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中药穴位治疗方法

中药穴位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2 11:58:30

1.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2. 中医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原理

穴位埋线是将医用羊肠线埋植于皮损处或身体某些特定穴位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在穴位或局部埋檀异种蛋白的良性刺激起到疏通经络、抵御病邪入侵的作用,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中医穴位通络疗法在治疗白癜风上,是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依病因取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诸穴合用具有祛风通络,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激活色素细胞、恢复色素细胞的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稳步实现色素细胞正常生长,达到恢复皮肤健康目的。
中医穴位埋线是针灸的延伸,是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技术。它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理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起到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而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穴位埋线的发展
中医穴位埋线起源于石家庄,中医埋线的创始人是任树森,2005年,国家卫生部对于中医穴位埋线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将其列为百年百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在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首先于2007年在河北省批准成立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埋线疗法专业委员会,这在官方学术领域为第一家.<<河北日报>>予以了报道,在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推荐下,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王国强部长主编的<<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任树森编写了第八章<<中医穴位埋线>>,将中医埋线疗法列为中医适宜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其中穴位埋线的操作手法为任氏两快一慢此手法被重点推广,此书已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为配合埋线疗法的推广.2011年任树森主编了<<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一书,此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向全国发行,现已再版发行.
中医穴位埋线治疗的疾病
埋线疗法可以治疗200多种疾病(可参考任树森主编<<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一书),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疼痛病效果显着,如三叉神经痛可以当时止痛,远期疗效很好且不损伤神经,是目前中医保守疗法中治疗三叉神经痛比较理想的方法,对痛风病止痛效果好,且能消除嘌呤酸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埋线疗法在癌症的治疗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对肺癌的胸痛止痛效果理想,对放化疗反应可减轻呕吐症状,提高疗效。埋线疗法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省时间、费用较低等特点。适于基础医疗单位使用,值得推广普及。

3. 求救! 中医穴位方法治疗冻疮

方法一:
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合谷穴,和手腕关节正中的阳池穴,都是对改善容易长冻疮的体质非常有用的穴位.可用大拇指来按摩这些穴位.
方法二:
按摩涌泉穴不仅可以预防冻疮,还可以消除腿脚的疲劳.
需要注意的地方:
冻疮是由于寒冷时,血管末梢循环不好所致.患处因充血会变得红肿,不久就产生水泡,奇痒难忍,严重的还会溃烂.
当皮肤暴露在寒冷之中时,为了保持皮肤表面的温度,动脉就会收缩,流向皮肤表面的血液也会越来越少.一旦到了暖和的地方,血液的流动又会恢复原状.而容易长冻疮的人,动脉就很难恢复原状.
要防止长冻疮,就要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并要增强皮肤的功能,另外,多吃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物也是非常有用的.除此之外,还有些传统方法,就是将手放到热水和凉水中,反复交换,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另外,手被弄湿后立即擦干也是 非常重要的不要忘了.

4. 根据中医按穴法,如何按压穴位可以治疗腰疼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腰部酸痛的毛病,通过腰部按摩,可以舒筋通络,消除腰肌疲劳,缓解腰肌痉挛与疼痛,使腰部活动灵活,强健有力。

5.拿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正中点处。双手对搓至热,以两手同时拿揉(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施力)两下肢委中穴,时间约一分钟。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6.捶腰阳关穴。

以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手腕放松,用拳背部叩击腰阳关穴36次。每天叩击此穴,能起到振奋阳气、强健腰膝的作用。


7.旋转腰臀。

两手相互摩擦至热。然后,两手叉腰,大拇指在前,其余四指按住两侧肾俞穴,先顺时针旋转腰臀部9次,再逆时针旋转9次,连续36次。每天活动腰臀部,可舒筋活血、通利关节、强健腰肌。

5. 中医治疗方法有几种听过一个排列顺序“砭、针、灸……”,请详细介绍一下吧

砭是古时候的一种说法,是指利用砭石对穴位进行刺激,是现在针刺的前身。
现在常用的治疗方法:
推拿,用一定的手法在一定部位施治,手法比如滚法,推法,拿法,一指禅等。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指用针扎刺一定部位(比如腧穴)进行治疗;灸法是指用艾绒或艾条对一定部位进行烤灼治疗。
中药治疗,就是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刮痧甚至现在流行的穴位贴敷等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6. 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按摩的

中医按摩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当时的人们在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本能地用手法按摩痛处,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

经过长期实践后,古人认识到了按摩的作用,并成为自觉的医疗活动,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医的推拿学科。

适应症:长期卧床、术后康复、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

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按摩疗法概述

一种是主动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按摩,是由医生掌握用于患者的医疗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按摩疗法。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应该知道,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

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摩法

摩,就是抚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和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

推法

在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我们看的姿式,是用拇指与食指夹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单手推摩法。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过手指面积太小,操作时,我们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个手指进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作双手集中推摩法,这种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种手法了。

拿法

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

临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丰厚处的单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绪紧张、恼怒,突然发生气闷,胸中堵塞,出现类似昏厥的情况,可在锁骨上方肩背相连的地方,用单手拿法,把肌肉抓起来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钟拿两下的速度,连拿二十次,稍为休息,再连拿二十次,则胸中通畅,气息自渐调和了。

揉法

医生用手贴着患者皮肤,作轻微的旋转活动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单手揉和双手揉。象太阳穴等面积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对于背部面积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单手加压揉法,比如揉小腿处,左手按在患者腿肚处,右手则加压在左手背上,进行单手加压揉法。
肌肉丰厚的小腿肚上,则可使用下面的双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积,调和血行的作用,对于局部痛点,使用揉法十分合适。

捏法

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则着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轻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与揉法配合进行。

捏法,实际包括了指尖的挤压作用,由于捏法轻微挤压肌肉的结果,能使皮肤、肌腱活动能力加强,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浅浅捏来,可去风寒,可化瘀血,深深捏来,可以治疗肌腱和关节囊内部及周围因风寒湿而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颤法

是一种振颤而抖动的按摩手法。动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匀为合适。要求每秒钟颤动10次左右为宜,也就是一分钟达到600次左右为宜。
颤法与"动"分不开,所以又叫它颤动手法。
将大拇指垂直地点在患者痛点,全腕用力颤动,带动拇指产生震颤性的抖动,叫单指颤动法。用拇指与食指,或食指与中指,放在患者疼处或眉头等处,利用腕力进行颤动叫双指颤动法。

打法

打法又叫叩击法。临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术后来进行。当然,必要时也可单独使用打法。打法手劲要轻重有准,柔软而灵活。手法合适,能给患者以轻松感,否则就是不得法。打法主要用的是双手。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横拳叩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

(1)侧掌切击法:把两手掌侧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与指间,要分开一厘米许,手掌落下时,手指合拢,抬手时又略有分开,一起一落,两手交替进行。

(2)平掌拍击法:两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后在节奏地拍打。

(3)横拳叩击法:两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与拇指相对,握拳时要轻松活泼,指与掌间略留空隙。两拳交替横叩。此法常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腰腿部及肩部。

(4)竖拳叩击法:两手握拳,取竖立资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两拳相对。握拳同样要轻松活泼,指与掌间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于背腰部。

穴位按摩

1、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与直视时的眼睛呈垂直连线。

功效:按摩这一穴位能迅速消除肺火,对于因身体不适引起的面色蜡黄有显着的调节功效。

按摩方法:用指尖按住穴道,微微使力,以左右方向来回推动,刺激穴位。每次约1分钟,推荐睡前进行。除了常用食指的指尖按压,中医认为属手太阴肺经的拇指与迎香穴所属的大肠经具有“阴阳表里”关系,改换拇指来按摩会让效果倍增。

2、太阳穴

位置: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太阳穴在哪里吧?功效:太阳穴与面部神经大有关联,中医认为太阳穴能利于排水消肿,对由于体内循环不畅而引起的面部水肿和因过度疲劳带来的面色黯沉都有效果。

按摩方法:用双手的大拇指按住穴道,轻轻揉动,根据需要还可以同时辅以对额头和眼眶的按摩,随时随地进行。

3、大迎穴

位置:大迎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功效:它不仅可以让脸部血气循环畅通,更兼具紧实皮肤的美容功效。由于它恰好靠近下巴两侧的腮部,因此俗话常说的“喜欢托腮的女人都是小脸美人”也并非全无道理。

按摩方法:用食指按压穴道,一边吐气一边压6秒钟,重复4~5组。

小结

以上四种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较丰厚的地方,如项、肩、背、腰、大腿、小腿等处。叩打的力量,应该先轻后重,再由重而轻。当然,这里所谓重,也不是用极重的力量,而是相对地稍稍加劲的意思。总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适。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后快,慢时一秒钟两下,快时逐渐加到六下或八下。应该记住,无论使用那一种打法,开头第一下都不能使大劲,应当软中有硬,刚柔相济,而后逐渐转强。两手掌落下时,既要有力,又要有弹性,使患者感觉舒服。叩打时间一般是1~2分钟,或3分钟就可以了。极个别情况下,根据病情,延长一些时间,或缩短一些时间。这种手法,也可在按摩后来配合进行,也可同按摩手法夹杂进行。

作用

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 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7. 青少年痛经中药治疗方法

痛经症(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诊断
1、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
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
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
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
④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2)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
继发性痛经症的诊断
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
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之病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块等。肛诊扪得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
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宫腔镜检查可发现刮宫时遗漏的细小病灶,如小肌瘤、息肉、溃疡等,而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可在诊刮之后进行。
3、根据痛经症程度可分为3度:
(1)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2)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3)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因
引起痛经症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子宫颈管狭窄主要是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
(2)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发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
(3)子宫位置异常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
(4)精神、神经因素部分妇女对疼痛过分敏感。
(5)遗传因素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
(6)内分泌因素月经期腹痛与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
(7)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8)子宫的过度收缩。虽然痛经患者子宫收缩压力与正常妇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压力约为4.9Kpa),但子宫收缩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发生因子宫过度收缩所致的痛经。
(9)子宫不正常收缩。痛经患者常有子宫不正常收缩,因此往往导致子宫平滑肌缺血,子宫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宫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从而产生疼痛而出现痛经。
(10)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子宫内放置节育器(俗称节育环)也易引起痛经。
(11)少女初潮,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造成痛经。
(12)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
(13)空气不好受某些工业或化学性质气味刺激,比如汽油、香焦水等造成痛经

中医分析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分析:肾阳虚弱,冲任、胞宫先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故喜按。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5.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肝肾亏虚,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故经净后小腹隐痛;精亏血少,阴损及阳,经量少而色淡质薄,小腹空坠不温;肾虚精亏,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

治疗

治疗思路
(一)一般治疗: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 有效缓解或减轻女性经期的腹痛,腰骶酸痛。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二)抑制排卵: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治疗可试服3~4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三)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i):芬必得该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子宫张力和收缩性下降,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服用方法:一般于月经来潮痛经开始前连续服药2~3天,1片/qd,痛的厉害的可予以2片/q12h,因为前列腺素在经期初的48h释放量最多,早期用药可纠正月经期血中前列腺素合成释放过多。痛时时再服用可能效果不明显,而且最少要3小时后起作用。消炎痛也行。 副作用:有消化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极少引起支气管痉挛和暂时肾功能损害。
(四)钙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干扰ca++透过细胞膜,并阻止ca++由细胞内库存中释出而松解平滑肌收缩,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一项重要进展。应用硝苯啶(nifedipine,尼福地平),商品名:心痛定、利心平20~40mg治疗原发性痛经。给药后10~30分钟子宫收缩减弱或消失,肌肉收缩振幅、频率、持续时间均下降,基础张力减少,同时疼痛减轻,持续5小时,无特殊副反应。
(五)维生素b6及镁—氨基酸螯合物:利用维生素b6促进镁离子(mg++)透过细胞膜,增加胞浆内mg++浓度之作用,来治疗原发性痛经。每日量200mg,4周后可见红细胞镁含量显着增加。亦可与镁—氨基酸螯合物合用,每种各100mg,日服2次,治疗4~6个月,痛经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呈进行性下降。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经血亏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导致痛经。鹿胎性温,对经血亏虚、运行不畅,宫冷畏寒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鹿胎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痛经首选的纯天然动物药。 鹿胎 性味归经:温;甘、咸;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益肾壮阳,补虚生精。用于治虚损劳瘵,精血不足,妇女虚寒,崩漏带下。 用法:鹿胎目前常见的剂型有鹿胎膏、鹿胎胶囊、鹿胎素、鹿胎颗粒等。服用可按产品说明书单独服用或配合配伍其他中药。请遵医嘱。
日常生活中以茶为饮品除预防和改善痛经外还能调节人体机理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极大的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消炎灭菌,清利湿热,除异味,止痒,补气养血的作用,像紫草、药仙茅、仙灵脾等。

热敷疗法
相信很多有过痛经的女性都有过这种体验:痛经时候在小肚子上放一个热水袋,或者是躺床上用加热毯垫身下等加热方法来缓解痛经!专家指出,用热毛毯、热水袋进行痛经治疗,已经有好几代人历史了,效果非常不错,现在可以用痛经贴。

药物治疗
1)止痛药
2)阿司匹林,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

食疗
汤剂:鸡蛋当归姜汤素材:鸡蛋1枚,当归15克,干姜5克,红枣15克(去核),陈皮5克,米酒20毫升。
做法:将当归、干姜、陈皮加水煮沸30分钟,去渣,将鸡蛋打散和米酒红枣放入药汁,再煮沸至红枣烂,饮汤吃蛋枣。
治疗效果:主要治疗痛经气血虚弱型: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细。
注意事项:
1.热盛出血者禁服当归,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孕妇慎服当归; 2.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干姜,且干姜恶黄连、黄芩、天鼠矢。

指压缓解痛经
足部含有一些与骨盆气路想通的指压点。在脚踝两边凹陷处,用拇指与其它指尖从跟腱向上到小腿肌进行轻轻揉捏,每次指压数分钟。

喝酸奶以及牛奶
酸奶或者是牛奶中大量钙,具有平稳神经,促进体内电离子平衡作用,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子宫肌肉处于过度收缩,会引发疼痛。因此多喝酸奶或者是牛奶,可有效减轻月经经期疼痛。

及时补充矿物质
钙、钾及镁矿物质,也能帮助缓解经痛。专家指出,服钙质的女性,会比没有服的少出现经痛。而镁的作用是帮助身体高效吸收钙。因此,可以尝试在经前、经中,增加钙、镁摄入量。

按摩疗法
(一)取穴
(1)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 2.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
(二)治法 先是按摩背腰部,再按摩腹部,后按摩下肢。先涂擦活血药液(如药油、药酒),后再进行按摩: 1.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背腰部胸椎第11节至腰椎第2节,并揉按两侧的肌肉和相关的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等穴; 2.用拳头轻捶背腰部压痛处; 3.用手指揉按腹部疼痛的肌肉和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等穴; 4.用手指捏按下肢的阴包、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
(三)温通经络,治疗痛经用扶阳罐温灸关元

针灸治疗
体针(之一)(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1年内仍有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共治182例,临床痊愈14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4%[3~6]。
体针(之二)(一)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3组。 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 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 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二)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4例,痊愈93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3%[7,8]。
皮肤针(一)取穴 主穴: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二)治法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治疗,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6例,临床痊愈30例,显效39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7%[9]。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 配穴:恶心呕吐加胃,心烦不安加心、神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3~4穴,据症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3分钟。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每周换贴2~3次。治疗的起始时间及疗程,同毫针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080例,结果临床痊愈891例,显效159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9.4%[8,14,15]。
冷灸(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 (二)治法 灸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 砜调成软膏配。 主穴每次取1穴,可交替使用,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3日后渐干瘪结痂。如水泡擦破,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2例,经一个疗程后,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8.1%[11]。
穴位敷贴(一)取穴 主穴:神阙、关元。 配穴:三阴交。 (二)治法 痛经贴, 有效缓解或减轻女性经期的腹痛,腰骶酸痛。
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耳穴)、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均取。用氦氖激光治疗器,进行照射。输出功率为2.5毫瓦,通过道光纤维功率减为1.5毫瓦。波长为6328埃。每穴照射5分钟。每次1侧穴,交替照射。自行经前10日开始治疗,隔日1次,5~6次为一疗程。
温针(一)取穴 主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肾俞 配穴:关元、命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二穴,均双侧,配穴酌加1穴。以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选一对主穴行温针。其方法为:用薄铁皮卷成高3~5厘米,直径2~4厘米园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厘米处作一铁篦上装满艾绒。先将鲜姜片中间穿孔套于针体贴放在皮肤上,点燃筒下端艾绒套在针体上,并行固定,随时从底部用吸淮橡皮球打气助燃。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再加姜生片垫上,保持筒内一定温度。于月经来潮3~5日行第1次温针,以后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5例,结果临床痊愈254例,显效15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6.7%[17]。
太阳灸贴敷法取穴:关元、中极、神阙穴交替贴。 治疗方法:在每月月经来潮前两天开始贴四天,连续用六个月可对原发性痛经有99%以上的效果。

危害

痛经患者应注意
在经期的时候多喝红糖水、注意保暖,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常见于初潮后6~12个月内或排卵周期初建立时;继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子宫颈管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腰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是妇女的常见病。其实该病只是子宫异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子宫异常还会使阴道内表层细胞数和分泌液逐渐减少,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产生痛苦的性生活不悦感。据临床统计,60%的痛经女性,婚后易出现性欲底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涨感、子宫炎等症状,这直接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痛经总会给女性带来许多烦恼,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与不孕的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观察,不孕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伴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痛经,因此积极的治疗具有很得要的现实意义。

导致不孕
很多女性都受着痛经的困扰,她们常常会有疑问:痛经会导致不孕吗?痛经与不孕的关系十分密切,据临床观察,不孕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伴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痛经。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不孕症中伴有痛经者占56%,并且发现痛经一旦消除,患者也随即受孕。由此可见痛经与不孕的关系确实是非常密切的,同时也表明古人所谓“种子先调经,经调孕自成”的观点正确。乳腺增生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内生有肿块,平时轻微作痛或不痛,一般在月经将来潮时有肿块增大并作痛或加重,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的妇女。从临床观察来看,约有1/3以上的痛经病人伴有乳腺增生病,和痛经的关系较为密切。

预防
(1)学习掌握月经卫生知识:月经的来临,是女子进入青春期的标志,然而有些女青年由于对月经出血现象缺乏了解,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紧张与害羞等心理变化。这些不良的心理变化过度持久的刺激,则易造成气机紊乱,血行不畅而诱发痛经。因而女青年多学习一些有关的生理卫生知识,解除对月经产生的误解,消除或改善不良的心理变化,是预防痛经的首要问题。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饮食、起居、劳逸等要有节制并科学安排,方不致生病。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现象,在生活与起居、劳作方面必须要合理安排,有一定的规律。不宜过食生冷,不宜久居寒湿之地,不宜过劳或过逸等,尤其是月经期更需要避免寒冷刺激,淋雨涉水,剧烈运动和过度精神刺激等。
(3)积极做好五期卫生保健:五期卫生保健是指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的卫生保健。在这五个时期,妇女抗御病邪的能力降低,易于导致病邪的侵害而发病。认真做好五期卫生保健,对于预防痛经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一些继发性痛经患者,往往是由于五期卫生保健不利而造成的。在这五期,无论是个人卫生,还是饮食起居,情志调养,劳动锻炼等,都要恪守一定的保护措施。
(4)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如汉代医学家华佗就早已认识到体育锻炼能促进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可防治疾病,从而创立了“五禽戏”,供世人健身运用。妇女经常地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对于预防和治疗月经期腹痛也是有好处的。
(5)积极进行妇科病的诊治: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是预防痛经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及各种手术。若行放环、通液术,以及妇科检查等,均应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进行,这样可防止细菌上行感染。再则在行剖腹产、子宫切开术时,缝合肌层,缝线不要穿过子宫内膜,避免造成子宫内膜异位。关键是发现患有妇科病疾,要做到积极治疗,以祛除引起痛经的隐患。 诊断 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 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的病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等。肛诊可知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是否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 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 宫腔镜检查可发现刮宫时遗漏的细小病灶,如小肌瘤、息肉、溃疡等,而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可在诊刮之后进行。

8. 中医怎么治疗疾病

一、内治法:也就是药物治疗:是中医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用药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疾病能否有所好转,所以,在用药以前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脉象准确判断证型;
二、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按摩、耳穴压豆、放血等。简单的说针灸治疗就是用专业的针灸针和艾条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操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另外,拔罐也属于针灸推拿的一部分,但是拔罐一般在肌肉比较丰厚处进行,该方法也能和针刺结合,比如刺络拔罐法。

阅读全文

与中药穴位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方法能让宝宝不吃奶 浏览:574
奇异果的种植方法 浏览:616
哮喘早期怎样治疗方法 浏览:30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浏览:882
小米笔记本mac地址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23
建筑楼梯支模测量方法 浏览:53
猪棚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903
解决问题方法小学 浏览:778
玫瑰疹治疗方法 浏览:614
抑郁症的解决方法 浏览:60
150虾米弯头下料最简单方法 浏览:543
四阶行列式直接的计算方法 浏览:346
搏击拳训练方法视频 浏览:24
分析力的变化方法 浏览:607
解决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方法 浏览:759
租用土地和征用测量方法 浏览:937
输送皮带裙边粘接方法视频 浏览:399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用的什么方法 浏览:896
三星vpn使用方法 浏览:259
绝地求生如何训练狗的方法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