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疗痈、疽、疔、疖有哪些偏方
白酒枸杞汁饮 [用料]鲜嫩枸杞子60克,白酒100毫升。
[制用法]将枸把子洗净,捣烂,取汁。白酒烧热,冲入枸杞汁中,趁热饮用。每天1剂,2次分服。
[功效]清热,排脓,生肌。可治疗已化脓的疮疖。本方有清除脓毒,使疮收口更快的作用。
银花蜜饮 [用料]盒银花30克,蜂蜜50克。
[制用法]先将金银花水煎取汁,兑入蜂蜜即成。每天1剂,2~3次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可治疗小儿暑疖、脓疱疮及痱子合并感染。
糯米粽子方 [用料]糯米粽子适量。
[制用法]将糯米粽去皮,捣烂如泥,敷于患处。
[功效]行血散肿。可治疗腋下疖、痈毒等疮疖发炎红肿。
芙蓉花汤 [用料]鲜芙蓉花30克,冰糖15克。
[制用法]将芙蓉花水煎取汁,加入冰糖令溶即成。每天2剂。
[功效]清热解糨,消肿止痛。可治疗痈疽、疮疖、肿毒等。
醋墨汁治疗疖肿 [用料]墨1块,醋适量。
[制用法]以醋研墨,至极浓,用毛笔蘸墨汁,涂于痈肿周围,干了再涂,1夜可消肿。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止痛。可治疗痈肿初起及背痈症。
巴豆治疗痈疽 [用料]巴豆适量。
[制用法]在瓦上炙存性,研末外用。
[功效]祛寒、解毒、消炎。可治疗痈溃后腐肉不脱。
芙蓉叶醋糊治疗疖肿 [用料]芙蓉叶粉、醋、蜂蜜各等份。
[制用法]将三味原料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天2次。
[功效]清热解毒。可治疗疖肿及脓头痱子。
生番薯治疮毒 [用料]生番薯适量。
[制用法]洗净,捣烂。敷患处,每天更换2次。
[功效]消炎击毒。可治疗疮毒肿痛、乳痈。
赤小豆黑豆治疮疖 [用料]黑豆、赤小豆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汤。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可治疗小儿疮疖、脓疱疮。
芝麻油治毛囊炎 [用料]芝麻油、大葱白(根部以上)各适量。
[制用法]将麻油加热,待起泡冒烟后倒出晾凉,用葱白蘸芝麻油涂患处。每次涂20~30分钟,连涂3天,有奇效。
[功效]解毒凉肌,消炎散肿。可治疗毛裹炎。
654-2治疗早期疖肿 [用料]654-2(山茛菪碱)注射液1支。
[制用法]先用酒精棉球将患处擦净,再用山茛菪碱注射液浸湿纱布(以不滴为度)外敷患处,每天2次,也可用棉球蘸药液涂于患处,每天6~8次。
[功效]治愈率84.4%,化脓率15.6%,明显优于外涂鱼石脂软膏对照组的治愈率。
丝瓜汁治痈疽久不收口 [用料]鲜丝瓜1个。
[制用法]将丝瓜切碎,捣烂绞汁。频频涂于患处。
[功效]散淤、止血、消肿。可治疗痈疽疮口太深不敛。
葵花叶解毒疗痈 [用料]鲜葵花叶、蜂蜜各适量。
[制用法]将葵花叶洗净,捣烂如泥,加蜂蜜调匀备用。取适量摊在纱布上,敷患处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效] 凉血解毒,达邪外出。主治疔疮疖肿。初起敷后可消散,脓肿者可消炎排脓,溃破者可去淤敛疮。
柳叶膏疗诸肿毒 [用料]鲜柳树叶或嫩芽。
[制用法]将采集的鲜柳树叶或嫩芽用水洗净,加水适量浸煮,2~4小时后过滤,如此浸煮2次,合并2次滤液,浓缩成膏状,即可装入瓶中密封备用。使用时将患处用压用酒精消毒,涂敷柳叶膏,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效]退热,杀菌,消肿,止痛,提脓,生肌。外敷疗疔疮疖肿及外伤感染诸疾。
生芋头治指头疔 [用料]生事艿(芋头),食盐少许。
[制用法]将芋头洗净,加食盐捣烂。敷于患部,每天更换2次。
[功效]消炎,消肿,镇痛。可治疗无名肿毒、指头疔(瘭疽),对小儿头部毛囊炎也有较好疗效。
蒲公英糊剂治蛇头疔 [用料]干蒲公英适量,甘油、75%酒精(比例为1:3)适量。
[制用法]干蒲公英研为细末与甘油、75%酒精调成糊状,装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将药糊摊于纱布上,敷于患处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蛇头疔。
鲫鱼肉治恶疮乳癌 [用料]大活鲫鱼。
[制用法] 将鱼宰杀后,去取鲜鱼肉加盐少许,捣成烂泥。敷于患处,每3~4 小时更换1次。
[功效]解毒生肌。可治疗一切恶疮、乳癌及臁疮等。
外用头发灰治黄水疮 [用料]头发灰9克。枯矾6克,冰片1.5克。
[制用法]头发烧灰存性。将三味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前先将疮面用温盐水洗净,再用少许香油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疮面上,不必包扎。每天涂2或3次。
[功效]清热解毒,散淤生肌。可治疗黄水疮。
马勃疗褥疮有效 [用料]马勃数枚。
[制用法]马勃去外皮,切成薄片,经高压灭菌。置于疮面上,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血。可治疗褥疮、臁疮等。
酒浸黑芝麻治小儿热疖 [用料]黄酒、黑芝麻各适量。
[制用法]酒浸芝麻2日后,蒸熟,捣烂,涂于布上。敷贴患处,每天换1次。
[功效]清热,消肿。可治疗小儿头面热疖、疱疮。
仙鹤糯米粥疗脓肿疮疡 [用料]鲜仙鹤草根250克,糯米适量。
[制用法]将仙鹤草根洗净,加水同糯米共煮成粥。粥熟,拣去草根,加少许糖。每天服1次,连服3~5天。
[功效]行血、消肿。可治疗肿毒,对小儿头部肿疖疗效更佳。
蜜糖银花露治小儿疖疮 [用料]蜜糖50克,金银花50克。
[制用法]用砂锅加水煎金银花,煎至只剩两碗汁,放凉去渣。饮用前分次加入适量蜂蜜,搅匀。
[功效]清热解毒。可治疗小儿夏天长暑疖、脓疱疮及痱子合并感染。
首乌酒治诸痈疽肿毒 [用料]生何首乌或夜交藤、白酒各适量。
[制用法]将首乌切细,以60度的白酒浸泡于瓶中,密封,隔水炖3~5小时。随时通量饮用。
[功效]可治疗一切痈疽肿毒。
羊肉片治婴儿肛后溃疡 [用料]鲜羊肉1块。
[制用法]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比溃疡面积要大些)。用温水洗净患处,把肉片贴上,用橡皮膏粘住,或用纱布包扎。每天更换1次,五六天即愈。
[功效]可治疗初生婴儿肛门后溃疡。 野菊花治痈疽溃烂久不收口 [用料]野菊花30克。
[制用法]水煎服。另用鲜野菊花叶适量,煎水洗伤口。
[功效]痈疽溃烂久不收口。
2. 痈疽疔疮用药治疗,吃什么药好
一般情况还是以消炎为主的,常用的青霉素就是可以的,您还可以再患处涂抹红霉素软膏治疗的,您还要注意饮食,还是以清淡为主的,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3. 什么是痈疡疔疮
痈疡疔疮是危险性很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容易出现在面部、手足等皮肤,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走黄危证,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发生在手足部位的疔疮有可能伤及筋骨。
痈疡疔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颜面疔、手足疔、红丝疔、烂疔、疫疔。前面三种是最常见的。
1、所谓的手足疔疮,顾名思义就是出现在手足皮肤部位。
2、红丝疔一般出现在四肢皮肤,患病后在皮肤上形成一条红丝状的皮损,然后迅速扩展,这种疾病本质上是西医里面所说的急性管状淋巴管炎。
3、烂疔是指的形成的皮损伴随皮肉腐烂,情势非常危急,容易走黄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这种病就相当于西医里面的气性坏疽。
4、疫疔所形成的疮他是不起一样凹陷,是特殊的急性感染,相当于西医里面的皮肤炭疽病。
(3)痈疽疔疮的治疗方法扩展阅读:
1、病因:这种疾病常常因为皮肤清洁卫生没有做好而导致,中医认为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
2、预防。想要预防此病平时就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要勤洗头,勤洗澡,衣服鞋袜要勤更换。
3、治疗。中医治疗此病常选择三花二石汤、芩连消毒饮、七味治疔汤、知柏解毒汤、九味消疔汤、拔疔散等方剂。也可采用针刺疗法、挑治法、隔蒜灸法治疗此病。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痈疽疔疖
人民网-疮疖
4.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根据你的描述食用感染引起的,一般是可以服用中成药五味消毒丸,配合抗生素可治疗,正确对待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
5. 痈疽疔疮 是什么意思
属于局部毛囊炎多个混合引起的症状,会引起局部疼痛和包块等症状的,你的情况需要积极治疗的
你的情况我建议积极用百多邦软膏外涂局部,积极输注菌必治针剂和左氧氟沙星针剂治疗,效果佳的,不要挤压局部的,祝你健康
6. 疮疥疔痈可以用哪些药方治疗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中医亦称疖,多由暑、湿、热毒蕴于肌肤所致。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特点为初起即有多个粟粒样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范围较大,甚者大于30厘米。属中医“有头疽”范围,多因外受风温热毒,内有脏腑蓄毒所致。
疔是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很容易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以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蛇头疔,指疔毒发于手指末端,肿胀形如蛇头者。
【方一】清暑汤
【出处】《外科全生集》
【组成】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滑石15克,车前仁10克,花粉10克,赤芍10克,薄荷6克,荷梗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清暑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夏秋季节,患处结块,形似如锥,单个或多个,胸闷少食,小便短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热疖方
【组成】银花20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营和血。
【主治】患处突起,形似如锥,灼热疼痛,脓成溃破,数日而愈,或有发热、口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五味消毒饮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银花,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酒少量。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方解】银花清气血热毒,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清解之力尤强,并能令血散结,消肿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防风通圣散
【出处】《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各6克,石膏、黄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荆芥、白术、栀子各3克。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疖肿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散发全身各处,疖肿较大,易转变为有头疽。
【方解】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托里透脓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党参6克,生黄芪10克,白术3克,当归6克,穿山甲、白芷各3克,升麻2克,皂角刺5克,青皮、甘草节各2克。
【功用】益气活血,托里透脓。
【主治】治气血亏损,痈疮将溃,体虚邪盛,脓成未溃,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舌淡苔白,脉虚缓。
【方解】本方治证乃气血亏损所致。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托;穿山甲、皂角刺、白芷、青皮溃疡排脓;当归补血活血。其配伍特点,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同用,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痈疮脓熟、正虚不溃的方剂。以气血亏损,痈疽脓熟不溃,见紫陷无脓者。若疼痛较剧者,加乳香、没药;气虚不足,面色萎黄者,加熟地黄、枸杞子;阳虚畏寒,局部紫陷者,加鹿角、肉桂。用于多种化脓性疾病,产后缺乳,心悸等属气血亏损者。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服下,每次冲酒少许服用。疮疡已溃者忌用。
【方六】托里定痛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白芍、川芎各9克,乳香、没药各7克,罂粟壳6克,肉桂2克。
【功用】补血行瘀,内托止痛。
【主治】治痈疽溃后,因体弱血虚疼痛者。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补血活血;肉桂温经助阳,通血脉,散寒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罂粟壳专止疼痛。诸药共奏其功效。临床应用:本方是补血行瘀,内托止痛的方剂。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温服。实热者忌用。
【方七】阳和汤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30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肉桂、麻黄、生甘草各3克,炮姜炭2克。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治阳虚寒凝所致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不热,舌淡苔白,脉沉细;外科常治一切阴证疮疡。
【方解】本方所治阴疽,属阴寒之证,由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故本方重用熟地黄,以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助熟地黄以养血;炮姜、肉桂温中有通,以温通经脉,解散寒凝痰滞;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同用,则补而不腻,通而不散;生甘草有化毒之功。本方配伍特点,为温补营血不足,解散阴凝寒痰,使破阴回阳,消寒化痰。
【药理】抑制结核杆菌,扩张血管,强心,利尿。地黄具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水煎,1日1剂。
【方八】回阳三建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附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陈皮、枸杞子、山茱萸各6克,木香、甘草、紫草、苍术、厚朴、红花、独活各3克,煨姜5克,皂角树根白皮6克,米酒30毫升。
【功用】补气助阳,托毒消痈。
【主治】治阴疽发背,初起不肿不疼,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后皮色紫暗,根脚平散,软陷无脓,皮不作腐,身冷,肢体倦怠,脉细。
【方解】方中附子、人参、黄芪补气助阳,以扶正逐寒;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养血,以通经脉;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温燥寒湿,以除阴凝之邪。诸药合用,共奏扶正托邪,转阴回阳之功效。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阴疽不起之危证的方剂。以阴疽不起,根脚平散软陷,皮色暗而不活,无脓不腐,身凉,脉细为据。用于疮疽痈疡等化脓性感染合并全身性脓毒败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水煎,1日1剂,分3次服。
【方九】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大黄、黄柏、五倍子。任选1种,每种30克,或3种同用各等量。
【主治】疖。
【用法】研为细末,用食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患处。每日4~5次。
【方十】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巴豆6克、生姜10克、大黄6克、桂圆20克。
【主治】疖肿初期。
【用法】上药捣烂后加面粉调拌,塞于鼻孔中,左右交替,1日4次,3天为一疗程。
【方十一】神功内托散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6克,白芍、川芎、茯苓、陈皮、附子、穿山甲各3克,人参、黄芪、白术各5克,炙甘草、木香各2克,煨姜6克,大枣6克。
【功用】补气益血,温阳托毒。
【主治】治疮疡日久,气血两虚,寒邪凝滞所致疮疡平塌,漫肿钝痛,不散不腐溃,身凉,舌淡,脉细弱。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大枣补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附子温阳散寒;穿山甲散结透脓。诸药合用,共奏托毒外透之功效。临床应用:适用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多种化脓性疮疡,贫血,心肌劳损,心力衰竭,属气血不足,寒邪凝滞者,畏寒肢冷者,加鹿角、肉桂;疼痛者,加乳香、没药;身有寒热者,加麻黄、白芷。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温服。内服药的同时,外敷温散箍毒药。
【方十二】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鲜马兰头100克,白酒适量。
【主治】疖、痈。
【用法】前一味加食盐少许捣烂用酒拌成糊状,涂敷于疖痈患处。
7. 怎样用药浴治疗痈疽
痈是指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有时是由1个疖或多个疖肿发展而成,一般疮面浅而大。常发生于较粗厚的皮肤处,如颈项部或背部、腰部等。其主要症状是初起局部为一片酱红色浸润区,稍高出正常皮肤,坚硬疼痛,病变继续发展,表面出现多个脓头,状如蜂窝,中央部常坏死溃烂,周围红肿范围较大,无明显界限。病程中常伴有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疽是指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疮面一般较深,临床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属阳性疮疡,根据形态和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如发背、脑疽等;无头疽属阴性疮疡,其病位较深,多发于筋骨之间或肌肉深部,一般病程较长,如缺盆疽、环跳疽等。由于痈与疽形态相似,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习惯上往往痈疽并称。
方一【组成】葱、麻油各适量。
【用法】将麻油煎葱至发黑,趁热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肿毒初起。
【说明】葱能通气,消肿毒,药理学研究表明,葱对多种致病菌有杀灭作用。麻油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两者相合,解毒消肿,故能有效地治疗肿毒初起。
方二【组成】麻油适量。
【用法】将麻油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凉血。
【适应证】痈疮肿毒。
【说明】麻油能解毒凉血,外敷一切恶疮疥癣。有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的作用。
方三【组成】葱汁适量。
【用法】用葱汁外洗患处,每日4或5次。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一切肿毒。
【说明】葱汁功能散瘀血,止痛,具有良好的解毒消肿的作用。
方四【组成】丝瓜适量。
【用法】将丝瓜捣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痈疽不敛,疮口太深。
【说明】丝瓜性属寒物,味甘体滑。有解毒、清热、凉血之功,凡痈疽疮疡均可用。
方五【组成】萎黄葱叶适量。
【用法】将萎黄葱叶煮沸,取汁浸渍患指。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甲沟炎。
【说明】葱叶功能解毒消肿,故可用于治疗化脓性甲沟炎、指头炎。
方六【组成】猪蹄1只,蔷薇根50克,炙甘草、芍药、白芷各25克。
【用法】将上五物切碎,以水2 000毫升,煮猪蹄,取汁1 000毫升,去滓,下诸物,再煮取500毫升,以洗疮。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疽等毒溃烂。
【说明】猪蹄,能解痈疽,消毒气,去恶肉。蔷薇根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甘草、芍药、白芷皆有解毒消肿之功,诸物合用,故能有效地治疗痈疽等毒溃烂。
方七【组成】米浆水适量,食盐少许。
【用法】用米浆水人盐少许,加热渍洗患指。
【功用】清热凉血。
【适应证】手指肿毒。
【说明】米浆水即米泔水,性味“甘寒,无毒”,功能清热凉血,故常被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各种疮疡肿毒。
方八【组成】白及55克,松香25克。
【用法】将药物放沙锅内,对入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眼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已用过之药水不要再用,需另补加适量水,煎后继续再用。每剂药可重煎3次,使用3日(冬季),夏天只能使用1~2日。
【功用】解毒消肿,祛腐生肌。
【适应证】疮痈溃疡疼痛,不易收口者。
【说明】白及为外疡消肿生肌之要药。松香,外敷可祛脓拔毒。
方九【组成】夏枯草25克,金银花、赤芍、拳参、白芷各30克,地丁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连翘、丹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煎液,1/4的药液留作湿敷,3/4的药液用作熏洗。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肿未化脓者。
【说明】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功能清热散结,主寒热,瘰疬,头疮。药理学实验表明,其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抑菌谱,作用亦较强。配伍金银花等药,其效更强。
方十【组成】一枝黄花65克,野菊花根20克。
【用法】上药加醋适量煎水,趁热熏洗疮口。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痈肿溃后腐肉不脱者。
【说明】一枝黄花常用作清热消炎剂。野菊花根有清热解毒之功。
方十一【组成】鲜蒲公英30~60克。
【用法】上药煎水外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痈肿初期。
【说明】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
8. 疔疮的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
编辑词条疔疮 病名。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局部肿胀形似疔盖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从广义讲,泛指疮疡之病证者,参见丁条。狭义单指疮疡中之一种病证,即所谓: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等。《外科精义》卷上:“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古方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丁,《千金方》说丁疮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气客于经络五脏,内蕴毒热,初生一头凹肿痛……便令烦躁闷乱,或憎寒头痛,或呕吐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该证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故名。多因外感风邪火毒,或因外伤感染而发。其证多发于颜面、四肢以及躯干部位。证见发病急,变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状,形虽小而质坚硬,根基深在,继则焮热红肿,肿势速增而疼痛转剧,待脓溃疔根出者,始可肿消痛减而渐愈。若处理迟延不当,或失治误治,致热毒更甚者,易成走黄之险证。治宜早而迅捷,内服药当在审慎辨证确诊下施治。若热重毒炽者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若火毒盛者,方选黄连解毒汤,或解毒大青汤;若溃后脓毒未尽,五心仍烦热者,方选人参清神汤;若因脓毒出而呈显气虚之证候者,宜服内托安神散。外治疔疮初起。传统方法多用烟管油膏,或围药厚敷疔疮之四周,使疔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猪胆汁调合雄黄、京墨、姜汁敷疔疮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共捣与饭调合作饼状贴敷,可拔去疔毒;或可用外敷黄连软膏,或玉露膏等;若脓已成未溃者,则宜切开去脓,视疮之大小深浅,确定是否引流。已溃者治宜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涂贴疮口,以提脓去腐。脓净腐去疮面红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敷贴换药,以促疮口之收敛愈合。 疔疮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好发于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脚坚硬如钉,故名疔疮。 [病因病机]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脏腑积热,毒自内发所致。若毒邪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辨证] 本病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根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名为“红丝疔”。 [治疗] 1. 针灸 治法 取督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处方 身柱 灵台 合谷 委中 方义 本方取督脉经穴为主,以督脉统率诸阳,泻身往、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二穴又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灾。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多气多血,泻之以泄阳明火毒,面唇疔疮尤为适宜。取郄穴委中,刺血以清泄血热。 本病还可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取穴。例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经的,配取商阳、曲池;食指端者取曲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少阳经的,配取阳陵泉、足窍阴;足小趾、次趾的取阳陵泉、听会。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的止点,依次点刺到起点。 2. 挑治 方法 在背部脊柱两旁,寻取丘疹样突起处,用粗针挑治,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