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治疗,很多人都知道卡马西平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常见药物之一,止痛迅速,为其最大特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西药平常是用来,控制癫痫的镇静药,它通过控制脑电波的异常放电,来解除三叉神经痛的,闪电刀割样的疼痛感,只是暂时能缓解,2个小时左右的作用。
2、中医治疗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3、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通过显微技术将位于颅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其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解除血管的压迫,治疗疾病的术式。
2. 什么是正确的治疗三叉神经疼
1、药物治疗方法
主要就是口服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这样可以达到好的效果。但是一般使用西药治疗治标不治本,特别是对于疾病情况严重的患者来说,不会有太明显的作用。
2、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法主要包括耳针治疗以及体针治疗,体针治疗也就是用针刺患侧的太阳穴或者下关穴等;而耳针治疗是指针刺神门穴、下颌穴、上颌穴等部位,可以起到缓解三叉神经疼痛作用。
3、微创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3D透视功能,自动透视神经、血管等组织得到检查结果,并且可以3D动态显示出来,能了解清楚颅内神经具体情况,定位到病变的位置以及病变大小,然后再进行超微创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效果不错,而且不会有太大的创伤,恢复速度比较快,也不会有太多并发症。
4、中医调理方法
想要根治三叉神经疼痛中医调理方法肯定少不了,在用中医治疗过程中,一般是使用中药循序渐进调理,让三叉神经生理功能慢慢恢复。这种方法治愈率高,而且治好以后复发几率可以降低,比起西医治疗副作用更小,治疗更加安全,很多患者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3.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中医疗法
①风寒阻络:颜面阵发性疼痛,紧束感,遇寒则甚,遇热稍减,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20克,荆芥、防风、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细辛3克,全蝎5克,蜈蚣3条。
②风热伤络:面部灼热疼痛,遇热则甚,恶风,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热、通络止痛。
方药:桑叶、白菊花、连翘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苇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荆子10克,川芎9克,全蝎5克。
③痰火上扰:面部阵发性闷胀灼痛,常进食时发作,局部喜冷凉,头昏而沉,口渴不欲饮,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治宜化痰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红、枳实、竹茹、瓜蒌、厚朴各12克,全蝎5克,甘草6克。
④肝胆火炽:颜面阵发剧痛,刀割样,灼热感,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头晕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止痛。
方药:栀子、黄芩、柴胡、菊花、僵蚕豆各10克,石决明(先下)、生地、白芍、龙胆草各15克,木通、甘草、蝉衣各6克。
⑤阳明胃热:颜面灼痛,前额胀痛,齿痛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治宜清胃泻热。
方药: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黄(后下)、甘草、黄连各6克。
⑥阴虚阳亢:颜面灼痛伴抽搐,头目眩晕,面色潮红,腰膝无力,耳鸣失眠,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参、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龟板(先下)各20克,全蝎5克。
4. 治疗三叉神经疼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治疗,很多人都知道卡马西平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常见药物之一,止痛迅速,为其最大特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西药平常是用来,控制癫痫的镇静药,它通过控制脑电波的异常放电,来解除三叉神经痛的,闪电刀割样的疼痛感,只是暂时能缓解,2个小时左右的作用。
2、中医治疗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3、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通过显微技术将位于颅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其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解除血管的压迫,治疗疾病的术式。
三叉神经痛
(4)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扩展阅读:
赵老先生患三叉神经痛十五年多了,剧痛时不要说吃饭,就连咽水吞药都困难。入院前卡马西平则是唯一的止痛法宝,卡马西平已经成了赵先生生活中的吗啡(鸦片)。
5.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样、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40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种,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1)风寒外袭型
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12g,荆芥12g,防风9g,羌活12g,白芷12g,薄荷6g,甘草6g,细辛3g。
(2)胃火上攻型
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15g,黄连12g,生地20g,丹皮12g,升麻9g,生石膏30g,知母12g,白芷9g。
(3)肝胆郁热型
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12g,龙胆草15g,栀子9g,黄连9g,黄芩9g,大黄6g,芦荟9g,青黛1g,柴胡12g,白芍30克,钩藤12g,地龙9g。
(4)阴虚风动型
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息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山萸肉15g,白芍30g,牛膝15g,杜仲9g,益母草15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2g。
(5)气血亏虚型
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15g,党参12g,升麻3g,柴胡6g,当归15g,陈皮9g,白术12g,川芎9g,熟地15g,白芍20g,炙甘草6g。
(6)瘀血阻络型
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9g,麝香(冲服)0.1g,全虫9g,蜈蚣2条,生姜6g,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7)风痰阻络型
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5g,僵蚕12g,全虫5g,半夏12g,白术15g,天麻9g,茯苓12g,橘红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白芷9g,蔓荆子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