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麻黄为什么能成为第一种被现代医学证明有效的中草药
麻黄草,也叫草麻黄、麻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有广泛的中药用途。麻黄草是药材,也是制造冰毒的原料,原产新疆、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中国对麻黄草实行严格控制,禁止自由买卖。
自2019年1月1日起,对麻黄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不再实行禁止出口管理,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可向商务部申请出口配额,麻黄草出口的报关口岸指定为天津海关。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麻黄全草及种子有毒,服大量中毒后初表现为中枢兴奋、神经过敏、焦虑不安、烦躁、心悸、心动过速、头痛、眩晕、震颤、出汗及发热,有的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瞳孔散大,或有排便困难、心前区疼痛,重度中毒者则视物不清、呼吸困难、惊厥、最后因呼吸衰竭、心室纤颤而死亡。
⑵ 麻黄(草麻黄)有哪些特征
(朱蔚华)
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 f.)别名川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以绿色茎枝和根入药。全草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麻黄碱、伪麻黄碱,此外尚含微量的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定碱、麻根素、麻黄唑酮、α-松油醇以及盐基苄基甲胺等。药理试验认为麻黄能兴奋中枢神经,对于大脑、中脑及延脑、呼吸与循环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还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内服麻黄制剂后,表现全身温暖,心跳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缓解支气管和胃痉挛;促进膀胱内括约肌紧张或痉挛;抗过敏,可用于荨麻疹,局部作用能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故可用治疗鼻炎。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AR8)有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有镇静作用及引起肌肉瘫痪现象,对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麻黄定碱能降低血压,增加豚鼠的离体子宫及离体兔肠的收缩。伪麻黄碱有显着的利尿作用。地上部分味辛、微苦、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咳喘水肿。根:味甘、涩,性平;有止汗作用;主治自汗、盗汗。
其同属植物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省区;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主产于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亦供药用。
一、形态特征
株高20—40cm。木质茎匍匐横卧土中,似根茎状,外皮褐色或褐红色,有须根。小枝圆,具浅纵槽,对生或轮生,直或微曲,节明显。叶膜质鞘状,生于节上,下部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球花黄色,常有数个雄花序组成穗状;雌球花单生枝顶,具苞片4对,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方卵形或近圆形。种子2粒,卵形(图16—33)。
图16—34 紫苏形态图
1.果枝 2.花 3.花冠剖开 4.果实
作紫苏用的除上述种外,还有回回苏(鸡冠苏)〔P.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主要区别为叶皱曲,全部深紫色,边缘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故名鸡冠紫苏,惟植株较矮小,因此产量不及紫苏。
与紫苏形态相似的还有白苏〔P.frutescens(L.)Britt.〕和野苏〔P.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白苏的全株密被白毛,茎叶淡绿色,花冠白色,小坚果褐色或灰色,较紫苏大。野苏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该二种的种子在部分省区以苏子入药。
二、生物学特性
紫苏对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强,但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土壤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为好。在重粘性或干燥、瘠薄的砂土上都生长不良。前茬以小麦、蔬菜为好。紫苏需要充足的阳光,因此可在田边地角或垄埂上种植,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种子发芽的适温25℃左右,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3—4天可发芽。白苏种子发芽所需温度较低,15—18℃即可发芽。紫苏属短命种子,常温下贮藏1—2年后发芽率骤减,因此种子采收后宜在低温处存放。紫苏生长要求较高的温度,因此前期生长缓慢,6月以后气温高,光照强,生长旺盛。当株高15—20cm时,基部第一对叶子的腋间萌发幼芽,开始了侧枝的生长。7月底以后陆续开花,从开花到种子成熟约需一个月,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壤土种植为好。4月上旬整地,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000—3000kg作基肥,耕翻土地深25cm左右,整细耙平。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和育苗移栽均可。直播生长快,收获早,并可节省移栽劳力,但要注意及时间苗,掌握好株行距,过稀过密都影响产量。移栽紫苏可利用油菜或麦茬地,也可栽于未成熟的玉米行间,只要加强管理,产量也高。
1.直播
播种期北方4月中下旬,南方3月下旬。条播、穴播均可,条播按行距50cm,开0.5—1cm浅沟,播后覆薄土并稍压实,有利于出苗。每亩用种子0.75kg左右。穴播按株行距30×50cm挖穴,播后覆薄土。南方播后在穴内施稀薄人畜粪尿,每亩1500kg左右。或每亩用种子约150g,草木灰150kg及人畜粪尿30—40kg,拌成种子与灰粪的混合物,播种时每穴施一把混合物,不必覆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快慢与温度有关,播种早温度低出苗慢,反之则快。在适温(约25℃)下5天左右可出苗。
2.育苗移栽
在干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或种子缺乏,或前茬作物尚未收获等,都可用育苗移栽法。苗床宜选向阳温暖的地方,床土要施足厩肥或堆肥,并加入适量的过磷酸钙或草木灰。育苗期南方3月北方4月。播前先浇透水,待适耕时再翻土作苗床,将种子均匀撒于床面,盖细土0.5cm即可,保持床面湿润,一般7—8天可出苗。早春气温低,可在苗床上贴地覆塑料薄膜,待幼苗顶土后再揭去薄膜,采取如此措施,5月上旬即可移栽。苗高15—20cm时可选阴雨天或晴天下午移栽。挖苗前一天,将苗床浇透,以保证挖苗时不伤根。苗子要随挖随栽。在整好的地上,先按50cm行距开沟,深约15cm,将苗按30cm的株距排列在沟内一侧,然后覆土,浇水。1—2天后松土保墒,干旱时浇2—3水即可成活。以后减少浇水,使根系入土较深,有利于吸收深层肥水,促进生长发育。
(三)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
条播者应在苗高15cm左右时按30cm株距定苗,穴播者,每穴留苗2—3株,如有缺株应补上。育苗移栽者,栽后一周左右,如有死亡,也应及时补栽。
2.中耕除草
植株封垄前必须勤锄,特别是直播容易滋生杂草,作到有草即除。浇水或雨后土壤易板结,应及时松土,但不宜过深,以防伤根,也可将中耕与施肥培土结合进行。
3.施肥
紫苏施肥量大则枝叶繁茂,如果土壤贫瘠或未施底肥,出苗后可隔周施一次化肥,每次亩施13—20kg,全生育期用量100—130kg,应N、P、K俱全,按成分计算全生育期N10kg,P 10kg,K 6.7kg。若用人畜粪尿追施,6—8月每月一次,每次1500kg左右,第一次由于苗嫩施肥宜淡,最后一次追肥后要培土。
4.排灌
紫苏在幼苗和花期需水较多,干旱应及时浇水,雨季应注意排涝,以免烂根死亡。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紫苏斑枯病
(Septoria perillae Miyake)
6月以后开始发生,初期叶面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大病斑,病斑干枯后形成穿孔。高温多湿种植过密透光和通风不良易染此病。防治方法:不要种植过密,雨季注意排水,不用病株种子,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70%胶悬剂干粉喷粉防治,每隔一周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1∶1∶200倍波尔多液防治,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2.锈病
7月以后发生(四川)。开始时植株基部的叶背发生黄色斑点,湿度越大传播越快,严重时病叶枯黄反卷脱落。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栽种密度适宜;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3.欧洲菟丝子
(Cuscuta australis R.Br.)
又称南方菟丝子、金丝藤,为高等寄生种子植物。6—9月在紫苏茎上寄生,7—8月为害最重。防治方法:水旱轮作或深翻土地使寄生植物不能出土。用生物制剂“鲁保一号”工业用品0.25—0.4kg或土制品0.75—1kg对水100kg,肥皂0.1kg喷雾防治。
4.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4—5月为害,从地面咬断幼苗。防治方法参见人参。
5.银纹夜蛾
(Plusia sp.)
7—9月幼虫咬食苏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喷雾防治。
6.紫苏野螟
(Pyrausta phoenicealis Hübner)
幼虫咬食叶片和枝梢,常造成枝梢折断。北京7—9月为害。一年3代以老熟幼虫在残叶或土缝内滞育越冬。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其它尚有紫苏隐蚜(Cryptaphis siniperillae Zhang)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紫苏的采收期因用途及气候不同而异。一般认为枝叶繁茂时挥发油含量高,即花穗刚抽出1.5—3cm时含油率最高,因此上海一带,作蒸馏紫苏油的紫苏全草,在8—9月花序初现时收割。作药用的苏叶、苏梗多在枝叶繁茂时采收。南方7—8月,北方8—9月。苏叶、苏梗、苏子兼用的全苏一般在9—10月份,等种子部分成熟后选晴天全株割下运回加工。
(二)加工
紫苏收回后,摊在地上或悬挂通风处阴干,干后连叶捆好称全苏。如摘下叶子,拣出碎枝、杂物,则为苏叶;抖出种子即为苏子;其余茎秆枝条即成苏梗。有的地区在紫苏开花前收获净叶或带叶的嫩枝时,将全株割下,用其下部粗梗入药,称为嫩苏粳;紫苏子收获后,将植株下部无叶粗梗入药,称为老苏梗。全草收割以后,去掉无叶粗梗,将枝叶摊晒一天即入锅蒸馏,晒过一天的枝叶225kg一般可出紫苏油0.2—0.25kg。
五、留种
留种的紫苏宜稀植,以行株距各0.5m为宜,加强水肥管理,使之生长健壮。当果穗下部2/3长一段的果萼已经变褐色时可收割,因种子寿命短,宜在干燥低温处保存。
⑶ 麻黄升麻汤配方
<组成用法>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方药功效>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适应证候> 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本证以邪陷阳郁,上热下寒为病机关键,以邪陷而阳郁不达之手足厥冷、热甚于上而灼伤津液之咽喉不利、唾脓血、脾虚而寒甚于下之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为审证要点。
<方药诠解>
1. 药物配伍 本方主治邪陷阳郁,寒热错杂之证。故方中重用麻黄以宣内郁之邪,配升麻则宣透之功更着,且升麻又能升举下陷之阳气;知母、石膏、黄芩,苦寒以清在上肺胃之热;天冬、萎蕤、养阴生津;当归、芍药养血和阴;桂枝、干姜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下之阴阳。诸药合补、泻、寒、温、宣、散于一体,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药效互补,充分发挥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之功。本方用药特点有二:其一,药味多。集宣、散、清、温、补、泻之品于一方,以适应复杂之病情;其二,剂量小而重点突出。其中麻黄用量最大,为二两半,以寓宣散为主之义,余药量小,又利于发散阳郁而防伤阴液之弊。故服药后,宣散而致“汗出”,从而达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济阴阳水火之效,则其病可愈矣。
2. 名家方论
王晋三: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张令韶:伤寒六七昌,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内在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萎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 ......
来自:五谷虫鼠妇 > 《经方3》
麻黄升麻汤案
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是过经向愈之时,阳气当自复而生发为用。此时大下之,无论中阳受损程度如何,总会重挫阳气向外之势。如此阳气不能生发外达,则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应是指趺阳脉不至。大下后使中阳下陷,伏郁于里,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故下部脉不能应之而至,且泄利不止。若证仅见此,则阳虚者与理中、四逆辈,阳未损者与葛根汤,但使阳升厥愈,利必自止。
但此时并见喉咽不利唾脓血,说明大下之时亦使未解之邪热内陷,灼伤血络。此时如复其阳升发之用,则恐助邪热;不复阳用,则泄利不止,故曰难治。
难治非不可治,还需谋求治法。此证属大下陷阳,故治当须升提阳气以复其用。喻嘉言谓:“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搏阴上逆之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也”。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合60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
升麻、当归各一两一分,合30铢;
知母、黄芩、萎蕤各18铢;
天冬、芍药、石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干姜各6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中四种用量的比例是10:5:3:1。
麻黄10份,取其浮散向外之势,发越以“提阳”,复正气之所欲为,为君。
升麻5份,《本经》谓其“甘、平;主解百毒……”;《别录》谓其“苦,微寒,无毒,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金匮》中治阴毒阳毒皆以之为主药,证则皆有“咽喉痛”,可知此处升麻之用在解毒、治喉咽不利唾脓血。针对主要的兼证,应为臣。
当归主“诸恶疮疡”(本经);“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别录)亦用至5份,盖血分已伤,取其和血之用,同升麻共治咽喉之证,亦为臣。此二药主治兼证而不碍君药之发越,但于内郁之邪热尚不能制之而使不炎。
知母“苦、寒,主……热中,除邪气”(本经)。
黄芩“苦,平,主诸热……恶疮疽蚀”(本经)。
萎蕤“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本经·女萎)。
此三味寒以治热,性皆沉降,可撤除邪热使之不散发上炎为患。既与升、归共治邪热内灼之喉咽水利唾脓血,又能兼顾其所导致的“诸不足”。共为佐。
苦寒以撤热,若药简量大,可攻专力显,但其沉降之性亦显,不利“提阳出阴”。故上三味各用3份,多用药味、小制其量,使其各各稍显沉降,终不能汇成一股大力而防碍君药之发越“提阳”。
余下诸药亦循此法,更是小制其量。天冬、芍药、石膏仿知、芩、萎;术、姜、桂、苓、草是兼顾下利。但毕竟阳气得以提出复其用,其下利可自止,故不必全仗药力,且此组药味稍重,又大不利于咽喉之治。
综观全方,君以麻黄,是一个突出的大势力,但以升浮为用。次者治喉咽不利唾脓血,亦着力不少,但终以不妨碍发越“提阳”为要。此“难治”而曲折之治,恐不能尽切病机,故不妨以乱治乱,又派了一队散兵,对各处不安定因素均加以看管,管治力量虽弱,但只要“坏分子”不进一步猖厥即可。药需频服,有急于“半日许令三服尽”,但求君药速速召出“正规部队”。一俟汗出,机体自身的管理系统被启动,则愈矣。
⑷ 呕吐如何治疗
首先要判断呕吐的原因,才能针对性给予治疗。发生呕吐的原因有很多,治疗方式也不同,如急性肠梗阻、幽门管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石、肝病、肿瘤化疗后等疾病都能都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急性肠梗阻、幽门管溃疡、胃石引起的呕吐,需要给予胃肠减压同时要给予禁食,应用抑酸护胃和静脉营养治疗。肿瘤化疗后呕吐可以应用阿扎司琼等药物静点止吐治疗。肝病引起的呕吐,可对症止吐治疗。随着肝功能的好转,呕吐也会有所好转,如果是呕血,给予止血治疗。胃炎引起呕吐,除了护胃治疗外,可以给予胃复安肌注止吐治疗。
⑸ 麻黄能治疗哪些病症呢那么麻黄的用法是什么呢
如果只是单纯的用理论说明它能够治疗哪些病症,那么倒是比较多,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不要真的用麻黄来治疗疾病。因为我们在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在给不同的人开药,会有这个量的问题,大人的药物用量跟小孩子的药物用量是有差别的,掌握不好,这个量容易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会给身体带来损伤。如果我们想要用麻黄治疗,病症掌握不好量或者量达不到,那么自然会延误病情,而且没有效果是得不偿失的。对于身体所发生的一些疾病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还会有其他的疾病存在,所以单一靠某一种中药想要治疗一种疾病,往往不是很好的选择,接下来就单纯说一下麻烦到底有哪些功效?对哪些病症有效果。
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要盲目用药,不要以为自己查一下资料,觉得他有这种功效,就去用,虽然喝少没关系,不会带来影响,但延误病情,那么这个事儿就麻烦了。
⑹ 麻黄有什么功效麻黄能治疗什么
别名:华麻黄、木麻黄、山麻黄、蛇麻黄、勃氏麻黄。
药性类别:发散风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与用量:炙麻黄2~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临床应用:
1.麻黄汤(《伤寒论》)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10g(去节),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杏仁70个(去皮、尖)。上4味,以水9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升,去滓,温服8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剖啜粥。方中麻黄发散风寒。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12 g(去节),杏仁50个(去皮、尖),甘草6 g(炙),石膏25g(碎,棉布囊)。上4味,以水7升,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
3.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主治痰饮咳喘之证。射干6g,麻黄9g, 生姜9g, 细辛3g, 紫菀6g, 款冬花6g, 大枣3枚, 半夏9g, 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一剂。方用麻黄合五味子,宣中有敛,有开有合。
⑺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分别是什么,麻黄的正确吃法是啥
麻黄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中药,它又有草麻黄、华麻黄的别称。麻黄作为中药由来已久,在多部中医古书中均有关于它的记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麻黄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其性温,味辛、微苦,主要用于辅助鼻塞、咳外感风寒,头身疼痛等病症。
麻黄辛散温通,《药性论》:“治的的的身上毒风顽痹,皮和肉不仁。”《日华子诸家本草》又言:“麻黄能调气血,开脸上毛孔肌肤。”《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明确提出:麻黄“轻阳上达,无气无色,无味,乃味道中又比较轻则,能透着皮肤毛孔以外,又能各个方面凝痰停血当中,凡药效所不可以到个人见解,此能体贴入微,对比气雄力厚者其力更高一些一些。”故宋、金、元、明、清至今,本产品作为佐使药,普遍用以辅助风寒湿痹,肌肤病症,痈疽发胀,伤害瘀肿等证。口服外敷皆可。
麻黄的适度食用方法
麻黄一般可以用来协助止咳润肺,麻黄之中带有的其余的方案设计相较为刺激性,在应用麻黄之中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不能应用的需要量太多,一般在十克下列或是十克上下。
大麻花在操作以前一般要先走红煎开小火煲煮,那样出去的吗,麻黄对大家身体较为有效,目前的干麻黄还而言是比较好的,在采用的发展历程中一定走红煎开,用小火煮的发展历程中会造成,有一些白沫子,这个时候要用咱们的饭勺把白沫子清除。
麻黄汤的用法其实相对是比较多的,很可以煮汤,将麻黄放水里面煎煮后,再用大火烧开,煮到水当中喝麻黄汤,这对于身体来说还是有比较多的,能够调节血压,帮助兴奋神经的作用,但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食用量过多的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神经性的问题。
对于今天所说的内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论,期待你的回复哦!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
⑻ 什么是麻黄
麻黄又名龙沙。本品性味辛苦温。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效。主治感冒风寒、恶寒无汗、气喘咳嗽、水肿、关节痛等。内服煎汤1.5~6g。
【毒理】
成人最小致死量为60mg。其毒理作用为抑制丁氨基氧化酶的活性,使肾上腺素和肾上腺能神经的化学传递物质的破坏减慢,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中枢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升高,使支气管平滑肌发生良好而持久的驰缓;作用于心脏,可增加心收缩力,增加排出量,提高应激性和加快传导,加快心跳。大剂量又引起心脏抑制。
【诊断要点】
1.病史超量服用。
2.临床表现潜伏期约0.5~2小时,起初出现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恶心呕吐、颜面潮红、上腹不适、口渴出汗、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严重者排尿困难、血糖升高,当心脏受抑制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及其他心律失常,最后可因心血管衰竭、心室颤动和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长期服用引起病态嗜好。
【急救治疗及预防】
(1)尽快催吐,方法之一可用瓜蒂散0.6g,用白开水冲服,然后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部催吐。
(2)洗胃、导泻。
(3)用氯丙嗪对抗麻黄碱毒性,因其具有减弱皮质兴奋过程,降压和血管扩张作用,且能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和抗惊厥、降温等。每次25~50mg肌肉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4)必要时吸氧。其他对症治疗,可给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0.1g,肌肉注射,或水化氯醛灌肠。但不必用降压药。
(5)忌用氨茶碱等中枢兴奋剂,因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6)可及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1mg,15分钟后视情况可重复注射1次。
(7)大黄9g、厚朴9g、木香6g、元明粉15g(冲服),甘草6g,水煎2次合在一起,分2次服完,每4小时1次。
(8)绿豆15g、甘草30g,加水煎至300ml,每2小时服150ml,连服3~5剂。
(9)预防①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脏病患者,甲亢、体质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及正在接受洋地黄治疗的病人不用,慎用或忌用。②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
⑼ 服用麻黄中毒怎么办
1.洗胃及导泻
对服药量大而未超过4~6小时者应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洗胃。洗净后灌入硫酸钠20~30克导泻,也可灌入20%药用炭悬液。
2.中枢兴奋剂
应用对深度昏迷、呼吸浅或不规则,可考虑选用下列药物。
(1)美解眠 如出现恶心、呕吐、肌肉颤抖等中毒症状需减量或停药。
(2)尼可刹米 直至角膜反射与肌肉颤抖出现。
(3)纳络酮 直至呼吸或(和)意识状态明显改善。中枢兴奋剂量过大可引起惊厥或出现心律失常,加重呼吸、循环衰竭,凡遇肌张力及反射恢复或出现肌肉震颤等情况均应减量或停药。
3.利尿剂
应用巴比妥钠和苯巴比妥主要从肾脏排出,对合并颅内高压者尤为适合,亦可间断静注速尿,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进药物排泄。
4.血液净化
血液透析是有效方法,对服药剂量大、昏迷程度深、洗胃不彻底的病例更应尽早实施,有条件可行血液灌流,如病人不宜搬动也可用腹膜透析。
5.一般处理
常规吸氧,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循环不稳定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呼吸衰竭可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注意防治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脑水肿、休克等,加强护理与支持治疗等。
⑽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功效作用
麻黄,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1.宣肺气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散风寒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宣肺利尿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禁忌人群: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草麻黄草麻黄为小灌木,常呈草本状,茎高20~40厘米。分枝较少,木质茎短小,匍匐状;小枝圆,对生或轮生,节间长2.5~6厘米,直径约2公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