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观沧海作者写景和抒情分别用了哪些方法
1、写景: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全诗实景描写在前四句,具体包括:碣石山、平静的海水、海中小岛、岛上林木,岛上花草、风吹涌起的海浪。实景描写的特点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这样的描写特点,更好的突出了全诗后四句中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带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思想冲击。作者描写的虚景是被大海吞吐的日月和宛如银河般星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充分表现了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2、抒情:运用夸张与联想的写作手法。
最后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展开其丰富的想象,以海面千变万化的水波汹涌,水面反射的万万千千有如银河般闪闪耀眼的光点,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里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❷ 观沧海用什么方法表现大海的宏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❸ 观沧海 更好理解的方法有什么
可从两个“若”看出。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表达诗人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鉴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评价:
最后从《观沧海》这首诗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❹ 曹操观沧海用了哪五种表达方式
不是五种,是一种(借景抒情)。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❺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讲课方法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着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象,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❻ 曹操的观沧海一直背不下来怎么办555
记住一首诗有两种方法:逐个字的硬背 或者 深入理解后尝试这自己能把它写出来。
古人写诗基本是有套路的。一般是先写远景,再写近景,最后把诗转到讲述人生哲理上去。曹操的这首诗也是如此,还是很容易背的。头两句写远景,再两句写近景,然后是联想到日月星辰上去,最后是一句废话。一分段儿,很好记的。
❼ 观沧海的修辞手法
观沧海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
《观沧海》这首诗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7)观沧海最佳方法扩展阅读: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对场景的完整描述,它没有直接表达感情,但读整首诗,它仍然能让人感受到诗人深藏的感情。通过诗人的生动的描述湍流,吞咽太阳和月亮,读者似乎看到曹操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和战略家,难以统一的国家伟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触摸曹操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和战略家,在典型环境中,流动的思想和感情。
绘画部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形象,简单而饱满,丰富而不琐碎,像一幅线条粗犷的炭笔画。特别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海的形象,而且赋予了海的性格。句子梗概,也句子抒情诗。
它既表达了大海,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诗人并不满足于塑造大海的形象,而是试图通过形象来表现大海深沉、汹涌的性格。大海是没有生命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有一种性格。这是对大海更真实、更深刻的反映。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速写,更是一篇抒情诗,出自海前的场景和他的志向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出现在诗的结尾。它的感情很大胆,但思想很含蓄。
不仅场景交融,而且场景中理性、情感的结合。因为它是含蓄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更能发人深省。在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邃饱满,雄浑有力,“似游言老将,气宇轩秀”,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整首诗的语气苍凉而豪放,也是简安风格的代表作。整首诗语言朴实,想象力丰富,气势磅礴,苍凉庄重。
❽ 曹操的《观沧海》赏析
一、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二、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四、作者朝代
三国魏
1、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
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
曹操接到书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败走。
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之,襄樊战役结束。
❾ 观沧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请简要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六句写实
真实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写的全是现实中的景。
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显示了大海及周边的壮观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四句虚写。
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大海的浩荡无际。表现大海吞
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概
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想见作者志向之高、气魄之大、胸襟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