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有没有一些按摩手法和疗法可以针对痛经呢有谁清楚
有的,虎口穴位就可以减痛
①气滞血瘀型:宜理气化瘀止痛。治以隔下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丹皮、枳壳各15克,桃仁5克,赤芍、元胡各25克,灵脂、乌药、香附各10克。水煎服。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黯,经质稠粘,当佐以清泄肝热,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各15克。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楝子、紫胡各15克。若肝郁伐脾,症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各15克。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上方加吴茱萸10克,黄连15克,生姜5克。
②寒凝胞中:可分阳虚内寒和寒湿凝滞。
阳虚内寒:宜温经暖宫止痛。治以温经汤加减:芍药25克,人参10克,生姜5克,麦门冬、半夏、丹皮、艾叶、小茴香、当归、川芎各15克。水煎服。
寒湿凝滞:宜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治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元胡、赤芍各25克,干姜5克,没药、川芎、肉桂、灵脂各10克,蒲黄、苍术、茯苓、小茴香、当归各15克。水煎服。
③湿热下注型: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治以清热调血汤加减:牡丹皮、黄连、当归、川芎、莪术各15克,红花、香附各10克,桃仁、生地、薏苡仁各20克,延胡索、红藤、白芍各25克,败酱草30克。水煎服。
④气血虚弱型:宜益气补血止痛。以圣愈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川芎各15克,熟地、人参、香附各10克,白芍、延胡索各25克。水煎服。若血虚肝郁,症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乌药各15克。血虚甚,症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者,加鸡血藤15克,酸枣仁20克。兼肾虚,症见腰腿酸软者,加菟丝子30克,川断、寄生各20克。
⑤肝肾虚损型:宜益肾养肝止痛。治调肝汤加减:白芍、山药各25克,山茱萸15克,巴戟、枸杞20克,当归、甘草各10克。水煎服。若痛及腰骶加川断20克,杜仲15克。若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挟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上方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25克,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各15克等。
⑶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的验方有哪些
一、[通治方]
蔡小荪: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当归9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元胡9克 丹参9克 红花4.5克 白芍9克水煎服。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膜样痛经、及内膜异位症等,否则效果不显。
二、[辨证方]
1、寒 证
韩百灵:温肾扶阳汤,治胞中虚寒型痛经,妇女经期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色清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尿频,白带下注,面色淡白,舌质淡润,脉象沉缓无力。人参9克 山药9克 熟地9克 山萸肉6克 吴茱萸6克 菟丝子9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补骨脂9克 白术9克《百灵妇科》
颜德馨:治疗之法,以通为主,多用温经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独擅胜场,每于经前投此,多应手而效。曾以治痛经达十余年缠绵不愈者,或痛甚则厥,或剧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顽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 干姜0.6克(炒) 元胡3克 没药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生) 灵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连服5~7剂,一般连续治疗3个月即获痊愈。
陈泽霖:临床所见以寒凝血瘀为多见,治宜温通为主。我曾以下方为主加减治愈了不少痛经病人。肉桂3~9克 小茴香6克 制香附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 青陈皮各9克 阿胶9克 艾叶9克 益母草30克 乳没各4.5克。
2、热 证
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方用宣郁通经汤。白芍15克(酒炒) 当归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栀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黄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连服4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方用宣郁通经汤。白芍15克(酒炒) 当归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栀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黄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连服4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3、虚 证
卓雨农:肾虚肝郁的,经来色淡而少,经后腹痛腰酸,肢软无力,益肾调经汤主之。
杜仲 续断 熟地各9克 当归6克 白芍(炒)9克 益母草12克 焦艾 巴戟 乌药各9克水煎服。
朱承汉:经行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舒适,经水色淡质清,面色苍白,精神萎弱。炒党参12克 炒白术9克 全当归9克 东白芍9克 炒川芎4.5克 炙甘草4.5克 大熟地12克 茺蔚子9克 制香附9克
4、实 证
刘赤选:妇女月经将来一两小时,因子宫后屈,瘀滞经血,阻其排出,以致小腹发生疼痛,必候经水排出一两天内,才能逐渐缓解,宜用失笑散合逍遥散,在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每天服1剂,连服3~6剂可经通痛除,照法再服3~6月,可以根治。蒲黄6克 五灵脂12克 当归9克 白芍12克 柴胡9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4.5克。
卓雨农:瘀血阻滞的,经来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块,排出则痛减,加味失笑散主之。蒲黄 五灵脂各6克 延胡 丹皮各9克 桃仁6克 香附9克 台乌6克,水煎服。疼痛引及少腹两侧痛剧者,加姜黄6克、乳香6克;大便燥结,加大黄6克。
冉小峰:乳胀散,治月经前乳房胀满。当归9克 红花9克 白术6克 王不留行9克 橘叶9克 陈皮3克,上6味,研为粗末,以水200毫升,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滤过;残渣再加水150毫升,煮沸10分钟,滤过,合并两次滤出液备用。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李维芳:痛经一号方系青岛已故名老中医傅乃杰所传,余用于临床20余年,收效甚为满意。丹参30克 乌药10克枳壳10克 香附12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月经前服。有热者,方中丹参改为丹皮10克。
三、[食疗方]
陈修园:猪肚胡椒汤,治妇人经寒,往来时有痛。猪肚1个,洗净,入胡椒24克,装入肚内,炖烂食。(寒证)
朱承汉:治疗痛经简便方。(寒证)
鲜姜 红糖各15克 焦山楂12克水煎服。
⑷ 痛经怎么办缓解疼痛
痛经怎么办缓解疼痛的方法: 建议使用今巣暖淑嗏缓解宫寒痛经,滋养卵巢,健康养生。
1、服用止痛药:当经痛开始时,女性可以用牛奶或食物一起服用止痛药。止痛药约在20-30分钟后起效,且持续12小时。这种方法不建议长期使用。
2、艾灸法:选用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3cm左右的高度,使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10-15分钟左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按摩法:病用双手掌互相摩擦,直至发热,在脐下小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大约200次。或点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4、热敷法:下腹部热敷有助于缓解子宫痉挛,促进腹部的血液循环,能够缓解痛经。如果用加热的中药热敷,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效果会更好。
痛经的女性在饮食上要注意多样化,可以经常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蔬菜和水果,比如香菜、胡萝卜、生姜、橘子等;如果平时有气血不足、身体虚弱的情况,就比较适宜吃些补气血的食物,比如鸭肉、鸡蛋、牛奶、鱼类等。
有很多女性痛经是因为经血阻滞而引起的,因此在痛经的时候可以用热水袋来热敷肚子,帮助经血流出,这样也就能缓解痛经。
经常吃冷饮一般会对子宫造成伤害,所以在经期一定要避免贪吃冰淇淋、冰镇饮料等,还有一些寒性的水果蔬菜比如西瓜、苦瓜等。在经期前后也是要引起重视的,避免经期瘀血和腹痛的情况发生。
⑸ 中医治疗痛经有哪些方法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
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气滞血淤: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气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⑹ 痛经应该怎样治疗
原发性痛经,一般到25岁左右症状就会逐渐减轻,多数人在结婚生育后疼痛自然消失。其治疗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患者应消除对月经的焦虑、恐惧等精神负担;注意营养及经期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月经期前后要保持心情舒畅,消除不良心理,睡眠充足,避免劳累,不吃生冷和酸辣食物等,可以减轻症状;局部热敷和温水淋浴也可使症状暂时缓解。
(2)药物治疗:痛经发作时可以肌注解痉药物阿托品、654-2等,亦可口服抗前列腺素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还可以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3)预防:经前几天口服或局部应用抗前列腺药物如消炎痛等;对少数顽固性痛经者可以采用口服雌激素、孕激素的方法,以抑制排卵,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缓解症状,但不能长期应用。应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痛经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于继发性痛经要尽早就医,查明原因,治疗引起痛经的疾病。
⑺ 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痛经多数是宫寒引起的,主要是平常的生活饮食还有体质有关,那几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增加食物中的高蛋白,寒气型痛经的应多吃一些驱寒温热的食物,如生姜、酒酿等。而气滞血瘀者,应该以通气化瘀为主,如香蕉苹果橘子等。还可以配合紧思康加意调理。
⑻ 痛经怎么缓解,上海中医调理
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经前情绪紧张;少食生冷刺激食物;注意保暖,忌剧烈运动及涉水等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溢泻,气血变化急骤,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病邪乘虚侵袭,便可发生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痛经丸 [组成]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香附(醋制),木香,青皮,山楂(炭),延胡索,炮姜,肉桂,丹参,茺蔚子,红花,益母草,五灵脂(醋炒)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水丸;味苦。 [功能与主治] 活血散寒,温经止痛。用于寒凝血滞,经来腹痛。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6~9克,每日1~2次,临经时服用。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气虚无瘀者(经血色浅,无血块)勿服。 [规格] 水丸,每袋6克。
痛经的中成药疗法
1.加味逍遥丸: 【组方】本方主要由丹皮、柴胡、当归、生白芍、获菩、白术、炒薄荷等组成。 【功效】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痛经伴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者。 【服法】水丸,每次6克,每日2次。
2.益母草膏 【组方】本方主要由益母草、当归、生地、川芎等组成。 【功效】具有活血通经之功效,适用于痛经伴经行不畅,色黯,有血块者。 【服法】每次2匙,每日3次。
3。 元胡止痛片 【组方】主要组成为元胡。 【功效】具有理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经行小腹胀痛,胸胁胀满者。 【服法】每次4片,每日3次。
4.妇女痛经丸 【组方】本方主要由五灵脂、蒲黄、元胡。丹参组成。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经行小腹刺痛,经行不畅,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痛减者。 【服法】每次30粒,每日之次。 中医针刺治痛经 祖国医学很早就对妇女的痛经有过详细的描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痛经治疗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然病因不同,证有虚实,治法各异。
辨证治疗: 主穴:三阴交、太冲
1 寒湿凝滞 【诊断要点】经前或行经时小腹冷痛,重则连及腰背,得热痛减;伴经行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处方】中极、地机、归来
2 肝郁气滞 【诊断要点】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中有瘀块,块下后疼痛减轻;月经量少,淋漓不畅,色黯,胸胁两乳作胀;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沉弦。 【处方】曲泉、气海
3 肝肾亏损 【诊断要点】月经后小腹隐痛,按之痛减;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关元、肝俞、肾俞、照海、足三里
4 肝郁湿热 【诊断要点】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甚则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有小血块,时乳、肋疼痛,小便短赤,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中极、次髎 针灸治疗
(1)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 配穴:关元、子宫、足三里。 先针主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2)体针可选中极。关元。次骰、血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位。手法以平补平泻法为主,留针20分钟。5天至7天为一疗程。耳针可选子宫、内分泌。交感等穴位,用王不留行埋豆,2~3天一换。
单穴及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以6寸毫针刺双侧承山穴,徐徐捻进针,留针15—30分钟。
2、至阴穴: 【位置】位于足小踝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操作方法】斜刺双侧至阴穴,针尖向上,刺入0。1—0。2寸,采用提插捻转手法,间歇10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也可加艾条悬灸。
3、承浆穴 【位置】位于面部颏唇沟正中凹陷中。 【操作方法】 以1寸毫针刺入0。3—0。5寸,用泻法,留针30分种。
4、三阴交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足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双手握患者一下肢的踝部,让大姆指叠压于该穴位,每分钟80—120次的频率重力点穴,时间10分种,一般2—3分种即可减轻或消除疼痛,必要时也可在另侧该穴施术。痛止后也可根据病情给药或做其它处理。
5、人中穴 【位置】位于人中沟中间。 【操作方法】以1寸毫针斜刺该穴,针尖刺向鼻根部,让患者吸气,行吸气补法,中等刺激, 留针10分钟,一般在经前3天连续治疗3次,每天1次。 6、阿是穴 【位置】即腹痛部位。
⑼ 老中医说:女人痛经怎么办
现代很多女性朋友都遇到过痛经的情况,痛经一般除了通过西医药物治疗,以及通过膳食进行调理外,其实我国传统的中医对治疗痛经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医怎么治疗痛经,下面让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吧。
1、肾气亏损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治疗方法: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药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若经量少者,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治疗方法: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药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效。
3、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治疗方法:膈下逐瘀汤。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4、寒凝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治疗方法:温经汤。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细涩,为虚寒所致痛经。治宜温经养血止痛,方用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5、湿热蕴结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治疗方法: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药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关中医怎么治疗痛经的内容介绍,虽然痛经中西医都可以进行治疗,西医对治疗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医治疗是通过内服中药来慢慢调理改善痛经状况,从而达到根治的疗效,因此中医比西医在治疗上更具优势,大家不妨可以尝试一下中药调理痛经的方法,希望对痛经者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