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六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六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9 02:13:00

‘壹’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是什么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阳经病属表、多热证、实证;阴经病属里、多寒证、虚证。叁阳经病治疗,以祛除邪气为主;叁阴经病治疗,以扶助正气为先。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脏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的传变,往往与正气、邪气、治疗、体质等因素有关。

张仲景《六经辨证》作用和地位:

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证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六经辨证,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出了三阴三阳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体质的差异、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兼证、夹证、变证和相互转化等。

这就使伤寒的治法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加之理法严格,方药简练,所以凡真正掌握了六经辨证施治之后,就不仅能治各种外感病,也有助于治疗一切杂病。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医家,无不奉为规范,并推崇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贰’ 六经辨证的太阳病证治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而邪之去路,当以寒凉开浊门以泄痢,得泄则中焦轻寒,而余阳借诸经反归而致,则中焦热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叁’ 六经辨证论治是什么

六经辨证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证与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证的总称。区别六经证候最重要的是把繁杂的证状分为阳证还是阴证。如病人正气充实,病势亢奋的、热性的,称为阳证;正气趋向衰弱,病热沉静的、寒性的,称为阴证,所以三阳证多属实证、热证;三阴证多属虚证、寒证。

太阳病

为外感急性热病的初期,病在体表,主要脉证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项背强,脉浮。又以出汗而脉浮缓为“中见”;无汗而脉浮紧为“伤寒”。

阳阴病

为热性病的高峰,此时病已在里,主要脉证为身热汗出而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闭,脉洪大。又以身大热,汗大出,口渴,脉大,说明仅是热邪弥漫于周身表里为“阳阴经证”;而日晡潮,手足汗出,腹满而痛且便秘,舌苔黄糙或焦黑,脉沉迟而实,说明热邪已和肠中糟粕相结为“阳明腑证”。

少阳病

是邪正交战于表里之间,为半表半里证,主要脉证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目眩喜呕,脉弦。

太阴病

是里虚寒证,在三阴证中属轻者,多因脾胃虚弱,为邪所侵,主要脉证为腹满而痛,呕吐泄泻,饮食不下,脉弱。

少阴病

是全身虚寒证,病邪已深,病情亦重,主要脉证为欲寐,恶寒,四肢厥冷,脉微细。

厥阴病

是正气已衰,病情变化多趋极端,常见寒热错杂现象,主要证候为厥冷与发热交替,不思饮食,心中烦热,气上冲心,或吐,或泄泻。

六经辨证规律是对伤寒(一切外感热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一个总的概念,以有利于掌握病情真象,指导临床实践。

‘肆’ 张仲景的“六经病证”中的三阴病是具体如何治疗的

三阴病,因属虚寒、虚热之证,疾病起因多属寒邪直中少阴,以及年老虚弱抗邪乏力之人,病情均较险峻。另一种则为传经之邪,因误治而呈现的身体蜷缩,手足厥冷、昏沉萎靡或下利不止,脉象不清等,亦为危重之象。法以理中汤、四逆汤或附子汤为主方,取温通中阳和回阳救阴之效。

‘伍’ 张仲景的“六经病证”中的三阳病是具体如何治疗的

六经病证的治疗,各有一定治则。如太阳病按证候又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凡无汗、脉紧的,属表实,方用麻黄汤发汗,开腠理,驱寒邪。如脉浮缓,有自汗,属表虚,则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其他按证立方。属于阳明病的,主要指胃有实热或邪热蕴里,又有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之分。前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治疗以白虎汤清热保津为主。后者,证见身烧壮热,或潮热,手足有汗,绕脐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故治疗以用三承气汤攻下燥结为主。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以大、小柴胡汤为主方。

‘陆’ 六经辨证用药

太阳病用桂枝汤,麻黄汤。阳明病用葛根汤,少阳病用柴胡汤,太阴病用理中汤,少阴病用四逆汤,厥阴病用乌梅丸。

‘柒’ 刘渡舟的六经病

刘渡舟还十分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伤寒论》六经病证,各有提纲证一条。提纲证是指能够反映出每一经络及其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点的证候群,对于某一经的辨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例如太阳病提纲证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邪气客于肌表,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反映;“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而经脉气血不利的反映;因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头项是太阳经脉所主之专位,故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独有的证候;“恶寒”与“脉浮”并见,是卫阳被伤,不能温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病变的基本脉证特点,揭示了太阳主病在表的病变规律,因而,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提纲证,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心中了然。
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为邪气伤人而立论,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应该看到,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与六经相互络属的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六经病提纲证反映了六经各自证候的共同特点,因此,掌握了六经病提纲证,不仅能够掌握其在伤寒病中的辨证规律,而且还可以将其扩大至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对于《伤寒论》398条条文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隐或现,或前或后,彼此间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义永的文法与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30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从第12条到第28条,以穿插交叙的方法阐述了桂枝汤方的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加减变化诸证,并引出麻黄桂枝合方的3个小汗法,作为其后论述麻黄汤证之先序;第29条与第30条,以误治救逆的形式具体地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了示范。可见《伤寒论》之398条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以尽其辨证论治之能事。
着作丰富,推动伤寒学普及与提高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
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捌’ 六经辨证的方法是什么

六经辨证是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外感热性病的辨证施治体系,在中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于六经的实质,历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认为与人体的经络有关联。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一般说来,六经传变,阳病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入阳明、少阳,如正气不足,亦可传及三阴;阴证大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但亦有邪气直中三阴的。总之,病邪传变,大多自表而里,由实而虚;然在正复邪衰的情况下,亦可由里达表,由虚转实。前者是病邪进展的传变,后者是病情向愈的转归,所以有这样的演变,是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的,凡病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恰当与否,都是决定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所以,疾病的传变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也总不离乎六经的证候范围,因而只要分清六经脉证的界限,也就能识别六经病证的传变证候。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为人身的藩篱,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从太阳而入,正气奋起抗邪,于是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病。

太阳病的主脉主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基本脉证。凡具有如此脉证,在外感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但见此脉此证,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病的病机是因外邪侵袭于肌表,正气抗邪于外,故脉亦应之为浮。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身体的背部;太阳经脉受邪,失其柔和,故头项强痛。恶寒,亦包括恶风在内,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郁的缘故。

太阳病又有经证和腑证的区别。

(一)太阳病经证由于病人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同是太阳病经证,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自汗出,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太阳中风为外伤风邪之意,与卒然昏倒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卫为阳,功主卫外;营为阴,有营养的作用。阳在外为阴之使,阴在内为阳之守。今风邪外袭,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所谓“阳浮者热自发”。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阖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自出,汗出则营弱,所谓“阴弱者汗自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汗出肌疏,故恶风。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由于此证汗出肌腠疏松,所以又有表虚证之称,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虚证。

2.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此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证候分析:邪壅于表,故恶寒,卫气与邪抗争,故发热。起初有未发热者,乃是寒邪初袭,卫阳被遏,暂时还未与邪相争的现象。卫阳被遏,势必与邪相争,即会出现发热。因此,伤寒临床所见,多为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卫阳既遏,营阴亦受邪滞,筋骨失于濡煦,故身体骨节痛。腠理闭塞,所以无汗。正气欲向于外而寒邪束于表,所以脉见浮紧。肺主呼吸而外主皮毛,邪束于外,肌腠失宣,必然影响及肺,由是肺气不利,则呼吸喘促。因其无汗,故又称为表实证。

(二)太阳病腑证

1.蓄水证

临床表现: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浮。

证候分析:足太阳经脉连属膀胱腑,太阳病过汗后,水蓄膀胱,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胃中干、口渴都是过汗所致。

2.蓄血证

临床表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

证候分析:太阳病未解,血蓄膀胱,故少腹急结;上扰心神,故其人如狂。

二、阳明病证

阳明病是因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所致。见于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按其性质来说,属于里实热证。

阳明病也有经证和腑证之分。

(一)阳明病经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燥黄,脉洪大。

此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证候。

证候分析: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周身大热。阳明之脉荣于面,热势上腾,故面赤。热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汗出而津不能继,故大渴引饮。阳明热盛,蒸灼于心神,故心烦。热甚津伤,所以舌苔燥黄。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故脉来洪大。

(二)阳明病腑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矢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等。

此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足阳明经内连大肠,阳明经热盛不解,热入阳明腑则出现本证。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里热更甚,而致燥屎阻结,则成腑证。阳明的经气旺于日晡时,而四肢禀气于阳明,大肠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屎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出,则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肠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少阳病从其病位上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在表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机转上,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而是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

证候分析: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本病辨证总纲。因为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则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目为肝胆之外候,少阳风火上腾,所以目为之眩。此外,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邪相争,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因此寒热往来,亦为少阳病的特点之一。少阳之脉布于胁肋,热郁少阳,故胸胁苦满。胆热木郁,干犯胃腑,胃为热扰,则嘿嘿而不欲饮食。少阳木郁,木火上逆,则心中烦扰。胆气横逆,胃土必自受侮,胃为邪袭,失其将下之常,而反气逆向上,所以时时欲呕,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是以脉弦。

四、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或舌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

太阴病的性质属于里虚寒湿。脾属太阴,与阳明胃相表里,胃阳旺盛则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故阳明病属于里实热,太阴病属于里虚寒。由于脾与胃同居中州,相为表里,所以两经见证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太阴病而中阳渐复,亦可转为阳明。临床所见,凡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称为“传经”;如里阳素虚而始病即见虚寒证候者,称为“直中”;无论传经或直中,凡见上述证候的可断为太阴病证。

证候分析:脾土虚寒,气机不利,则腹部满闷;寒邪阻滞,则腹痛阵发。太阴病的腹满、痛与阳明病的腹满因于燥屎内结者,迥然不同。燥屎内结者,其满痛必甚,而且痛必拒按;太阴病腹满、痛为虚,所以腹满时减,而且喜温手揉按。由于中焦虚寒,故食不下或自利,以其邪从寒湿而化,且下焦气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多不渴,但在吐利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有口干渴的感觉,不过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而饮亦不多。寒湿之邪,弥漫太阴,故舌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于全身性虚寒证。少阴经属于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则为少阴病变。少阴病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的两种不同证候。

(一)少阴病寒化证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少阴病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候,多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故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这与太阴病的肠胃虚寒证是判然有别的。

证候分析: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故无热恶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亦即“阳虚则外寒”之义。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是以脉微细;“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即神情衰倦的迷糊状态。此外,更由阳衰寒盛,外不能温煦四肢,四肢失其所本,则四肢厥冷;内不能温运于脾胃,阴霾充斥,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在这里应当明确,下利清谷,即指下利而完谷不化,此种下利,必兼口渴,与太阴病的自利不渴者不同。因少阴病下焦阳气衰微,不能化气升津,同时下利较甚,津液亦随之外泄,所以少阴下利,每多口渴;若太阴下利,下焦阳气未受影响,且下利不如少阴之甚,所以太阴病的下利,口多不渴,这是两者的区别。若阴寒极盛于下,将残阳格拒于上,则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二)少阴病热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此为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证候分析:少阴病热化证是阴虚阳亢,与少阴病寒化证的阳微阴盛,正好相反。邪入少阴,少阴为水火之脏,既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化热则阴液受灼,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水亏则不能上济心头,而心火独亢,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则心烦不寐。更因心火上炎而阴液耗伤,故又出现口燥咽干,舌尖红赤及脉细数等一系列的阴虚阳亢病象。

六、厥阴病证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厥阴病在病程中为病变的较后阶段,这个阶段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虽极复杂,但是归结起来,其病则多显示出肝胆和胃的证候,临床特点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由于其病理变化、正邪消长的不同,故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不同机转。

证候分析:厥阴病的主症,表现为上热下寒。因厥阴为阴之尽,其特点是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其主症中的前三症,是上焦津伤热扰的上热表现;后者是下部肠道虚寒,蛔虫因栖息环境改变且无食物而窜动,故呈现出食则吐蛔的症状。

七、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合病

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例如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和阳明病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三阳经同病的为“三阳合病”等。

(二)并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这与两经同时发病者不同。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为太阳阳明并病;少阳病进一步发展而又涉及阳明,或少阳证未罢而已见阳明证的,为少阳阳明并病;以及症见头项强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等的太阳少阳并病。其实这是疾病传变中的一种形式。

(三)传经

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关键决定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的当否三个方面。如邪气盛,正气衰,则发生转变;正气盛,邪气退,则病转愈。身体较强者,病的转变多在三阳经;身体弱者,容易传入三阴。此外,误汗、误下,也能传入阳明,更可以不经少阳、阳明而径传三阴,但三阴病也不一定从阳经传来,有时外邪可以直中三阴。传经的一般规律有:

1.循经传

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传入阳明,阳明病不愈,传入少阳;三阳病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阴,终传厥阴。一说有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相传者。

2.越经传

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越经传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

3.表里传

即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例如太阳传入少阴,阳明传入太阴,少阳传入厥阴。表里相传,是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剧的证候,与越经传同义。

(四)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

上述都属由外传内,由阳转阴。此外,还有一种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阴病转阳证。所谓阴病转阳,就是本为三阴病而转变为三阳证,为正气渐复,病有向愈的征象。

‘玖’ 六经辨证的少阳病证治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拾’ 六经辨证的太阴病证治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阅读全文

与六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儿去甲肾上腺素计算方法 浏览:303
幼儿身高测量方法 浏览:42
证券技术分析最基础的方法 浏览:946
衣服的裁剪方法简单 浏览:624
有没有竹笋怎么看的方法 浏览:576
小鸽子鉴别方法 浏览:230
梧桐子跳绳的安装方法 浏览:873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计算方法 浏览:638
早期腺肌症的治疗方法方案 浏览:169
公积金贷款利息计算方法 浏览:947
清洗洗衣机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346
认知能力训练方法 浏览:252
你好邻居第一章通关快速方法 浏览:100
测量人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361
去视频水印字的方法 浏览:309
菜花炒肉方法步骤美食杰 浏览:495
婴儿长湿疹怎么办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888
胡麻油减肥食用方法 浏览:511
颈结石最快的治疗方法 浏览:999
白驳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浏览: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