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坝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坝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2 19:36:16

A. 下列关于四大高原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B.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上峰峦绵延,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面积10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米左右.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介于太行山、祁连山、长城和秦岭之间,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云贵高原,在我国西南部,面积有40多万平方千米.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当地称为“坝子”)错落其中.
故选:C.

B. 蜂蜜加工知识

蜂蜜除了可以提供食品特殊的风味和天然、新鲜、安全外,对改善食品的品质也有作用,尤其是一些特种蜂蜜,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潜力较大。在美国,85%的健康食品生产厂使用蜂蜜。

目前生产的固体蜂蜜,产品形状有粉状、颗粒状和块状的。在产品成分上,有完全用蜂蜜的,也有以蜂蜜为主,添加适量辅料制成的。其固化技术一般分为加热烘制和真空干燥两种。

一、粉状蜂蜜

1、工艺流程:蜂蜜调配→脱水→升温加热→冷压→粉碎→包装→检验。

2、操作要点:先将来源�%

C. 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2-3题.图中A地地势较低,面积狭小,当地人称为“坝子”.

A.地球表面的形态都是由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这个答案是坝子形成的因素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坝子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应该是云贵高原.此区域也有因为断层形成的坝子,所以这个答案是坝子形成的因素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的坝子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应该是云贵高原.此区域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河谷坝,所以这个答案是坝子形成的因素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坝子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应该是云贵高原.因此此处的坝子的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故正确.
故选:D.

D. 怎么样正确使用修辞方法!

(一)复习要点�
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修辞方法,能在文中辨认这些修辞方法。
了解常见的几种句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学习语法是为了把话说得简明、通顺;学习修辞方法则是为了把话说得好。例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和“你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前句是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两句话从内容看是一样的,从语法上看也都对,但联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呢?再比如说,“他的泪很快流下来”和“他的泪如泉涌”,前句显得比较平淡,后一句是夸张,虽然泪水不可能像泉水般涌出来,但它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明白、通顺,而且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有表现力,有美感,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要掌握八种修辞方法,注意理解其含义,掌握其特点,在说话、阅读和写作中以求准确掌握。�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要求,要掌握八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它有三种形式:①明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很明显,常用的有“像”、“像……似的”、“好像”、“像……一样”等。②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③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如“春天的脚步近了”。�
(3)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起到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的作用。如“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4)排比,就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5)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关联的词组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偶可以使语言的句式整齐,形式美,音韵和谐,意义严谨。�
(6)反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叫做“连续反复,另一种是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叫做“间隔反复”。如:“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复习排比、对偶、反复三种修辞方法时,只要抓住句数、每句字数、句子结构这几方面明显的形式特征,是能对这几种修辞方法加以区别的。�
(7)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寓于问话之中了。而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不属于修辞方法。
(二)例题解析�
〔例1〕①刚才的铃声好像谁也没有听见。②她的相貌好像她的妈妈。�
从上面两例来看,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句子用了“像”、“好像”一类的词,并不表示打比方,而是表示估量或者比较的意思,这类句子就不是比喻句。�

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此句中作者将《枣核》中的老华侨用世间贵重的珍珠玛瑙来比喻从家乡带来的枣核,表现了侨居海外的华人思念家乡、依恋故土的热切感情。
〔例2〕对下面句子所含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比�
(1997年湖南省试题)�
〔答案〕A�
〔简析〕本题是考查学生辨别修辞方法的能力。此题备选答案中涉及四种修辞方法,要依据四种修辞方法的含义、特点来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是比喻,A判断正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两个分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没有使用拟人的方法,B判断是错误的。所给的句子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此句既不是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又不是三个以上的句子,而此句只有两个分句,不是排比,C判断不正确。“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这两个分句,不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不是对比。D项判断也不正确。由此,即可知道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例3〕选出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A.①排比②拟人 B.①比喻②拟人�
C.①夸张②拟人 D.①比喻②夸张�
(1997年广东省试题)�
〔答案〕B�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区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备选答案中涉及以上四种方法。但考查的内容集中在是排比还是比喻、夸张,是拟人还是夸张。根据四种修辞方法的含义、特点,可知第①句是比喻不是排比,也不是夸张。——至此,A、C两项就被排除了。再看第②句,是拟人,没有夸张,——D项又被排除了。再次确认第①句是比喻,第②句是拟人,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B。
〔例4〕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1997年南京市试题)�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题目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的能力。A项中“争渡、争渡”运用连续反复,分析作用也是正确的,B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分析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认真分析D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出”字给静止事物赋予动态美,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而不是夸张,所以D项分析是不正确的。
〔例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
B.老城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排比)�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D.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设问)�
(1997年成都市试题)�
〔答案〕D�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此题备选答案中涉及了四种修辞方法。依据已掌握的有关修辞方法的含义和特点的知识,看A项,不难看出“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两个分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特点是都有比喻词),A判断正确。B所给的句子是由三个分句排列组成,三个分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是排比;如果熟悉此句的出处,就知道它在说老城的天气炎热的程度。B项判断正确。C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与“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偶,C判断正确。“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是反问而不是设问,D判断是有误的。依据修辞方法的知识和特点,选项有误的应是D。
〔例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答案〕B�
〔简析〕完成这道试题,要运用比喻的修辞知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是:必须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作比方的事物(喻体)能够说明和描写被比的事物(本体)。不是凡有“好像”这个词语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A句是明喻,B句中虽有“好像”一词但属同一类,都指人,不能构成比喻。C句是暗喻,D句是借喻。那么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B。
〔例7〕下列各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出与例句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毡子。
D.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
本看护妇。�
〔答案〕C�
〔简析〕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区分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的能力。要求找出与例句所使用相同类型的比喻句,在判定谁与例句使用比喻中相同类型时,就要先判断例句是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再分析选项中哪句是使用了暗喻这种修辞方法的。经过分析得知:A项和B项有比喻词“像”,是明喻;C项用“是”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是暗喻;D项无比喻词,是借喻;最后的结论是: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例8〕下面的句子都使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的一句是()�
A.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已。�
B.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C.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D.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答案〕B�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使用修辞方法,都是为了使文章表达的效果更好,但各种修辞方法使文章表达更好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要想正确回答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先要理解所运用的具体修辞方法,结合文意来分析它的表达作用,不可脱离句意,泛泛加以论述。本题中的A项,使用的是设问,其作用是引起人们的思考。B项用了排比,其作用是突出强调“这种作风”的危害,增强论证的气势。C项使用的是比喻,其作用是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的危害。D项运用的是反问,答案已在问话之中了。经过以上分析,正确答案应是B。根据表达需要变换、选择句式。
文章能否准确地表情达意,不仅要恰当地选用词语,而且还要选择最恰当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文试题中常有变换和选择句式的题。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式的变换和选择是为了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的需要。由于选用的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选择什么样的句式,要根据句子的明确度、语意的轻重以及感情的表达和语体的需要而定。我们要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
句式的类型很多,要着重复习好下列几种句式:
(1)主动句和被动句
①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 ②玉石眼被郭全海追了回来。�
句子的主动与被动要看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主语是施动者的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是被动句。例①是主动句,例②是被动句。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但由于句式不同,表达重点就不一样。主动句着重说明施动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而被动句则着重说明受动者遭受到什么或什么样的动作、行为。在一个句子里,如果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用主动句式来表达,还是用被动句式来表达,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把主动句式变为被动句式,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被”在口语里常用“让”、“叫”来代替。有的被动句式也可不用介词。在复习主动句和被动句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把”字的主动句和用“被”字的被动句中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变化。例①中用了“把”字,把被动者从“宾语”位置提到了动词之前。对被动者有处置的意思。例②是被动者提到了主语位置,句中用了“被”字,说明被动者受到了什么。�(2)肯定句和否定句�
①今天天气好。�
②今天天气不坏。�
③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都使用过纺车。�
④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没有一个没使用过纺车。�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意重,语气果断;而否定句的语意轻,语气比较委婉、缓和。①和③是肯定句式,②是否定句式,④是双重否定句式。①和②、③和④的意思大致是相同的,但由于句式不同,语意就有轻有重了。因此,在判断事物时,一般地说,语意轻的可用否定句式来表达,语意重的可用肯定句式或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
把肯定句式变为否定句式,常用副词“不”、“没有”、“没”、“无”等;变肯定句式为双重否定句式,常用“无不”、“不能不”、“不得不”、“没有不”或“非……不可”等。�
注意:使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时要特别当心。如果运用不当,会把意思说反了,成为病句。�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① 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② 她是一个多么温柔和美丽的人啊!�
③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④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能不万分难过吗?�
⑤ 不要说话了!
⑥ 不要说话好吗?�
句子的语气大致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这四种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语气不一样,表达效果也不同。如表疑问语气的反问句比表陈述语气的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又如感叹句表达的感情要比陈述句强烈些。再如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祈使的内容,带有商量的口气,语气要比对人直接提出要求的祈使句更委婉、更客气一些。上面第①是陈述句,语气平稳;第②是感叹句,比第①的语气强一些;第③是陈述句,第④是反诘疑问句,语气比陈述句更加强烈,更加肯定;第⑤是祈使句,是对人直接提出要求;第⑥是用疑问句式,语气委婉,含有商量的口气。
综上所述,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各有各的结构和语气。相近的意思,用这些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语气轻重、感情强弱的区别。因此,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对于相同和相近的意思,要运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9〕下面句式变换后改变了原意的一项是()�
A.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
改为主动句:一阵哭声惊醒了他。�
B.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改为反问句:难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吗?�
C.这篇作文不难写。�
改为肯定句:这篇作文容易写。�
D.这个班的同学都会游泳。�
改为双重否定句:这个班的同学没有一个不会游泳。�
(1997年河北省试题)�
〔答案〕B�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是将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相同意思而不同语气等句式的变换。上面这道题的A句,被动句变成主动句,其方法:把“他”变成“受动者”,A对了。B要求把原来的肯定句变换成反问句,人家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肯定的,你说“难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吗?”是反问,改变了原意。——B符合题意要求。C要求把否定句改为肯定句。“不难写”是否定的,“容易写”是肯定的,变换后没改变原意,C对了。D要求把肯定句变换成双重否定句。有否定副词“没有不”没改变原意,D对了。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
〔例10〕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A.变换成被动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我总被一些事物感动着。�
B.变换成否定句:在鲜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
C.变换成反问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吗?�
D.变换成感叹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啊!�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前面说过的三组句式,都涉及了。要牢记:变换句式的目的是使表达原句意思有更好的效果。要认清:例句是一个陈述句,需要改动的是“一些事情感动着我”这一主谓短语。要注意:按要求变换句式时,稍不留意就会出问题。变换成被动句的方法是:将宾语“我”变成主语,用“被”字将主语变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即“我总被一些事情感动着”。A是正确的。B句将原来的肯定句变换成双重否定句,即“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表达的意思与原句相同,只是语意重了,也是正确的。C句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只能用否定的反问句,这样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才能与原句意思相同,即“一些事情怎能不感动我呢?”,而原句C是“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吗?”是一般疑问句,与例句意思不相同。D句要求变换成感叹句,加上表语气的“啊”及感叹号就可以了。再次确认A、B、D是正确的,所以这四项中变换句式有误的是C。
〔例11〕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改变原意)�
① 同学们掌握了这种计算机操作法。�
改为被动句:�
② 学发展到今天,谁都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改为双重否定句:�
(1997年安徽省试题)�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变换句式的能力。初中阶段应掌握八种句式: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上面这道题的第①句,主动句变成被动句,其方法是:用“掌握”的宾语“这种计算机操作法”作被动句的主语。第②句肯定句变换成双重否定句要加双重否定副词,如“无非、无不、没有不”等。反之,由否定句改为肯定句时要去掉否定副词。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①这种计算机操作法被同学们掌握了。②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或“谁也不会不认识到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谁也不得不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例12〕“继红,你到翠华山春游去吗?”“我去。”“今天就去吧!”“太好了!”这四句话按用途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B.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D.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答案〕C�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别句式的能力。多种句式的产生是由于表情达意的多种需要而引起的。因此辨别句式,一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用途,二要细心体味,分析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
〔例13〕下面句子末尾的横线上应选填哪一项才能与上文衔接。�
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
A.他们把我感动得掉下泪来。B.他们感动得我掉下泪来。
C.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D.我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吗?〔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完成这道题要结合所给文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选择。要知道:变换句式的目的是使表达原句意思有更好的效果。本题A句和B句都是主动句,从语气上看又都是陈述句。C句是双重否定句,D句是疑问句,又都是被动句。这段文字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他抒发的是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表达的是“我”的感受。根据这个内容。比较四个句子。A句、B句的主语都是“他们”,突出强调的是“他们”,如果填在文中横线上,与上文的语意不衔接。C句、D句的主语是“我”,突出“我”的感受,与上文承接,语气比较贯通。比较这两个句子,D句是个反问句,这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是“我不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这个意思正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填上不合适。C句是个双重否定句,“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语意重些,表达作者的感情也比较强烈,正好与上文的“太伟大”、“太可爱”词语相呼应,语意衔接也紧密,语气连贯,所以填上C句才与上文衔接最恰当。�
注意:同学们做选填句式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语意、语气要注意上下一致、贯通。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说话、写文章都要努力做到既简要又明白。简要,就是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之处,尽量去掉多余的部分。所谓“明白”,就是不要让对方误解,而要便于对方理解。“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上下文连成一气,各句要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还要注意合理的语序,做到“言之有序”。同时也要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得体”,就是指用语要适合语言环境,符合说话人身份,切合语体特点。总之,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的,逐渐知道简明、连贯、得体的含义和要求。
〔例14〕批评一个不守纪律的同学,诚恳而又不伤害对方感情的一句是()�
A.你这样做简直“太好”了。B.你这样做难道是好的吗?�
C.你这样做影响不太好吧。D.你这样做影响很坏。�
(1997年成都市试题)�
〔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是否得体。得体就是说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得体的要求主要有注意场合,注意对象和礼貌用语。本题题意要求:选出“诚恳”而“不伤害对方感情”的一句。对象是不守纪律的同学。想通过批评,使同学克服不守纪律的毛病,话怎么说?A句,说的是反话,讽刺这位犯纪律的同学,目的是帮助同学吗?这种态度,恐怕除了伤害对方,不会有好的效果吧。B句和D句的说法,很难说态度不诚恳,但话太直,同学不易接受,达不到批评的目的,C句的说法得体,符合题意要求。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总之,学习语法是为了把话说得通顺、正确;学习修辞则是为了把话说得好,恰当地选用句式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说话或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E.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F. 求一个吃天府坝子火锅正确打开菜单的方式,有什么推荐菜品吗

能够帮上忙还不错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回答

G. 汶川地震发生原因,人们感到地面震动情况及原因,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迄今为止,这是地震成因最准确的,独一无二解答。
知网和各大数据库收录。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着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网络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网络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网络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着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H. 地理【八年级上】中国地图出版社复习提纲

中国的疆域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人;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

领土的四端: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

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有台湾岛,海南岛等5000多个岛屿。渤海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东为韩国、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与行政中心见第三册P9、10的表。
我国的人口2005年1月6日为止,我国人口为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中国的民族 由56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1.6%,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除了壮族外,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的地形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我国的山脉

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 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高原。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
内蒙古高原 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黄土高原 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当地人称为“坝子”。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内陆,分居天山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内。

东北平原 由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 也称为黄淮海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除了三大平原以外,还有一些小平原,如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主要丘陵 自北向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1月南北气温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风

0摄氏度等温线(经秦岭—淮河),此线南北河流冬季有何差别?
秦岭—淮河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我国7月最热和1月最冷的两个地方,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

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带,青藏高原区)

我国的降水量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认识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及其重要性

认识四个干湿区以及它们的界线,这些界线与各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

I.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用最简单的话写下来

为什么说郭德胜彻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那么,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知网收录。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email protected]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2005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杨伟利, 邓军, 吴柏林, 李子颖,地质学报》, 2014 , 88 (5) :815-824
4.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2005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2015
6.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刘文龙, 温琛林, 樊铁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吴宜灿, 宋勇来
11.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16.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20.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1982 (5)

阅读全文

与坝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寒假沉迷手机方法 浏览:792
急性乙肝的治疗方法 浏览:883
苹果xr手机解除越狱最简单方法 浏览:26
用什么方法能测试出是慢阻肺 浏览:475
aux电压力锅使用方法 浏览:32
怎么折鞋带的漂亮方法 浏览:968
套管头试压塞安装方法 浏览:634
工程上常用的防腐蚀方法 浏览:922
在家弹跳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815
实验和进一步推理是什么方法 浏览:630
机电设施垂直度测量方法 浏览:681
用什么方法去水果皮屑 浏览:824
铁架子尺寸计算方法 浏览:5
测量一颗豆子的重量用什么方法 浏览:988
蓝牙耳机延迟解决方法 浏览:197
去掉手机屏幕水印有几种方法 浏览:911
日本水光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533
英雄联盟屏幕快捷键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06
学篮球的方法视频 浏览:585
成都套装门安装方法 浏览: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