可经年持续存在,但有波动性。
〔7〕颈椎损伤性眩晕 :可由以下情况引起:颅脑损伤并发颈椎损伤;颈椎挥鞭样损伤(whiplash injury),多由于乘坐汽车时被撞,颈部过伸后又过屈,或者颈部向侧方过度倾斜,引起颈椎及其软组织挫伤;冲力自脊柱向上和举重等也可引起颈椎损伤。颈椎损伤主要影响椎动脉供血,或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刺激向上传到前庭神经核 、小脑齿状核。损伤后可即刻出现症状,也有2周至4年才发病。眩晕形式和伴随症状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相似,上位颈椎的张口位照片可见关节错位。头颈部外伤性眩晕因有明确的头、颈部外伤史可资鉴别。
(13)偏头痛性眩晕 有偏头痛发作史及家族史。表现为眩晕发作,枕部疼痛。无神经系统及耳部症状体征。
(14)癫痫性眩晕 眩晕可为颞叶癫痫的先兆,或以眩晕发作为惟一的症状,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极为短暂。前庭性癫痫或眩晕性癫痫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潜伏性癫痫,可在前庭功能检查时因刺激前庭而诱发。主要表现为短时眩晕和意识丧失,脑电图有癫痫的特征性改变,抗癫痫治疗有效。
(15)反射性眩晕 因胆囊炎、结肠炎而引起的眩晕,极为少见。须注意其原发的消化系统疾病。
(16)眼源性眩晕 临床少见,程度较轻,常在用目力过久或注视较长时间后才出现,遮盖患眼或闭目休息后眩晕可消失。可由屈光不正、眼肌麻痹、视力减退而引起。如为眼肌麻痹引起的眩晕,则向麻痹侧注视时眩晕更明显,从高空向下俯视出现的眩晕也为眼源性眩晕。其临床表现无旋转感,而为“忽忽悠悠”的感觉。眼球水平性摆动,无快、慢相之分,系假性眼震,可有复视。
(17)深感觉性障碍 深部感觉障碍所引起的姿态感觉性眩晕,患者有深感觉障碍,Romberg征(+)。
(18)功能性眩晕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眩晕以女性多见,常有情绪不佳、精神紧张和过劳等诱因。临床表现是主观感觉眩晕,并多呈发作性,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具有较多的神经官能性症状和主诉,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体征,或可发现四肢腱反射对称性活跃,肢端湿冷,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

Ⅷ 出现明显延髓麻痹可以怎么治疗

球麻痹分为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属于脑神经的直接损害,可以使用营养周围神经的药物,比如维生素B1、甲钴胺、胞磷胆碱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这类药物能够促进神经修复、生长,有助于球麻痹的恢复,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假性球麻痹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由双侧大脑半球损伤或者是脑干以上的高位损伤。建议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方案治疗脑梗死,积极营养神经、促进恢复的方案治疗脑出血。常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是奥拉西坦、神经节苷酯、脑蛋白水解物、脑苷肌肽等。这一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脑代谢,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后期不管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都可以在康复科进行正规的康复、理疗

Ⅸ 延髓梗塞能治疗好吗怎么治疗

【关键词】 延髓

延髓是脊髓上端连续而膨大的部分,血供丰富,发生梗塞的机会明显少于桥脑、中脑。我院自1994年5月~1998年12月共收治121例经头MRI证实的脑干梗塞,其中延髓梗塞19例,占全部病例的15.7%,均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延髓梗塞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6~61岁,平均50岁。发病前有TIA病史4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心房纤颤2例,平素健康2例。

1.2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 头昏、眩晕、走路不稳18例,占94.7%(18/19);病侧软腭麻痹、共济失调100%(19/19);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16例,占84.2%(16/19);头痛、眼震、霍纳征、交叉性痛觉减退8例,占42.1%(8/19);偏瘫伴偏身痛觉减退3例,占15.7%(3/19);舌下神经瘫、四肢轻瘫各1例。

1.3 影像结果 19例在病后2~15d进行了头部CT扫描检查,8例显示颈内动脉系统腔隙性脑梗塞,2例显示小脑梗塞病灶,无一例显示延髓内病灶。第3~16天进行了头部MRI检查,全部证实延髓内异常信号,其中8例位于延髓上部,7例位于延髓中部,4例位于延髓下部;16例累及延髓背外侧区,3例累及旁正中腹侧区;5例延髓和中脑,双侧半卵圆中心同时有异常信号,3例延髓和小脑,2例延髓和顶叶,4例延髓和桥脑,单纯延髓背外侧5例,梗塞灶显示长T 1 长T 2 异常信号;表现为T 1 加权像呈低信号强度,T 2 加权像呈高信号强度。

1.4 诊断 临床诊断延髓梗塞,其中14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例为其变异型,3例为延髓内侧综合征。

1.5 预后 其中8例遗留轻度霍纳征,3例遗留偏身痛觉减退,2例交叉性痛觉减退,所有病人均能行走,生活能自理。预后较好。

2 讨论

延髓位于脑干最下端,较脑干的其他部位血供丰富,侧支循环更好,故延髓不是缺血的易损部位,往往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原因是延髓供血有多个来源,动脉起源存在变异性,梗塞灶的范围及其周围水肿的程度不一,累及延髓内部组织结构不同,故延髓梗塞多合并其他脑区的梗塞,陈氏 〔1〕 报道100例脑干梗塞,87%伴有其他脑区的梗塞。在MRI未应用于临床之前,能正确做出诊断的延髓梗塞多见于经典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即Wallenberg综合征,随着MRI的应用,近几年有关延髓内侧综合征的报道日渐增多,一些变异的Wallenberg综合征也渐被认识。在所有的延髓梗塞病人中,损伤部位最常见于延髓背外侧,本组占73.6%(14/19),头部MRI表现部位为长T 1 长T 2 信号,本型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多见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 (1)眩晕,呕吐,眼震,为前庭神经核及网状结构受损所致;(2)同侧共济失调为绳状体或脊髓小脑束受损所致;(3)病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出现构音障碍,反呛,吞咽困难为疑核或舌咽、迷走神经受损所致;(4)病灶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所致;(5)同侧霍纳征为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所致。造成这些症状或体征的血管堵塞部位或在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部,或在椎动脉分出小脑后下动脉的部位闭塞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发生后眩晕常为短暂的,多数在数日内消失,小脑性共济失调亦较易恢复,症状多在1~2周内消失;眼震多数不持久;霍纳征多数持久,本组8例遗留此征,吞咽障碍一般经2~3周即能恢复,少数早期不需鼻饲,吞咽障碍即使很轻,但软腭麻痹时间较长,个别严重球麻痹需长期鼻饲;感觉障碍通常不易恢复,本组11例遗留偏身或交叉性感觉障碍,本病一般无运动障碍的后遗症,因此总的说预后较好。

本组有3例锥体束征阳性伴偏身感觉障碍者,头部MRI示病灶位于上延髓正中腹侧旁区,MRI表现相应部位于T 1 长T 2 异常信号,故诊断为延髓内侧综合征,本病受累结构主要有锥体束、内侧丘系、脊丘束等,病因以椎动脉血栓多见。由于本型病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定位、体征不明显,同时对本型延髓中风的认识程度不够及MRI应用受限,故此型的延髓中风易漏诊。

本组19例均由MRI检查发现延髓病灶,说明MRI对临床诊断脑干梗塞,尤其是延髓梗塞是必要的手段,王氏〔2〕 报道28例脑干梗塞临床诊断与MRI检查符合者仅8例,占29%,不符合者20例占71%,也说明MRI在脑干梗塞中的重要地位。MRI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延髓梗塞的诊断率,因此临床怀疑有延髓梗塞而头部CT扫描未见该处病灶者应进行MRI检查,以尽早确诊。

参考文献

1 陈孝柏.MRI诊断脑干梗塞100例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1):26.

2 王群.MRI对脑干梗塞的诊断价值(附28例报告).中国神经精神杂志,1993,19(2):177.

(收稿日期:2004-11-16)

(编辑莉 莉)

作者单位:155100黑龙江双鸭山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

自己不懂啦,只能转一个给你啦

阅读全文

与脑干炎髓背外宗合症的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水光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527
英雄联盟屏幕快捷键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00
学篮球的方法视频 浏览:580
成都套装门安装方法 浏览:871
原生态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 浏览:99
快速掩酸菜的方法 浏览:396
鉴别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79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生用书 浏览:807
35乘52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94
纪委快速处置方法 浏览:740
眼睛散光怎么恢复最快的方法 浏览:692
分析产品的方法与技巧 浏览:720
怎么调用子类的方法 浏览:800
如何用三种方法区别清水和盐水 浏览:467
首例新冠肺炎治疗方法 浏览:302
爱思助手正确检测耳机的方法 浏览:943
图片训练样本选择方法 浏览:718
制作降落伞简便方法 浏览:591
隆回辣椒种植方法 浏览:185
儿童胃痉挛怎么办简单有效的方法 浏览: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