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僧人解手最佳方法

僧人解手最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30 19:40:27

㈠ 僧人“荼毗”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是不是僧人荼毗后一定会有舍利子呢常人死后用相同的方法焚烧是否也能得舍

一般的僧人荼毗后,绝大多数是不会有舍利的。因为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是修行达到一定证量的标志,并非只是高僧的专利,在家居士修行有成就的,一样会有舍利,比如黄念祖老居士、元音老人等等。修行水平差一些的,能烧出舍利花。再差一些的,就什么都没有,只有灰了。所以,舍利不是通常说吃素就能得到的,否则,天下吃素的这么多,如牛、羊、素食者之类,如果随便都能烧出舍利,那舍利就太多了,不珍贵了。
你其实可以问一下火葬场里专门烧尸的老人,问他烧了一辈子,可曾见过舍利?他会明确地告诉你,不可能有舍利!二、三千度的高温下,什么东西都烧成灰了。
僧人的荼毗,通常不在火葬场,有自己专门的场所。但是温度也不会低于2000度。有名的高僧荼毗时,大多会临时建一个场所。方法可能会有所不一样,是用耐烧的木柴甚至是香木、油、松脂等,烧上二、三天。而火葬场的焚烧,早改用电具。否则,排队的等不及了。
不用怀疑舍利的难得与珍贵。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凡夫与圣人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心是散乱的,随境而转;后者的心是始终专注的。石墨与金刚钻,同样都是碳原子,排列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价值也不一样。一般的阳光与透过棱镜的阳光,能量大不同。前者是平行的,后者是聚焦在一点的,前者只能将纸晒热了,后者就能让纸起火,这有本质的不同。
不用多怀疑另有其他的因素了。就总体而言,僧人恐怕是这个世界上心理最纯洁的人类了。其他不说,普通人死后,有几个身体还是热的?有几个身体能够比较柔软不僵硬的?而僧人大部分死后都能如此。修行有成就的,便能预知时至,乃至自主生死、坐脱立亡,从古到今也是不可称量的。

建议楼主多学习和了解佛法,用理性去思考,用身心去实践。质疑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千万不要因暂时的质疑,就远离了佛法。佛教讲因果,除了尚无法解释的,世间的哪一件事能脱离因果的道理的?科学家们的研究,不正是要揭示万事万物的因果规律吗?如果没有因果,这个世界就不会存在。往东走,结果到了西。越吃越饿,不吃反而饱。……世界如果是这样的杂乱无序,这个世界还称为世界吗?佛陀曾说,佛法甚深甚甚深。我们不妨先从一些能了解的佛法开始。甚深的佛法,不妨先放下,这些不妨碍修行的。

想了解佛教,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妨多走近佛教。

㈡ 僧人为什么要合掌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甚至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长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
还有,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萨顶礼,可以用问讯或礼佛的姿势表达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也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合十或问讯,虽然是佛教徒长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目的除了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让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㈢ 诶,问一下小白的问题哦!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国至明清期间中国人如厕拭秽方法的流变过程。厕筹在三国时期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而使用手纸的正式记录由元朝蒙古族开创,此二者皆为中国古代拭秽风俗流变的重要转折点,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哈哈
关键词:厕筹;手纸

古人大便后用何物拭秽?港剧《寻秦记》提出了这一问题。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香
港特警项少龙被时空穿梭机送到战国时代的赵国,夜宿一居民家中,内急要上厕所,项少龙向老翁要“卫生纸”,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项说:“怎么擦屁股”?老翁从茅坑边拿起一块竹片说“这就是啊!请随便用”。看到此处,不禁使人失笑。对呀,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呢?

本文逆时间之河而上,由近到远追溯了古人拭秽风俗流变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人还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们普遍用卫生纸,因此我们考证历史,也仅仅考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纸时代

清朝人用纸拭秽,有多处文献可以考证。此处仅举一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刘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 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时期,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手纸拭秽了。

明朝皇宫中专门负责后勤的机构,名叫“四司”,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记载: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宝钞司就是管手纸的部门了。

那么,当时的人们用的是什么纸呢?所以还要了解中国古代纸的种类。

明清之际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记载:“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
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又记载:“此纸(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纸因其原料不同而分为“皮纸”和“竹纸”,但无论何种纸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来写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来做焚烧祭鬼神,百分之三十为日用品。

分清了纸的种类,我们还要知道,敬惜字纸在中国有很久的传统。民间传说用印了字
的纸拭秽要遭到报应。清朝时,社会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条圣律而流传,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跪倒。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1]。

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

综上可知,元明清之际人们开始用手纸拭秽,这种纸大多是没有字的“粗”纸。至于
皇宫中所用手纸为粗纸还是精纸,不可详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于用粗糙的纸去摩擦娇嫩的脸蛋吧。

唐宋--厕筹与粗纸并用时代

厕筹又称厕简,简单的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
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

近来日本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厕所,1992年在奈良县高殿町发掘藤原京遗址过程中,
发现了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遗迹,厕所遗迹出在7世纪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条一坊建筑遗址的外侧,“厕坑中出土筹木150余根”。类似的厕筹还在福冈市发掘的大约公元720~730年间的鸿胪馆厕所遗址中发现。时间在11- 12世纪的岩手县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厕筹,其规格“平均长24、宽0.5-0.8、厚0.5厘米”[2]。唐宋间,中日交往密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很深,因此日本的这些考古发现对推论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拭秽工具很有参考价值。

除了考古实物佐证外,唐宋间使用厕筹的记载也多见于史籍,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
》:“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
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运送大量物资至关中,其中就有厕筹:“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
其中上厕法要求僧人“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并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这个记载证明了唐朝时代的僧人用厕筹拭秽,同时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纸”拭秽,既然禁止,那么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人这样做,不然何来禁止呢?

唐宋之间,纸已经不仅仅用于写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烧祭鬼神。宋人《爱日斋丛钞
》记载“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唐书》王屿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祷神而用纸钱,则自王屿始”;唐以后焚烧纸钱记载开始在史料中频频出现。又《天工开物》记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纸。故造此者名曰火纸......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既然出现了日用的纸,那么,人们用它拭秽也是顺理成章了。

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厕筹的记载,但未见有用纸拭秽之证据。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记载北齐皇帝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使进厕筹,
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东晋裴启佚书《语林》记载“刘寔诣石崇,如厕,见有绛纱帐
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寔更往,向乃守厕婢,所进锦囊,实筹”

唐朝僧人道世所着《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应录”记载:“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
。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此事若为真,则是三国时期就使用厕筹的明证。

用厕筹之法疑随佛教而传入中国。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
使用厕筹的事情,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

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公元前六、七世纪,这些戒律则成文于他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所
以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印度使用厕筹的历史要比中国早得多。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的只是一些“经”,而对信众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确要求的“律”则是从三国开始,而中国人使用厕筹的最早纪录也自三国始,所以厕筹由印度传入说目前还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不排除中国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厕筹,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而已。最终的答案,可能还要今后的考古发现来给出。

使用厕筹法随佛教由印度传入,后来厕筹改为纸则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开始。从中
国古代拭秽风俗之流变可见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由微知着,由小见大,从此亦可管窥中华民族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优良传统。

㈣ 怎样去供养寺院的僧人

供养僧

供养僧,比如供养僧人,供 养和尚、尼姑,包括那些高僧大德、弘法之人,还要供养 父母亲,供养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是用慈悲心去供 养,你就可以得到福报和得到福田。首先告诉你们怎么样 得到这块田,如果你不用慈悲心去布施,你得到的是福德, 你就没有功德。你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具有福和功德,那 么怎样能得出你是福德还是功德?是要看你的发心。如果 你发心特别好,可以把福德转为功德,听得懂吗?

现在求财的人很多。实际上求财它也是有因果的,并 不是你求了财就能得到财,因为财神也是要看你有没有在 过去生中和今生种善果,也要看你们是不是在过去世和今 世有施财的种子。要明白,你有没有财和你有没有福气, 是要看你有没有种下这个因。如果你今天有福气是因为你 种下了这个因,你今天这个人有财运,是因为你种下了福 田,所以你才会有这个果。

比如你有一块田,但你呢没有 把种子种下去,然而你天天就在这个福田上浇水,施肥, 把它保养得很好,但最后怎么长得出果啊?明白了吧。就 等于你前世没有去布施,没有去做善事,没有去做好事, 没有布施钱财,这就等于这个种子没有了,那你现在看见 财神菩萨,“菩萨,财神菩萨,让我发财啊!”你没有这个 种子,你求的时候等于你在浇水,但你没有种子怎么长得 出善果?怎么收割啊?你虽然给它水,给它阳光,相当于 求菩萨供水果,但是你能得到财运吗?因为你没有种子啊, 再求财神都没用的,对不对啊?但是,如果你同样有种子, 但你没有阳光、没有水,那你这个种子就长不好、长不快。 明白吗?道理都是一样的。你没有布施因,不管你怎么求, 你也不会有这个果。因为福报的果是从布施的因得到的。

佛法把福分成三种,叫三福田。福田是什么?就是可 以生出你有福的缘分叫福田。你这个人有没有福气,有没 有福分,就是要看你的“三福田”。怎样得到这个福田呢? 首先要恭敬地供养。师父讲给你们听,首先要供养佛、法、 僧。供养佛,比方说我们念经、拜佛、烧香、供水果,这 叫供养佛。供养法是什么呢?比方说我们印书,去帮助人 家等,都是法施,对不对啊?供养僧,比如供养僧人,供 养和尚、尼姑,包括那些高僧大德、弘法之人,还要供养 父母亲,供养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是用慈悲心去供 养,你就可以得到福报和得到福田。首先告诉你们怎么样 得到这块田,如果你不用慈悲心去布施,你得到的是福德, 你就没有功德。你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具有福和功德,那 么怎样能得出你是福德还是功德?是要看你的发心。如果 你发心特别好,可以把福德转为功德,听得懂吗?

接下来师父给大家讲“三福田”。第一福田是供养佛、 法、僧,这叫敬财,就是恭敬的财,是供给佛菩萨的财。 敬财就是恭敬的功德的福田,功德是最大的。第二福田是 供养父母、师父、老师,叫做供养恩田。恩田就是报恩的 福田。第三福田是供养贫困、贫苦、生病的人、残疾的人, 是属于悲田。悲田是什么?就是慈悲心供养。所以有三福 田的人就能很快地得到回报。敬田、恩田、悲田称为“三 福田”。

如果在心中经常供养父母、庙堂、穷苦的人,实际上 在你的心中就种上了三福田。做了这三种布施的人,福分 就会随之而来了。有时我们种了福分的种子,如果我们没 有给它水,我们没有让它照到太阳,善果会没有完全成熟, 但是你有了这个种子,你迟早会发芽的。意思是说,你只 要去帮助人家,你早点晚点会得到回报;你只要去供养佛 菩萨,你只要去对父母亲孝顺,你早点晚点会得到这个芽 ——开花结果。

如果像刚才说的,求菩萨而自己没有种三福田的种子, 你再怎么求是求不到。而你本身已经有这种布施了,你这 个芽已经种下去了,当时你太阳不足,水分不够,但是早 点晚点这颗芽会慢慢地长出来的。如果你这个种子种下去 之后,你看它还没有发芽,还没有长大,那个时候你去求 求菩萨,为什么有些人一求就灵啊?这个人一求财就发财 了呢?实际上他过去对人家很好,帮助了很多人,他拜佛, 他见庙就拜,他做功德……他想发财,他一求菩萨,“菩萨 保佑保佑我,给我点财运吧,让我这个生意做成吧。”“啪” 一下生意做成了。因为他求的时候是阳光和水全浇下去了, 那么这个芽一下子发开了,边上人一看,“哇,他怎么一求 就灵了?我求了一辈子都没灵啊?”因为你没有种子啊, 人家有种子种下去了。师父讲得还不够透彻啊?难道菩萨 偏心吗?是人家有种子种在里面啊。所以要明白,福分汇 聚善果显前。福分要把它汇总、聚在一起,这个时候,福 分越多,你善良的果实才会结果啊。

人学佛为什么要有智慧呢?因为智慧它是通十方法界 的。有智慧的人懂得敬师、重法、实修,所以师父教你们 成为有智慧的人,你们要懂得尊敬老师,要懂得尊敬我们 学的佛法,不该做的不能做,要实实在在地修,不是假心 假意地修。如果你想智慧更多一点的话,你要懂得行者知 错。你想一下,智慧越来越多,你就越要懂得要忏悔,因 为你把身上的错误忏悔光了,你的智慧才会散发出来啊。 你心中的佛性,本来是很有智慧的,但你把佛性在累世弄 脏了,你每一天忏悔就等于你每一天把这个佛性擦亮啊, 你越擦得亮,它的光就越能照出来啊。

想要有智慧的人就是要不停地忏悔,要知错啊。用现 在的话讲,知错能改,改掉了不就是干净了吗?干净了不 就是能装好的东西了吗?身上全是脏的东西,好的东西怎 么进得去啊?孔夫子讲过一句话:“一日三省吾身。”“省” 就是来审查自己,“吾身”就是自己的身。就是每一天要三 次想一想我今天做对了没有?我像不像菩萨?我做错了没 有?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每一天要三次啊。“三省吾身” 这是我们的圣人孔老夫子讲的啊。

要消孽障,把自己转成空的。把事情转成空,把人转 成空,这就是空性。因为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心上,自己 都没了,你就可以消业障。在基督教里面是和他们的牧师 去忏悔。你们跟着师父学佛,跑到师父这里来跟师父忏悔, 实际上这就是很有智慧的一种方法。很多人做错事情“师 父对不起,我做错了”,接下来他就会得到师父的帮助,他 就会得到解脱——他讲给师父听了,反而倒轻松了。

比如小时候我们不懂事做错事情了,拼命地瞒着爸爸 妈妈,天天难过,天天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有一天“爸 爸,我做错了……”爸爸就会帮你把这个事情摆平了,就 是这个道理啊。有一个人在山上藏了43年,因为他杀人了, 而且他是误杀,在山上他天天过的日子苦不堪言,他说:“我 当时要是讲出来,我最多判个20年,我43年过得像野兽 一样在山上躲避的生活。我现在关在监狱里了,反而心里 踏实了。而我却在山上像个野人一样天天过着生不如死的 日子。”所以懂得忏悔的人就有智慧。

跟自己的师父忏悔可以消业障,佛法中叫“还净”。还 净,就是还你一个干净。忏悔后你心里就干净了,就舒服 了,听得懂吗?还净能得到加持,因为你还净之后,你得 到了加持。你经常忏悔,你就能守住戒,你就能得到佛光 普照,而且还会有一种“戒光”出现。就是当你经常忏悔 就会有一种光出现,这个光就是戒律的光。你想想看,“菩 萨,我再也不喝酒了,我今天喝过酒了……”你在忏悔的 时候不就是干净的吗?你是不是会戒这个酒啊。“菩萨,我 再也不会做这个事情了”,你是不是以后就会戒这个事情了 ——戒的光就出来了。这都是很精彩的佛学哲理,是菩萨讲 的。听得懂吗?

因为你忏悔了某一件事情,你就不会再去做了,你不 忏悔,你说不定以后还会再去做这个事情。举个例子,一 个女人嫁了一个男人整天和这个男人吵架,到了最后说: “我就不相信全世界就你这一个男人,我再找一个。”她不 肯忏悔,她就继续再找,找到了一个,因为她不改脾气, 她最后还是这个结局,对不对啊?她哪来的戒光啊?所以 你守戒守得越好,你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叫戒力。戒 力,就是守戒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整天地忏悔、守 戒,常说我这个地方做错了,我那个地方做错了,你下次 就不会做错了,这个戒力就会越来越强了,就会产生一种 光,这种光会去除你见愧的光,就是说去除你不认为自己 很惭愧。否则让你慢慢觉得很惭愧的这种光照着你,你会 觉得很丢脸,自己会觉得我做错多少事情。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跟着师父学佛学法之后,他们自己 会说:“台长,我真的做很多的错事情。”广播里面还少吗? 每一个来看师父的人都说:“师父我做了很多肮脏的事情, 我做了很多对不起人的事情。”因为他守戒了,因为他忏悔 了,因为他知道他做错了,他下一次才不会去做。这就是 一种忏悔力,就是渐渐感到自己羞愧的力量,是一种自我 加持的光。实际上这是什么?因为我戒了,我忏悔了,你 就会加持自己了,而且你就会得到菩萨的加持。就像一个 小孩子说:“老师、家长、爸爸妈妈,我做错了,我下次再 也不做了。”老师会说:“好孩子,下次不要做了。”妈妈会 说:“好孩子,放心吧,爸爸妈妈会对你更好。”你不是得 到光了吗?得到亮了吗?你在菩萨那里忏悔有什么错啊? 硬咬着,“我就是对的,我就不买帐。”你最后就被人家淘 汰被人家唾弃,最后被人家在背后骂一文不值。把肮脏的 东西硬拿在身上当宝贝,还不肯扔掉,你不就是个垃圾桶 吗?你把所有肮脏的东西全部抱在身上作为你的宝贝,不 肯丢掉,那你身上散发出是那种无限的臭气。

师父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要感恩观世音菩萨给我们 传下来这么好的法门。大家要懂道理,一定要守戒,懂忏 悔。

㈤ 古代人怎么洗口刷牙啊.还有在没有纸的时代,他们大便后用什么来清洁呢

古代人怎么洗口刷牙?
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许多护齿措施。在《礼记》中,“鸡初鸣,咸漱”的记载,这证明我国人民于2000年前就知道要早晨洗脸、漱口了。刷牙是在漱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洁牙方法。

有关学者认为,我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时间。不过,墩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裂馈?杉��鞘钡难浪⑹褂没共皇瞧毡椤?br>
莫高窟的经变画,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把赠送杨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呢。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名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秦汉时期:

口齿科疾病在秦汉时期,虽然尚不知有否专科着述,但从有关文献叙述和出土文物等,仍可看出其医疗保健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2):23-24,1981)。

关于口齿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西汉名医淳于意在其诊籍中记录有用灸法和苦参汤含漱治疗龋齿的方法,且指出其病因为“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可见当时对口腔不洁与致龋的关系已有所认识。

关于砷剂失活牙髓技术,东汉张仲景已首载使用含砷制失活牙髓的方法。《金匮要略》有“小儿疳虫蚀齿方”,其处方为“雄黄、葶苈,右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其中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砷。明代《本草纲目》也记有用醋调砒霜,待干取粟粒大,以绵裹安齿缝内,第二天取出的医疗技术。砒霜为自然砷。该法所载用药量及失活时间,并要求来日取出都是较科学的。美国的斯普纳(Spooner)于1836年始用砷剂失活牙髓,该技术到今天仍是临床所常使用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3):1-9,1981)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葛洪《抱朴子》中提到叩齿健齿法,即上下齿列轻轻相互叩击,此法至今仍有人奉行,且证实有效,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叩齿给予齿龈以适度的刺激,以促进牙周血液循环,长期行之,可起到预防牙周疾患的作用,达到固齿的目的。

此外,此期对齿科的医源性疾病也有所描述,《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先其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末旬而卒”,从此例可知晋代已有以拔牙治疗牙齿病者。但联系到死因,只能说与拔牙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单因中风致死者,故单纯因拔牙之医疗事故尚难成立。

隋唐五代时期: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就有不少揩齿方,所用药粉多有芳香祛风、解毒止痛、排脓消肿之功。

另外,隋唐医籍对食物、药物在口齿保健上的宜忌也有所论述。如孟洗《食疗本草》指出:“砂塘多食则损齿。”

两宋时期:

宋着名学者苏东坡提出茶叶对预防龋齿的作用,现代医学实验证实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氟,故有防龋、防口具、杀菌消炎之功。此外,《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PS: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另附上关于"漱"的记载:

"漱"即洗涤的意思。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着《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张呆着《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着《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还有在没有纸的时代,他们大便后用什么来清洁呢?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 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 “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 (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掘新坑成财主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
http://..com/question/2161268.html?si=2

㈥ 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在纸诞生之前)

古人用什么擦屁股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国至明清期间中国人如厕拭秽方法的流变过程。厕筹在三国时期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而使用手纸的正式记录由元朝蒙古族开创,此二者皆为中国古代拭秽风俗流变的重要转折点,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关键词:厕筹;手纸
古人大便后用何物拭秽?港剧《寻秦记》提出了这一问题。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香
港特警项少龙被时空穿梭机送到战国时代的赵国,夜宿一居民家中,内急要上厕所,项少龙向老翁要“卫生纸”,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项说:“怎么擦屁股”?老翁从茅坑边拿起一块竹片说“这就是啊!请随便用”。看到此处,不禁使人失笑。对呀,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呢?

本文逆时间之河而上,由近到远追溯了古人拭秽风俗流变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人还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们普遍用卫生纸,因此我们考证历史,也仅仅考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纸时代
清朝人用纸拭秽,有多处文献可以考证。此处仅举一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刘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 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时期,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手纸拭秽了。

明朝皇宫中专门负责后勤的机构,名叫“四司”,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记载: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宝钞司就是管手纸的部门了。

那么,当时的人们用的是什么纸呢?所以还要了解中国古代纸的种类。

明清之际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记载:“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
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又记载:“此纸(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纸因其原料不同而分为“皮纸”和“竹纸”,但无论何种纸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来写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来做焚烧祭鬼神,百分之三十为日用品。

分清了纸的种类,我们还要知道,敬惜字纸在中国有很久的传统。民间传说用印了字
的纸拭秽要遭到报应。清朝时,社会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条圣律而流传,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跪倒。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1]。

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

综上可知,元明清之际人们开始用手纸拭秽,这种纸大多是没有字的“粗”纸。至于
皇宫中所用手纸为粗纸还是精纸,不可详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于用粗糙的纸去摩擦娇嫩的脸蛋吧。

唐宋--厕筹与粗纸并用时代
厕筹又称厕简,简单的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
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
近来日本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厕所,1992年在奈良县高殿町发掘藤原京遗址过程中,
发现了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遗迹,厕所遗迹出在7世纪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条一坊建筑遗址的外侧,“厕坑中出土筹木150余根”。类似的厕筹还在福冈市发掘的大约公元720~730年间的鸿胪馆厕所遗址中发现。时间在11- 12世纪的岩手县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厕筹,其规格“平均长24、宽0.5-0.8、厚0.5厘米”[2]。唐宋间,中日交往密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很深,因此日本的这些考古发现对推论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拭秽工具很有参考价值。

除了考古实物佐证外,唐宋间使用厕筹的记载也多见于史籍,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
》:“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
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运送大量物资至关中,其中就有厕筹:“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
其中上厕法要求僧人“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并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这个记载证明了唐朝时代的僧人用厕筹拭秽,同时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纸”拭秽,既然禁止,那么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人这样做,不然何来禁止呢?

唐宋之间,纸已经不仅仅用于写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烧祭鬼神。宋人《爱日斋丛钞
》记载“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唐书》王屿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祷神而用纸钱,则自王屿始”;唐以后焚烧纸钱记载开始在史料中频频出现。又《天工开物》记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纸。故造此者名曰火纸......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既然出现了日用的纸,那么,人们用它拭秽也是顺理成章了。

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厕筹的记载,但未见有用纸拭秽之证据。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记载北齐皇帝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使进厕筹,
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东晋裴启佚书《语林》记载“刘寔诣石崇,如厕,见有绛纱帐
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寔更往,向乃守厕婢,所进锦囊,实筹”
唐朝僧人道世所着《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应录”记载:“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
。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此事若为真,则是三国时期就使用厕筹的明证。
用厕筹之法疑随佛教而传入中国。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
使用厕筹的事情,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
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公元前六、七世纪,这些戒律则成文于他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所
以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印度使用厕筹的历史要比中国早得多。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的只是一些“经”,而对信众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确要求的“律”则是从三国开始,而中国人使用厕筹的最早纪录也自三国始,所以厕筹由印度传入说目前还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不排除中国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厕筹,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而已。最终的答案,可能还要今后的考古发现来给出。
使用厕筹法随佛教由印度传入,后来厕筹改为纸则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开始。从中
国古代拭秽风俗之流变可见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由微知着,由小见大,从此亦可管窥中华民族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优良传统。

㈦ 寺庙的僧人不得杀生,那么遇到蚊子的僧人该怎么办呢

出家人是不允许杀生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出家人如何处理蚊子?我去过很多寺庙,也问过许多人关于杀生的问题,不同的人修行理念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是以驱赶为主,而有些人则表示,修行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人必须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下去,这样宗教才会有意义。当然这都是后话,实际上僧人还是有一些驱赶和防蚊子的方法的。

3、不故意杀生

对于大多数僧人来说,它们是尽量不去杀生,可总有无意杀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进行忏悔,不为自己的杀生找理由。像是一些蛇虫鼠蚁,基本上都是抓住然后扔到山上放生。就算不杀生,蚊香、花露水一类的道具,还是能使用的。你在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自然就不找你了。

㈧ 皈依佛门是否要供养僧人才算有功德

皈依是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诚心、如法的供养三宝才会有功德。供养不如法、不诚心也不会有功德。

1.布施和供养要如法

如法地布施,对出家人的供养和布施,这是福田,应该去种。

首先不是僧人缺什么东西,要我们来布施。是让人舍掉贪心和吝啬,打破那种贪心和吝啬,给人种上了福田,将来出家修道去,是这样的。

有的人认为:这和尚需要什么。不是这样,他是给大家种上这个福田。

怎样布施?应该通过居士了解情况,供养必需的东西,对修道有益的东西。不能说我给金钱,每个师父发一百二百的,今天给你,去买点什么吃,这不行。因为这个出家人有戒律是不摸钱的,所以要回避这个问题。

另外,有些东西是不能进行布施的,什么麻将、扑克、动物成分的食品药品物品、五辛的食物等这不能布施。

2.僧人无所求,别问需要啥

什么事情都自己去观察,这样比较好。有时候问师父,现在需要什么,师父不会讲的。因为僧人必须立足于“无所求”。在僧团里护持也好,在哪也好,作为一个居士,一定要知道,要修持无所求,永远不求。

不光师父不求,你也不能替师父去求。说,“师父你不求,我来替你求得了。”那也不行,咱就是无所求。所以说,用这个心来做一切事情,我们的事情反而做得更好。越有所求,反而破坏僧人的形象。

3.护持三宝,就是护持自己的法身

不管怎样,都是“以戒为师”。我们护持佛的戒律,护持正法,让僧人能够如理如法地修行。

对修道有益的事情,我们居士是应该做的。有些僧人不应该做的事情,由居士来完成。一定要体谅出家的难处,好好的护持。不能一听说这个寺院现在有点难处了,“哎!别沾着我边,我赶紧走得了。”

那不行。居士一定要上前的,要不你就失去了孝心。因为三宝是你的(法身)父母,一定要如法地供养,如法地布施和护持三宝。

但护持三宝不能耍脾气,说:“你看,我护持你,你们还挑我,还批评我!”

你越护持越批评你,因为什么?因为你来到这里就是来修学佛法的。因为居士是护持位,僧人是修行位,不能错乱。

你不能说我到道场以后,“师父,我来护持你了,你看我今天怎么打坐,我怎么去修行?”这就不对了。因为这里的主人是僧人,僧人是在修行位上,应该保证僧人的修行,我们怎么样来护持。

以这个产生我们的戒,产生我们的定力,产生我们的智慧。你这才是正定,你能得到正定。

否则的话,你跑寺院里把僧人放在一边,叫僧人来护持你,这个位置一旦颠倒了,你不可能得到正定、正受的,反而造了很多的业障,甚至堕落,两不成就。所以说很可怕的。

我们一定要正确地护持。我们在护持位,以护持的面目、护持的位置来修行,这样我们很快就得到佛法。

佛法是平等的,你不要看外面分工不同。你不能颠倒,你不能让你父母下来替你干活,这是不对的,这就没有孝心。

实际上你护持谁?就是护持你的法身。僧人就是你的法身相,你不护持你的法身,将来你就不可能得到法身。在护持的时候你不护持,你怎么能想得法身的时候就能得到呢?

你原先不护持就等于破坏了。你破坏了,种下破坏的因,当你想得到的时候,只能是破坏的果。因果不饶人啊,其因弯曲,其果也迂曲。

所以我们应该如理如法地护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才行。

㈨ 僧人见面为什么要合掌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甚至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长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 还有,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萨顶礼,可以用问讯或礼佛的姿势表达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也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合十或问讯,虽然是佛教徒长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目的除了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让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㈩ 僧人见僧人为什么要“合掌”

左掌代表众生,右掌代表佛陀,所以合掌的意思表示将众生与佛陀结合在一起。除了合掌外还有四大手印,为大金刚轮印,不动根本印,内狮子印,外狮子印。这五种手印是身密修炼的基本,所有手印的变化全是由这几个手印变化出来的。

僧人最普通的礼节,叫“合掌”,也称“合十”。《法华经·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即说明对别人施行此种礼节的具体做法。僧人们以这种礼节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

阅读全文

与僧人解手最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苹果ipad手写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38
教你如何祛斑的小方法 浏览:610
自制灯笼的方法简单漂亮 浏览:480
虾的培训方法和步骤 浏览:619
淘宝卖家助手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82
快速洗头发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292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方法图片 浏览:294
了解用户需求有哪些方法 浏览:221
腰扭伤了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602
阳疹图片及治疗方法 浏览:495
粮食仲裁检测方法 浏览:279
发烧用什么方法能治好 浏览:960
蕴儿聪贝孕期乳母营养包食用方法 浏览:68
咏菊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93
平台同轴度测量方法图解 浏览:466
菊粉ph检测方法 浏览:965
如何看待笨人笨方法 浏览:900
数值模拟显式计算方法 浏览:864
谈谈你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浏览:210
铜四合扣的安装方法 浏览:824