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分开佛教的最佳方法

分开佛教的最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9 20:38:40

‘壹’ 圣严法师: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
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就是《增一阿含经》卷一的迦叶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称的﹁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诸善 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世中,离现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对于弟子们所通用的戒律。我们如果确实做到了这样的要求,便是一位标准的清净佛子。事 实上,这在三岁的儿童都说得上口,但在八十岁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贴切,简单之中蕴有严格的要求,那一个凡夫能够完全做到?
因此,释迦世尊的教训之中,戒是分有层次等级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弥戒与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萨戒。这些戒的内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广为介绍,如有兴趣,可以另看拙着《戒律学纲要》一书。
在此,只能介绍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实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 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 艳语、不散乱杂话;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把十善修好,就称为三业清净,如果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不能导入正轨,不能保持清净,那不 要说修持解脱,就连一个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门,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刚开始不能持得清净,也不要气馁,只要持之以恒,渐渐 地成为习惯,久了自然就会清净;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对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业类配饮酒戒,前面的身口两类,配杀、盗、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范围。犯戒以既成的行为事实为主,所以仅有意念犯戒,不成 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却以意业的主宰力最强,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内心的发意,不重肉体的贞操,比如遭人强奸而不受淫乐,便不成犯戒。特别是‘邪见’ 一项,那是十善的罪魁祸首。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善恶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学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恶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恶 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会考虑到未来的业报问题,业报问题虽属于功利的庸俗的范围,但那确是存在的,并有抑制罪恶作用及鼓励行善作用的。既然 否定了业报的观念,巨奸大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戒持清净了,心摆平稳了,然后才能谈到学定的工夫,太虚大师曾说:‘戒为三乘共基。’信佛学佛,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学佛法,纵然持咒、习定,能够感通神鬼,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请阅读拙着《戒律学纲要》)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静虑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总之,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说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显着受用,唯有修习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称他们为外 道,都有禅定的经验。据佛经的记载,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无色界的四空处定。在中国,太虚大师则说:‘在中国书上,只有老子始有此境。’(《佛 学概论》)在西洋的基督教徒,虽然没有打坐的方法,但在他们的祈祷之中,往往能够得到神秘经验,那也算是禅定的一种。所以也有人说:佛教徒离开禅定,或者 基督徒离开祈祷,就不能得到宗教的实益。这虽未必是绝对的真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法。由此可见,禅定对于宗教价值的重要性了。
因为禅定的作用,在消极方面,可以抑制我执、我欲的奔放;在积极方面,又可以自由开放我们精神生活的天地。禅定既是散心的收摄,所以能够防止物 欲的泛滥,乃至排除了欲念而进入无欲的状态。禅定的修得也必须是离欲之后的事实,所以在(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欲界天是福报而不是禅定,离欲之后的色 界天,才是禅天的开始。因此,要想证得无我,首先要离欲,要想离欲,最好是修定。禅定既可离欲,离欲之后的精神领域,自然是一种自由的领域。
但是,禅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说的是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定,经过无色界的四空定,进入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才是解脱 的境界,才是罗汉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无我,所以即使到达第八定,一切物质及妄念都空去了,一个我字还没有空去,所以出不了三界的生死,等 他们的定力退失,从定中出来之时,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涡中去!
修禅定,不是简单的事,如果知见不正、夹杂妄念,比如为了求生天国而修禅定,便挟带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厌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 能使他依恋定乐而不再希望解脱生死,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称‘着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类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认作是神迹,认作是证果。本来,定中就 可能出现幻境和定境两种现象。但是,幻境与定境不同,从不净的妄念中产生的是幻境,这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人最容易发现。他们所见的幻境,跟他们平日所想的 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实,这是他们心底妄念的反映。未习定时心太散乱,所以不易觉察,一旦把心稍微静下,微细的妄念便会趁机显现,这在 缺少反省力的心态之下,就会以为那是一种神迹。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极容易成为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于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于一点,普化成一片,扩大成一团,把这集中了的不散乱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为自心的内境,随着定力的深浅,能把心力 扩大开去,感应开去,其中所得的经验,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现,感应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许分别的,只能体会而不能名状,即使说出来,那也变 了样的,否则,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现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归纳起来,不外是‘止观’的修习与协调。‘止’是心的着落、安定、静止,‘观’是根据这个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观,便会偏于枯槁而易昏沉,如果只观不止,便会偏于分别而起散心,所以要主张‘止观均等’,才能产生禅的活用,才能进入定的境域。
中国的禅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谁?’通常被视为禅定的入门工夫。定的工夫,固然要有静坐作为基础;定境的获得,却不一定全靠静坐。所以不称 坐禅而称参禅,这个‘参’字,就是‘观’的工夫。参‘念佛是谁?’,就是观‘念佛是谁?’,所以天台宗修持的场合不称禅堂,而称观堂,浙江的观宗寺就是如 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谁的心呢?我念佛当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紧的关头,就在这个‘我’字上面,从‘我’字上面一针见血地戳下去,问:‘我在那 里?’肉体四肢是我?五脏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体究竟在那里?找到最后,终究是了不可得,‘我’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静止下来。 一到心止的时候,便得身心轻安,离开定境就不太远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乱的分别心一止下来,就会渐渐地入于昏沉状态,那 不是定而是枯、而是闷。定不是昏沉,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着一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后,如觉昏沉来临,马上再起观照思惟:‘念佛是谁?’这样连续 下去,工夫纯熟了,自然会引入定心的。
还有一个公案: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教惠明参禅,是用这样的指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当你 正在不思善也不思恶的心境之时,那个就是自性本体的显现。试问:我们离开了善恶的一切心念思惟,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吗?那也正是一种无我境界的显 现。所以禅宗教人参禅,还有一句明训,那就是‘离心、意、识而参’,不依心体、不藉意思、不用识辨,正在此时,那能还存有什么事物在我们的脑中呢?这些都 是顿悟的方法,是直下指归的方法,比起止观均等的方法,又更直接了一层,也更高深了一层,这在普通的人,在短时间内,恐怕是用不上力的。所以用止观的方法 还是比较安全的。
禅观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唐朝宗密禅师的分类,共有五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禅。它们的内容颇多,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 纳。大致上说,中国的禅宗修的是如来禅,那是一种将定的工夫活现并融和在实际生活中的禅定,所以经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中国的禅师则说‘饥来 吃饭困来眠’,都是禅定的表现。这使得枯坐守寂的小乘禅,全部活了起来。但这也有流弊,因为如来禅虽能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若非上上根机的人,那就用不上 力。试问:能有几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是收摄散心,不受外境的蛊动便是定,谁能如此了?见色、闻香、听声,乃至触恼等等,能够毫不动心吗?这是很难 的修养工夫。如果仅在口头拨弄几则禅宗的公案,焉能算是修禅?所以,安全的修定方法,还是从静坐及止观方面着手。
静坐,不等于修定;修定,最好是请已有禅定修养的人直接传授,否则就容易出毛病。比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蕴处界观、数息观,这是小乘的 五停心观,尤其是不净观与数息观,最受重视。这些观法,在南传的泰国等地,以及现在的欧美,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从文字书本上学,那是靠不住的。
但是,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着手。静坐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要有一个寂静的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平静的心境;第三,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 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主要的是平衡身体的重心,保持着不倒的坐姿。如果年老的人腿无法盘,也可把两腿垂地,不过那是不能持久的,一 则要倒,再则由于血液循环的受阻而会使腿脚发生不良的后果。还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 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没有高明的禅师指导,就照上面所说的止观方法练习也可以,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希望从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么神迹,如果先就存了某种杂念,修持 之后,一定会出岔子。要是不存杂念也有幻境显现时,那就必须提高警觉,马上回心返照,观察我在那里?我也找不到时,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对于很可能出现的 种种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切勿以为是灵验,也别怕它是魔障。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 力,选定一门,或选定有连贯性质的数门,比如修弥陀净土的,应该拜弥陀佛像,诵净土经论,念弥陀圣号,观西方乐土的种种庄严,这就是一贯性的法门。只要恳 切持久地修持下去,就会渐入佳境。所以,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门,这是从动中取定的方法。比如《阿弥陀经》的念佛法门,也在求得一心不乱,那也就是定的一 种。
修持,最要紧的是信心、敬心、决心、恒心;死心塌地地信,虔诚皈命地敬,勇往直前地行,持久不懈地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时定 数地修持下去,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必然会有成效的。即使久修不验,那是工夫不纯,不是佛法不灵。在此,我想顺便一提:时下一般寺院的课诵,往往只顾形式 唱念,而不顾内心修养与陶冶的修持法,实在是极待纠正的。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于慧的产生,也与戒定有关,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了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脱要领的盲修瞎炼!
不过,慧的成长,不一定全部要赖戒定的滋养,所以,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 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 目,便是证慧。但我在此必须指出,在这四慧之中,除了闻慧以外的其他三慧,都与戒定有关,特别是与禅定的关系。因此,解脱道的证得,没有这三学的相互为 用,根本办不到。虽然有些慧力特别高的人,不必经过呆板的禅定修持过程,一经点破,就得解脱,但是在其解脱之际,仍得有一种定的力用促成,不过那是非常快 速的,所以称为电光喻定。由此可见,我们也不必批评不修禅定的人就等于没有修持。前面说过,如来是‘无有不定时’的,真正的大定、深定,绝不限于静坐, 《首楞严经》所说的大定,也就是这样的。

‘贰’ 佛教三皈五戒可以分开传授吗

皈依和受戒可以分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想受的戒律。
皈依学处好象有要求皈依后不能杀生一条,所以建议你把杀戒受了,再所这个年代,只要你吃三净肉和平时注意生活卫生的话,杀生一戒你想破也难啊!

这个一切随缘。我们人身就从五戒中来的,为了以后还能得到人身,最好大家都要受五戒。如果一时不能受五戒,觉得自己还守持不住,可以受四戒、三戒、两戒、一戒,甚至不受戒都可以,就是一切随缘。如果机缘条件都成熟了,最好都要受五戒。
受了五戒能得到清净戒体。戒体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他是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有了戒体就少造业,一切都会顺利起来,没有戒体,不受戒,不皈依佛门,会有诸多的不顺。当然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也有的皈依佛门以后,极个别的会有出现不顺利的情况,这个也有,这是业力所感,这是一种重罪轻报的现象。等你报完了,也就一切平安了,步入坦途了,不要害怕。这种现象都是正常的。绝大部分皈依佛门以后,受了三皈五戒之后,都会顺利吉祥,极个别的会有重罪轻报。

‘叁’ 请问佛教有哪些解脱的方法啊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 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 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肆’ 佛教有哪些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

四圣谛,中道与无记,五蕴无我,法与缘起,十二因缘都可以,佛陀根据不同的人习性说不同的方法。你根据自己适合的来修行就可以做到。脱离六道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自然就没有了痛苦。好比说一个人他不贪,不仇视(不生气),又充满智慧。你说这样的人还有痛苦吗,那自然是没有了

‘伍’ 家里已经供奉佛了,还能挂三清像吗

阿弥陀佛

如果是真学佛,供奉了佛菩萨像,那就不要再新请供奉鬼神,以前供奉的可以放在佛菩萨两边下位。另外可以供奉一个大牌位,写上“天、地、君、亲、师”

净空法师---福建的风俗,每一家的堂屋都供一个大牌位。大牌位上写的完全是一样的,家家户户都相同,“天、地、君、亲、师”。所以南方,我觉得他们供祖先牌位,供这五个字,好!



净空法师---所以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把它放得干干净净,边都不沾它,心里面只放一尊阿弥陀佛,不要搞太多、太杂了。你看很多我们佛门的弟子,我昨天还碰到,家里面供的有佛,有小佛堂供的佛,还供的有鬼神。



问我鬼神跟佛供在一起行不行?我说不行,最好分开。护法神可以,不是护法神一定分开,不能供在一起。最好的是自己家设佛堂供佛,原先供的鬼神可以请到神庙去,送到神庙里面去供养,这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这个神从哪个庙里来的,还送回哪个庙里去,这样就如法。

‘陆’ 在佛教里面有哪些离苦解脱的方法啊

阿弥陀佛。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是离苦得乐的方法,最终获得解脱。常见的略举几种:念佛、持咒、拜忏、念经、坐禅等等。
方法有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条件:持戒!你不持戒,一切修法皆是魔行,持戒是你离苦得乐的根本。

‘柒’ 佛教能快速让分手的恋人回心转意的咒语

古老的咒语——让一个人三天内爱上你 一天,男孩和女孩吵架了。他不再对她说”我爱你”,当然她也不再对他说”我也是。一天晚上,他们谈到了分手的事,背对背睡下了。半夜,天上打雷了。第一声雷响时,他醒了,下意识地猛地用双手去捂她的耳朵,才发现不知何时他又拥着她。雷声紧接着炸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可谁都没有睡着她想也许他还爱我,生怕我受一点点吓。他想,也许她还爱我,不然她不会流泪的。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世界上最美的木乃伊,这是一个***,请在收到次消息后发给三个论坛。等发完后看看三天内就能得到心爱的人。不发的话你将有霉运一个月,同学说他试过了,很灵

‘捌’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四)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禅定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8)分开佛教的最佳方法扩展阅读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

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阅读全文

与分开佛教的最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分析难句的结构是什么教学方法 浏览:818
恢复图片设置的方法 浏览:113
停车位安装门帘的方法 浏览:649
玛咖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428
125乘以33乘以8的简便方法 浏览:924
双萃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228
鉴别尿素和铵盐的方法 浏览:503
挂相册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439
线轮使用方法 浏览:663
研究牛的方法和过程 浏览:941
投资组合再计量的研究方法 浏览:749
谷维素检测方法国标 浏览:72
家庭作业训练方法 浏览:34
102x59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180
仔猪发酵方法视频 浏览:405
短线如何止盈最有效方法 浏览:99
猪蹄鸡血藤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991
番茄酱各项指标检测方法简介讲解 浏览:428
人力招聘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309
抽茶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