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太极炼精的正确使用方法

太极炼精的正确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26 17:58:23

1. 太极拳锻炼价值及精要十八式名称。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
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
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
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
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2. 求24式太极拳要领和用法

看完下面的我想你也明白太极拳是用法和要领了
一、两仪拳
又称太乙拳,用来练习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劲(暴发力、反弹力)的一种拳术。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有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是太极门中的必练长拳。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曰俩仪”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两仪”。
二、太极拳
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于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太极十三势: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其它动作特点 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三、无极
素闻太极生于无极,无极生于道。无极功,是一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丹法(内丹功),能发人潜能,开人智慧,是修练太极拳法的最高境界。太极拳中,习练俩仪,以壮其彪,修炼无极,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龙乘云气,虎借风威,相依相托,相辅相成。此三者,是太极拳法的整体,为武当武术的秘宗。

3. 陈式太极精要18式口令

你完全不懂太极!没有二十式!是二十四式!陈式太极下面我把用法要决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掤而捋,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矩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着地,十趾要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撒手,着人成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下,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拨;顺来横击,横来捧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理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这是 太极拳的五字要决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
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
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
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
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
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
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
,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
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
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
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
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
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
,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
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
;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
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
如意矣陈式太极拳要决
1、拳走低势以固根; 2、轻沉兼备以持衡; 3、顺逆缠丝以舒经; 4、丹田内转以炼精; 5、周天开合以炼气; 6、意念调控以炼神; 7、对拉拔长以壮骨; 8、拳势繁难以健脑; 9、松活弹抖以化瘀; 10、汗流不喘以延年。
这是马虹老师讲述 还有好多就不发了。 你具体想问哪个要决我在告诉你。
你是练太极的吗?太极是最难练的功夫包涵了好多内容,你应该知道吧

4. 陈式太极(缠丝劲练法)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 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阴阳二鱼所表达的太极图,只不过是古人对太极阴阳相等、对立统一、阴阳互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罢了。这个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才是真正提示和表达了缠丝劲的奥妙。

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是《顺缠》,由外往内转而向后退的是《逆缠》,因之缠丝劲在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着;因为各手的动作动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这是根据陈鑫的分类。《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是依照拳势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说起来有这些分类而已。

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的法门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气就是平素练习拳架锻鍊出来的内劲,内劲发源于丹田,动则劲由丹田而发,静则劲归入丹田。由内而外的《顺缠》,内劲随着动作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与两足尖),由外而内的《逆缠》,内劲又随着动作循原路运转而归入丹田。《顺缠》大部是蕴藏于棚劲之内,是属于呼气、发放;《逆缠》大部是蕴藏于履劲之内,是数于吸气、蓄放。

太极拳于对敌时,搭到敌方能够随屈就伸,能够避实就虚,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拿住对方不能转动,进不得进,退不得退,都是缠丝劲的妙用。陈鑫说:“要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则已,如黏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则已,如既黏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黏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要紧要妙诀也。”

由此可知缠丝劲的奇妙,至于操练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除走弧线的圆形外,四肢和身体各部都像螺丝般的旋转着,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无数的圈;做起来是非常错综复杂,非笔墨所能尽述。至缠丝内劲的运行,如陈鑫所举《懒扎衣》右手例:“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手太阴肺经穴,在乳上第三穴与第四穴之间。)逾青灵(手少阴心经穴,在肘上三寸许。)冲少海(手少阴心经穴,在肘后五分处。)经灵道(手少阴心经穴,在掌后一寸半处。)渡列缺(手少阴心经穴,在腕侧一寸半处。)至中冲(手厥阴心胞络经穴,在中指尖端。)少冲(手少阴心经穴,在小指内侧。)少商(手太阴肺经穴,在大指端内侧。)诸穴止。”是由内向外转翻的顺缠丝劲,上述经过各穴,亦不过说一大概,实际操练起来是视功夫的浅深,由粗而细一层深一层,所谓沿路缠绵,极其细致。

《缠丝劲》在基本实质上分为《顺缠》和《逆缠》,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顺缠,则右足亦为顺缠,如果手是逆缠,则下面的足亦是逆缠。因之在全套拳架动作中,随着缠丝劲变化复杂,但是手足的缠丝,总是一顺一逆,或是双顺,或是双逆,只有此三种情形,但是此三种缠丝,在全套拳架中不断地错综复杂变化着,绞来绞去的运转,连贯地缠绕着。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缠丝必须要分别上下相顺,不容相逆;如果发现了相逆,那劲道就别扭不顺,这是检查走架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和标准。

手足顺逆缠丝劲的辨别,最简明的标准是,手心向外转向上是《顺缠》,手心向内转向下是《逆缠》,这是手的顺逆缠丝;膝盖往外转为顺缠,膝盖往内转为逆缠,这是足的顺逆缠丝。走架时手足缠丝的运行,以《运手》为例如下:

由单鞭接演运手,假定面向南,右手从西收至右乳,顺转而上,复运至西转一圈,右足收至左足边;左手即从东起,下转半圈,手到左乳边,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顺转半圈至东方,是时左足向东开一步;右手即再从西向收回到右乳边,下面右足随右手下转半圈,收到左足边;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边,左手运到东,右手即收到右乳边;左足向东慢弯开步到东,右足即由下转收到左足边;如是左足向东开三步,右足随之跟三步。关于缠丝劲是双顺转双逆的缠丝,并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双顺双逆缠丝,成一个立体圈。缠丝劲的运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是由运出回来自外斜缠到腋下;足则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趾,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

《缠丝劲》的运行,陈鑫在他的着作中是以经络穴位来说明,可见对于人体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流转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达到增强体魄和强健体质的目的,至于技击方面,可以提高缠绕粘随,引进落空的技巧。

初学时对于缠丝的转圈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可视功力逐渐收小,小至没圈;所谓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没圈,所谓没圈,仍有圈意。是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下苦功长时锻鍊才能做到。

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或者说运劲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劲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时的来复线后,当它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前面已经说明了运动必须如缠丝的意义,那么在实际运动中应如何进行呢?说来极平凡而简单,就是在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内翻,使之形成太极图的现象。同时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挽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谱中特别提出练拳时,不论是开展的开放或紧凑的收敛,都不可须臾离开“翻转掌心”和“旋晚转膀”的太极劲。这犹如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本身还自转一样。所以太极拳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

(一)缠丝劲的形体训练

“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 互为里表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其主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为此,在缠丝劲训练中要加强内气的凝聚能力,注意气息的潜转与运行。其气由肾而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冲长强(穴)顺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纳气,必须松胯圆裆,下闭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由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两肩一松,双肘一垂,膻中穴微内涵,两肋一束,乘其合腹,气归于丹田。同时腰劲向下松串,内劲除头顶悬外,浑身之劲要全部松人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由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都寓于心腹之内,使气势开之则其大无处,合之则退藏隐密,其根本要义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与神合,潜藏于丹田深处,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不使用时浩然长存,静若处女,一旦运用,抖然勃发,神形并茂,随心所欲”。 “缠丝劲”的运用通过缠丝劲的内缠外绕,体内气息与肢体上起到了相应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身体内部气机潜转与运聚能力增强,促进肢体生长出一种灵活而又沉稳、沾粘性极强的掤劲。其劲不但韧性极佳而且弹性极强,尤其是运用推手较技中,即可权衡彼来劲之大小与长短,准确把握对方劲力之方向,角度,任凭对方变化神奇,皆能随人所动乘势而缠,缠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对方双脚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稳。另外,缠丝劲在运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转顺,我守我疆,触处成圆,容易找敌方的边沿与背势,在无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敌方之效果。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较技中讲究: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灵活。为此,借敌方来劲,虚拢诈诱,引入阵内,运用缠法,缠其梢节,制其中节,摧其根节。换句话来说,把握敌方旧劲已去新劲未生之机,随招就势制敌方肩部,令其出劲从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顺其背串下,把腰劲串死,再令其腰劲经后腿部串至脚跟,使敌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转换,胸腰不得运化,内劲受阻发滞,前腿空虚,令敌欲退不可,欲进不能,只得俯首听命。在推手较技中称此劲为“拿劲”,属于慢劲之范畴,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难做到。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在制住敌方根节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用弹抖之势,击得敌方头晕目眩,阴阳倒转,精神失调,前(阴)劲升,后(阳)劲降的速度加快(陈式太极拳要求前降后升),令敌莫名其妙,拔根腾空跌出。拳论中讲:“气洪浓,势峥嵘,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身依气,气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动,上下左右辨体形。”为此,必须细心揣摩,体会时机,使缠丝劲诸法随心意而动,利用自身优势,意在人先,后发先至,乘势所缠,随动所缠,即引即缠,即进即缠,身挨何处何处合劲,用惊颤弹抖螺旋劲,惊空敌方心意,令其心悸。综上所论,即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奥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论“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够详细了吧

5. 太极拳的整劲如何练

松柔之中求整劲。身体是松柔状态,要发力的部位瞬间紧张,经过多次重复摸索就能发整劲了。
“整劲”上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磨炼中,首先要突出一个“苦”字。因为这一阶段是习练者从入门到提高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我们在追求准确之“形’’的过程中,由于肌肉剧烈运动,乳酸蓄积而产生酸胀之感,因肌腱、肌纤维经常拉而产生疼痛,因大运动量锻炼而劳累困顿……这其中经历的艰辛,没有一种甘于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绝对忍受不了的。另一方面,在求得精纯之“意”的过程里,由于“内意”的修炼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更是容易产生各种困惑,甚至让人望而却步,灰心丧气。因此说,“整劲”上身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苦”字。其次,要在“形”上追求一个“正”字,动作上要精益求精,使每个动作都做到姿势正确,劲力到位。力求逐渐把动作中的“拙力”去掉,把劲用顺,从一开始的“费力”,通过训练,达到“轻松自然”的“省力”。因为只有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气,不用拙力,才能保证身手不滞,舒展灵活。而四肢舒展后,周身顺遂,才能保证动作姿势正确。这实际上是一个动力定型逐步形成的过程。
我们知道,形成正确动力定型的有效途径就是在保证动作姿势正确的前提下,增加练习次数,这就要求真正做到一个“勤”宇。只有通过大量反复练习,让大脑皮层受到充分的刺激,使参与运动的神经系统与对这一动作产生一个相对稳定酌反应。这个过程就如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促成“质”的飞跃。

6. 如何锻炼精,气,神

郭琼珠文章写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之术,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精、气、神具有
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太极拳拳经、拳论和运动特点入手,结合运动生理
学和运动心理学理论,控析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气、神的调养机制,说明太
极拳运动的养生强身、调节身心的保健功能。
一、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
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主要是对“先天之精”的充实和“后天
之精”的蓄养。根据中医理论,“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遗传之
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
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积蓄部
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肾精。肾精对人体的生长发
育、生殖、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人体内津水代谢的平衡,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按照中医的藏象学说,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
物质基础,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说。强肾养精,调节机体内部生理功
能的动态平衡,是传统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以腰为主宰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极拳运动要求
上下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并贯穿于腰间,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节节相
连、连贯圆活。如“云手”动作,两手的运动路线是互成上下,腰腿的虚实也
是一致的。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提、转、按
等动作做好。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
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太极拳理论极为强调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
性,如“刻刻留心在腰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要使
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其关键在于腰。因此,太极拳的精髓之一是
“活腰”。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是肾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为主的运动
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着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
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
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先天之精必须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有赖于饮食和脾胃的化生运输水谷精
微。脾在生理功能上是对水谷、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散布,为化生精、
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脾在体上是生养肌肉,主四肢,故中医认为脾
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起落、顺逆、直横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线构成的,以迂
为直的圆弧运动、柔缓均匀的速度和深缓细长的呼吸方式,对脾胃起到轻微缓
和的按摩作用,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在变换步中的拗步、转腰、合胯、
领膝、迈步等步法,可带动太阴经(脾)和阳阴经(胃)之脉气上升,使三焦
之气机通畅,促进中土运化水谷精微,为先天之精的固养提供养料。水谷精气
的增加既充实了先天之精,又促进津液的生成。在练拳中,口中常会产生出一
种清甜稀薄的津液(唾液),这种口津有养肾的作用。根据中医典籍,“肾液
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
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拳家养生,很注重唾咽之道。实验表明,练太极拳能
提高唾液溶菌酶的含量和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溶菌酶含量的提高,有
助于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益于排除入侵的微生物
的感染,有助于免疫机能的加强。因此,练拳时口中生津液,应咽下不可吐
出,以下降滋润周身。
二、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
太极拳运动除了养身外,尤以养气为主。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
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主要是对后天之气(外气)的调纳和先天
之气(内气)的摄纳。气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气遍及全身,既可
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气与血的关系是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卫,血为
营。人的一生全靠营卫。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气不足则立陷险境。因此,滋
养“气”是太极拳健身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之一。它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
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升为吸,降为呼;在变换姿势为吸,定势为呼;讲究
动作的柔缓、均匀、连贯、圆活和深、缓、细、长的呼吸自然配合。这种动作
与呼吸自然配合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宽松,使肺活量增大,纳取自然
界中更多的清气(后天之气)。清气进入肺部之后,有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
为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上司呼吸;另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后,循肺泡
周围的毛细血管输入血脉,转化为营气,以运行血液。宗气足,肺部的吐故纳
新,新陈代谢就健旺;营气足,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气是先天之气(内气)的来源之一,内气在清气补充之时,又与水谷精气合
成化生为元气、营气、卫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内气的摄纳是通过调整人体的
自然形态和改变呼吸方式来完成的。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尾闾中
正,气沉丹田。这些要领实是对任脉和督脉的关注,以保持气血畅通。“虚领
顶劲”、“尾闾中正”既头虚顶如悬,轻提百会;尾闾须中正不偏,百会穴与
会阴穴成一直线,使任督二脉之气畅通,营气则贯穿任督二脉输运血液,以营
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会提得起则身体执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气沉丹田。
“丹田”正是中医通常指的关元穴,其居处正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汇聚
处,是经络的枢纽,会通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正如《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的
“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所以气
能入丹田,气就能调和,就能加强营气的运顺,化生血液以营养四肢躯骸。故
丹田是传统养生术聚气凝气至关重要之处。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也可以说是丹田呼吸。太极拳运动中胸腹呼吸分为两层。上
层是膈肌以上为胸式呼吸,下层是膈肌以下为腹式呼吸。当上层后天气(外
气)由鼻呼出,下层的先天气(内气)反降入丹田;当后天气由鼻吸入,先天
气反由丹田逼上,形成了小腹一张一弛、一鼓一荡,保持虚胸实腹的状态。由
于腹式呼吸,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显着加大,不仅改变胸腔与腹腔的容积,加
大肺活量,使体内气体交换能力加强,而且也对胸腔和腹腔中的脏腑器官作按
摩活动,并使胸腔中负压大幅度变化,推动脏腑上下蠕动,从而使不随意肌组
成的内脏也得到运动和锻炼。从运动生理机制来看,当膈肌从吸气开始即行收
缩到呼气的完全松弛时,缓慢细长的深吸气使膈肌收缩期占据了呼吸周期的大
部分时间,使组织内线粒体的ATP分解为ADP,产生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
作为机械能消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能的特殊形式成为经络和脏腑之气(内
气),并随血脉行运全身。试验证明,长期采用腹式深呼吸,对于消除肝脏瘀
血,改善其功能有显着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加强
心肌营养,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
动的外在表现,如在望神中,对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言语宏亮,反应灵敏,
称之为“有神”或“得神”;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
维活动。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心理上对精
神意志的自我调节,避免情感的过分刺激,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二是在生
理上,通过意识活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以达到健脑延脑的目的。
在心理上,太极拳通过以“意”为基础的心志活动来带动形体动作,来达到精
神意志的自我控制。太极拳练功前的洗心涤虑,以一念除杂念的要求,就是要
以人的意志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克服内部情感的刺激,使思想集中,
“以静待动”。在运动过程中,又须用意志来驱除体内各种干扰,把注意力定
向在意静、意动、意境上,同时去感知四肢肌肉关节在完成动作中的时空位
置,并对所完成的动作跟原初的愿望进行校正,以保证形体的规范。太极拳运
动中这种意识的心理活动,使个体在知觉和记忆中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选择
和加工,一方面保证了对新的刺激信息作出反应,而出现优势现象,另一方面
抑制原有不良信息的传入冲动,改变其原有注意焦点的不良刺激物,从而改善
紧张、焦虑、忧郁、烦闷的心理,使紧张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练完太极拳
后,人会感到心情舒畅,紧张感消失了,躯体放松自如。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
科研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练太极拳,人的大脑便进入以a波为主导的同步化
有序状态,a波功率增加几倍,使人达到一种高度宁静的觉醒状态,神态清晰,
精神集中,记忆力有所恢复和增强。这些变化在大脑的额叶和顶叶部最为明
显。这两个部位正是高级神经系统主管意识活动区域的所在,对人体其他生理
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生理上,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正是对不良情绪引起生理反应的良好的
自我调节。当今社会中的文明病,主要是大脑过度紧张,肢体过懒闲所致。生
活和工作上的紧张,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高度兴奋,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
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不利正常的生理要求而
影响健康。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的运动特点,能把人的有机体引进一种“松弛
反应”状态。这种状态能为中枢神经对机体的机能进行自动调整创造条件,并
向高极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良好的信息冲动,抑制原先发出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
神经元的活性,减弱或中止其反射活动。太极拳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
协调、不滞不顿、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广泛扩
散,促使胰岛素分泌递质,抑制了丘脑情绪中枢的兴奋性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
紧张活动,中止脑垂体不断发出的电化信号和脑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的激素递质进入血液,从而推动血液循环。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对坚持练
太极拳的知识分子的心电图的测试分析表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多方面而且
明显的。比如改善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症状,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供血和刺激
心肌传导,预防心脏的各种疾病的发生,有效调节人体内脏包括心脏的自律活
动等。英国的科学家曾对126位心脏病病人做了试验,让他们打太极拳或做增氧
健身运动。英国医学协会的《研究生医学杂志》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宣称这
两种运动方式都会使血压降低,但只有太极拳可以使血压大幅度降低。报告表
明了打太极拳有助于心脏病病人尽快康复。
精、气、神在人体中的作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是
精、气、神的不断生化,是练精化气、气化成神、神能聚气、气能生精的相辅
相成的过程。正是在三者互为因果的不断转化中,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培
植了人体的生命力,增强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7. 太极的精 气 神 合一是怎么回事

初学太极拳,注意凝神、放松、自然、圆整,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去考虑玄虚的东西。所谓精气神合一,对我们练习者来讲,就是要注意集中精神,意到劲到,全身配合,动作圆整,这就是“合一”了。比如练肘底锤,就是要意在“锤”,而不在上面的手臂;用掤劲时,精力就集中在与敌人的接触面,等等。对于初学者来讲,往往意念不到,或者意念到了但劲力却到不了,配合不好,或者接触时想着左手就忘了右手,想着手却忘了脚,等等,这都是不合一的表现。人的精、气、神是古代道教和医学所讲的,是对人的精神内在的分类,至于具体的精、气、神都是指什么,现代科技也没有能弄明白,指望个别人给你讲讲就精通是不可能的。而且对这些东西,了解大意即可,对练习好太极拳并不起决定作用。初学者了解一些是可以的,但过多追究就容易走歪路。什么“"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之类的是道教的练气方法,与太极拳是不同的。甚至还有人讲气走什么经脉、什么穴位,什么大小周天,这都是道教的东西,与太极拳、少林拳等都不是一个路子,乱捏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出偏差。

8. 太极怎么练

五行儒阴阳宗主
书云:后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死;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终。故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此自然之道也。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者,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元气运于天地间。是以物极必反,福祸相倚。然老子之无为,庄子之自然,非是教人不事创造求成,否则胡来老子五千精妙,庄周三卷寓言?唯是创造不占有,功成不自居耳。是故先贤大哲体《道德》精妙,明《黄庭》《周易》之易理,集众家拳法之大成,创太极拳而声名不显。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夫无极者,混沌未分,阴阳混元一气。两仪者,阴阳两成,清浊分定。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此是时,阴阳似成非成,将分未分;旋流互变,动静交缠。太极拳,拳如其名。起势于无极,无阴无阳。进而身行意动,阴阳交缠。行拳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神意鼓荡,体态圆活。拳势连绵不断,阴阳交缠不止。及至终势,收于无极,泯于混沌。
太极拳起于陈姓,传至后世渐分陈、杨、吴、武、孙五氏太极拳,至于其它名号太极者不知凡几。太极拳五大分支,陈缠、杨圆、吴柔、武正、孙开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内,高人辈出,拳势拳理着述甚详。其中,前辈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经纶、杨公露蝉、陈公品三、孙公禄堂之着作真乃太极拳谱之圭臬。凡太极门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掤者,外(手)阳内(手)阴,阳攻阴守,体驱外绷。是为离卦, 。离者,火也。机脱百变,炎火燎原。掤劲一出,动如火舌窜动,吞吐不定;两手互换,沾衣则顺势而燃,连绵不断,不尽不休。一旦得机得势,一发不可收拾,势要变成燎原大火。离者,亦为日也。掤劲亦要气势如日中天,坦坦荡荡,一身浩然正气。
捋者,外阴内阳,体驱外敛;阳守阴攻,是以守为攻之法,卦相为坎卦, 。坎者,水也。流动无形,随圆成圆,随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为月也。
捋劲也要如清辉明月,皎洁无尘,静夜无声。
掤捋二者,是为八门中基本两门正劲,势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阳明月,缺一不可。
挤者,双阳外封,体驱外绷,是以三阳齐出,饱满圆撑,为干卦, 。乾者为天,似空非空,有隙则充;天意一发,无所遁踪,是以挤劲一出,势要应者肘之上,让彼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劲之用,在于外劲无可借亦或身退无可退之时,以己力发出解困或者圆撑求变。务必内外一体,借无可借。
按者,双阴外闭,体驱内绷,是以三阴并来,气机沉雄,为坤卦, 。坤者为地,深沉雄厚,托载万物。是以按劲,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劲绵绵,又有托载之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劲之用,关键在厚、载二字耳。
挤按两劲,为八门中另外两门正劲,仿如干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劲。
掤、捋、挤、按四正手,合为先天干坤坎离四卦。非正无以交兵,非奇无以制胜。用正为根基,用奇为变着。
采者,一阴一阳,上下两分,体驱内敛,四隅劲之一。为兑卦, 。兑者,泽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视坚而实陷,是以采劲为一陷劲,运劲用谋出奇,着者立仆。
挒者,双阳弹抖,中驱内绷,四隅之一。为巽卦, 。巽者,风也,是以挒劲如狂风迅疾;扫落叶,一扫空。
肘者,阴阳凝收,中驱外敛,四隅之一。为艮卦, 。艮者,山也。发劲时,劲整如山,劲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劲亦要崩去半边。
靠者,双阴以内,仅以体驱放阳劲击人。为震卦, 。震者,雷也。隐忍不发,一发必要如惊雷一声,震动天地。
采、挒、肘、靠四门隅劲,是为奇兵。兵法云,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营而离之,并而击之是以沙场制胜。
平解先天八卦,干坤坎离,南北西东,挤、按、捋、掤;此为正四门。震巽艮兑,靠、挒、肘、采;此为隅四门。人守中定,足踏太极阴阳鱼。
立解先天八卦,乾为上为首,挤劲内力上提挤出,而又有以上变下之意;坤者为下为丹田,按劲内力归于丹田,同时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离为左右,是以捋掤不离左右。兑巽为肩,采挒劲不离肩;艮震为足,肘靠闪进依脚步。腰胯圆转换阴阳,变化八门战八方。
辞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门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诗曰:前进后退反为先,
左右顾盼正相联。
阴阳和谐身中定,
圆融、自在、太极、仙。
故吾太极阴阳宗弟子,修习世间各式太极拳时,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阴阳。身意体察各招式之阴阳乃习拳之根基。其后,更要体认各招式阴阳流变,动静交缠之机。太极拳,阴阳交缠互变也。阴阳已明为定式,正反流转是过式。转换折迭两仪变,道心惟微神意现。知其各式阴阳交缠之机后,进而可脱拳架之规范,各招各式随意转换,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势皆在拳谱,然招招顺序又不见于拳架。与此更进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现拳意。至此太极拳已有小成。
太极攻守之道,先辈论述甚丰。前述六先贤之着作为吾太极门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门宗弟子欲以太极拳克敌制胜,仅习拳架者需达招招见于拳谱,式式次序不见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对;达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现拳意之境,方窥杀场制胜之门径。否则,宜兼习太极散手、形意、八卦等诸拳以速其成。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阴阳者,太极之根也。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阴阳圆转是为守,生裂阴阳以为攻。放对之时,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是谓发人拿人;及至生裂阴阳,贯阴阳之劲入彼敌之身,损彼之阴阳,伤彼之和气,动彼之筋骨,毁彼之气血,破彼之心法,夺彼之心志,一战而定。此是时,伤人违天和,摧心损寿禄,不可姿意为之。
杀场放对有胜有败,然吾宗弟子切记“输身输神不输心”。身意神意见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输。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毁。心法,体认世间万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卫心法之坚持也;两者随生随长,坚定活泼。身意神意之败,是为小败。小败势能知耻而后勇,复益精进。心法心志之败,是为大败。大败易于损心伤气,精神颓唐,意气消沉,诸事俱废。但如能破而后立,败而后成,势必迅猛精进,脱胎换骨,别出机枢,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点者,何其少也。
练太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随才可言法。再从有法入无法之境,始懂用拳。
练太极,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随之,心神合之。身意乃过往所有刻苦锻炼和实践经验之总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仅偶一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随心所欲。
有法为地,无法为天。有法暗含无法,无法暗含有法,是为天地人混合为一。亦只有人才能贯通天地,无法而有,有法而无。
所谓有法,就是循早已拟好之招式出手,即使临阵随机变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规而衍生出来。无法则是不受任何招数成规所限,随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当尔驾驭理法之时,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练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迹。若是无意,则为散失。最紧要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由有入无,由无入有,似有似无,出入于有无之间。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觉察监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体;一分为二又是合而为一,似在非在。
庄周曰:材与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万物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谓材不材,指的是有用无用,亦是太极拳有法无法,无法有法的精义,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极拳的妙处,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变万化中求其恒常不变,时而龙飞九天,时而蛇潜地深,无誉无毁、不滞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与天地齐寿,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由武入道;是为太极阴阳宗之本意。
附太极七诀等
《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能拨千斤动。手脚齐进竖找横,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唯有当中是实点,还要围绕环边行;十字交点一错位,四两千斤亦可乘;掌中乱环横竖找,乱环法术在于通。
本门太极功夫,出手招招成环。所谓乱环,便是说拳招虽有定型,变化却存乎其人。手法虽均成环,却有高低、进退、出入、攻守之别。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无形圈之分。临敌之际,须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每一招发出,均须暗蓄环劲。我以环形之力,推得敌人进我无形圈内,那时欲其左则左,欲其右则右。然后以四两微力,拨动敌方千斤。务须以我竖力,击敌横侧。太极拳胜负之数,在于找对发点,击准落点。
《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里何须愁?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万物都分阴阳。拳法中的阴阳包含正反、软硬、刚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伸是阳,屈是阴;上是阳,下是阴。散手以吞法为先,用刚劲进击,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为先,用柔劲陷入,似牛吐草。均须冷、急、快、脆。至于正,那是四个正面,隅是四角。
临敌之际,务须以我之正冲敌之隅。倘若正对正,那便冲撞,便是以硬力拼硬力。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对手,定然吃亏。若是以角冲角,拳法上叫作:‘轻对轻,全落空’。必须以我之重,击敌之轻;以我之轻,避敌之重。再说到‘闪进’二字,当闪避敌方进击之时,也须同时反攻,这是守中有攻;而自己攻击之时,也须同时闪避敌方进招,这是攻中有守,此所谓‘逢闪必进,逢进必闪’。拳诀中言道:‘何谓打?何谓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若是攻守有别,岂是上乘功夫?武功中的劲力千变万化,但大别只有三般劲,即轻、重、空。用重不如用轻,用轻不如用空。拳诀言道:‘双重行不通,单重倒成功’。双重是力与力争,我欲去,你欲来,结果是大力制小力。单重却是以我小力,击敌无力之处,那便能一发成功。要使得敌人的大力处处落空,我内力虽小,却能胜敌,是为高手。
《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歉含力蓄使,粘沾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园撑。搂进园活力,摧坚戳敌峰。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十三字行功诀》
掤手两臂要园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三前:手前、足前、眼前。 七星:肩肘膝胯头手足七个出击点)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无形无象 (忘其有己),全体透空 (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 (随心所欲),西山悬磬 (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 (锻炼阴精),水清河净 (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 (气血流动),尽性立命 (神充气足)。

我也喜欢太极呀,我的QQ号码是446504879,有时间联系

9. 太极拳该怎样练

要练好太极拳,于理须明无极、太极的含义,于拳则须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方能成功。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含万物。由无极而现有机,遂太极生焉。无极一动即是太极,太极成时必分阴阳,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 若将太极之本义引伸开去则无处不在——广之堪比宇宙,狭者可喻人身,均无不恰如其分。古之学者将太极之形状虚拟为一硕大无朋的圆球,其内中阴阳旋转,互相调济以滋生万物,并将其形诸于图,这便是相传至今的太极图的由来。 若将无极、太极之理借喻人身,则人身亦为一小太极,这小太极中的阴阳代表即为心、肾。心属火在上为阳,肾属水在下为阴,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则百病不侵。 宇宙之中阴阳相生以至生生不息。阴阳互济又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人居其间。将此三才之义借喻人体则有三身之谓。三身即精、气、神。精足、气满、神聚方为健康之相。精、气、神之舍为三丹田。上丹田为天门(百会穴),下丹田为地户(会阴穴),中丹田为气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精、气、神乃生命之根,造化之源。当太极拳练到功形圆满时,凌神于天门则身轻如羽,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注神于气海则可得其中和之道。 练太极拳必先求无极。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基础。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练拳之前站无极桩,可渐使自己心定神安,继而便可感觉到体内如同虚空无物地一般,两腿负载之感也随之尽消。待至虚至静时,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气动则太极生。要息气宁神地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在无形之中渐渐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增。意念、感应灵通一气,渐臻妙境。综观练习无极站桩的益处如下:一能静养灵根,培植本元;二能养气养性,气满丹田实;三能内外严整,沉力重生,固若磐石;四能身心共静,周身虚灵,绷劲自然而生。 先站无极桩后练太极拳为“先求无极后成太极”。练习太极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练拳时尤要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逐步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若能细细体察其中奥秘,功必大进。 2.用劲要刚柔相济、阴阳参半。太极拳的用劲要符合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练功原则,既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可偏于坚刚。柔软无力难以长功,坚刚过度则难养气血。故此必须循阴阳中和、刚柔参半之路径习练方可得“太极劲”。 3.不可用拙力。周身肌肉紧张,对于用力部位和着力点不加选择的盲目用力为“拙力”。练太极拳绝不可用拙力。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以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绝密件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出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沾、连、粘、随之特点。 4.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5.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否则气逆行而上,不能归丹田。气血上冲则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水火不济,阴阳不和。久之会影响健康。 6.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示速成。否则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功夫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已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中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便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活,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行之身健功增,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7.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经络发源于腑脏,布于肢体。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与腰隙内肾的左右抽换,使内气流布周身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练拳时逐渐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以心行气,使气不离丹田(开时气行周身,合时出肾入肾、任督相交,浑灏流行,一气呵成。

阅读全文

与太极炼精的正确使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红米的分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2
电视机背景墙石膏线安装方法 浏览:688
vivo设置图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19
以转换为中心的编程方法如何暂停 浏览:392
如何学习烧腊的方法 浏览:238
钢绞线与预埋件连接方法 浏览:704
解决狐臭新方法 浏览:197
理解词语方法有哪些三年级 浏览:220
自热蔬菜火锅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884
小孩长癣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203
高分子材料金属化有哪些方法 浏览:385
现代跆拳道训练方法pdf 浏览:48
拖挂式房车电池解决方法 浏览:340
变频器干扰的解决方法 浏览:564
口语交际怎么教学方法 浏览:559
解决本位主义的方法 浏览:634
车载暖气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361
自由式表格动态计算方法 浏览:977
岳阳楼记背诵有什么方法吗 浏览:445
怎么做娃娃睡衣方法简单 浏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